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翔  林获 《四川肿瘤防治》2002,15(4):215-216,222
目的:探讨小肺癌的临床诊治。方法:自1986-2001年,我科治疗直径≤2cm的原发性小肺癌24例,其中21例在我院就诊时发现包块≤2cm,另外3例患者在外院就诊时包块≤2cm,由于漏诊和误诊等原因,到我院就诊时包块进展到3cm-4cm,手术前全组病人均进行X线摄片,CT、支气管纤维镜,少数患者进行骨扫描和脑CT,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19例行肺叶切除,均切除了隆突下和纵隔淋巴结,5例行局部切除,所有患者无手术和住院死亡,1996年前的17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82.4%(14/17),其中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2例(其中1例术后诊断Ⅱb期),结论:本组结果提示小肺癌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后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改善预后,但小肺癌不完全是早期肺癌,在发现后经手术治疗时一些患者已有微小淋巴结转移,术后对这类患者应当进行恰当的化疗。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随着CT扫描技术应用逐渐普及,对于直径不超过2 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检出率也逐渐提高.本研究通过对周围型小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生存期的分析,试图探讨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1年7月手术切除的直径≤2 cm的周围型小肺癌75例.对手术切除方式(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或局部切除)、淋巴结转移情况、胸部cT影像学表现以及患者生存期与肿块大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接受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者57例,接受局部切除者18例.病灶在>1.5~≤2.0 cm者淋巴结转移率为14.63%,病灶在>1.0~≤1.5 cm者淋巴结转移率为14.8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10).病灶≤1.0 cm者均未见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和伴有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1%和60.0%(P=0.000).12例CT显示为磨玻璃影(GGO)表现者均未见有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为91.67%.结论:即使是≤2 cm的病灶仍可伴有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方法宜采用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但对于≤1.0 cm的病灶,尤其在高分辨CT上显示有GGO改变的病灶,可考虑行局部切除,而无需行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直径≤2cm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4年间治疗组共138例直径≤2 cm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病例。通过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程度、组织病理类型等对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样本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71.7%。其中138例患者中共有24例(17.4%)发生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82.7%,而pN1和pN2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和4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肺叶切除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接受肺段或肺部分切除的患者(P<0.05)。患者术后肿瘤分期Ⅰ期、Ⅱ期、Ⅲ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8%、77.8%和43.1%(P<0.05)。结论:直径≤2 cm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与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程度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肿瘤的大小不应作为是否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探讨纵隔镜手术在临床N2期肺癌纵隔淋巴结病理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9月-2008年4月87例经纵隔镜检查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部纵隔镜手术83例,胸骨旁视纵隔镜手术4例。术前所有患者胸部CT均发现同侧纵隔和(或)隆突下淋巴结肿大(直径>1.0cm)。结果本组87例患者,经纵隔镜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61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阴性)者26例。纵隔镜检查阴性者中转开胸行肺叶切除或肺楔型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24例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2例隆突后淋巴结可见癌转移(纵隔镜检查假阴性)。纵隔镜手术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8%、100%和97.7%。本组术中发生无名动脉撕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87)。