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海  张岩  刘莉 《淮海医药》2006,24(5):362-363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AVS)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对55例经CT、B超、MR等证实的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时先经肝动脉造影,再行肝动脉内灌注栓塞治疗.结果 出现18例(32.72%)合并AVS,并根据不同情况先用明胶海绵栓塞闭塞瘘口,再行化疗和碘油栓塞,16例合并AVS患者经明胶海绵栓塞后瘘口全部闭塞,11例碘油沉积良好,5例部分沉积,2例没用碘油栓塞.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DSA影像可直接显示AVS的类型、部位及程度,对肝癌化疗栓塞时对瘘口相应处理,不但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多柔比星海藻酸钠微球(DOX-AM)进行体内肝动脉栓塞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以中华小型猪为实验动物,动脉造影后超选择至肝动脉分支,实验组行DOX-AM肝动脉化疗栓塞,两个对照组分别行碘油多柔比星(DOX-lipiodol)肝动脉化疗栓塞和单纯多柔比星(DOX)肝动脉灌注;定时取实验动物的外周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LPC)测定其血药浓度并进行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关统计处理。栓塞前后进行影像学检查。结果DOX-AM与单纯DOX溶液灌注和DOX-lipiodol栓塞相比,在血浆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最大血药浓度和平均滞留时间等方面均呈现明显的差异性;肝组织学检查证实DOX-AM栓塞后阻塞在血管内并停留一定时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显示栓塞效果可靠,组织学检查显示对肝脏的副作用按碘油多柔比星栓塞、多柔比星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及单纯DOX肝动脉灌注的顺序下降。结论DOX-AM在肝脏行动脉栓塞后,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可以显著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对肝脏的副作用小于碘油多柔比星肝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使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 对 2 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 ;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 ,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 ,男 12例 ,女 14例 ,年龄 2 8~ 6 2岁 ,平均 4 4岁 ,术前均经US、SCT、DSA检查确诊。 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 ;2 6例中有 2 1例分别于术后 1~ 12个月进行SCT或B超随访 ;瘤体缩小 >5 0 %者 16例 ,>30 %者 4例 ,其中B超随访肿瘤完全消失 1例 ;1例患者肿瘤缩小不明显。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 18例 ,明显减轻 6例 ,总有效率 92 % (2 4 / 2 6 ) ;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因素,最佳发挥导管动脉栓塞(TAE)的效能,提高病人的远期生存率。方法 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经导管动脉介入治疗,导管选择性插入肿瘤所在肝叶或肝段,使用药物碘油混悬及明胶海绵粒栓塞靶动脉。结果 肝区病灶碘油完全充填,出现坏死萎缩者,生存期较长。碘油大部分或部分充填病灶者,生存期较碘油完全充填为短。病灶内仅见少量碘油者,生存期最短。本组病例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0.5%和18.4%。结论 TA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肯定,延长了病人生存期,但尚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肝癌伴动静脉瘘较常见,尤其以巨块型肝癌更易出现肝动静脉瘘(AVS)。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肝癌的方法,肝癌伴肝动静脉瘘往往影响肝癌的介入化疗栓塞治疗效果,并易引发肺碘油栓塞或加重门脉高压等并发症。首次介入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瘘口封堵闭塞处理,以利后续的化疗栓塞治疗。因此肝癌伴动静脉瘘的首次介入治疗瘘口封堵闭塞效果对肝癌的全程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影响。本研究就本院近几年来治疗的21例肝癌伴AVS的瘘口明胶海绵封堵闭塞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探讨。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1例肝癌均经B超,CT,MRI,AFP或病理等检查确诊,肝动脉造影确诊均伴有肝动静脉瘘。其中伴肝动脉门静脉瘘15例,伴肝动脉肝静脉瘘4例,混合瘘2例。本组病例年龄41-74岁,男18例,女3例,巨块型19例,多发结节型2例。1.2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至腹腔动脉干或肝固有动脉,以6~8ml/sec速度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三代显或碘弗醇),总量不超过20ml,DSA下行肝动脉造影。根据血管造影的不同表现将AVS分为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同时根据瘘口的大小,静脉显影的时间分为中央型及周围型。先给药化疗药物灌注,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微导管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股动脉穿刺对 3 0例肝癌患者共行 87次经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其中肝动脉过分迂曲者 9例 ,肿瘤较小局限于一肝段者 8例 ,肝癌并肝动 -肝静脉瘘 (AVS)和肝动-门静脉瘘 (APVS)者 6例 ,乏血供肿瘤 4例 ,肝门部肿瘤 3例。结果 术后 1周检查示肿瘤内碘油聚集良好 ,正常肝组织未见碘油沉积。 1月后复查 ,肿瘤缩小 75 % 12例、5 0 % 9例、2 5 % 9例 ,1年生存率 67% (2 0 /3 0 ) ,2年生存率 5 3 % (16/3 0 )。结论 微导管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有较多的优越性 ,特别是可以为肝段性栓塞和超选插管困难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数字化平板DSA结合的旋转断层重建技术所获得的CT图像在原发性肝癌临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原发性肝癌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立即进行肝脏3D-CT检查。