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颈椎病患者145例影像学特征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颈椎病各种影像学的征象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的:对颈椎病的X线诊断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本研究由解放军第四七七医院影像科完成,研究对象为2001/2003本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45例,男86例,女59例;年龄35~78岁,平均56.5岁。方法:收集临床上不同程度颈椎病症状患者145例影像学资料,对其X线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X线片或CT反映的颈椎骨性改变。结果:钩椎关节骨质增生82例,占56.3%;椎间隙狭窄118例,占81.3%;椎间盘突出67例,占46.2%;椎间孔狭窄78例,占53.7%;颈椎骨质增生123例,占84.8%;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78例,占53.7%。结论:颈椎病在X线与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同一患者可能存在多种骨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X线结合计算机体层摄影(CT)诊断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表现,提高颈椎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CT检查.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分析、总结X线及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X线表现:颈椎生理曲度改变44例(73.33%),椎体骨质增生52例(86.67%),钩锥关节增生46例(76.67%),椎间隙狭窄29例(48.33%),韧带钙化37例(61.67%),椎间孔狭小22例(36.67%).CT扫描显示:椎间盘突出43例(71.67%),韧带钙化增厚50例(83.33%),骨质增生51例(85.00%),椎管狭窄37例(61.67%),横突孔狭窄、变形17例(28.33%).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X线是诊断颈椎病的首选检查方法,CT扫描能进一步提高颈椎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青年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青年颈椎病的X线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X线影像确诊的青年颈椎病38例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生理曲度异常31例(81.6%),椎体失稳25例(65.8%),椎间隙狭窄14例(36.8%),椎体骨质增生8例(21.1%),椎间孔改变6例(15.8%),钩突增生、韧带钙化各4例(各占10.5%)。结论诊断青年颈椎病需X线影像表现与临床相结合,多体位投照的颈椎X线平片对青年颈椎病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者。结果:21.3%的患者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者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334例颈椎片X线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早期X线表现,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至2006年3月共334例有临床症状疑似颈椎病进行颈椎拍片的病例。结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侧弯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颈椎病影像学表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与颈椎旋转的X线表现出现略晚。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侧弯及颈段旋转的颈椎病表现,只能在颈部X线片上完全显示出来。结论颈椎病在X线片上的早期改变及诊断的价值,是目前CT、MRI不可替代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161例颈椎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神经根型、动脉型、脊髓型、混合型和食管压迫型,分别为84例、40例、22例、13例和2例。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技术观察颈椎骨质增生情况、椎间孔大小、椎动脉和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骨性椎管狭窄的改变。结果84例神经根型中,发现椎间孔狭窄438处,其中C5-6和C6-7椎间孔狭窄占79.6%,椎间孔狭窄的成因有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错位等;40例椎动脉型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52.5%),导致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和椎动脉迂曲。22例脊髓型表现为颈椎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能全面评价颈椎骨质增生及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颈椎病诊断较实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线摄影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12-2010-12 6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正位、侧位、斜位X线特点,总结颈椎病的X线表现。结果颈椎病的X线表现主要是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突出,椎体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纤维化、钙化。结论 X线摄影诊断颈椎病有其特征性表现,是诊断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三维CT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结果:21.3%的患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云集(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变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在临床诊断中通过X线平片、CT诊断和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此1年间影像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52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平片诊断、CT诊断和MRI诊断。对比评价X线平片诊断、CT诊断和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诊断结果。结果:52例颈椎病患者中呈脊髓型颈椎病占11.5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占9.62%;神经根型颈椎病占36.53%;椎动脉型颈椎病占13.46%;混合型颈椎病占28.85%;并且3种检查方法:MRI检查结果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CT(P<0.05);X线平片对颈椎曲度、椎间隙狭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P<0.05);CT对于骨性椎管狭窄、钩突增生诊断准确率均高于X线平片(P<0.05)。结论:X线平片、CT诊断和MRI诊断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颈椎病的误诊和漏诊情况,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840-2841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均分别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比较检查结果。结果 MRI椎间隙狭窄、骨性椎管狭窄诊断率分别为65.0%、58.3%,与X线平片、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钩突增生诊断率80.0%,MRI钩突增生诊断率85.0%,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的53.3%(P<0.05)。