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纵隔镜手术安全、可靠,是明确临床N2期肺癌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手段,淋巴结清扫是肺癌规范化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其中包括淋巴结清扫的数量和范围,它也是预防复发和减少转移的关键措施;淋巴结清扫对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和进行TNM分期、指导术后治疗有重要意义。纵隔内器官和软组织是超声检查的理想介质,术中超声有助于发现纵隔内较小的转移淋巴结,并根据淋巴结的超声影像学表现,结合术前CT对淋巴结进行清扫,减少清扫淋巴结时不必要的创伤。本研究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术前CT及术后病理指导清扫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的临床意义;并了解超声下纵隔淋巴结的声像特征和淋巴结转移特点。方法:选择2005年10月-2006年7月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住院并经手术治疗的6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平均年龄62岁;所有66例患者均在全麻下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下完成手术。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胸部CT检查,均作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清扫淋巴结之前用多普勒超声对纵隔淋巴结进行检查并同术前CT进行对比,术后病理检查腺癌36例,鳞癌30例;淋巴结转移者行免疫组化检查。检查范围:右侧包括1、2、3、4、7、9组淋巴结,左侧包括5、6、7、9组淋巴结。右侧36例肺癌其中上叶24例、下叶9例、中叶3例,左侧30例肺癌其中上叶16例、下叶14例;术中总共清扫淋巴结390枚,其中转移淋巴结140枚。术前CT下TNM分期cT2N0M016例,cT2N1-2M050例;术后TNM分期:pT2N0M036例,pT2N2M030例。结果:圆形类圆形暗回声、边界清楚和扁平、边界不清楚的检出率为87.5%;CT下淋巴结大于1cm的阳性符合率为84.3%,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圆形和类圆形且伴有暗回声的阳性诊断率为67%,扁平边界不清楚者的阴性符合率为100%。腺癌较鳞癌容易发生2组以上的淋巴结转移。多普勒超声与CT阳性符合率为84.3%。结论:根据超声影像检查下淋巴结的形态和边界清楚与否,结合术前CT显示的淋巴结大小可以有效指导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男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0年5月1日至2009年5月1日我院初治的80例男性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以发现甲状腺包块就诊,32例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其中10例术前外院淋巴结活检确诊为转移癌),6例因体检B超发现甲状腺包块就诊。全部患者均行术前B超检查及术中冰冻。结果:2例有远处转移患者行甲状腺全切加131I治疗,其余患者视病变范围行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次全切除或甲状腺全切,对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加行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检查74例为乳头状癌,6例为滤泡状癌,40例证实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男性甲状腺癌仍以乳头状癌为主,颈部淋巴结转移较常见,术中冰冻对确诊和决定术式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头皮纤维肉瘤临床少见,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发现头顶部肿块2年入院。2年前,病人无意中发现头顶部无痛性包块,曾在当地作手术切除,术后肿块消失,伤口愈合。术后两月,在手术部位肿块复发,并逐渐长大,再次行手术切除。第二次手术后2月,在原部位再次复发肿块,遂到我院就诊。体检发现:头顶部有一12cm×12cm×8cm软组织包块,边界清、无压痛,其内有波动感。CT检查:头颅平扫见头顶部皮下巨大软组织肿块,边界尚清,其内密度不均,颅骨以及颅内未见明确病变,考虑为头皮软组织肿瘤。胸部X线平片…  相似文献   

8.
电视纵隔镜手术在肺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随着新辅助治疗方案的提出,以及人们逐渐认识到CT和PET等检查在肺癌分期中的局限性,纵隔镜手术在肺癌分期中的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电视纵隔镜手术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60例经电视纵隔镜检查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部电视纵隔镜手术52例,胸骨旁电视纵隔镜手术2 例,颈部加胸骨旁电视纵隔镜手术6例。术前所有患者胸部CT均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1.0 cm)。结果 本组60 例患者,经电视纵隔镜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42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阴性)者18例。纵隔淋巴结阳性者放弃手术,予以化疗;阴性者中转开胸行肺叶切除或肺楔形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17 例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1例隆凸后淋巴结可见癌转移(电视纵隔镜检查假阴性)。电视纵隔镜手术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7%、100%和98.3%。本组术中发生无名动脉撕裂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1/60)。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电视纵隔镜手术安全、可靠,可作为明确肺癌分期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9.
