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并发霉菌性心内膜炎近年有增多趋势,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1.2~2%,常继发于全身性念珠菌感染,而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长期应用可能是诱发因素,现将我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59岁,劳累后心慌气短30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2年于88年7月16日入院。确诊风  相似文献   

2.
二尖瓣是风湿性心脏病中最常受侵害的瓣膜 ,在我国尤为常见 ,如何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防治术后并发症 ,是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1~ 5] 。 1 995年6月~ 2 0 0 1年 1 2月 ,作者采用改良的浅低温、深度血液稀释下行二尖瓣置换术 1 89例 ,术后临床疗效观察及 0 .5~ 5a随访 ,证实该方法可靠、实用、有效 ,符合心脏外科的发展方向。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89例患者中 ,男性 1 1 3例 ,女性 76例 ;年龄 1 3~ 58岁 , x±s为 (38.6± 8.3)岁。其中 ,风湿性心脏病1 77例 ,先天性心脏病 8例 ,瓣膜…  相似文献   

3.
病例1,患者女,34岁,于2002年7月6日因活动后气促、乏力、心悸3年,双下肢水肿2年入我院内科,患者曾因此症状来我院就诊,彩超检查提示:风心、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在我院心内科就医多次,不能完全解除症状,并且反复发作,气促明显,咳嗽偶有痰中带血。此次住院彩超检查:主、肺动脉瓣关闭正常,左房显著增大65mm,左室增大,舒张末径56mm,二尖瓣增厚增强,开闭活动度差,其它结构无异常。心电图:心房纤颤,左心室肥厚并劳损。胸片提示:①肺瘀血;②符合风心二狭、二闭体征。体检:心前区可闻及隆隆样杂音。在内科住院期间,给予强心、利尿、心肌营养及能量补充。心功能控制在Ⅱ-Ⅲ级。于2002年8月9日在气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应用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回顾2007年6月~2009年5月间,患风湿性心脏病在我院进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共42例,术中全麻建立体外低温循环,注意保护心肌,切除病变的二尖瓣,置换机械或生物二尖瓣.结果:42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选择机械瓣膜置换者27例,选择用生物瓣置换者15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置换二尖瓣手术是根治的唯一方法,只要术前认真准备,术中加强操作技能,术后预防并发症,成功率很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早期自动复律与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关系,探索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房颤复律的治疗策略.方法 138例患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按术后早期自动回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复律组和非复律组.复律组中按窦律维持时间分为<3d组和>3 d组.以放免法检测各组三碘甲腺原氨酸(T3)水平.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早期T3代谢水平明显下降;术后2 h后自动复律52例,占37.7%,其中维持时间大于3 d的有28例,占20.3%.复律组与非复律组术后T3均有明显下降,术后2 h、术后第1天、第3天分别下降44.5%vs 58.7%、40.0%vs 52.4%和28.6%vs37.7%,复律组T3水平明显高于非复律组,而维持窦律时间<3 d组和>3 d组间T3水平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T3水平的提高可增加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复律的几率,但窦律维持时间的长短与T3水平并无多大关系;本研究结果为心脏围手术期补充T3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是心脏外科常见病 ,本文通过 66例二尖瓣置换术 ,分析了术中、术后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治疗要点 ,结果除 1例因二次换瓣合并大出血及心衰死亡外 ,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 ,我们认为 :凡风湿性心脏病 ,因累及瓣膜而引起心功能不全者 ,均应施行瓣膜置换术 ,术后效果良好 ,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1 资料及方法一般资料 :本组 6 6例均为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男 4 0例 ,女 2 6例。年龄 2 3~ 5 6岁 ,平均 32岁。病史 4~ 2 0年 ,平均为 1 0年 ,有明显心衰史 5 0例 ,占 80 %。心功能Ⅰ级 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T3综合征对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42例风心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按术后是否发生低T3综合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低T3综合征者为观察组共88例,余为对照组共54例.术后2h测量其血清T3,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术后再次分别于12h、24h和48h采肘静脉血测定T3,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发生低T3综合征的患者占61.97%(88/142),其中心功能异常者占88.6%,而未发生低T3综合征患者中心功能异常者占33.3%,且前者的心功能评级较高,表明低T3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显著比未发生低T3综合征者要差,且病情更严重,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随着患者血清T3水平的升高,患者的心功能逐渐改善.结论低T3综合征是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的不利因素,血清T3水平可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心功能密切相关,纠正低T3,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两种不同手术在风湿性二尖瓣心脏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5~2020-1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6例风湿性二尖瓣心脏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63)、对照组(n=63)。对照组实施二尖瓣置换术(MVR)治疗,观察组实施二尖瓣成形术(MVP)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出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天数,对比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LAD、LVEDD、LVEDV较术前降低,LVEF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LAD、LVEDD、LVEDV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35%(4/63)低于对照组19.05%(1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MVR术相比,采用MVP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心脏病...  相似文献   

