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托伐他汀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复律后的预防作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00例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复律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d,对照组口服安慰剂,服药1年,随访1.5年。结果: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减少>50%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阵发性房颤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比例、持续性房颤复律后再发率、发生左房扩大者比例、血栓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急性房颤发作患者治疗组使用胺碘酮复律剂量及电复律能量、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预防或减少房颤发作,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可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干预作用,推测瑞舒伐他汀钙在治疗过程中的非调脂作用。方法选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安慰剂对照组(45例)和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组(45例),在治疗前及给予安慰剂或瑞舒伐他汀钙(10mg/晚)治疗1个月后,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水平。结果 (1)瑞舒伐他汀钙组治疗1个月后,血浆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变化无统计学意义;(2)瑞舒伐他汀钙组治疗1个月后,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水平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h2细胞水平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除具有较强的调脂作用外,还可以改善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失衡,从而延缓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此可能为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钠治疗高龄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高龄阵发性房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钠治疗,治疗1年。随访6个月。比较2组治疗与随访期间发生房颤的次数、房颤发作时间及转为持续性房颤的例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房颤发作次数、房颤发作时间及转为持续性房颤例数均显著降低(P〈O.05)。结论氟伐他汀钠治疗高龄阵发性房颤在降低房颤发作次数、减少房颤发作时间及控制转为持续性房颤方面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为今后对高龄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纯应用他汀类药物与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类药物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及血脂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住院期间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40例)与联合普罗布考组(4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联合普罗布考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2组病例均在入院后第1日和治疗1周后(入院第8天)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脂联素、血脂。观察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血清脂联素、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甘油三酯下降程度联合普罗布考组较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而2组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变化值无明显差异(P均>0.05)。2组脂联素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均<0.05),联合普罗布考组治疗后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有益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中保护性因素脂联素的升高及血脂水平的改善,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血脂异常的调脂及非调脂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血脂异常的调脂疗效及对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14 3例 6 0岁以上老年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 :阿托伐他汀治疗组 73例 ,给予阿托伐他汀 10 m g/d;安慰剂对照组 70例 ,给予安慰剂 1粒 /d,疗程均为 1年。观察两组血脂变化及心脑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C)、载脂蛋白 (Apo)B均明显下降 (P均 <0 .0 1)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Apo A1均明显升高 (P均 <0 .0 1) ,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1) ;阿托伐他汀治疗组 TC、L DL C、TG的达标率分别为 80 %、78%和6 0 %。随访 1年 ,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不稳定型心绞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均 <0 .0 5 ) ;脑卒中、心律失常、心脏病所致病死率均有下降 ,两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血脂异常有效 ,不良反应轻微。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的非调脂作用 ,能有效地预防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丙基硫氧嘧啶联合普萘洛尔治疗亚临床甲亢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亚临床甲亢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丙基硫氧嘧啶联合普萘洛尔组(A组),31例,给予丙基硫氧嘧啶50 mg/d,口服,同时给予普萘洛尔10 mg/d,口服;安慰剂组(B组)25例,给予等量的安慰剂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FT3、FT4、TSH、心功能、TGAb阳性率、TPOAb阳性率变化情况。结果 A组治疗后FT4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TSH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2组治疗后,TGAb、TPOAb阳性率前后均无显著差异。A组治疗后平均心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小剂量丙基硫氧嘧啶联合普萘洛尔对于亚临床甲亢合并阵发性房颤,可协同改善血清TSH水平,降低甲减现象,改善心脏功能,有效缓解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律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及左心房内径(LAD)的影响,探讨缬沙坦的抗房颤作用及机制。方法 90例高血压合并初发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缬沙坦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降压治疗,治疗周期1年。观察2组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的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hs-CRP、IL-6、TNF-α、LAD及AN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房颤再次发作7例(15.6%),略低于对照组(14例,31.1%);治疗组转为持续性房颤2例(4.4%),略低于对照组(5例,11.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hs-CRP、IL-6、TNF-α、LAD及ANP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用缬沙坦治疗,能够降低炎症因子及ANP水平、减小LAD,有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及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具有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改善房颤复律后窦律的维持,减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组(治疗组,36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4例),治疗组病人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由(41±10)mm缩小为(37±9)mm(P0.05);治疗组用药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7.78%,优于对照组的50.00%(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具有减少心房颤动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8年12月首次ST段抬高型AMI发病12 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136例,按照术前是否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40例)和非他汀组(96例)。观察PCI术后2 h内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他汀组9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22.5%;非他汀组70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72.9%。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他汀组2例因心室颤动发生心源性猝死,他汀组无一例死亡。结论 PCI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口服大剂量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玉兰  张丽华  段温泉 《临床荟萃》1999,14(20):932-933
