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39名高中男生儿童期性虐待调查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目的:了解高中男生中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探讨性虐待经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用自境式问卷,对某中学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的239名高中男生就有关儿童期性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239名男生中,有55人(23.0%)报告16岁前曾经历过非情愿的或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其中3人(1.3%)经历过被试图性交,2人(0.8%)经历过被强行性交。49.1%的儿童期性虐待首次发生年龄在11岁及以下。与没有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的男生比较,有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的男生抑郁情绪量表得分高;自尊量表得分和健康状况自我感觉评价得分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重视男童中儿童性虐待问题的研究;儿童期性虐待经历是影响受害者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中专学生童年期被父母体罚及情感虐待经历.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对河北省一所大学和一所中专的528名在校学生就有关儿童期虐待经历进行回顾性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36.2%的学生报告16岁前曾受到至少1次下列8项中的1项来自父母的体罚及情感虐待:严重徒手打(21.4%)、用物品打(16.1%)、锁在一个很小的地方/捆住/拴住(2.8%)、窒息/烧/用利器刺伤(0.4%)、在其他人面前羞辱(4.2%)、强迫交出属于自己的财物(0.9%)、说希望其不存在(7.2%)和威胁要将其赶出家门(7.2%).与没有童年期被父母体罚及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相比,儿童期有2项或2项以上父母体罚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其SCL-90量表总均分偏高(0.75±0.53)vs.(1.02±0.48),躯体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因子均分偏高[如差别最大的敌对,分别为(0.77±0.68)vs.(1.25±0.80)];在过去1年里出现自杀意念(分别为5.1%和20.8%)、饮酒醉过(分别为22.5%和42.1%)的比例偏高.结论:儿童期被父母体罚及情感虐待的现象较普遍.儿童期反复被父母体罚及情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童年期目睹暴力经历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大中专学生儿童期目睹暴力的发生情况,探讨童年期目睹暴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对528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41.7%的学生16岁前曾至少1次目睹他人的激烈打斗的暴力场面。其患病率男生50.0%明显高于女生31.4%(x^2=18.67)。童年期目睹暴力经历与父母亲学历、是否为独生子女、16岁前居住在农村与非农村等无明显关联。结论:我国儿童期目睹暴力问题常见。急需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减少目睹暴力规划。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成对数据分析的主客体互倚性模型,探讨学前儿童父亲和母亲严厉管教的代际传递。方法:采用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测量610名学前儿童父母的严厉管教行为。结果:①学前儿童父亲童年期受体罚经历的普遍性显著高于母亲,但父亲和母亲童年期受心理攻击经历的普遍性不存在显著差异。母亲对孩子实施体罚和心理攻击的普遍性和频繁性均显著高于父亲。②基于主客体互倚性模型,学前儿童父亲和母亲童年期受体罚经历显著正向预测自身当前对学前儿童实施的体罚(主体效应),同时也显著正向预测配偶当前对学前儿童实施的体罚(客体效应)。③基于主客体互倚性模型,学前儿童父亲和母亲童年期受心理攻击经历显著正向预测当前自身对学前儿童实施的心理攻击,学前儿童母亲童年期受心理攻击经历能显著正向预测父亲当前对学前儿童实施的心理攻击,而学前儿童父亲童年期受心理攻击经历不能显著预测母亲当前对学前儿童实施的心理攻击。结论:学前儿童父母的体罚和心理攻击具有代际传递性,这种代际传递性不仅表现为明显的主体效应,而且还表现出一定的客体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患者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对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00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测量,选取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抑郁程度在重度以上的患者136名进行问卷调查,组成研究组。同时,选取130名心理健康的高中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期创伤性经历问卷对两组被试分别进行调查,并采用回归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青少年抑郁发病前有较多的创伤经历,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呈正相关(r=6.42,P0.01)。结论: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非常大,是导致青少年罹患抑郁发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457名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中南大学和湖南商学院457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一般资料问卷、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儿童期经历过心理虐待或忽视的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5.30%。合并心理虐待和忽视的大学生在SCL-90各个因子分及总分高于单纯心理虐待组、单纯忽视组、非心理虐待和忽视组,并且单纯忽视组SCL-90各个因子分及总分高于非心理虐待和忽视组。