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能够为严重膝关节病患者解除疼痛、矫正畸形,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治疗手段。 目的:分析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9例(9膝)女性膝外翻患者,年龄50~75岁,术前X射线测量膝外翻畸形平均12.9°(10°~37°)。采取髌旁内侧入路,经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等处理后,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置换后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射线检测膝外翻角度及HS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与结论: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 (24~72)个月。膝外翻角度由置换前的12.9°降低到4.3°,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5°提高到为105°,HSS评分由置换前31.17分提高到87.83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所有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所有病例置换后无明显疼痛,行走、上下楼梯等功能较置换前明显改善。说明对于膝关节外翻畸形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后行全息关节置换早期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后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海绵状血管瘤致颞叶内侧癫痫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癫痫的颞叶内侧不同部位海绵状血管瘤(cA)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对3例位于颞叶内侧不同部位CA导致癫痫发作的患者,分别采取经侧裂入路、颞上沟入路及颞下回入路手术切除病灶。结果所有病例术中病灶显露满意,均予以完全切除。术后随访4~8个月,3例患者均无癫痫发作。结论对位于颞叶内侧不同部位的CA应根据病灶的部位选择不同手术入路,有利于充分显露并完全切除病灶。  相似文献   

3.
背景:前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试验证实,采用以三维骨建模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进行精确地假体三维定位及下肢力线重建,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取得韧带平衡,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目的:拟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时假体旋转对位的量化分析,验证三维骨建模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对量化操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2-11/2003-06在法国亨利蒙多医院矫形与创伤外科完成。 对象:纳入保守治疗无效的三间隔骨性关节炎患者21例(21膝),其中14例膝内翻,7例膝外翻;患者均为初次置换,所用假体为后稳定型人工表面全膝关节(Hermes®,Ceraver,法国)。 方法:采用三维骨建模Ceravision系统对21例患者(21膝)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计算机系统提供假体预设方案,安置好截骨定位导向装置后进行截骨,注意保持良好的伸屈膝关节间隙和韧带平衡及关节稳定,额面上控制应力下膝内外翻在±3°以内,下肢力线(180±3)°以内,适当地假体旋转对位后行假体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根据相关的临床体检、影像学和导航系统资料,对术中假体旋转对位测量值、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松弛度和髌骨稳定性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在保证下肢力线与膝关节额面松弛度于正常范围内,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1°~外旋5°,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0°~外旋5°。其中14例膝内翻患者,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1°~外旋5°,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2°~外旋5°;7例膝外翻患者,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1°~外旋4°,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0°~外旋 4°。置换后3个月时,膝关节最大屈膝度为105°~130°,平均115°,无膝痛、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膝关节额面松弛度无异常。 结论:应用以三维骨建模为基础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可针对患者个体精确三维截骨和假体旋转对位,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屈伸位下关节等距间隙,保证良好的膝关节韧带张力与平衡稳定, 避免髌-股并发症,可在手术中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国内开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较迟,有关对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近、远期疗效评估国内报道不多。 目的:观察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后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9-06/2004-12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采用后稳定型假体置换治疗晚期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58例,男16例,女42例;年龄59~81岁,平均66.42岁。单膝关节置换52例,双膝同时置换6例,共64膝。 方法:根据膝关节内翻或外翻情况进行内侧或外侧软组织松解。测量股骨髁的前后径,切除前后十字韧带,先后行股骨远端、股骨髁前后方、胫骨平台截骨,去除髌股关节软骨。安装试模,复位后反复检查髌骨股骨轨迹,并作相应调整,尽量使关节被动屈伸达到正常。选择相应后稳定假体并以骨水泥固定,完成假体置入。 