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它的效用早已得到公认。为探讨其对阵发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疗效,我科从1991年6月至1998年11月,对68例阵发性房颤的住院患者给予口服大剂量胺碘酮进行转复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房颤发作≤3天、心率>100次/分、心功能Ⅰ~Ⅱ级者为复律对象,9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按用药不同分为两组。胺碘酮组68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1岁(41~78岁),其中高血压病29例,冠心病25例(其中含陈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房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心脏重症监护室(CCU)的ACS患者234例为研究对象,分为非他汀类组和他汀类组。CCU期间全程心电监护,比较两组房颤的发生率,并探讨房颤的预测因子。结果非他汀类组房颤发生率为17.13%,他汀类组为5.66%,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P<0.05)。左房直径、他汀类药物用药史、年龄、高血压、既往房颤史、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用药史可作为房颤独立的预测因子。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ACS患者能降低其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及研究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100例。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8周后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酸磷酸激酶(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水平。结果两组均能显著降低TC、LDL-C、TG水平,升高HDL-C水平(P0.05),A组比C组作用更强(P0.05),且两组安全性均好。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均具有良好疗效,均能显著的降低血脂水平,瑞舒伐他汀作为临床最新上市的他汀类药物,比阿托伐他汀疗效更佳,两者的安全性无显著差异,均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L(sCD40L)等指标变化,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效果及意义。方法将112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40例(术前服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服阿托伐他汀40mgqd)、治疗2组40例(术前服阿托伐他汀40mg,术后服阿托伐他汀20mgqd)和对照组32例(常规治疗),3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测定3组PCI术后血清hs-CRP、sCD40L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组和治疗2组PCI治疗后12h、24h、7d血清hs-CRP、sCD40L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1组和治疗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个治疗组术后12、24h的CK-MB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2个治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通过抗炎、抗血小板、稳定冠脉血管内皮及粥样斑块等作用,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40例.均服药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及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38.4%,阿托伐他汀组有效率62.5%(x2=4.56 P<0.05);②两组治疗后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左心房内径增大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血CRP浓度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通过抗炎、抑制左心房重构作用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  相似文献   

16.
黄祖敏  吴永清  赵远莲  魏其梅 《临床荟萃》2005,20(19):1102-1103
心房颤动(房颤)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通常会增加病死率和脑栓塞发生率.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作为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调脂药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其非调脂作用也对改善心脏疾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他汀类药物是否能有效地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再发率,以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房颤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培哚普利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疗效。方法 109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给予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对照组给予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的常规治疗,随访2a,比较2组治疗后12个月内房颤发生次数及治疗前和治疗后12,24个月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12,24个月,观察组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左心房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房颤发生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在控制患者血压达标同时可减少房颤发生次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时以完全肺静脉电隔离作为消融终点的意义。方法:将83例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在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的线型消融一组(CPVA Lasso组)43例,消融终点:肺静脉传入、传出阻滞,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另一组(CPVA组)40例,消融终点为两侧环肺静脉消融线完整,局部双极电位振幅减低>80%或振幅<0.1 mv;随访3~6个月,对部分药物无效的复发房颤或房速的患者行第2次消融治疗,采用CPVA Lasso方案。结果:第1次消融结束后,两组患者经过3~6个月随访,CPVA组有24例(60%),CPVA Lasso组32例(74%),在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无房颤或房速的发作。对两组中20例药物无效的复发房颤或房速的患者行第2次消融手术,再次消融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CPVA Lasso方案,术后随访3~9个月,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症状性房颤或房速不再发作者18例(90%)。结论:环肺静脉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时,以完全肺静脉电隔离为消融终点可有效防止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高LDL-C血症伴心房颤动患者血清hs-CRP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以高LDL-C血症伴房颤的114例患者作为房颤组,高LDL-C血症窦性心律的55例患者为窦律组,根据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分成窦律非治疗组27例、窦律治疗组28例、房颤非治疗组55例和房颤治疗组59例,比较各组血清hs-CRP。结果:房颤非治疗组血清hs-CRP显著高于窦律非治疗组(P0.05);窦律组内血清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治疗组血清hs-CRP明显低于房颤非治疗组(P0.05)。结论:高LDL-C血症伴房颤患者血清hs-CRP升高,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高LDL-C血症伴房颤患者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20.
窦洁 《临床医学》2008,28(12):30-31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根据血压水平给予缬沙坦口服(40~160 mg,每日1次),长期用药.对照组未服.患者门诊随访12个月,定期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阵发性房颤再发率:治疗组4例(12.5%),明显低于对照组7例(25%),经统计学比较(P<0.05).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治疗组2例(4.5%),明显低于对照组4例(13%)经统计学比较P<0.05.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治疗组7例(21%),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42%),经统计学比较P<0.05.结论 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房颤的患者,不但能使心衰及冠心病恶化等缺血事件明显减少,而且能够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复发率,减少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