纵隔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也是术后复发、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肺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必须充分重视。我院自 1999年 12月至2 0 0 1年 12月对 32例肺癌患者施行了根治性肺切除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现就其术后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作相关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 ,男性 2 7例 ,女性 5例 ,年龄 32~ 71岁 ;中央型肺癌 18例 ,周围型肺癌 14例。其中全肺切除 3例 ,肺叶切除 (包括双叶或支气管成形术 ) 2 9例。病理类型为 :鳞癌 17例 ,腺癌 10例 ,小细胞肺癌 3例 ,细支气管肺泡癌 2例。1.2 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俊  赵辉  刘军  李剑峰  李运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13):738-740
目的:探讨纵隔镜手术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11月至2003年7月69例经纵隔镜检查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部纵隔镜手术57例,胸骨旁纵隔镜手术7例,颈部加胸骨旁纵隔镜手术5例.术前所有患者胸部CT均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最小直径大于1.0cm).结果:本组69例患者,经纵隔镜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50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阴性)者19例.阳性者放弃手术,予以化疗.阴性者中15例中转开胸行肺叶切除或肺楔型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14例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1例隆突后淋巴结可见癌转移(纵隔镜检查假阴性).纵隔镜手术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0%、100%和98.5%.全组术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1/69).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纵隔镜手术安全、可靠,可作为明确肺癌分期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男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0年5月1日至2009年5月1日我院初治的80例男性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以发现甲状腺包块就诊,32例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其中10例术前外院淋巴结活检确诊为转移癌),6例因体检B超发现甲状腺包块就诊。全部患者均行术前B超检查及术中冰冻。结果:2例有远处转移患者行甲状腺全切加131I治疗,其余患者视病变范围行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次全切除或甲状腺全切,对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加行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检查74例为乳头状癌,6例为滤泡状癌,40例证实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男性甲状腺癌仍以乳头状癌为主,颈部淋巴结转移较常见,术中冰冻对确诊和决定术式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纵隔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纵隔淋巴结转移(N2)肺癌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关系。方法:用SPSS软件对我院外科治疗1083例非小细胞肺癌建立数据库,对其中147例N2肺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2组中鳞癌发生率最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肺癌(P<0.01),其预后明显优于肺腺癌(P<0.05)。根治性切除者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姑息性切除者,预后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者(P<0.05)。淋巴结转移数与预后有关,>4枚者预后差(P<0.05)。手术方式及术后综合治疗与预后无明显关系。结论:肺癌外科治疗常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对达到根治效果和准确分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期放化疗后行全肺切除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08年6月我院同期放化疗后行全肺切除的37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在术前接受了同期放化疗后再行全肺切除术,其中17例行右全肺切除(包括2例肺上沟瘤).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同期放化疗,放疗平均总剂量60.1 Gy.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全肺切除以达到根治切除(R0)的目的,16例(43.2%)患者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住院天数9.1天.术后90天死亡率为2.7%(n=1).术后共有13例(35.1%)患者出现多处转移.包括脑转移7例,骨转移5例,肝转移2例,肾上腺转移2例,肺转移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和小肠转移1例.5年生存率为32%.结论:同期放化疗后行全肺切除术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胸腔镜治疗≤10 mm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早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手术切除及淋巴结切除的合理方式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直径≤10 mm的原发NSCLC的微创切除及淋巴结切除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013年7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治疗并有明确病理诊断为NSCLC的共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行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实性结节5例,混合性磨玻璃结节(mixed ground-glass opacity, mGGO)23例,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glass opacity, pGGO)18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术式,包括VATS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VATS肺楔形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VATS肺段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或仅采用VATS肺楔形切除。其中7例术前行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结果 VATS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23例(mGGOs 15例,pGGOs 4例,实性结节4例),只有1例实性腺癌结节出现N2淋巴结转移,VATS肺楔形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5例(mGGOs 2例,pGGOs 3例)和VATS肺段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4例(mGGOs 2例,pGGOs 2例)均无淋巴结转移,仅采用VATS肺楔形切除14例(mGGOs 4例,pGGOs 9例,实性结节1例)。7例Hook-wire定位均成功。围手术期无重大并发症,随访1个月-26个月,平均(13.7±8.7)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直径≤10 mm以mGGO和pGGO为表现的原发性NSCLC淋巴结转移率低,术中可以不进行淋巴结的清扫,实性结节应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或系统性淋巴结清扫。高龄和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可以选择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术前运用Hook-wire定位安全有效,可为VATS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5.