主要观察指标:①膝关节活动功能。②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7个月。膝活动度由置换前平均67.4°,改善到置换后平均93.8°。HSS评分置换前平均(38.00±8.24)分,置换后平均(84.00±8.23)分。1例术后皮肤表浅坏死,2例(3膝) 置换后2个月发生膝关节疼痛,但无红肿、压痛,活动度基本正常,X射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置换后血栓栓塞性静脉炎5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感染、松动及脱位病例。 结论:后稳定型假体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老年骨关节炎近期随访结果较好,无特殊生物相容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侧裂入路治疗颞叶内侧病变的适应证及手术效果.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采用经侧裂入路治疗的26例颞叶内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手术结果和手术并发症.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6例,胶质瘤7例,胶质增生1例,海马硬化12例.海马硬化患者切除全部杏仁核及2.5~3.0 cm的海马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合并癫痫者除切除病灶及附近的含铁血黄带和胶质瘢痕外,还切除周围部分正常海马组织.胶质瘤全切5例,2例次全切.脉络膜前动脉损伤致偏瘫1例,术区血肿1例,动眼神经损伤1例,视野缺损11例.结论 经侧裂入路切除颞叶内侧病变临床疗效满意,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经眉眶上锁孔入路与经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比研究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和经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颅骨标本进行骨性解剖学数据测量。于15具成人尸头上分别模拟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和经翼点锁孔入路解剖,比较其切口、暴露范围及操作空间等,同时观察鞍区各间隙内的结构。结果经眉眶上锁孔入路中,颧突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为(6.02±0.22)cm,角度为34.09°±3.19;°经翼点锁孔手术入路中,翼点与同侧前床突距离为(5.03±0.29)m m,角度为63.61°±4.78°。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手术入路能不同程度地暴露鞍区各个间隙内的结构。经翼点锁孔入路操作距离较短,具有良好的暴露范围和宽广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于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假体屈曲问题,多数人认为不能或不太影响膝关节术后功能,仅仅是术后X射线片令人不甚满意,因此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目的:回顾分析78例123膝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屈曲对随访疗效的影响。 设计:分组对比观察。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一科。 对象:选择2001-10/2004-06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关节一科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者78例123膝,其中发生股骨假体不同程度屈曲15例17膝(13.8%),男5例,女10例,年龄47~81岁;未发生屈曲63例106膝(86.2%),男22例,女41例,年龄47~79岁。 方法: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股骨假体屈曲组和非屈曲组手术前后HSS(HSS knee rating score)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和屈曲挛缩畸形,并测量屈曲角和屈曲距离,探讨股骨假体屈曲对置换效果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假体屈曲的测量结果。②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和活动度。③患者屈曲挛缩畸形例数及角度。④不良事件及副反应。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年以上。①17膝股骨假体屈曲角为7°~19°,平均为11.3°;股骨假体屈曲距离为2~4 mm,平均为2.6 mm。②术前屈曲组与非屈曲组患者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但术后屈曲组低于非屈曲组(P ≤0.01);术后均高于术前(P=0.02或P < 0.01)。③屈曲组术后屈曲挛缩例数和角度多于和大于非屈曲组(P < 0.01),两组术后屈曲挛缩均有改善(屈曲组 P < 0.05,非屈曲组 P < 0.01)。④非屈曲组并发右股深静脉血栓1例,骨化性肌炎1例;屈曲组并发髌骨假体撞击征1膝。 结论:本组资料证明,股骨假体屈曲对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效果的影响是增加术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的发生率,造成伸膝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背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入路有前侧、前外侧、后外侧以及双切开入路等,但哪种入路更符合微创的概念且临床容易开展,目前尚无定论。 目的:观察前外侧入路暨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置换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05-01/2006-1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施行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患者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52~78岁,平均65.9岁;体质量指数19.3~30.1 kg/m2,平均24.4 kg/m2。观察切口长度、置换时间、置换过程及置换后输血量、并发症、置换后活动量、置换后住院天数、假体位置、置换后Harris评分等。 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7.3个月;置换切口长度7~10 cm,平均8.3 cm;置换时间70~120 min,平均92.1 min。