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死因监测是反映人群健康水平及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死因统计分析,可反映检测人群健康水平,确定不同时期主要死因及疾病防治重点[1]。为了解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居民人口现状和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变化动态,为制订疾病预防干预措施、评价其效果提供依据,我们应用人口负担系数和死亡率等指标对2009—2013年闵行区莘庄镇居民人口和死亡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2004年疾病监测区人群早死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贵州省疾病监测区人群主要死因,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4年死亡监测资料,计算潜在期望寿命损失年数EYPLL。[结果]人群EYPLLx为1377.42d,导致EYPLL损失最严重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伤害、心血管疾病、肿瘤;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25岁以前,伤害是首位死因;25岁以后心血管疾病是首位死因。[结论]伤害、心血管疾病、肿瘤应是今后贵州省预防和控制的重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预防控制措施的重点应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五角场镇2010年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上海市五角场镇居民死亡水平及主要死因,为制定科学的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对上海市五角场镇居民2010年死亡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结果]五角场镇2010年全死因死亡数为659人,居民死亡率为633.72/10万。主要死因顺位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与中毒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这5类死因死亡人数占全死因死亡数的88.31%。居潜在减寿年数前5位的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伤害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恶性肿瘤所致的寿命损失最为严重,减寿率为10.74%。[结论]慢性疾病和伤害为本镇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增强安全意识,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与伤害的发生率,以达到有效降低居民死亡率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光明新区人群健康水平进行分析,从而为光明新区的发展提供客观准确的人口健康资料.[方法]收集2005~2007年光明新区光明街道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户籍人口、暂住人口)、死亡资料等,对人口结构及死亡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编制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计算平均期望寿命和去死因寿命. [结果](1)调查2005~2007年3年平均人口81 306人,户籍人口:暂住人口为1:2.88,男:女为1.25:1; (2)居民3年平均粗死亡率为1.14‰,前5位主要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呼吸系统疾病; (3)平均期望寿命为84.07岁(男性82.72岁、女性85.84岁). [结论]人群健康水平良好,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疾病死亡原因分析是居民健康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死因的分析和评价,可以反映居民健康水平、公共卫生状况和疾病危害程度,揭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分布。为了解上海市江宁社区居民死亡水平及死因构成,本文分析2013年江宁社区居民死因顺位。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居民死亡资料来源于江宁社区死因监测数据。人口学资料由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派出所提供。1.2方法死因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1]进行分  相似文献   

6.
方博  杨青  韩明  宋桂香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344-1345,1348
目的探讨2010年1~6月上海市流动人口死亡现状及原因,为流动人口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6月上海市流动人口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个案资料,分析上海市上半年流动人口主要死因,性别、年龄分布情况。结果 1~6月上海市流动人口死亡以男性为主,占总死亡人数的66.86%;青年人口比重最大,达到了总死亡人数29.94%;损伤中毒是流动人口首位死因,占死亡总数的25.93%;损伤中毒造成死亡以青年人口为主,占损伤中毒死亡人数的61.83%,流动人口的损伤中毒平均死亡年龄为36.35岁。结论 2010年上半年上海市流动人口死亡以青年男性为主,损伤中毒是其首位死因,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并保障流动人口能享有较好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部分疾病死亡水平变化对平均寿命变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上海市部分疾病死亡水平变化对平均寿命变化的贡献。方法将影响人群健康的问题分为感染类疾病、肿瘤、脑血管疾病、伤害以及其他疾病5类。应用去死因寿命方法分析1953—1999年上海市居民死亡登记资料,定量估计疾病别实际死亡水平变化对平均寿命的影响,并用趋势卡方作标化死亡率趋势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描述社会经济因素与寿命变化的关系。结果1953—1999年间,上海市居民感染类疾病的粗死亡率、地区别、性别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市区居民伤害粗死亡率上升,其分性别标化率上升趋势显著,郊县居民则变化方向相反,其分性别标化率未见显著趋势变化;上海市居民肿瘤、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上升显著,其地区别、性别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或未见趋势变化。