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测定冠心病(CAD)患血清中某些炎性指标,探讨炎性反应与CAD之间的关系。方法:42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其冠脉有异常改变的CAD患 和2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其冠脉无异常改变的可疑冠心病患(SCAD组)作为实验对象,测定各组患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固醇(HDL-C),载脂蛋白(apoA,apoB)、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和白细胞(WBC)含量,结果:(1)CAD和SCAD组之间的血脂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2)CAD的CRP、FIB和WBC水平明显高于SCAD组。结论:CAD的发生与炎性反应有关,CRP、FIB和WBC水平的增高与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C反应蛋白 (CRP)、纤维蛋白原的相互关系 ,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多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了 5 4例冠心病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1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2 0例 ,稳定型心绞痛 18例 )血清肺炎衣原体DNA ,选 2 0例体检健康者作对照 ,同时用免疫浓度法检测各组血清CR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 ,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组肺炎衣原体DNA阳性率分别为 81.3%、75 %、6 6 .7% ,与对照组 2 5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CRP浓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并且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CRP浓度和纤维蛋白原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r =0 .96 2 ,P <0 .0 1) .结论∶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率明显增高 ,肺炎衣原体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和凝血机能增强在冠心病的发生、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培)与CHD的关系,为.CHD的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拟诊为冠心病的7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其中稳定性心绞痛18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20例(AMI组),冠脉造影阴性者(非冠心病)15例(NC组)],并测定其血浆HCY、hs-CRP、fg水平。结果CHD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NC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AMI、UAP、SAP3组HCY比较,水平依次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NC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AMI、UAP组与SAP组相比,hs—CRP含量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MI、UAP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患者血浆fg水平与NC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AMI组与UAP、S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UAP、SAP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HCY、hs—CRP、fg水平在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组依次增高,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单支病变组hs-CRP、fg水平与N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HCY、hs—CRP、fg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病变支数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CHD)中的变化规律,为CHD的预测评估、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住院患者115例,进行同型半胱氨酸、hs-CRP 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结果在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各组和单支病变、双支病变、3支病变各组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匀呈递增趋势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 在SAP、UAP、AMI 各组中的水平变化为:UAP组与A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s-CRP在单支病变、双支病变、3支病变组中的水平变化为:单支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Fg)在两种分组情况中的变化分别为:SAP 组与对照组、单支病变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之间该指标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hs-CRP 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与CHD的病变程度相关,联合监测这些指标的水平变化,对冠心病的预测评估、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与心绞痛、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CRP采用免疫比浊法,FIB采用PT-DER演算法。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FIB、CRP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对照组。结论:高水平的CRP、FIB与不稳定心绞痛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金勇  马荣国 《检验医学》2011,26(7):487-488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液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有无差异。方法对来东台市人民医院体检的22例经汉密尔顿(HADS)评分为抑郁症患者及52名正常对照人群,分别检测其CRP及FIB水平,通过t检验,检测两者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抑郁症患者的CRP、FI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4、2.47,P均〈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CRP、FIB水平的异常,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与冠心病(coronaryheandisease,CHD)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非CHD组56例和CHD组100例.同期测定各组Hs—CRP、D—D和FIB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D组与非CHD组间基线水平比较,除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HD组血清Hs-CRP、FIB、D—D水平均高于非CH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HD各组血清Hs—CRP、FIB、D—D水平随病变严重程度的增高均呈递增趋势,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支病变组Hs—CRP、FIB、D—D水平均高于双支病变组(P均〈0.05)和单支病变组(P均〈0.01),双支病变组Hs—CRP、D—D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Hs—CRP、FIB、D—D水平与CHD的严重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138例冠心病患者,包括心肌梗塞患者43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5例,稳定心绞痛患者50例,50健康人做对照.应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血清超敏hsCRP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中hsCRP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hsCRP的P25为2.61mg/L,P50为9.50mg/L,P75为33.40mg/L,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在各百分位点的分布与正常对照在各百分位点的分布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不稳定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在冠脉事件发生时增高,可以作为冠脉事件预报,并且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间炎性细胞因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及炎性细胞因子与冠心病病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对所有入选病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2例,健康对照组35例在入院后的不同时期,于清晨空腹时抽取肘静脉血2~4mL,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及免疫消浊比浊法测定TNF-α、IT-6、CRP、FG。