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5例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均由他巴唑所致,4例在服药2个月内发生粒细胞缺乏症,1例在4个月后发生.5例均治愈.粒细胞恢复时间为停药2周内.结论 粒细胞缺乏症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在甲亢患者开始药物治疗的2个月内,应高度警惕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有 2%-7%的病人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皮疹、药物热、肝功能受损、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等。粒细胞缺乏症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中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我们分析了我院1995-2005年因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粒细胞缺乏症而住院的病人52例,现就其临床表现、抢救措施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有2%~7%的病人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皮疹、药物热、肝功能受损、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等。粒细胞缺乏症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中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我们分析了我院1995-2005年因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粒细胞缺乏症而住院的病人52例,现就其临床表现、抢救措施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 )合并粒细胞缺乏症是甲亢患者应用抗甲状腺药物 (ATD)治疗中最严重的副反应 ,易引起感染、败血症、休克 ,甚至甲亢危象而危及生命。我们就本院 1996年以来收治的ATD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 8例作一临床观察 ,并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1 病例报告8例病例 ,全部是 1996~ 1999年因Graves病合并粒细胞缺乏症住院的患者。男女比是 1∶4,年龄为 18~ 6 2岁。全部病例均突然出现 39℃以上的发热 ,咽痛及粒细胞缺乏 ,排除其它疾病尤其是血液系统疾患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1·1 ATD的种类及剂量 在发生粒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情况,为临床预防及治疗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1143例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10~9/L)缺乏程度,分为轻度缺乏(0.3~0.5)组A组325例、中度缺乏(0.1~0.3)组B组421例和严重缺乏(0~0.1)组C组397例,回顾分析各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资料,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差异。结果各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以41~60岁为好发年龄段;C组患者菌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0.05);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1%;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在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中分离率较高,其中B组患者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显著高于A组(P<0.05);C组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显著高于A、B组(P<0.05),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耐药率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粒细胞缺乏症患者菌血症的发生率与粒细胞缺乏程度呈正相关;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要致病菌,严重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情况,为临床预防及治疗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1143例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10~9/L)缺乏程度,分为轻度缺乏(0.3~0.5)组A组325例、中度缺乏(0.1~0.3)组B组421例和严重缺乏(0~0.1)组C组397例,回顾分析各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资料,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差异。结果各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以41~60岁为好发年龄段;C组患者菌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0.05);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1%;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在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中分离率较高,其中B组患者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显著高于A组(P<0.05);C组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显著高于A、B组(P<0.05),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耐药率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粒细胞缺乏症患者菌血症的发生率与粒细胞缺乏程度呈正相关;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要致病菌,严重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治疗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简称急性粒缺) ,起病急,病情危重,常并发严重感染或二重感染,内脏受损等。多家报道[1 ,2 ] 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有效,但疗效仍不尽人意,近年来我们采用了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冲击疗法急性粒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2年以来,我院收治急性粒缺42例,均符合国内统一诊断标准[3 ] ,其中1992 -0 8~1995 -0 6期间收治的10例作为空白对照组,1995 -0 7以后入院的患者,依入院顺序编号,按简单随机分组法,编入激素组和rhG -CSF组。至今,观察激素组16例,rhG -CSF组…  相似文献   

8.
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救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救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15例化疗后发生急性粒细胞缺乏的老年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通过给予保护性隔离、强有力的抗菌药物、造血生长因子以及积极的支持治疗等措施,使14例(93.33%)患者救治成功,发热症状在3~儿d得到控制。结论: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时,在应用强有力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防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并应积极控制局部感染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白细胞恢复,加强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功能亢进 (简称甲亢 )合并粒细胞缺乏症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中最严重的副作用 ,其发生率约为 0 1 %~ 0 5 % [1 ] ,极易引起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休克 ,甚至诱发甲亢危象而危及生命 ,是甲亢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收治的应用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粒细胞缺乏症 9例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6例甲亢合并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抢救经过,探讨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措施。方法 6例甲亢患者均以发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粒细胞缺乏以急诊收入院。入院后停用所有可致白细胞减低药物,并给予静脉抗炎,皮下注射格拉诺赛特,辅以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口服卢戈液控制甲亢。结果 6例患者均抢救成功,体温降至正常,白细胞水平恢复,甲亢病情平稳。住院时间1 4~2 1d。之后接受了1 31 I治疗。结论 对甲亢伴高热患者应高度警惕并发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之可能。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迅速调动骨髓造血机能提升白细胞,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并积极治疗原发病的综合治疗措施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抗甲状腺药物赛治治疗甲亢致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01至2010-06-10收治的14例赛治治疗甲亢致粒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在服药后1个月发生粒缺,4例在2个月发生粒缺。