1979年后感染性疾病死亡率变化对上海市区人群平均寿命上升的贡献率在33%左右,高于其他3类非传染性疾病。而郊县男性伤害和感染类疾病的死亡率变化对平均寿命上升的贡献率分别达40.26%和25.18%。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变化对郊县男性平均寿命上升的影响是负向的。郊县女性的伤害和感染类疾病的死亡率变化对郊县女性平均寿命上升的贡献率最高,达21.60%和12.55%。1996年肿瘤死亡率对人群平均寿命的潜在影响最显著,其次为脑血管疾病,伤害居第3位,感染类疾病居末位。上海市医疗资源水平与居民平均寿命上升相关性较好。结论上海市控制感染类疾病成效显著,潜在疾病控制策略应以肿瘤、脑血管疾病及伤害为重点。基于死亡风险竞争分析的去死因寿命分析有助于建立疾病控制规划的平均寿命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上海市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死亡年龄、死亡地点及伴随疾病。[方法]2010年死亡个案记录采用ICD-10分类标准录入DIS居民死亡登记系统,并用其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脑血管病是上海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脑血管病后遗症死亡占脑血管病死亡的42.68%。45.64%的脑血管病后遗症死亡发生在家中。高血压病、肺部感染、糖尿病、褥疮感染是脑血管病后遗症的主要伴随疾病。[结论]脑血管病后遗症是严重影响上海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在死亡疾病谱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9.
彭元章  黎美芝  薛亮  孟炜  田毅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637-3638,3641
[目的]了解循环系统疾病死因对克拉玛依市居民健康的影响,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际分类标准ICD-10进行死因分类,以死亡率、死因顺位及平均死亡年龄作为统计指标。[结果]循环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为117.23/10万,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死亡率明显上升,主要集中于60岁以上老年组人口;前3位主要死因是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疾病;汉族死亡率为50.90/10万,少数民族为79.14/10万。[结论]本市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水平低于全国水平,老年人死亡水平较高,男性多于女性,少数民族死亡率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闵行区婴儿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环境、文化教育和卫生保健水平。上海市阂行区于1993年由原闵行区和原上海县两行政区合并而成。原上海县作为郊县自1973年开展常规的死因监测工作。为了解自开展常规死因监测以来闵行区婴儿死亡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我们对1973--2008年上海市闵行区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郑婉辉  林辉 《职业与健康》2014,(15):2099-2102
目的了解福州市城区居民慢性病死因分布,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户调查的方法,按ICD一10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死因分类,对福州市2005--2012年城区居民慢性病死亡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结果2005--2012年福州市城区居民慢性病平均死亡率为377.19/10万(标化死亡率261.95/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结论慢性病是威胁福州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或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民脑血管疾病死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我国城市与农村居民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与死亡特点。方法 根据我国居民病死伤原因资料,对不同性别、年龄、年代,及不同国家地区的脑血管病死亡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血管病为我国居民主要死因之一,占全死因死亡的20%左右;其中以脑出血死亡为主,城市和农村脑出血死亡分别占脑血管病死亡的61%和73%。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 1989年以来,我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农村则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不同区域在校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情况。方法 按照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考评方案的要求,2002-2004年对始兴县不同地理区域和生活习惯共21934人次学生的常见病综合防治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蛔虫感染率均有下降,城市学校感染率低于乡村。营养不良与肥胖症均表现为城市高于乡村,且小学生高于中学生。视力低下随学龄递升而增高,城市高于乡村。沙眼患病率高年级小于低年级。龋齿患病率低年级高于高年级。结论 不同区域在校学生常见病率逐渐转为城市〉平原地区〉乡村,在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工作中应加强城市学生常见病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对2010-2013年西安市居民糖尿病死亡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0-2013年西安市居民死因监测资料,采用ICD-10编码进行死因分类,分析城乡居民糖尿病死亡水平和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13年西安市糖尿病死亡率波动在11.91/10万~13.67/10万之间,无明显增高趋势,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0岁~组增加明显,80岁~组达最高;男女死亡率无显著差别;主城区死亡率高于郊县(χ2=33.075,P<0.001)。