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各个维度及分量表分与SCL-90各个因子及总分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不安全依恋和童年期精神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中反社会人格障碍分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抚养和虐待经历问卷(CECA.Q)、依恋问卷(AAQ)对16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ASPD症状与父母关爱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控制因子呈显著正相关。②童年期精神虐待各因子和依恋各因子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状显著正相关。③母爱缺失、父爱缺失、对母亲愤怒等不安全依恋维度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反社会人格障碍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童年期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经历以及不安全依恋与大学生反社会人格障碍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贵阳两地的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3个维度)、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分别测量童年期虐待经历、非自杀性自伤、社会支持水平及心理病理症状。结果:CTQ-SF评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呈正相关(r=0.20,P0.01),与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22,P0.01);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及其各维度评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呈负相关(均P0.01)。控制户口所在地、自评学习负担、自评学习成绩和心理病理症状的影响后,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57%,3个维度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7.12%~13.85%。结论: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联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有童年期虐待经历者自伤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武汉市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现状,考察青少年抑郁症状与儿童期创伤、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武汉市5所小学、3所初中、2所高中学生共5906人,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评定童年期创伤经历,心理弹性问卷(CD-RISC)评价心理弹性水平,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筛查抑郁症状。结果:本样本中有16.1%(953/5906)的青少年存在抑郁症状(CES-D≥16分为有抑郁症状),32.4%(1915/5906)的青少年存在儿童期创伤。有儿童期创伤组青少年(n=1915)CES-D得分高于无儿童期创伤组(n=3991),CD-RISC得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低于无儿童期创伤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儿童期创伤经历(OR=2.81,95%CI:2.41~3.29)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心理弹性(51≤CD-RISC≤63:OR=0.53,95%CI:0.44~0.64;64≤CD-RISC≤77:OR=0.32,95%CI:0.26~0.39;78≤CD-RISC≤100:OR=0.17,95%CI:0.13~0.22)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结论:有儿童期创伤经历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抑郁症状,心理弹性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反社会人格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成人依恋问卷(AAQ)对350名青少年学生施测。结果:①与阴性组相比,反社会人格障碍阳性组在母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因子上得分较低,在父亲控制、母亲控制因子上得分较高;阳性组在CTQ和AAQ各因子上(除外母亲拒绝)得分均显著高于阴性组。②儿童期虐待各因子分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依恋各因子与反社会人格症状显著正相关(0.108~0.373)。③躯体虐待、对父亲愤怒、母亲角色倒置、情感虐待、母亲拒绝、母爱缺失、母亲控制对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有预测作用。结论:童年期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以及不安全依恋与青少年期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我国小学儿童遭受父母体罚的基本特点。方法:采用Straus编制的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测查938名小学儿童的父母。结果:63.2%的小学儿童父母在近半年内对孩子实施过体罚,实施体罚的平均次数约为8次;我国父母使用最普遍的体罚方式依次是用手打孩子的屁股,打孩子的手、胳膊或腿,打孩子的脸、头或揪孩子的耳朵,体罚孩子最多的身体部位依次为屁股,手和胳膊;父母对男孩实施轻度体罚和严厉体罚的普遍性及实施严厉体罚的频繁性均显著均高于女孩;父母对一、二、三年级儿童实施轻度体罚和严厉体罚的普遍性显著高于对四、五、六年级儿童的体罚;低中社经地位家庭中的父母对儿童实施轻度体罚和严厉体罚的普遍性及实施严厉体罚的频繁性均显著高于高社经地位家庭的父母。结论:在我国,父母体罚的普遍性和频繁性均较高,且其发生情况与儿童的性别,年龄和家庭的社经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2.