我科于1993年~1995年收治4例恶性肿瘤病人,均先后在外院行胸腹手术,并于术后4~10个月之内,发现皮肤切口处肿块,再行手术切除后病检证实为转移性癌。例1食管中下段鳞癌患者,术后6月发现胸壁手术切口疤痕上有6cm×6cm×4cm包块,病理检验证实为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例2胃窦部低分化腺癌患者,术后10月发现上腹壁切口疤痕处有5cm×5cm×3cm大小包块,病理检验证实为转移性腺癌。例3直肠低分化腺癌患者,术后8个月于下腹壁切口疤痕处发现有数个直径约2cm和3cm的包块,病理检验证实为转移性腺癌。例4左肺低分化鳞癌患者,术后10月发现左胸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术前肺门纵隔淋巴结CT检查结果和术中淋巴结情况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情况 ,分析探讨CT检查对于诊断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2 0 0 1年 6月 - 2 0 0 3年 5月在我院行手术切除的 86例资料完整的NSCLC患者 ,全部患者均有术前胸部CT、术中肺门纵隔淋巴结描述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与否的结果。CT和手术诊断淋巴结异常的标准是 :淋巴结最小径≥ 10mm ,CT检查和术中检查淋巴结异常相一致者定义为敏感性 ,CT发现淋巴结异常而病理报道为淋巴结转移者定义为特异性。结果 :CT检查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淋巴结的大小关系密切 ,当淋巴结短径 <10mm时淋巴结的转移率为 16 % (12 77) ;10~19mm时转移率为 4 0 % (5 4 136 ) ;2 0~ 2 9mm时转移率为 75 % (2 7 36 ) ;≥ 30mm时转移率为 6 6。总的敏感性为 6 6 % (16 9 2 5 5 ) ,特异性为 5 1% (131 2 5 5 )。结论 :CT对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尤其淋巴结短径≥ 2 0mm时 ,CT检查的敏感性较高。影响CT准确性的因素有淋巴结大小以及患者是否伴有肿瘤引起的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在肺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方法:40例患者接受了经颈纵隔镜检查术或(和)前纵隔切开术,36例确诊为肺癌但因纵隔淋巴结肿大(直径>1cm)需作术前分期,4 例高度怀疑为肺部恶性肿瘤。结果:电视纵隔镜检查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者28例,中转开胸行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肺癌,手术切除标本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电视纵隔镜检查结果相符。淋巴结转移阳性者12例,均放弃开胸手术,N2 期淋巴结转移1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N3 期淋巴结转移2 例,接受放化疗。电视纵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2min,平均出血量50mL,切口无感染,出血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0),无围手术期死亡。本组电视纵隔镜检查对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100% 。结论:电视纵隔镜手术创伤小,是肺癌术前病理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具有确诊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我院胸外科按统一标准对35例有症状肺癌患者进行肺癌根治术,共摘除淋巴结213枚,术后病理证实其中72枚淋巴结癌转移,淋巴结转移度约33.9%,35例中有19例淋巴结癌转移,约54.3%,术前叶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难以判定,但有症状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故清除淋巴结对肺癌患者十分必要,特别是隆突下淋巴结。  相似文献   

19.
分析胃肠平滑肌肉瘤手术切除患者70例,胃24例,小肠32例,结直肠14例。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及腹部包块。内窥镜、钡剂双重对比造影、B超、CT及腔内B超、选择性动脉造影有助于术前诊断。手术切除是唯一可治愈本病的手段。本组手术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42.0%,最常1的复发部位是肝转移(12例),其次腹腔转移(11例),肿瘤扩大切除,保证无肿瘤细胞残留为最佳术式,不需常规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行手术切除的淋巴结阴性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术后生存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行手术切除且经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直径≤7cm,且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一般临床特征以及术后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0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性137例(66.2%),女性70例(33.8%);平均年龄60.1岁(38 ~ 80岁);有吸烟史患者113例(54.6%);病理类型以腺癌121例(58.5%)为主;病变部位主要位于肺上叶(右肺上叶65例,左肺上叶39例);有脏层胸膜浸润的肺癌患者101例(48.8%).肿瘤直径≤3cm、>3~5cm和>5~ 7cm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0.0%、63.6%、41.5%.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5岁(HR:1.071,95% CI:1.026 ~1.118,P=0.001)、肿瘤直径≤3cm(HR:0.767,95% CI:0.630 ~ 0.930,P=0.007)及有脏层胸膜浸润(HR:2.058,95%CI:1.134~3.735,P=0.018)是影响淋巴结阴性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阴性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男性居多,腺癌为主;肿瘤直径、患者年龄和脏层胸膜浸润是影响早期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