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厥阴经电刺激治疗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例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纽和治疗纽,每组各1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手厥阴经电刺激治疗,并观察刺激前后即时的血流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手厥阴经电刺激,对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状态有明显的即刻效应。持续刺激1个月后,治疗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伤后3个月时,治疗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语言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手厥阴经电刺激能提高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可明显促进患者的苏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手厥阴经电刺激干预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意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脑外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高压氧干预治疗,治疗组给予高压氧联合手厥阴经电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意识状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联合手厥阴经电刺激干预能提高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昏迷意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乳突法中频电刺激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电刺激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双乳突法中频电刺激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5天.采用美国制造的(MARIZ-TC)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和血流搏动指数(PI).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电刺激治疗组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双乳突法中频电刺激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醒机制。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苏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CS昏迷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93.50±9.67)与(37.15±5.36)cm/s,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治疗后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脑干听诱发提示Ⅰ~Ⅴ、Ⅲ~Ⅴ波间潜伏期差缩短,Ⅲ、Ⅴ波波幅增高。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3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提高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改善脑电活动,对昏迷患者有较好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苏醒作用。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CS意识障碍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50 d后治疗组脑电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或α节律增多,波幅增高。治疗后两组脑血流速度及脑干听诱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0 d后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改善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脑电活动,对意识障碍患者可能有促苏醒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中神经电刺激颅脑损伤后昏迷病人神经递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神经递质的变化及可能促苏醒作用机制。方法严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每天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min,持续电刺激7天后,两组治疗相同。刺激一周后通过GCS评分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伤后3月时的GC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语言功能情况,并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刺激前和刺激结束后昏迷患者脑脊液中E、NE、DA、β-EP等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患者持续刺激一周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81±1.21)分,对照组GCS评分平均提高(1.99±0.64)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的β-EP下降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治疗组脑脊液中DA、NE、E在神经电刺激前后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确有促苏醒作用,减少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刺激后脑脊液中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凯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2):23-24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疗效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9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用一个疗程(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同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越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疗效确切、可靠,可作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防治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配合椎针治疗偏头痛(基底动脉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偏头痛(基底动脉型)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观察组以养血清脑颗粒配合椎针疗法治疗,均4周为1疗程。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椎动脉(VA)-基底动脉(VBA)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Vd)及其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改善椎-基底动脉收缩峰及平均血流速度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头痛程度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76.4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配合椎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偏头痛(基底动脉型)患者椎-基底动脉缺血状态,临床疗效显著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老年颈椎病伴眩晕患者65例,并与对照组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脑供血方面作用是明显的,TCD检测为临床诊断治疗观察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元朋  魏欢 《海南医学》2022,(16):2060-2063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rTMS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残疾评定量表(D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MoCA评分、D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MoCA评分分别为(11.21±1.63)分、(27.93±2.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2±1.50)分、(26.58±1.39)分,DRS评分为(6.34±1.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血清血管内皮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8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r-HuEPO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VEGF、NSE、S100B蛋白(S-100B)水平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变化,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患者脑血流,统计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两组NSE、VEGF、S-100B水平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血流速率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两组GCS、GOS评分均上升,观察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采用r-HuEPO干预,可下调NSE、VEGF、S-100β蛋白表达,减轻脑血管损伤程度,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重度颅脑损伤患者6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随机分为早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对患者均进行GCS评分、颅内压(ICP)测定、头部CT、ECT、TCD检查。结果利多卡因治疗3~5d后即出现颅内压降低、挫伤脑组织血流供应改善、脑水肿减轻,GCS评分在治疗7d、14d后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早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能明显减轻重度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组织损伤的程度,利于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该疗法对患者经颅多普勒及治疗前后各症状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颈性眩晕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行小针刀及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对照组行双侧风池穴及颈部夹脊穴针刺治疗。对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等指标进行评估,同时观察其总体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症状与体征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小针刀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TCD)在神经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监测效果及应用。  方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神经ICU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对9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39例,未行手术者1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38例,未行手术者6例;其他脑血管疾病术后8例,未行手术者4例)采用床旁TCD进行监测,包括经颞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经枕窗探测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监测其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峰值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管阻力指数、血流频谱形态以此了解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根据监测结果分为血管痉挛组、血流增快组和供血不足组。收集监测结果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脑血管疾病患者均顺利完成床旁TCD监测,监测结果显示,96例患者中脑血流增快者37例(38.54%),脑血管痉挛者15例(15.62%),脑供血不足者93例(90.62%,包括MCA、BA供血不足)。TCD监测结果在不同病因中的分布,病因中的主要类型脑动脉瘤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供血不足发生率高,其次为血流增快,血管痉挛发生率相对较低,脑动脉瘤和高血压脑出血组间供血不足、血流增快,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床旁TCD监测可评估患者颅脑血流动力学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外伤患者脑血管痉挛(CV S)的诊疗价值。方法:对95例颅脑外伤病人进行动态TCD检查,并结合患者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量(t-SAH)的大小对其结果进行统计评价。结果:TCD检查结果与GCS评分和、t-SAH量的大小相关,并与脑血管痉挛(CV S)的发展相一致,常在伤后1 d~3 d开始出现,3 d~7 d达高峰,2周后渐减轻。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 CA)>200 cm/s或VM CA<45 cm/s者预后差。结论:TCD检查是外伤后CV S动态监测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临床医生判断病情、预后提供依据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颅内结核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其动力学变化特点及其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相关性,分析TCD在颅脑结核诊治中的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3-9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颅内结核患者52例作为病例组,另取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52例颅内结核患者在腰穿术前一天行TCD检查,获取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及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的流速峰值(spectral atlas systolic peak velocity,Vs)、流速均值(mean velocity,Vm)、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Vd)、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指标。统计分析以上数据及腰穿术所得ICP。 结果 颅内结核组MCA和ACA流速较正常对照组下降,BA、VA和PCA流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所测动脉PI值均升高。相关分析结果提示PI值与ICP呈正相关。 结论 颅内结核异常改变波及整个颅内动脉系统。MCA及ACA流速较快,与ICP和PI均增高有关,且流速越快则可能提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后循环流速减慢可能和患者颅底结核渗出物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的影响。方法将86例重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参附注射液静滴。治疗过程中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及应用颅内压监护仪监测颅内压。结果治疗组GCS评分在参附注射液治疗5d后不同记录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治疗组脑血流动力学Vs、Vm、PI值在治疗3d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P〈0.01和P〈0.001);治疗组在3d后平均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改善重症颅脑损伤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紊乱,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催醒疗效。方法将160例因颅脑损伤所致昏迷的患者(Glasgow评分3~8分)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包括依手术指征清除颅内血肿、去骨瓣减压术、脱水降颅内压治疗、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等。治疗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80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根据Glasgow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Glasgow昏迷评分(GCS)升高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对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催醒治疗疗效确切,是可靠的一种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甲氯芬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催醒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因颅脑损伤所致昏迷的患者(Glasgow评分4~8分)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包括依手术指征清除颅内血肿、去骨瓣减压术,脱水降颅内压治疗,以及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抗炎及支持治疗等。治疗组(盐酸甲氯芬酯治疗组)100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盐酸甲氯芬酯。然后根据Glasgow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Glasgow昏迷评分(GCS)升高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盐酸甲氯芬酯对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催醒治疗有确切的疗效,而且是安全的一种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