吕静 《医学信息》2019,(15):126-128
目的 体罚已经成为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常见的干预方法,这是一种不良的现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体罚对特殊儿童各方面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2018年6~10月在我院进行康复训练的150名特殊儿童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以中文修订版体罚态度问卷(ATPP)调查儿童父母对待体罚的态度,以自制调查问卷调查父母对体罚行为的认知及体罚行为实施情况。结果 ①本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3份,有效问卷123份,回收率95.33%,有效率82.00%;②有效问卷中父亲作答52份,母亲作答71份,其中父亲体罚态度得分(66.97±16.08)分,母亲体罚态度得分为(54.76±20.95)分;③20.32%的家长了解体罚,64.22%的家长都用过体罚,57.72%的家长认为体罚有用,34.95%的家长认为孩子会模仿体罚行为,26.82%的家长认为体罚会上瘾,29.26%的家长认为体罚会影响亲子关系,84.55%的家长在体罚时夹杂个人情绪。结论 绝大多数父母赞同体罚行为,体罚会使实施体罚者上瘾,同时会影响儿童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应该呼吁家长慎用或禁用体罚,不断探索新的解决儿童不良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雪飞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86-787,790
目的 :探讨中学生与其父母、老师及同学间的交往行为特点。方法 :对咸宁市 185 0名初中学生进行自拟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在与其父母、老师及同学间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 12 3 %、1 9%和 3 8% ,且男生都显著高于女生 (P <0 0 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城镇中学生与同学间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农村中学生 (P <0 0 1)。非父母亲生中学生与其父母及老师间的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父母亲生中学生 (P <0 0 1)。结论 :中学生不良交往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并提示男生较女生提前进入社会角色倾向 ,城镇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在与同学间的不良交往行为存在差异 ,可能受不同经济、文化及家庭环境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影响中学生交往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Asthma is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illness in childhood.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asthma morbidity among Singaporean schoolchildren. The survey involved 1,744 schoolteachers using a structured written questionnaire. 73.4% of class teachers reported at least 1 asthmatic student in their class. 37.1% of teachers had students absent from school for up to 3 days per month and 5.1% missed school for 4 to 14 days in a month. 87.4%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PE) teachers reported at least 1 asthmatic student in their class. 65.2% reported an average of 1-3 students sitting out at each PE lesson and 15.1% reported students who were exempted from PE for more than 3 months in a year due to asthma. The morbidity of asthma in Singaporean schoolchildren in terms of school absenteeism and exemption from PE classes is substantial. The data supports a need to improve asthma control amongst our schoolchildre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状况。方法采用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对45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中学生社会适应性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x=3.42),高水平社会适应性的中学生比例较少(10.84%);②在心理优越感维度上,是否受过老师的责罚歧视(t=3.02,P<0.001),是否受过同伴的欺负孤立(t=2.57,P<0.01),母亲受教育程度(F=3.20,P<0.05)存在显著差异;③在心理能量维度上,初中和高中(t=2.45,P<0.05),是否受过老师的责罚歧视(t=2.73,P<0.001),是否受过同伴的欺负孤立(t=2.41,P<0.05),母亲受教育程度(F=5.51,P<0.01)有显著差异;④在人际适应性维度上,性别(t=-3.70,P<0.001),是否受过老师的责罚歧视(t=2.50,P<0.01),是否受过同伴的欺负孤立(t=3.85,P<0.001),母亲受教育程度(F=2.99,P<0.05)有显著差异;⑤在心理弹性维度上,是否受过老师的责罚歧视(t=1.96,P<0.05),是否受过同伴的欺负孤立(t=2.34,P<0.05),母亲受教育程度(F=4.70,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6.
"学校恐怖症"的临床特点与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学校恐怖症”的临床特点及心理社会因素。方法 :采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WISC)、艾森克个性问卷及自设家庭学校问题调查表 ,对 16例学校恐怖症的病人进行评定 ,并与 16名正常学生进行EPQ及智商对照研究。结果 :总体上学校恐怖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智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智商低者相对患者较多 ,而且其临床特点不同 ,学校恐怖症儿童的P、N分升高、E、L分偏低 ,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 ,缺少温暖及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可能是学校恐怖症的诱发因素。结论 :熟悉学校恐怖症的临床特点 ,对有神经质个性的学生 ,家长及老师要注意教育方法 ,预防学校恐怖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We sought to determine if maternal depression contributed to the u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PATIENTS AND METHODS: The data were gathered through chart review of clinic-referred children with ADHD and their mothers who were evaluated at a psychiatric clinic located in a large academic medical center in Seoul, Korea. Daily records kept by parents and 13 items from the Physical Assault of the 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 (CTSPC) were used to assess corporal punishment. Ninety-one children with ADHD and their mother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Mothers who used corporal punishment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n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t = -2.952, df = 89, p < 0.01) than mothers who did not. Moreover, maternal depression contributed to the u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in ADHD children (Nagelkerke R2 = 0.102, p < 0.05). CONCLUSION: Maternal depression contributes to the u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with children with ADHD.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maternal depression should be an important focus of evaluation of children with ADHD.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抑郁情绪与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讨影响中学生抑郁情绪的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 13 82名中学生为对象 ,使用BDI、社会心理因素问卷和EMBU进行评定。结果 :BDI与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因子相关 (P <0 0 5 )。BDI平均分高于对应组的因素有 :童年时他人抚养、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成员有自杀和暴力行为、受虐待、生活不愉快 (P <0 0 5~ 0 0 0 0 1) ;中学时家庭结构不正常、亲子关系差、父母对孩子无期望 (P <0 0 5~ 0 0 0 3 ) ;毕业班、成绩差、留级、受欺负、欺负别人、没有好朋友、不爱好文体活动、未担任学生干部 (P =0 0 3 4~ 0 0 0 0 1)。结论 :这些不良因素容易导致中学生抑郁情绪 ,应避免并做相应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