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咽与鼻腔及上颌窦黏液瘤各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1,男,28岁,咽部异物感3个月.间断咽痛,偶伴有发热10余年,无吞咽、呼吸障碍,无血痰史.于1998年4月就诊.查体:张口正常,咽部黏膜色泽正常,右腭扁桃腺Ⅰ度、左腭扁桃腺Ⅱ度肿大,其下可见一直径3.0 cm向内突出约2.5 cm的赘生物,色泽黄白、质软,以慢性腭扁桃腺炎、扁桃腺息肉收入院,在局麻下行腭扁桃腺摘除并息肉摘除术,术后左腭扁桃腺送检,病理报告为慢性扁桃腺炎、黏液瘤. 相似文献
2.
3.
4.
鼻腔、上颌窦恶性血管内皮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5 8岁 ,以“反复左鼻出血 7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于入院前 7个月无诱因出现左鼻反复出血 ,量多少不等 ,间隔时间长短不一 ,自行用草纸填塞均能止住 ,伴有进行性鼻塞 ,嗅觉减退 ,涕少有臭味 ,偶有左侧头痛 ,于入院前三个月以“左鼻腔肿物”在我院行手术摘除 ,但肿物生长迅速 ,又给予激光治疗 ,病理报告 :左鼻腔血管瘤。出院后仍时有左鼻出血 ,逐渐出现鼻塞 ,复诊我院门诊 ,行“CT”检查示 :左上颌窦占位。以“左鼻 ,左上颌窦血管瘤”收住入院。体检 :T36 .7℃ ,P84次 /分 ,R2 0次 /分 ,BP12 /8kPa。面色苍白 ,贫血外观…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5岁。左鼻渐进性鼻塞3年,伴较多清水涕,偶有头面部胀痛,入院前1月左侧鼻塞加重,呈持续性,于2003年3月收入院。体检示鼻中隔右偏,左侧鼻腔下鼻道见赘生物生长,阻塞鼻腔,其表面呈乳头状,色粉红,局部半透明,质地较脆,轻触痛,易出血。鼻水平位CT示左上颌窦软组织影,突入鼻腔,部分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入院后在显微镜下行鼻腔赘生物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 ,5 1岁。鼻流脓血涕、鼻塞 5个月入院 ,偶有头痛 ,为前额部痛 ,无明显规律性 ,无嗅觉减退。检查 :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正常 ,一般状态佳。鼻腔黏膜慢性充血 ,双中鼻甲肿大 ,中鼻道向内膨隆 ,中鼻道内未见异常分泌物 ,前后鼻孔检查未见新生物 ,双下甲如常。鼻窦CT :双侧上颌窦内可见密度不均的高密度影 ,骨壁无破坏 ,其他鼻窦未见异常。入院后局麻下、鼻内窥镜下行双侧上颌窦自然孔扩大术 ,术中探察上颌窦 ,见窦腔内有大量胆脂瘤样物 ,周边有胆脂瘤上皮附着于窦腔的底、外侧壁 ,恶臭。钳取、吸除胆脂瘤样物 ,钳取并用弯形吸引… 相似文献
7.
就我院近20年来治疗73例上颌窦癌的临床资料加以总结,分析,并结合采用分期,分型的方法进行讨论。本组治疗的5a生存率为31.9%,实践证明,采用手术加放疗综合疗法效果较好,而单一手术或单纯放疗和化疗效果较差。上颌窦癌具有早期诊断疗效佳。晚期诊断疗效差。且复发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凌天鸿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4):670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皮肤,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多见于皮肤,粘膜少见,原发于上颌窦粘膜者更少见。笔者在工作中曾见过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57岁。因长期鼻塞,曾诊为鼻息肉。四天前无诱因突发张口不灵活,逐渐加重,伴有咽痛、吞咽困难;无畏寒、发热现象于1996年11月1日到我院住院。入院查病人苦笑面容、颈项强直、张口困难,上下牙列间距约1.0cm,口流涎。右中鼻道可见荔枝肉样物,下鼻道可见约1.0cm×0.5cm粉红色新生物,质软无出血。左鼻腔无异常。面部无隆起,眼球对称活动好。鼻咽都未能窥清。颈部淋巴结无肿大。X线检… 相似文献
9.
巨大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郑淑珍,孙捷英,成军附属三院耳鼻咽喉科(050051)关键词乳头状瘤,上颌窦,诊断患者,男性,54岁。左侧进行性鼻塞伴流粘稠脓性鼻涕7个月,鼻涕不带血。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及各项检查无异常。鼻部检查:鼻梁左侧和筛窦区明... 相似文献
10.
