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梅毒血清固定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毒血清固定是指梅毒患者经规范驱梅治疗后临床表现消失,早期梅毒6个月,晚期梅毒12个月,其血清反应素试验不转阴或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固定在某个水平不转阴持续3个月.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可能系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认为机体免疫系统抑制及紊乱是其发生的主要机制.最近研究表明血清固定还可能与梅毒螺旋体的基因改变有关,机体Toll样受体及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状态也与其有关.  相似文献   

2.
梅毒血清固定是患者抗梅毒治疗后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在规定的随访时间内持续阳性的一种特殊血清学现象.梅毒血清固定在临床常见但其机制迄今不明.多数研究认为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失衡相关.深入研究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发病机制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患者预后,避免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不同病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部分涉及,目前认为主要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血清抗体仅有部分保护作用,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现象。梅毒早期出现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梅毒螺旋体的清除起重要作用,而在晚期出现的细胞免疫反应则主要引起组织损害。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原性、感染梅毒后机体的免疫反应以及梅毒螺旋体免疫逃逸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应作霖  王丰 《皮肤病与性病》2012,34(2):106+110-106,110
目的 研究梅毒患者血清固定情况及与梅毒分期的关系.方法 分析本院皮肤科420 例梅毒患者资料,统计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和形成时间,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20例梅毒患者中有75例发生血清固定,占17.86%,其中一期梅毒血清固定率5.19%,二期梅毒11.64%,潜伏梅毒27.41% ;潜伏梅毒的血清固定率最高,二期梅毒次之,一期梅毒最低,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与梅毒分期有关,潜伏梅毒血清固定率最高,加强对梅毒的早期筛查和及早规范治疗是减少梅毒血清固定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梅毒的临床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主要经性行为传播的慢性疾病,人类是Tp的唯一自然宿主。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而血管炎是各种损害的主要病理特征。梅毒的危险性极大,可致多系统病变而出现不可逆性损害,如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等;也能经胎盘造成胎儿感染,出现早产、畸形,甚至死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的发生及相关因素。方法:分析385例早期梅毒患者资料.统计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和形成时间,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385例中有13例出现神经梅毒,占3.38%;110例发生血清固定,占28.57%,其中一期、二期、早期潜伏梅毒的血清固定发生率分别为11.54%(6/52)、16.42%(11/67)、34.96%(93/266),有显著性差异。非青霉素治疗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53.16%)与青霉素治疗(22.2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定血清固定后,部分病例在延长随访期内转阴、复发或发展为神经梅毒。结论: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与梅毒分期及不规则治疗有关,其中早期潜伏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最高。判定血清固定后,应延长随访期1~2年。  相似文献   

7.
梅毒血清固定产生机制及相关因素均尚不明确,且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目前认为可能与年龄、RPR滴度、无症状神经梅毒、吉-海反应、梅毒螺旋体亚型、细胞免疫紊乱相关。梅毒血清固定是梅毒复发及多系统受累的危险因素。本文就梅毒血清固定的产生和临床转归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孕前规范驱梅治疗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在孕期是否需要驱梅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3年无系统感染的梅毒血清固定育龄妇女的临床资料,按妊娠期是否接受驱梅治疗分为治疗组(A组)和未治疗组(B组),比较其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共收集了68例患者,A组46例,B组22例,两组患者足月产分别有44例(95.65%)和21例(95.45%),早产分别有2例(4.35%)和1例(4.55%),低体重儿两组各有1例(2.2%、4.5%),两组均无先天梅毒儿出生。两组在足月产、早产、低体重儿、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孕前经过规范驱梅治疗的育龄妇女,如果没有合并系统感染,妊娠期在密切随访下可能无需予驱梅治疗。  相似文献   