通过重建图像来评价肝动脉栓塞后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重建图像,可以了解肝癌栓塞后清晰的多角度的碘油积聚图像,特别对单发的巨块型肝癌、某些血管内和心房内癌栓的碘油积聚,3D-CT检查提供的图像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对评价栓塞效果有很大的帮助。结论通过3D-CT检查可提供多角度的断面图像,实时观察碘油积聚程度,发现其他影像学不能发现的微小病灶,部分取代碘油-CT的功能。对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碘油积聚的评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6 层螺旋CT 肝脏血管成像对肝脏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27 例肝肿瘤患者介入治疗前行16层螺旋CT 肝脏三期扫描,进行VR、MIP 血管重建,分析肝脏肿瘤供血动脉的表现,并与DSA 进行对比.结果 全部肝动脉VR 图像均能清楚显示腹主动脉重要分支的起源、走行,MIP 对二、三级肝动脉显示优于VR,其中肝动脉血管变异8 例,肿瘤由肝右动脉及肝左动脉双重供血4 例,5 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可见边缘性结节状异常染色,7 例肝癌可见肝动脉门脉瘘.MSCTA 显示与DSA 一致.结论 肝脏MSCTA 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通过VR、MIP 等血管成像方法可详细显示肝脏肿瘤的血管信息,尤其是在显示肝脏血管变异、肿瘤迷走血管供血、腹腔动脉及肝动脉分支的起源和走行等方面,为肝脏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微导管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对30例肝癌患者共行87次经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其中肝动脉过分迂曲者9例,肿瘤较小局限于一肝段者8例,肝癌并肝动、肝静脉瘘(AVS)和肝动-门静脉瘘(APVS)者6例,乏血供肿瘤4例,肝门部肿瘤3例。结果:术后1周检查示肿瘤内碘油聚集良好,正常肝组织未见碘油沉积。1月后复查,肿瘤缩小75例、50%9例、25%9例、1年生存率67%(20/30),2年生存率53%(16/30)。结论:微导管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有较多的优越性,特别是可以为肝段性栓塞和超选插管困难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对60例HCC患者先行MSCT检查,分别观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肿瘤及其并发症的影像表现;其中15例行CT动脉造影(CTA)检查,45例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建(MPR)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根据影像表现拟订治疗方案.结果 60例患者发现HCC病灶250个,门静脉瘤栓10例,肝动静脉瘘19例.MSCT对肿瘤数目、门静脉瘤栓显示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于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三维结构优于后前位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 MSCT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肝癌的化疗栓塞治疗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扬  汪国石 《河北医药》2003,25(5):350-350
自从中熊健一郎等在 1979年发现肝动脉注入的碘油能选择性地留滞于肿瘤癌组织以来 ,以碘油—抗癌药物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笔者旨在通过对病人的随访结果 ,探讨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不同方法对中、晚期肝癌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进一步提高疗效。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0例中 ,男 3 6例 ,女 4例 ;年龄 17~ 68岁 ,平均 46.7岁。均经临床检查、AFP测定、B超、CT和肝动脉造影诊断为肝癌。1 2 方法 采用Seldinger股动脉穿刺送入 5FRHYASHINO或Cobra导管 ,先行腹腔动脉或肝总动脉造影 ,明确病变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CH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CHL患者,采用平阳霉素加碘油与明胶海绵混合液作为栓塞剂注入肝动脉。结果随访所有患者的瘤体均有明显缩小,其中35例患者缩小50%,9例患者瘤体几乎消失,且所有患者均无特殊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疗效确切,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经皮肝动脉灌注栓塞术(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法,肝癌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shunting,AVS)是肝癌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肝动脉-门静脉瘘(HAHPS)和肝动脉-静脉瘘(HAHVS).AVS的存在严重影响TACE的疗效,且容易出现栓塞相关的并发症.介入术中对肝癌并发AVS的观察发现以及采取适当的措施,封堵瘘口尤其重要,可保障超液化碘油乳剂的沉积,同时可改善门脉高压,减少肿瘤在肝内及全身的播散.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射频热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9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液化碘油5~15mL 羟喜树碱10mg 吡柔比星30mg 顺铂50mg)后,再行肝脏射频热疗,每周热疗2次,每次60min,温度控制39~42℃,肝动脉化疗栓塞1次、射频热疗6次为1个疗程。结果:本组有效率31.6%,临床受益率52.6%。主要毒性反应为肝动脉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未见射频热疗所致的不良反应。结论:射频热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有较好效果,且不增加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肝血管瘤动脉栓塞治疗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应用无水酒精、超液态碘油乳剂及明胶海绵颗粒 ,经动脉栓塞 4例肝血管瘤病人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3例 ,女 1例 ;年龄 40~ 6 0岁 ,平均5 3岁。全部病例均行B超 ,2例曾行CT检查 ,2例曾行MRI检查证实诊断。瘤体最大直径 5 2cm ,最小直径 2 4cm。位于肝右叶 3例 ,1例累及二叶 ,肝功能均正常。1 2 栓塞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腹动脉引入导管 ,先行肝总动脉造影 ,明确血管瘤部位及范围后将导管至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主枝内 ,再用微导管送至供血动脉血管…  相似文献   

16.
