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估鼻中隔连续贯穿缝合技术和鼻腔填塞法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应用的疗效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鼻塞均为4分,无头的鼻中隔偏曲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填塞组:术后予高分子膨胀海绵填塞鼻腔;缝合组:术后以可吸收缝线贯穿连续缝合鼻中隔黏膜。术后对患者主观不适感以VAS评分,观察术后鼻中隔血肿、粘连、有无穿孔、鼻梁塌陷、术后治愈率等临床指标。结果术后2天内两组患者在鼻部疼痛、头疼、鼻塞、睡眠障碍的VAS评分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出血、鼻中隔血肿、鼻腔粘连、穿孔、感染、塌陷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中隔连续贯穿缝合技术较鼻腔填塞能减轻患者疼痛,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应用贯穿连续缝合技术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5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个组别,给予对照组(25例)海绵填塞鼻腔,给予实验组(25)例贯穿连续缝合技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适感和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后2 d内各指标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鼻腔粘膜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贯穿连续缝合技术应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生理不适感,降低出血和鼻中隔血肿风险,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鼻腔填塞与封闭负压吸引术(VSD)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鼻腔填塞组(n=32例)和VSD组(n=35例)。比较两组疗效、VAS评分、病情程度、黏膜水肿及鼻中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VSD组治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鼻腔堵塞组(P<0.05);VSD组术后12、24h VAS评分明显低于鼻腔堵塞组(P<0.05);与鼻腔堵塞组比较,VSD组术后12、24h轻度例数明显增多(P<0.05),而重度明显减少(P<0.05);VSD组黏膜水肿情况明显轻于鼻腔堵塞组(P<0.05),且鼻中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鼻腔堵塞组(P<0.05)。结论:VSD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术后黏膜恢复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贯穿连续缝合技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50例,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患者术后使用可吸收线实施贯穿连续缝合鼻中隔黏膜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使用高分子止血海绵对鼻腔进行填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鼻腔粘连2例,对照组患者鼻腔粘连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二次产生局部感染、鼻中隔血肿鼻出血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2 d鼻中隔血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患者鼻腔黏膜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睡眠困难、耳鸣耳闷、溢泪、头部疼痛、鼻部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鼻塞、鼻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控制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耳鼻咽喉科行62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31例采用鼻中隔缝合处理,31例行鼻腔填塞。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所有患者术后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分,术后门诊随访,记录患者有无出血、鼻中隔穿孔及鼻腔粘连。结果在术后鼻塞、鼻部疼痛、头痛、溢泪、口干、吞咽困难、睡眠困难等方面,填塞组的VAS评分大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填塞组抽出填塞物时有不同程度的鼻部疼痛及出血,并有3例出现晕厥,术后随访中发现1例鼻出血,2例鼻中隔血肿,1例鼻中隔穿孔,1例鼻腔粘连。缝合组无上述并发症发生。结论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安全、效果可靠,可以替代鼻腔填塞,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鼻中隔矫正术后对术腔用缝合法关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5年至2017年期间本院用缝合法对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术腔关闭患者26例设为缝合组,另选同期本院用鼻腔填塞法关闭术腔患者30例设为填塞组。比较两种鼻中隔矫正术后术腔关闭的临床指标。结果缝合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填塞组(P0.05);缝合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与鼻塞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填塞组(P0.05);术后缝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鼻腔粘连例数显著优于填塞组(P0.05)。结论接受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患者术后术腔用缝合法关闭对术后疼痛有良好的缓解效果,能够降低并发症以及黏膜水肿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术前、术后20 d及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 d、术后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能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24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未成年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4例未成年人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结果24例术后随访18个月,治愈率95.83%,总有效率100%。全部病例鼻中隔矫正基本平直,未发生鼻梁凹陷、偏斜、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血肿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是治疗未成年人鼻中隔偏曲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和手术方法是未成年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内镜下鼻腔扩容术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64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鼻腔扩容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前后生命质量[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头痛、鼻塞及鼻出血等症状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SF-36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SF-36评分,降低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黏膜缝合法与鼻腔填塞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在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鼻中隔成形术的8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行鼻中隔成形术,观察组于此基础上实施黏膜缝合法治疗,对照组于此基础上实施鼻腔填塞法治疗。术后2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从鼻塞、疼痛、流泪、睡眠困难4个方面评估两组患者舒适度。结果术后2 d,观察组鼻塞、疼痛、流泪、睡眠困难4个方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鼻中隔黏膜缝合法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感,可作为鼻腔填塞法的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的中-重度变应性鼻炎(PAR)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鼻中隔偏曲的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87例,根据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是否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治疗效果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差异.分析治疗前后VAS评分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关系.