结果冠心病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TNF-α、IT-6、FG、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特别是UAP组、AMI组升高尤为明显,并呈现组间差异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UAP组、AMI组治疗后1周,血清TNF-α、IT-6、FG、CRP水平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炎性细胞因子血清TNF-α、IT-6、FG、CRP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TNF-α、IT-6、FG、CRP可作为冠心病发展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间炎性细胞因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及炎性细胞因子与冠心病病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对所有入选病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2例,健康对照组35例在入院后的不同时期,于清晨空腹时抽取肘静脉血2~4mL,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及免疫消浊比浊法测定TNF-α、IT-6、CRP、FG。结果冠心病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TNF-α、IT-6、FG、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特别是UAP组、AMI组升高尤为明显,并呈现组间差异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UAP组、AMI组治疗后1周,血清TNF-α、IT-6、FG、CRP水平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炎性细胞因子血清TNF-α、IT-6、FG、CRP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TNF-α、IT-6、FG、CRP可作为冠心病发展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尿酸(U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4例冠心病患者(试验组)和12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UA及HS—CRP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UA及HS—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UA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联合检测UA及HS—CRP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与老年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1例冠心病入院后12 h内、72例本院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对照组)空腹晨起静脉采血,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07±7.91)vs(4.57±1.29)mg/L,P<0.01;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48±0.96)vs(2.65±0.38)g/L,P<0.01;冠心病血浆Fg与高敏C反应蛋白之间呈正相关,r=0.55。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老年冠心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清尿酸 胆红素及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尿酸(UA)、胆红素(BIL)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CHD发生的关系。方法符合条件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12例CHD患者为冠心病组,健康体检者150例为对照组,空腹抽血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清UA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血浆Fib浓度,应用公式计算出间接胆红素(IBIL)浓度,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CHD组UA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IBIL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BIL变化不明显。结论血清UA、BIL及Fib与CHD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是导致CH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王传发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3):1993-1994,199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3例CHD患者(单支病变28例、多支病变45例)及6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TB、UA、CRP检测,然后进行CHD组与对照组、CHD组内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的TB、UA、CRP结果比对及分析研究。结果CHD组与对照组比较:TB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及CRP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内的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TB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血清TB可能是CHD的危险因素之一,高UA、高CRP可能是导致CHD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应重视冠心患者TB、UA、CRP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水平并探讨其在冠心病的发病和病情监测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152例冠心病患者包括心肌梗塞患者51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56例,稳定心绞痛患者45例,健康对照组60例血清超敏CRP浓度。[结果]患冠心病组血清hs-CR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且AMI、UAP和SAP之间hs-CRP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AMI组与UAP组相比显著增高(P〈0.001),UAP组与SAP组相比较也显著增高(P〈0.01)。[结论]血清hs-CRP在冠心病时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术后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97例住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单支病变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67例,术前及术后48h测定血清CRP水平。按术后CRP水平分为2组,A组(CRP水平〈3.0mg/L)35例,B组(CRP水平≥3.0mg/L)62例。分析并记录患者术后1周以及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等情况。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48h血清CRP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血清CRP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比心绞痛组明显升高(P〈0.01);B组术后1周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B组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48h血清CRP水平较术前增高,是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内预后的强预测指标,提示术后近、远期的临床疗效与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尿酸水平测定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探讨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9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尿酸水平,并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浓度为(271.3±50.1)μmol/L,明显低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315.2±48.3)μmol/L(P〈0.05);颈动脉狭窄组的血尿酸最低浓度为(347.8±51.2)μmol/L,明显高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315.2±48.3μmol/L)(P〈0.05);颈动脉狭窄组(分轻、中、重共3组)的血尿酸浓度分别为(347.8±51.2)μmol/L,(392.4±49.3)μmol/L和(430.7±48.6)μmol/L,三者之间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r=0.4623,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间存在正相关,临床诊疗中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