输血量0~800 mL,平均约300 mL;患者术后即进行无负重下肢肌肉锻炼,术后第2天在医生指导下下床活动;住院时间6~15 d,平均7.9 d。置换后X射线平片测量髋臼外展角44°~53°,平均46.3°;大部分患者可扶拐走出病房。本组11例置换后3个月臀部疼痛,Harris评分为(79.5±4.4)分,置换后6个月9例臀部疼痛,Harris评分(84.0±3.6)分,置换后12个月5例,Harris评分(85.4±3.0)分,但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持续的跛行和Trendelenburg征阳性。无感染、脱位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提示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置换创伤小,辅以适当的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5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骨性关节炎患者59例(84膝),男10例(14膝),女49例(70膝),年龄46~81岁。左膝14例,右膝20例,双膝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其中上海舜阳公司Scorpio型关节假体4膝,北京爱康宜诚公司假体8膝,北京普鲁斯(Plus)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的TC-Dynamic假体8膝,德国Link公司GaminiⅡ假体11膝,美国Zimmer公司的Nexgen-LPS-Flex高屈曲型假体18膝,美国Depuy公司的PFC-RP型后稳定型假体35膝。置换前、置换后12周分别按膝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记录置换时间并观察围置换期并发症。 结果:59例患者置换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84膝置换后12周膝评分为(90.9±11.8)分,功能评分为(87.9±10.9)分,均显著高于置换前(47.5±6.2)分和(51.3±7.8)分(P < 0.01);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16.8±13.7)°明显大于置换前(93.9±12.6)°(P < 0.01)。置换后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软组织感染1例,给予抗生素静点,治愈;切口裂开1例,给予换药,缝合;髌韧带断裂1例,3个月后,行韧带修复及“锚钉”固定。 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可以较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利用显微手术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方法。方法本文复习了16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讨论了显微手术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原则、方法、手术技巧及手术要点。结果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全切除12例,大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疗效满意。结论在熟练掌握术区显微解剖的基础上,采用翼点入路,利用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但对与下丘脑,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粘连过于紧密的肿瘤,即使采用显微手术,手术风险仍较大,可考虑姑息手术结合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11.
背景:髌腱末端病是腱止点部位的微细损伤,股四头肌群中的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可直接导致髌骨产生异常运动从而对腱止点部位产生影响。 目的:比较与分析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力学特征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规律,为髌腱末端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观察,于2009-06/07在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机能评定实验室完成。 对象:选择患有髌腱末端病的男性运动员10人为髌腱末端病组,年龄(21.44±1.51)岁。配对选择10名无膝关节伤病的运动员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21.37±1.36)岁。 方法:对两组受试者分别进行膝关节力量和表面肌电测试,比较与分析膝关节屈肌力矩、伸肌力矩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的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等速运动时两组对象屈伸肌力矩的比较。②两组对象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积分值的比较。③两组对象股内侧肉和股外侧肌表面肌电积分值比率的比较。 结果: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时,末端病组屈伸肌峰力矩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股内侧肌表面肌电积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两组股外侧肌和股直肌表面肌电积分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时,末端病组股内侧肌/股外侧肌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 结论: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肌与伸肌的力量差距较为突出,存在股内侧肌活动低下和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背景:虽然活动衬垫膝关节假体在体外的研究中显示具有更好的关节运动学表现、更低的磨损率,但是否具有更好的体内临床效果仍有争议。 目的:对比观察活动衬垫型和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在置换后1年时膝关节活动度和临床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对比分析。2003-11/2006-07首尔国立大学盆唐医院关节重建中心。 对象:共纳入接受全膝关节置换488例患者669膝。244例患者341膝采用了固定衬垫型假体,244例患者328膝采用活动衬垫型假膝。 方法:所有手术皆由一位固定医师(TK Kim)完成。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术中不翻转髌骨,而将髌骨向外侧脱位进行显露。