9.
10.
11.
自 198 8年 12月~ 2 0 0 0年 5月 ,作者共施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 (DVR) 4 2例。术后并发严重精神障碍 5例 ,发生率为 8 4 %,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状况  5例均为男性 ,年龄 4 8~ 5 6岁 ,平均 5 1岁 ,术前均无神经及精神疾患史 ,无家族精神病史。手术前后严格规范使用镇静、止痛治疗 ,未使用其它可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经脑CT检查及神经科医师会诊除外神经系统病变 ,经精神科医师会诊明确术后精神障碍诊断。1 2 术中情况  5例均为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 ,均行DVR ,同时行三尖瓣环缩、左房内…  相似文献   

12.
二尖瓣置换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曾海涓 《广西医学》2008,30(5):761-762
二尖瓣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重要手段[1],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术后呼吸道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我们通过护理手段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房颤发生率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需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48例(ASA分级Ⅱ~Ⅲ级),分为研究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所有患者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5μg/kg、维库溴铵0.15 mg/kg.麻醉维持,研究组吸入七氟烷1.0% ~3.0%,观察组吸入异氟烷1.0% ~ 3.0%,按需间断推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记录手术过程及术后24 h内房颤事件的发作次数.同时,在麻醉诱导前、体外循环开始后6h及24 h分别收集血清,运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 研究组房颤事件的发作率下降(16.7%)明显低于观察组(62.5%,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CRP及TGF-β1在麻醉诱导前及体外循环后6h表达均明显升高,而24 h后逐渐下降,但研究组升高和下降趋势均无观察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具有降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瓣膜置换术房颤事件发生率,其可能与抑制CRP及TGF-β1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患者,女,62岁,因咳嗽气短40年,左侧肢体偏瘫2h以“脑血管意外、肺心病”于1995-12-12Am急诊入院。患者40年前始,每于感冒和劳累后出现咳嗽咯痰,近10年来上述症状加重,并伴明显心慌气短,不能从事轻体力劳动,两年来夜间不能平卧,间断...  相似文献   

15.
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是胸外科常见手术 ,但术中发生严重输血变态反应则较为少见。我院在实施 1例二尖瓣置换术中出现严重的输血变态反应 ,术中抢救成功。现将术中抢救配合过程和经验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患者男 ,5 0岁。活动后心悸气急 4个月余入院 ,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心功能 4级。术前基础血压 16 /10kPa ,心率 6 8~ 85 /min。患者既往无血制品使用史 ,无药物过敏史。查心电图示房颤 ,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 ,血型O型 ,Rh( ) ,备血 15 0 0ml。术前行营养心肌、强心、利尿治疗 1周。在全身…  相似文献   

16.
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峰  高伟 《新疆医学》2012,42(1):69-71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风湿性炎症过程所致瓣膜损害,虽然青霉素在预防链球菌感染的应用,使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风心病仍是我国常见的心脏病之一,而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为主要的瓣膜病.在风湿性心脏病中,二尖瓣发病率为65%~100%,单纯性二尖瓣狭窄发病率为25%~45%,女性多余男性,男女比例为2:3~3:4[1].风湿热导致二尖瓣装置的不同部位粘连融合,致使二尖瓣狭窄,而部分风湿热病使瓣膜僵硬、变性、瓣缘卷缩、连接处融合以及腱索融合缩短.我院2010年行二尖瓣置换术45例,总结其临床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单纯二尖瓣狭窄(rheumatic pure mitral stenosis,RMS)左心房压力变化。方法回顾分析242例RMS成功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患者资料,按有无心房颤动分为窦性心律组(122例)与心房颤动组(120例),分别对两组病程、心功能状态、左心房内径、瓣口面积、左心房最大压力、左心房最小压力、左心房平均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二尖瓣口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年龄大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程明显长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亦明显差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房颤动组左心房内径较窦性心律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房颤动组左心房最大压力、左心房最小压力、左心房平均压均低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后左心房压力下降,左心房内径进一步扩大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血栓前状态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风心病二尖瓣狭窄血栓栓塞发病机制之一-血栓前状态(PTS)。方法:通过检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病人止血系统的多项指标,反映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凝血酶产生和纤溶状态等生化标志物的血浆水平,证实PTS的存在并探讨其在血栓栓塞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17岁,间断心慌10年,高热皮疹1月于1989年3月6日入院。1979年2月出现高热、心慌、四肢躯干丘疹,发现心脏杂音,经治疗T36℃,皮疹消失,仍有心脏杂音。无明显症状。1989年1月31日骤起高热、咽痛,T39.6℃,用抗菌素无效。2月11日四肢躯干有出血点,排柏油便,血培养粘球菌,初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予先锋必素、氢化考的松治疗体温未降,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浮肿,急诊入院。T39.4℃,P140次/分,R24次/分,BP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3岁,因停经31+6周,咳嗽4 d,突发心慌、胸闷、气促、不能平卧半天入院。患者幼年时曾患风湿性心脏病,于1990年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一直服用华法令抗凝,此前孕期顺利。诊断:妊娠31+6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换术后,心功能Ⅳ级;肺部感染;急性左心衰;先兆早产。体查:心率170次/min、呼吸35次/min、血压98/65 mmHg,SpO286%。神志清,半坐位,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全身无明显水肿,颈静脉无怒张。听诊双肺满布湿音,心律不齐,未闻及金属瓣音。实验室检查:WBC 20·7×109/L,N 0·88,Plt 185×109/L,PT 19.4 s,TT 10.3 s,FDP 10 mg/L,D-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