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血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靶控输注异丙酚后对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后靶控输注初始血药浓度为2.5μg/L的异丙酚,根据患者麻醉深度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最大可达3.4μg/L,同时复合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对照组术中问断静注咪唑安定、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即刻和CPB停机后30min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bcl-2的表达。结果 中性粒细胞NF-κB、bcl-2表达,两组在CPB后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且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中性粒细胞数。两组在CPB后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 异丙酚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NF-κB、bcl-2的活化而减少炎性介质的合成,从而拮抗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米力农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细胞因子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 年5 月-2015 年5 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2 例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 例。麻醉诱导前15 min,观察组给予50 μg/kg 米力农,对照组则以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呼吸功能及心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水平在对应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05),而白介素10(IL-10)水平在对应的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给药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较给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结论 米力农能调节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能改善左心室功能和保护肺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袁雯 《当代医学》2014,(7):106-107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胆囊切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A组(静吸复合麻醉)、B组(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和C组(异丙酚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每组40例患者,所有患者麻醉前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患者纯氧面罩吸入3min。A组:芬太尼2ug/kg,异丙酚15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诱导,手术过程给予患者吸入二氧化氮、异氟烷支持麻醉,手术结束时停止麻醉药使用。B组:电脑内输入患者的各项指标,设定相应的参数。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7 ug/ml,异丙酚3ug/ml,维库溴铵01mg/kg在患者意识消失后使用,进行辅助插管。手术结束后停用麻醉药物。c组:血浆靶浓度芬太尼4 ug/ml,异丙酚3ug/ml,维库溴铵01mg/kg在患者意识消失后使用,进行辅助插管。插管后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不变,芬太尼靶浓度下降至2ug/ml。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止使用芬太尼,手术结束时停用异丙酚。分析比较三组的麻醉效果,记录三组患者术前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以及患者离开恢复时、拔管后的意识、认知功能、状态等。结果c组患者OAAS评分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离开麻醉后监测治疗室时OAAS评分高于A组。对三组患者进行MMsE评分,拔管后I h B组患者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静吸复合麻醉相比较,靶控静脉麻醉更能够平稳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患者恢复时间短,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围术期应用痰热清对肺的保护作用,从而为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药物应用于肺保护提供一条更好的途径。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痰热清组(T),每组15例。痰热清组患者术前晚给予痰热清射液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于切皮前相同方法再次给予以上等量药物1次;对照组给予氯化钠注射液。两组患者分别麻醉诱导后即切皮前(T1)、体外循环45min(T2)、体外循环停机前5min(T3)停机后6h时(T4)停机后24h(T5)5个时间点,即刻对T1-T3送动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PMN)值,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T1-T3时点血浆丙二醛(MDA)浓度,并用ELISA法测定T1-T5时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痰热清组T2-T5时点的TNF-α血清浓度较对照组相同时点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清组T2-T3时点的MDA血清浓度及PMN值较对照组相同时点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CPB期间促炎细胞因子TNF-α、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及PMN释放增加;痰热清注射液可以明显降低血清细胞因子TNF-α、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和PNM的生成,起到保护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real bypass,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对炎性细胞因子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病人36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8例。U组给予乌司他丁1.2×10^4U/kg,C组予与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开始后1h(T2),CPB停止后1h(T3),CPB停止后24h(T4)抽取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两组病人血浆TNF-α、IL-6和IL-10的浓度,在T2~T4各时点与CPB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T2-T4时点U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1),IL-10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CPB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调节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从而减轻体外循环期间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瓣膜置换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药物对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000IU·kg-1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用法同乌司他丁组。两组分别麻醉诱导后即切皮前(T1)、体外循环45min时(T2)、体外循环停机前5min(T3)、停机后6h(T4)及停机后24h(T5)5个时间点,T1-T3时间点即刻送动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PMN)值;分离血清检测T1~T3时点丙二醛(MDA)浓度和T1~T5时点TNF—α浓度。