主城区男性糖尿病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χ2=5.202,P=0.023);郊县男女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82,P=0.066)。结论 西安市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呈波动变化趋势,男女之间死亡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乡之间死亡水平有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大汶河流域居民的死亡水平、死因谱和人群分布特征,为制订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9~12月,对大汶河主干流域部分常住居民进行调查。[结果]在流域6个县调查研究区34个乡镇、对照区10个乡镇。2002~2004年年均标化死亡率,研究区为683.39/10万,对照区为610.92/10万(P〈0.01);上游、中游、下游年均标化死亡率,研究区分别为485.03/10万、737.55/10万、844.74/10万(P〈0.01),对照区分别为499.20/10万、839.92/10万、586.22/10万(P〈0.01),均为研究区高于对照区(P〈0.01)。全部人群、研究区和对照区居民死亡例数最多的前3位死因均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这3种死因死亡数在全部死因死亡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2.96%、85.50%和84.78%。[结论]大汶河流域居民死亡水平较高,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中国大陆城乡居民死亡水平及死因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2~2009年卫生统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2~2009年中国大陆城乡居民粗死亡率分别为504.01/10万~620.32/10万和512.62/10万~655.98/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71.56/10万~501.59/10万和371.53/10万~517.48/10万,呈下降趋势,且城乡均男性高于女性。城乡居民前五位死因均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等。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和病毒性肝炎的死亡率及构成比显著上升。结论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工作成效显著,但仍面临非传染性疾病与传染病的双重挑战;除传统的健康"三大杀手"外,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和病毒性肝炎应引起高度重视;乡村医疗卫生、疾病防治工作应作为今后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徐州市城乡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死因状况,为政府部门制定慢性病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徐州城乡居民1997-2006年慢性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7~2006年徐州市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率为324.91/10万~350.19/10万,年均340.48/10万,占同期总死亡人数的57.85%~65.81%。主要慢性病年均死亡率(/10万),城市为341.34,农村为339.89(P〉0.05);男性为381.80,女性为295.86(P〈0.01);0~34岁为13.57,35~54岁为191.17,55~74岁为1290.05,75岁以上为6209.60。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年均标化死亡率(/10万)分别为150.25、9.48、77.99、95.67;标化减寿率城市居民分别为11.95‰、0.80‰、4.93‰、4.10‰,农村居民分别为14.99‰、0.33‰、2.86‰、2.84‰。[结论]慢性病严重危害徐州市城乡居民的生命和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1997-2008年上海市闵行区交通事故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1997-2008年闵行区所有户籍居民的交通事故死亡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分构成、圆分布、电子地图等方法描述交通事故死亡人群、时间、地区特征;利用潜在寿命损失年、早死指数等指标分析交通事故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交通事故死亡数据来自上海市死因监测系统,人口数据来自公安系统当年户籍人口资料。[结果]1997~2008年闵行区交通事故导致1198人死亡,年均交通事故死亡率为13.83/10万,标化死亡率9.90/10万,居伤害死因的第一位,男女性别比为2.06:1。死亡率、潜在减寿损失年、早死指数呈下降趋势。死亡人数中,行人、骑自行车者和骑摩托车(包括助动车)者占81.92%。60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于交通事故的比例不断提高。农村交通事故死亡数占全区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41.84%(农村人口仅占18.52%),靠近城区的占8.16%(其人口占16.25%)。交通事故有向12月9日和周日集中的趋势。[结论]老年人群、行人、骑自行车者和骑摩托车(包括助动车)者交通事故死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福建省城乡居民10年来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特点和寿命损失情况。[方法]分析福建省1998—2007年死因统计年报资料,用伤害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构成比和潜在寿命损失年描述伤害的死亡水平。[结果]1998—2007年福建省城乡居民伤害平均死亡率分别为29.67/10万和59.78/10万,均居死亡顺位第5位,总体呈下降趋势。农村死亡率是城市的2.0倍,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城乡居民的前3位伤害死因均为运输事故、自杀和意外跌落。城市的运输事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而农村则上升明显。城市伤害YPLL为85 453人年,占全死因YPLL的21.0%;农村居民相应为415 278人年、31.7%。[结论]伤害是我省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对寿命损失的影响较其它疾病严重,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