x线平片独立观察征象为椎间孔狭窄、颈椎双边征;CT为黄韧肥厚;MRI为寰枢椎半脱位、纤维性椎管狭窄、脊髓水肿及变性。X线平片、CT、MRI诊断各有优缺点,其中MRI相对更好,临床建议联合检查以早期诊断出颈椎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诊断的460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表现,总结其各分型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460例诊断为颈椎病患者的平片和CT检查颈椎骨质、椎间隙、椎间孔及椎间盘改变的影像表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颈椎病患者中,X线表现中以椎间隙变窄多见,好发部位以颈5/6为主,CT表现中以颈椎间盘突出常见,以颈5/6椎间盘好发,神经根型颈椎病较多。结论:X线平片和CT检查的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颈椎病并分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X线影像学表现与颈椎病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16例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X线特征,比较不同辨证分型的X线表现,寻找两者的联系,提出对颈椎病辨证分型的诊断意义。结果:生理弧度改变和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与落枕型颈椎病密切相关,椎间孔或椎间隙变窄与眩晕型颈椎病密切相关。结论:X线检查结果可为落枕型和眩晕型颈椎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的X线诊断(附1000例X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颈椎病的X线表现和评价平片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00例颈椎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找出对诊断有价值的X线表现。结果:生理曲度异常(63.1%)、椎间隙狭窄(100%)、钩椎关节退变(81.3%)、椎间关节退变(61.4%)等是颈椎病的主要X线表现。此外,椎间盘真空征(气征)、正位裂隙征、侧位裂隙正虽具有特征,但出现率不高。结论:常规正、侧位与双斜位平片在颈椎病诊断上不仅有重要价值,也是一种主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脊柱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3例脊柱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10-57岁。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8例经穿刺活检证实,10例经抗结核治疗痊愈证实。结果:脊柱结核的CT表现为:(1)斑点、斑点状、洞穴状或蜂窝状骨质破坏(43/43例);(2)椎体骨质密度增高(13/43例);(3)椎间盘破坏(32/43例);(4)死骨形成(30/43例);(5)椎旁脓肿,其内常有钙化灶(38/43例);(6)骨性椎管狭窄(8/43例);(7)椎体压缩改变(28/43例)。结论: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85例颈椎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及其X线片、CT、MRI及MRA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以便临床上对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程度的颈椎病选择合适的诊断技术。方法 2005年6月2009年7月,85例均行颈椎标准X线片、CT、MRI及MRA检查,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颈椎病以椎体及小关节增生、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和局部失稳为常见X线表现,X线片、CT、MRI及MRA对颈椎病的诊断有不同的优点及限度。结论 X线片为首选检查方法 ,绝大部分可明确诊断,特殊情况加做CT、MRI或MRA检查。  相似文献   

16.
背景:随着螺旋CT及计算机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进步,医学仿真影像学在复杂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脊髓造影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颈椎影像仿真解剖模型的效果及其临床意义。 设计、时间及地点:计算机三维重建,金标准对比实验,于2001—01/2006-01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 对象:接受手术治疗的20例病情复杂的颈椎病患者。 方法:对20例患者进行颈脊髓造影螺旋CT薄层扫描,分别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建立颈椎CT仿真解剖模型。将扫描及其重建结果用于术前病情评估、模拟手术,并以手术直视所见为金标准评价仿真解剖模型的准确性和效能。 主要观察指标:仿真解剖模型的准确性和效能。 结果:仿真解剖模型可同步显示骨性椎管和膜性椎管,为术前评估和模拟手术提供了颈椎全面、细微骨性解剖结构和硬膜囊、脊髓、神经根袖等软组织受压等解剖信息,与患者实际解剖相符合。 结论:仿真解剖模型直观、逼真,准确再现了颈椎解剖,可应用于综合评估颈椎病病情并模拟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成人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的71例腰椎小关节病,对发病的腰椎小关节形态、病变数目、椎间盘形态及密度等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多排螺旋CT检查,其中52例同时有X线检查.腰椎小关节病的多排螺旋CT表现关节突增生肥大56例,小关节间隙变窄49例,32例关节面凹凸不平并伴有骨性关节面下小的囊性变.18例腰椎小关节内出现真空征象,12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7例椎小关节囊钙化,表现为小关节间隙内或外侧缘出现新月形钙化.同时合并椎问盘膨出25例,椎间盘突出37例.在52例X线片中,23例椎小关节模糊,间隙狭窄,同时伴有骨质增生硬化,29例未发现确切的异常征象.结论:X线对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仅限于对关节面骨质及关节间隙宽窄度的评价,而多排螺旋CT是诊断成人腰椎小关节病的首选方法,它能清楚地鉴别椎小关节病和椎间盘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着重研究复发性喉癌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经活检/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6例复发性喉癌CT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56例复发性喉癌以术后多种喉部和颈部组织结构受侵为主要CT表现特征。喉旁不规则强化肿块23例,占40%;颈淋巴结肿大16例,占28.6%;喉软骨破坏3例,占5.3%;颈动脉鞘受累5例,占8.9%;颈椎骨质破坏2例,占3.6%;气管造漏口癌5例,占8.9%。结论:喉癌术后的定期CT复查,可及时发现复发性喉癌,能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CT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9.
背景: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病患者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前路"杂交式"减压即单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均选择前路"杂交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ZEPHIR钢板内固定.观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72个月,平均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断裂或移位.治疗后6个月植骨均融合,12个月JOA评分明显提高,改善率优10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86.7%.说明采用前路"杂交式"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并能尽量保留颈椎结构,增加植骨融合率,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