结果:两组手术后6个月和手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手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后6个月和手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1.55±0.41,0.74±0.14)低于对照组(2.28±0.32,1.33±0.2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后治疗有效率(44例,93.62%)高于对照组(28例,7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后6个月和手术后12个月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手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后6个月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38±0.14)低于对照组(0.57±0.2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手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结论: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效果优于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64-66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窥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4例应用鼻内窥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抛硬币方式随机分配54例患者为观察组和対照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矫正手术方式,观察组实施鼻内窥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85.1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全部获得治愈,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经过术后6个月内的随访,对照组出现鼻腔黏连2例,鼻中隔穿孔1例,血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鼻内窥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改良鼻中隔缝合技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下鼻甲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46例鼻中隔偏曲并伴有下鼻甲肥大(单纯下鼻甲肥大、血管运动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为缝合组和填塞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粘软骨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和等离子射频下鼻甲消融术。术后缝合组改良缝合鼻中隔黏膜,而填塞组应用膨胀海绵填塞双侧鼻腔。比较术后两组临床症状及术后48 h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情况。结果缝合组术后鼻塞、头痛、溢泪、耳闷、睡眠困难及进食困难等VAS评分均低于鼻腔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8 h及术后1个月内鼻出血、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鼻中隔偏伴有下鼻甲肥大的患者,改良鼻中隔缝合技术仍然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鼻中隔偏曲病人肥大下鼻甲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鼻中隔偏曲病人手术后肥大下鼻甲的变化,探讨鼻中隔偏曲病人肥大下鼻甲的临床治疗原则。[方法]统计254例合并下鼻甲肥大的鼻中隔偏曲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施行鼻中隔矫正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210例单纯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术后6个月观察全部患者的下鼻甲大小和鼻腔通气情况,将两种手术方法之间比较、每种方法手术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鼻腔通气改善率无差异(P〉0.05)。单纯行鼻中隔矫正术后半年,87.6%肥大下鼻甲与对侧下鼻甲对称。仅有26例,12.4%单纯行鼻中隔矫正术后的病人再次做了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或等离子射频术。[结论]单纯做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肥大下鼻甲可以自行变小。下鼻甲有很强的自身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的切口缝合与不缝合对术后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0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切口缝合组和切口不缝合组,观察术后鼻腔清理时间,出血情况及愈合时间。结果:(1)术后鼻腔清理时间,愈合时间,切口缝合组与切口不缝合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2)切口缝合组换药时出血例数较切口不逢合组少。结论:鼻中隔粘膜下切除缝合切口可缩短术后清理时间和愈合期,减少术后换药出血。  相似文献   

16.
王健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1):147-148
目的对凡士林及PVE医用海绵应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鼻腔填塞的效果和舒适度进行比较。方法观察125例单纯性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患者,其中50例用凡±林纱条进行填塞(A组),75例用PVE医用海绵进行填塞(B组),比较两组鼻腔填塞后疼痛、鼻腔出血差异。结果B组无疼痛率66.7%明显高于A组(10.0%),而重度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均〈0.01);B组轻度出血占优势(70%vs40%,P〈0.05),而A组中度出血占优势(50.0%vs25.3%,P〈0.05);两组重度出血无差异(10%vs4%,P〉0.05)。结论PVE医用海绵是一种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理想的鼻腔填塞材料,患者疼痛和出血较轻,舒适度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的疗效。方法:采用鼻内窥镜手术,行鼻中隔成形术。结果:对120例患者术后6个月~18个月的疗效观察表明,该方法可安全、彻底地矫正鼻中隔偏曲,特别是高位、后段的鼻中隔偏曲,满意地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有效地控制鼻腔粘连的发生和减少鼻息肉、鼻窦炎的复发。结论:该法与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比较,具有安全和疗效持久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前鼻孔放置棉球的方法减少鼻腔通气,观察鼻内镜术后创面愈合的情况。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们为19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其中A组30例患者在取出鼻腔填塞物后于前鼻孔放置棉球以减少鼻腔通气;在余下的162例中以鼻窦炎类型为配对标准1∶1抽取未放置棉球的患者30例为B组。分析AB两组在术后12、、41、2周的鼻内镜检查结果。结果:术后4周,A组鼻腔痂皮明显少于B组。术后12周,A组鼻黏膜水肿和囊泡少于B组。A组有11侧(单侧9例,双侧1例)鼻腔轻度粘连,B组22侧(单侧10例,双侧6例)轻度粘连,2侧(均为单侧)重度粘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4周内鼻腔痂皮多者,术后12周易发生鼻腔粘连、鼻黏膜水肿及囊泡形成。结论:鼻内镜手术患者在取出鼻腔填塞物后,于前鼻孔放置棉球是减少鼻腔痂皮形成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术腔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74-77
目的比较分析鼻中隔缝合与鼻腔填塞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并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A组与B组,A组予以鼻中隔缝合治疗,B组予以鼻腔填塞治疗,采用Lund-Mackay评分系统评估鼻内镜、鼻窦CT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临床症状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A组治疗后的鼻内镜评分、鼻窦CT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组总有效率87.5%显著高于B组的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VAS量表得分,A组患者的鼻塞得分(0.92±0.25)分、头痛(1.75±0.47)分、鼻部疼痛(1.36±0.28)分、流泪(0.44±0.11)分、耳鸣/耳闷(0.52±0.17)分、吞咽困难(0.61±0.20)分、睡眠困难(0.98±0.25)分、术后清理鼻腔时疼痛不适感(1.72±0.39)分,各项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两组鼻腔渗血量、术后鼻中隔血肿、鼻粘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应用鼻中隔缝合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的痛苦,较鼻腔填塞更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施典羽 《医学综述》2014,(15):2840-2842
目的观察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行鼻中隔矫正术的AR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症状与体征、VAS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为96.7%,高于术后12个月(83.3%)及2年总有效率(83.3%),三个时间段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分类症状和总体症状VAS评分,6个月为(3.10±0.41)分、12个月为(3.05±0.33)分、2年为(3.23±0.13)分,均较术前(7.25±1.37)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发生黏膜撕裂,2例出现鼻腔黏连,有2例发生鼻中隔血肿,未发现鼻中隔穿孔及鼻腔干燥等情况。结论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合并鼻中隔偏曲的AR患者能够有效的改善的鼻部症状,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