以间隙测量器作为间隙撑开工具并进行间隙的准确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软组织松解平衡,直到达到下述标准:屈曲间隙大于伸直间隙不超过3.0~4.0 mm或伸直间隙大于屈曲间隙不超过1.0~2.0 mm,对于内翻畸形膝关节,外侧间隙大于内侧间隙2.0~3.0 mm是可以接受的。常规行髌骨置换,所有假体都采用骨水泥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以角尺测量患者置换前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程度和最大屈曲度。置换前后膝关节的疼痛和功能状态采用AKS评分、髌股关节评分、WOMAC评分和SF-36系统评分进行评价。 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置换后两组在PF膝前痛评分、WOMAC疼痛评分和SF-36躯体疼痛评分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固定衬垫组平均AKS疼痛评分略高于活动衬垫组(48.5±3.2,47.5±4.8,P=0.010)。置换后两组患者的屈曲畸形得到了很好的矫正 (P=0.341),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没有显著性(P=0.412)。置换后所有反映膝关节功能的评价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 结论:活动衬垫型膝关节假体置换后在膝关节活动度、疼痛缓解以及膝关节功能方面与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相比并没有显著性优势。手术技术是获得置换后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的应用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开展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5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显微镜下对蝶窦外侧壁、蝶鞍、海绵窦及周围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并测量。模拟扩大经蝶入路磨除海绵窦腹侧骨质,切开海绵窦内侧壁,显露海绵窦内侧腔。结果颈内动脉(ICA)明显隆起于蝶窦侧壁的占58%,蝶窦内隆起呈管型占3%。鞍底硬膜分为2层,海绵窦内侧壁的上部南垂体硬膜构成,无骨性结构支撑;下部由骨周硬膜构成,有蝶窦侧壁骨质支撑。两侧海绵窦内侧壁的距离为(14.8±2.7)mm。海绵窦内侧腔位于C4段ICA与垂体之间,腔内为丰富的静脉丛,最宽可达7mm,但常因ICA扭曲而闭塞。无颅神经穿越海绵窦内侧腔,ICA是扩大经蝶入路探查海绵窦遇到的第一个主要结构。结论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背景:手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可通过平衡髌骨内外侧软组织,改善Q角,达到纠正髌骨脱位。 目的:探讨Q 角测量评估膝关节软组织平衡和骨性手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的疗效。 方法:治疗前常规测量18例习惯性髌骨脱位患者Q角,按Q角分为两组:<16°组,行膝关节外侧关节囊松解、内侧关节囊紧缩;>16°组,行膝关节外侧关节囊松解、内侧关节囊紧缩+髌韧带止点内移或膝关节外侧关节囊松解、内侧关节囊紧缩+髌韧带止点内移和股内外侧肌止点位移。 结果与结论:两组术后Q角明显低于术前,术后膝关节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 < 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Q 角测量评估显示平衡膝关节软组织和骨性手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具有疗效明确,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背景:以往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不能获得高度屈曲度,这与假体及患者因素有关。 目的:观察为膝关节高度屈曲而设计的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退行性膝关节骨关节病126例(173膝)接受Zimmer 高屈曲后稳定(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数据。 结果与结论:126例173个膝关节置换时间为(78.2±13.5)min。股胫角为外翻5°~7°,关节活动范围置换前为(78.4±10.6)°,置换后为(112.8±18.6)°。置换前HSS评分为(32.4±12.0)分,出院时为(87.9±10.9)分(P < 0.01)。4例(4膝)切口愈合障碍;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均行介入治疗康复出院;1例出现伸膝滞缺,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无感染、骨折、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结果表明,Nexgen 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早期未发现有骨溶解、假体松动及衬垫严重磨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区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对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区的内镜解剖研究,为临床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测量10例成人干颅骨标本的解剖数据;在10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鼻蝶手术入路,用内镜对斜坡区进行解剖观察。结果 前鼻棘至蝶窦口、鞍底、鞍结节中心、鞍背中心、颈动脉管、视神经管颅口和枕骨大孔前端的距离分别为(55.62±4.23)mm、(71.50±6.21)mm、(79.02±4.97)mm、(81.04±8.02)mm、(68.39±6.42)mm、(67.96±645)mm、(91.08±5.20)mm;以鼻腔底平面为基线,与上述结构之间矢状面夹角分别为(32.09±3.90)°、(31.34±6.02)°、(35.02±4.03)°、(34.65±3.23)°、(32.01±3.02)°(36.55±5.20)°、(39.04±8.02)°;卵圆孔、破裂孔、颈内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内侧缘距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3.30±1.97)mm、(10.56±2.39)mm、(25.07±2.77)mm、(16.98±1.99)mm。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区在内镜下硬膜外可显露从鞍底到斜坡、枕骨大孔的中线附近结构。在硬膜下可显露基底动脉分叉、动眼神经、脑干腹侧等结构。结论 内镜下行经蝶入路可良好显露鞍后-斜坡解剖结构,适用于鞍后-斜坡区病变的手术。  相似文献   

17.