10.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现象的临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5年366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各期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366例中,103例发生血清固定,占28.14%。103例血清固定患者中,曾有一期和二期临床表现的显性梅毒病人占20例(19.42%),属潜伏梅毒的占83例(80.58%),潜伏梅毒与显性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79,P〈0.05)。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80例,另外23例因青霉素过敏使用四环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及头孢曲松治疗,使用青霉素与非青霉素治疗患者的血清固定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2=38.05,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发生与梅毒分期有关,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较高,加强对潜伏梅毒的早期筛查及早治疗是防止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晚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曲松单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TRUST滴度变化及T淋巴细胞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TRUST下降滴度个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T细胞显著增加、CD8^+T细胞显著降低(P<0.05)。结论: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优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54名献血者在中心血站作梅毒血清(ELA)试验为阳性,但经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均不支持梅毒诊断,故肯定其血清试验为假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外周血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用Ficoll-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血清固定患者与无血清固定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BMC中的IDO。结果梅毒患者的IDO蛋白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血清固定患者的IDO蛋白要显著高于无血清固定的患者,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梅毒患者外周血IDO水平升高与血清固定密切相关。结论 IDO可能参与了梅毒血清固定和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连地区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性病科首诊或由大连地区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1507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梅毒分期、伴发性病、T细胞亚群、治疗用药、初始滴度、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TP-IgM)、感染途径等因素进行Log...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妊娠梅毒和胎传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由于免疫反应及细胞因子水平随病期的进展而变化,导致不同的妊娠结局,包括胚胎死亡、流产、早产或娩出胎传梅毒患儿;妊娠期间机体免疫反应状态的改变也会影响母体及胎传梅毒的自然病程。因此,进一步了解妊娠与梅毒的相互影响,揭示妊娠梅毒和胎传梅毒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于有效地控制梅毒的母婴传播,预防梅毒导致的不良妊娠结局,降低胎传梅毒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白细胞介素(IL)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为观察组、40例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转阴的患者为对照1组,另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2组,对各组进行血清IL-2、IL-12、IL-4、IL-10水平检测及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测定。结果观察组血清IL-2、IL-12水平低于两个对照组(P=0.000),血清IL-4、IL-10水平高于两个对照组(P=0.000~0.040),对照1组血清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2组(P=0.043、0.031),对照2组NK细胞所占百分率高于观察组(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可能是血清固定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梅毒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血清学转归和治疗对未感染梅毒婴儿血清阴转时间的影响。 方法 梅毒孕妇分娩的新生儿115例,出生时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19S IgM-TPPA检测。在1、3、6、9、12、18、24月龄时进行TRUST和TPPA血清学监测和随访。当TRUST和TPPA均阴性时,终止随访。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Kaplan-Meiter生存分析和两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115例新生儿出生时TPPA均阳性;97例TRUST阳性,滴度从1 ∶ 1到1 ∶ 256不等;3例19S IgM-TPPA阳性。出生时确诊胎传梅毒3例,TRUST均在12 ~ 18月龄内转阴,2例24月龄时TPPA仍阳性,另1例20月龄时TPPA阳性,仍在随访中。112例疑似病例随访后均排除梅毒感染,90例TRUST在0 ~ 3、4 ~ 6、7 ~ 9月龄时的累计阴转率分别为82.2%、98.9%、100%。96例TPPA在0 ~ 3、4 ~ 6、7 ~ 9、10 ~ 12月龄时的累计阴转率分别为3.1%、30.2%、85.4%、100%。余16例缺部分复查,TRUST和TPPA在15月龄时均转阴。血清阳性未感染梅毒婴儿,出生后苄星青霉素G治疗组与未治疗组TRUST阴转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54,P > 0.05),TPPA阴转时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 = 2.41,P > 0.05)。TRUST阴转时间显著早于TPPA阴转时间(Z = 10.45,P < 0.01)。 结论 梅毒孕妇分娩的未感染梅毒婴儿,大多数婴儿TRUST在6月龄内转阴,TPPA在12月龄内转阴;TRUST阴转时间早于TPPA,治疗对TRUST和TPPA阴转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梅毒产妇住院期间的负性心理,探讨对其实施临床干预的意义和方法.方法:选取梅毒产妇15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3例,观察组82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产妇100例,使三组产妇各方面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产妇的负性情绪实施临床干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三组产妇入院时心理特点、分娩后心理表现进行调查,并以SCL-90量表分别于产妇入院后和出院前对产妇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合并梅毒的产妇其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健康产妇,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方面两组产妇得分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154例(99.35%)产妇担心梅毒会传染给胎儿,此外,担心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对工作产生影响、不能对患者个人信息保密或者是影响以后的生育,居产妇负性心理的前5位.观察组产妇经过临床干预失眠烦躁、害怕、羞愧、后悔、悲观绝望、抑郁、报复等不良心理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娩之后经过心理干预的观察组产妇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接近于健康产妇,而与对照组产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应给予患者针对性的临床干预,包括积极的心理护理和抗感染治疗,以此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取得患者的良好配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健康者、梅毒未治疗、梅毒治疗后转阴以及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血清IL-10和IL-12水平,并分析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IL-12、IL-10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健康者、梅毒未治疗、梅毒治疗后转阴以及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各20例,检测并比较各组的血清IL-12、IL-10水平,并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IL-12、IL-10水平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对各组的IL-10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的IL-12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各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2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IL-12、IL-10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得二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423,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体内会出现免疫失衡,细胞免疫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梅毒螺旋体逃脱机体免疫监视发生残存,是导致血清固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