肝癌肾上腺转移介入治疗(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摘要例 1,男 ,6 0岁。因体检发现肝癌于 2 0 0 0年 5月入住我科。接受 5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于 2 0 0 1年 2月 CT复查发现肝癌右肾上腺转移 ,遂在行第 6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时顺行右肾上腺动脉造影 ,显示右肾上腺转移瘤主要由起至右膈下动脉的肾上腺上动脉、起至主动脉的肾上腺中动脉与起至右肾动脉的肾上腺下动脉供血 ,经导管共注射碘油 8ml,右肾上腺转移瘤碘油集聚好。 2 0 0 1年 4月 CT复查发现肝癌左肾上腺转移 ,遂在行第 7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时顺行左肾上腺动脉造影 ,显示左肾上腺转移瘤主要由起自左膈下动脉的肾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射频热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9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液化碘油5-15 mL+羟喜树碱10 mg+吡柔比星30 mg+顺铂50 mg)后,再行肝脏射频热疗,每周热疗2次,每次60 min,温度控制39-42℃,肝动脉化疗栓塞1次、射频热疗6次为1个疗程.结果:本组有效率31.6%,临床受益率52.6%.主要毒性反应为肝动脉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未见射频热疗所致的不良反应.结论:射频热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有较好效果,且不增加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膈下动脉灌注化学栓塞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怀疑有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病例进行膈下动脉造影,确诊者给与超选择性化学栓塞治疗.结果 29例32例次证实膈下动脉参与肿瘤供血,这些病灶都位于肝脏上部或靠近肝脏边缘.造影表现为膈下动脉及分支增粗、肿瘤染色、与其他动脉形成交通支等.化学栓塞成功率100%,肝肿瘤被碘油完全充填占93.7%,其余则大部分充填.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尽早发现膈下动脉参与供血是提高肝癌介入疗效的关键,超选择性膈下动脉化学栓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单纯肝动脉碘油栓塞化疗与肝动门咏联合治疗肝癌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30例肝癌患者单纯施行肝动脉碘油栓塞化疗;对17例肝癌患者施行肝动脉碘油性栓塞化疗联合经皮门静脉穿刺灌注化疗。结果 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组;50%病人肿瘤缩小(显效36.7%,有效13.3%)。平均生存期10.22个月,一、二、三年生存率分别是40%,3.3%和0%动门咏联合介入治疗组;82.4%病人肿瘤缩小(显效41.2%,有效41.2%)。平均生存期19.25%个月,一、二、三年生存率分别是76.4%,52.9%和11.8%。结论 肝动门脉联合介入治疗肝癌的疗效优于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  相似文献   

20.
张慎和 《安徽医药》2018,22(9):1787-1789
目的 探究双能量CT(DECT)评价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原发性肝癌30例进行化疗栓塞,于术后4周行DE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了解患者肝脏病灶情况.对DECT图像分别采用双能量成像处理法(A法)和常规成像处理(B法),根据病灶碘油缺损区和(或)周边区强化显示结果进行评分,并DECT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法取得图片的评分显著高于B法(P<0.05).DSA检出42个病灶,A法和B法分别检测出38个和32个病灶;A法的病灶阳性检出率为90.5%、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86.0%,显著高于B法(阳性病灶检出率为76.2%、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58.0%)(P<0.05).结论 DECT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展现出较高的准确性,该研究为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疗效评价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