幕上下联合经部分迷路-岩尖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幕上下联合经部分迷路-岩尖入路(PLPATT)的操作方法、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结构,并与迷路后经岩骨入路(RLPA)相比较。方法在3×40倍手术显微镜下,按照RLPA和PLPATT两种方法逐层详细解剖16例32侧尸头标本,测量乙状窦前、颞叶下方的暴露范围以及斜坡陷凹的暴露角度。结果采用PLPATT能够充分暴露岩斜区,且明显增加了术野水平方向暴露的范围:右侧(10.7±1.8)mm,左侧(11.4±2.1)mm;及垂直方向的暴露范围:右侧(10.2±0.9)mm,左侧(9.8±1.2)mm。同时扩大了斜坡陷凹的操作视角(右侧增加41.4°,左侧42.2°)。结论PLPATT将迷路后入路和颞下入路合并为一个宽大的手术空间,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中上斜坡,并且能够保留病人听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远外侧手术入路中枕骨髁切除范围与外科术野扩大的关系. 方法收集颅底保存完好的干燥颅骨标本16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正常成人带颈部的头颅标本16例02侧).测量枕骨髁切除1/3、1/2时所扩大的视角.将该入路的解剖学资料应用于临床,治疗21例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 结果枕骨髁的切除:枕骨髁的后内侧阻挡术野,故需切除枕骨髁时应切除其后内侧,切除1/3约4~5mm时,术野扩大14~16°;切除1/2约7~8 mm时,术野扩大17~19°.切除颈静脉结节,有利于枕骨大孔腹侧中下斜坡的显露. 结论枕骨髁的磨除范围限于其后内侧1/3至1/2即可充分显露枕骨大孔区腹侧肿瘤.  相似文献   

19.
2001-01/2005-12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行Kocher-Langenbeck入路手术的髋臼骨折患者36例,均在术前行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骨牵引,排除术后X射线片有创伤性关节炎表现、其他下肢合并损伤。应用Biodex多关节肌肉等速训练与测试系统,对患肢及健侧髋关节的外展肌群、后伸肌群在60(°)/s慢速和180(°)/s快速条件下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对比,采用可信度较高的峰力矩、总作功、平均功率等指标予以评估,两侧肌力差异≤ 10%为正常,≥ 20%为异常,11%~19%为可疑异常。结果快速测试数值显著大于相应的慢速测试数值(t=2.21,P < 0.05),后伸肌群肌力的改变要显著大于外展肌群肌力的改变(t=4.33,P < 0.05),提示髋臼骨折Kocher-Langenbeck入路手术中应加强对后伸肌群主要是臀大肌的保护,尽量减少其损伤,并保护肌肉血运,术后应侧重加强肌肉耐力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学,为临床内镜经蝶垂体病变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择10具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男8具,女2具;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窦内重要解剖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根据蝶窦后壁骨性结构特征将蝶窦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以及外侧腔等5个部分。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可清晰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打开蝶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膈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蝶鞍周围结构与鞍底中线的距离分别为视神经管隆起(5.72±1.56)mm,颈内动脉管隆起(5.42±1.38)mm,鞍膈(10.01±1.46)mm,视交叉(14.96±1.42)mm,海绵窦内颈内动脉(11.02±2.06)mm,海绵窦内动眼神经(13.75±1.79)mm,海绵窦内滑车神经(15.14±1.53)mm,海绵窦内外展神经(12.68±1.52)mm。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可清晰地显露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