粒细胞在停用赛治4周内恢复8例,停用赛治8周内恢复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粒细胞缺乏症为抗甲亢药物少见但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可预测,在甲亢开始治疗2个月内定期复查血常规,高度警惕粒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接受甲巯咪唑治疗导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例甲巯咪唑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粒细胞缺乏症为研究对象,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理,统计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12例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平均退热时间为(7.6±2.1)d,平均粒细胞恢复时间为(6.5±1.8)d。治疗后患者的白细胞和粒细胞较治疗前大幅度增长,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于甲巯咪唑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的粒细胞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两种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治疗成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31例使用美罗培南、30例使用亚胺培南治疗的成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细菌学培养结果以及不良反应,临床分离菌分别进行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体外药敏试验. 结果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疗效均较好,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93.5%和86.7%,P>0.05;本组患者咽拭子、血、尿培养共获90株病原菌,经治疗后,美罗培南组病原菌清除率为77.6%,亚胺培南组为63.4%,P<0.01;另外,这两种药物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较少而轻. 结论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用于治疗成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疗效确切安全,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前后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的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使用免疫比浊法、液相芯片技术检测4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的CRP水平、细胞因子水平(包括IL-6、IL-8、IFN-γ)。结果: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T1)、第3天(T2)与化疗的基础值(T0)相比,CRP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粒细胞缺乏症合并发热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相比,CRP与IL-6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RP与IL-8、IFN-γ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CRP可以作为儿童白血病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之一,联合CRP与IL-6作为诊断、判断疗效指标的模型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复发患者应用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1988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甲亢应用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甲亢复发(6例)与初发(21例)患者应用抗甲状腺药物导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两组临床特征相似,极易发生在较大剂量的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30mg/d、丙硫氧嘧啶300 mg/d)开始治疗的2~8周.结论 甲亢复发患者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与初发患者相似,均可以导致粒细胞缺乏症,临床上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医院感染特点,分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整理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 167例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资料。总结医院感染部位、首发症状等临床特点,比较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原发病治疗、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各项指标,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导致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 167例患者中771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813次,感染率66.06%(771/1 167),医院感染例次率67.25%(813/1 209);急性白血病感染例次率73.38%;感染部位最常见的是呼吸道(52.41%),其次为泌尿系统(10.83%)和血流(10.71%),18.49%患者无明确感染部位;发热是感染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占比达到66.42%,其次为咳嗽咳痰、尿频尿痛;老年患者、急性白血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时间≥7 d、白细胞0.8×10~9/L及化疗为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对于存在感染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早期消毒隔离,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药物(ATD)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7例因服用ATD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独应用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HCSS)和联合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均有效,有效率达100%,但HCSS与G-CSF联合应用效果更明显,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更短,17例患中,82.9%,的粒细胞缺乏症发生在ATD治疗后的2个月以内。结论:对服用ATD均应常规监测外周血白细胞,尤其在开始治疗的前2个月,以尽早发现,及时治疗,HCSS和G-CSF治疗ATD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疗效肯定,但对生症病例,应用HCSS与G-CSF联合治疗优于单独应用HCSS治疗,若合并感染,应加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256例因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感染的42例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感染的214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有关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2χ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后早期低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最低值0.2×109/L和化疗第1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3.347、2.537、2.135。结论化疗后早期低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最低值0.2×109/L和第1周期化疗是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邓小星 《现代养生》2014,(14):46-47
目的:对甲硫咪唑致甲亢患者粒细胞缺乏合并肝损害的发病情况与临床表现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总结治疗措施。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5例,均为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甲亢粒细胞缺乏合并肝损害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口服甲硫咪唑所致。总结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和治疗情况。结果:患者多在服药之后的2周到3个月期间出现症状,头晕、发热、身体乏力、咽喉疼痛以及黄疸等是主要表现,15例患者在服用升白细胞、实施保肝、退黄和抗感染,并在停用甲硫咪唑之后,有14例抢救成功,占93.3%,1例抢救无效死亡,占6.67%,死亡原因为粒细胞没有恢复,严重感染、酸中毒。结论:患者在首次服用甲硫咪唑之后要对其外周血白细胞的计数和肝功能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这样可以防止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并能够有效避免严重肝损害的发生,临床上要高度重视甲亢患者粒细胞缺乏合并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替考拉宁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并发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64例血液病房粒细胞缺乏症并发热患者给予替考拉宁经验性治疗后,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在可评价的6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53例,有效率为88.3%;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4.7%,为轻度、可逆的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 替考拉宁是一种高效、低毒、作用迅速的抗菌药物,是血液病房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热时经验性治疗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