上颌窦恶性血管内皮瘤一例成璞,李兆基1.临床资料患者,女,71岁,因左鼻塞伴回吸涕带血3年,加重5个月,以"左上颌窦出血性病变"收住院。X线鼻窦鼻颏位片示:左上颌窦良性肿瘤(血管瘤可能性大)。体检: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外鼻无畸形,左鼻腔内充满荔枝状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阴道侵袭性血管粘液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结果 镜检:肿瘤细胞梭形或星形,分布于疏松的粘液样背景中,间质血管丰富,血管壁厚薄不均。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ER和PR阳性,SMA、S-100和HMB45阴性。结论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的特征性的间叶性肿瘤,具有鲜明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可能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容易复发但不转移,须与其他粘液性肿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4例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3;平均患病年龄34岁,其中女性患者平均年龄27岁。2例患者(50%)有泌尿系统或肠道压迫症状,另2例患者无临床症状。2例患者行经阴手术,1例患者行开腹手术,1例患者行经皮下肿物局部切除术。术后复发3例(75%),平均复发时间为2.5年。结论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易发生于女性盆腔及会阴软组织,瘤体大,易发生局部浸润或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上颌窦窦口直径、钩突角度、中鼻道宽度、鼻中隔缺牙侧偏曲、剩余牙槽嵴高度、性别、年龄与上颌窦黏膜的关系。方法:收集有上颌后牙缺失的168例患者200侧上颌窦(男性82例,女性86例,年龄22~83岁)的CBCT影像资料。应用Invivo5 软件对上颌窦窦口直径、钩突角度、中鼻道宽度、鼻中隔缺牙侧偏曲、剩余牙槽嵴高度、性别、年龄和上颌窦黏膜厚度进行观察、测量。用线性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窦口含气直径(r=-0.250,P=0.000)、性别(r=0.176,P= 0.013)、鼻中隔缺牙侧偏曲(r=-0.161,P= 0.023)、剩余牙槽嵴高度(r=-0.156,P= 0.028)与上颌窦黏膜厚度(MT)相关;钩突角度(r=0.039,P=0.585)、中鼻道宽度(r=-0.028,P=0.699)、年龄(r=-0.034,P=0.617)与上颌窦黏膜厚度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上颌窦窦口直径(t= -3.971,P=0.000)、剩余牙槽嵴高度(t=-2.544,P=0.019)、鼻中隔缺牙侧偏曲(t=-2.361,P=0.012)是影响上颌窦黏膜厚度的关键因素(均P<0.05),其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上颌窦窦口直径、鼻中隔缺牙侧偏曲、剩余牙槽骨高度。结论:上颌窦窦口毗邻结构影响上颌窦黏膜厚度,术前对窦口毗邻结果进行准确评估,有利于保证手术预后良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上颌窦根治术后上颌窦骨质增生瘢痕形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传统上颌窦根治术后上颌窦局部骨质增生与瘢痕形成的病理改变情况,并讨论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曾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后因复发鼻窦炎或鼻息肉来我院就诊且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CT扫描分析上颌窦骨质增生及窦腔容积变化程度以及术中内镜下观察上颌窦腔及下鼻道开窗情况. 结果: 在136例中有48例(35%)术前CT检查发现上颌窦腔密度增高,明显骨质增厚. 手术发现窦腔明显缩小,腔内大量瘢痕. 在48例骨质增生患者中有22例(46%)下鼻道开窗闭锁. 在术前CT显示无上颌窦腔密度增高及骨质增厚的88例病例中,有26例(30%)术中发现有单纯性下鼻道开窗闭锁. 结论: 传统上颌窦根治术可引起上颌窦腔骨质增厚瘢痕形成,降低并发症的重要方法是严格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发性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发生在男性皮下浅表部位的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讨论软组织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本例肿瘤为多发,其中最大者位于阴囊。镜下肿物位于真皮浅层和皮下,大量黏液性基质中散在梭形和星芒状肿瘤细胞,深部侵犯周围皮下脂肪组织,部分区域角囊肿形成。结论:黏液性肿瘤的诊断需要结合发病年龄、部位等临床特点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来综合考虑。皮肤浅表血管黏液瘤和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可能属于同一疾病谱的不同阶段,本例形态学上兼有两者的特点,表现为侵袭性地生长,可能属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上颌窦中鼻道开口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方法配对研究56例双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比较同一患者术中扩大或不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后情况。结果窦口的开放率在不扩大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侧中分别为92.9%和80.4%(随访6个月时)。回顾性观察51例施Caldwell—Luc术的患者,下鼻道造13的术后开放率仅为40.6%。分析38张单侧鼻窦炎或鼻息肉的鼻窦CT片,测量对照侧与病变侧的上颌窦口膜样部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差异无显著性。病变侧上颌窦口周围的中鼻甲气化、增生及钩突偏曲、筛泡骨性增生等解剖结构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鼻内镜下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关键是窦口周围的解剖异常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刘收厚 《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2003,17(3):150-151
目的 :探讨上颌窦曲霉菌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2 3例上颌窦曲霉菌病患者行内窥镜下窦内清除术 (ESS)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行ESS术 ,9例行上颌窦前壁钻孔行鼻内窥镜手术术后症状消失 ,内窥镜下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 ;随访 1~ 2年无复发。结论 :ESS是治疗上颌窦曲霉菌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上颌窦内镜检查及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上颌窦及其毗邻结构应用解剖的研究,为改进上颌窦手术方法,提高手术治愈率提供确切数据。利用游标卡尺,量角器等测量了60具,成人尸头标本。上颌窦容积为4.2-15.0ml,平均(7.2±2.0)ml。眶下神经孔均位眶下缘的中点稍内侧,眶五管向后的走向均向后,外,上。眶下孔与眶下缘的距离为(6.8±3.4)mm,尖牙窝壁厚度为0.8-3.7mm,平均为(1.9±0.7)mm。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上颌窦提升手术对上颌后牙区牙槽嵴发生萎缩的患者进行种植修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种植科2010-2011年的临床病例。采用闭式和开窗两种上颌窦提升手术方法,对36例患者45颗牙槽嵴萎缩垂直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行上颌窦提升术,之后行种植体植入术。6个月后拍摄数码曲面断层片,观察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术后种植体骨结合情况,测量手术后6~24个月期间内牙槽骨高度变化。结果无种植体松动、脱落以及上颌窦炎症发生。 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结论两种上颌窦提升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均为良好。上颌窦提升术的应用在上颌后牙牙槽嵴萎缩的患者中有广阔的前景,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