结果两组CPB开始后血清TNF—α、MDA、PMN浓度逐渐升高,CPB停机前5min三者血清浓度达到高峰,CPB后24hT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乌司他丁组T3~T5时点的血清TNF—α浓度及T2-T3时点的血清MDA浓度、PMN值低于对照组相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CPB期间血液PMN及血清TNF-α、MDA的表达,起到肺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过程中异丙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Ⅲ级,预计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分别在30、60min以上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15例。P组在中心静脉置管后以5mg/(kg·h)的速度输注异丙酚,分别于切皮前(T1)、主动脉阻断后30min(T2)、CPB停机后90min(T3)采集两组上腔静脉血检测血清IL-6和IL—10含量。结果两组IL-6含量在T2、T3均较T1升高(P〈0.05),并于T3达峰值,C组T3高于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T3与T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在T2均较T1呈下降趋势,但仅C组T2与T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均较T1、T2升高,两组T3与.T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IL-6、IL-10含量,在T1、T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时,P组IL-6高于C组,IL-10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使用异丙酚可以抑制IL-6的释放.促进IL-10的分泌.有效地抑制体外循环引起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中康斯特保护液肺动脉灌注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灌注动物模型观察康斯特保护液(HTK液)对体外循环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大耳白兔,体重2.5-3Kg,随机分为对照组(体外循环组);实验组(体外循环+HTK液肺动脉灌注组)。于麻醉后、复跳60min、90min时抽取血样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和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浓度。实验结束后取肺组织作干湿比检测并作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实验组MPO、MDA和IL-6在复跳60min、90min时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其中90min时差异显著(P〈0.05);IL-8浓度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肺组织干湿比低于对照组(P〈0.05);光、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HTK液肺动脉灌注能明显抑制体外循环引起的炎症反应,减轻体外循环所造成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氯胺酮、芬太尼、咪唑安定及异丙酚对TNF-α/IL-10平衡的影响。方法动物按配伍组设计分为5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氯胺酮组、芬太尼组、咪唑安定组和异丙酚组,麻醉1h后注射LPS,分别在麻醉前(T0)、注射LPS前(T1)、注射LPS后1h(T2)、2h(T3)、4h(T4)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测血清中TNF-α开始和IL-10的水平计算TNF-α/IL-10比值。结果除了异丙酚组外,其他三组TNF-α/IL-10在时点T2都达到峰值并下降,在注射LPS后氯胺酮、芬太尼和咪唑安定TNF-α/IL-10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异丙酚组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从TNF-α/IL-10平衡的角度而言,氯胺酮、芬太尼和咪唑安定对于炎症反应初期细胞因子的平衡可能产生好的影响,而异丙酚则可能不利于细胞因子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血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靶控输注异丙酚后对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кB、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后靶控输注初始血药浓度为2.5μg/L的异丙酚,根据患者麻醉深度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最大可达3.4μg/L,同时复合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对照组术中间断静注咪唑安定、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即刻和CPB停机后30min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кB、bcl-2的表达.结果中性粒细胞NF-кB、bcl-2表达,两组在CPB后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且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中性粒细胞数,两组在CPB后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异丙酚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NF-кB、bcl-2的活化而减少炎性介质的合成,从而拮抗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九味白术汤(JWBZ)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TNF-α及IL-4水平的影响。方法:48只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九味白术汤高、中、低剂量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连续给药10 d后,观察UC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血清TNF-α及IL-4水平的变化。结果:CMDI评分:模型组大鼠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JWBZ低、中、高剂量组及SASP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JWBZ中剂量组显著低于SASP组(P〈0.05);血清TNF-α水平: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JWBZ低、中、高剂量组及SASP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JWBZ中剂量组显著低于SASP组;血清IL-4水平:模型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JWBZ低、中、高剂量组及SASP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中剂量组显著高于SASP组(P〈0.01),而低剂量组显著低于SASP组(P〈0.05)。结论:JWBZ对UC大鼠结肠损伤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促炎因子TNF-α与抗炎因子IL-4的平衡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哮喘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0例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者(治疗组)予以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2mL/次,2次,d,连用1周,另选择同期入选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浆IL-6、IL-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1周后,患者血浆IL-6、IL-8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肺功能指标FVC、FEV1和PE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哮喘的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IL-6、IL-8和TNF—α水平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LFHD、HFHD及HDF三种血液净化方法对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25例MHD患者根据血液净化方法分为三组: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组42例、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组41例和血液透析滤过(HDF)组42例。观察各组患者的CRP、IL-6、IL-8及TNF-α水平。结果 LFHD组患者透析前、首次透析后及透析6个月后的CRP、IL-6、IL-8及TNF-α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HFHD组患者透析6个月后CRP、IL-6、IL-8及TNF-α水平较透析前显著下降(P〈0.01);HDF组首次透析后及透析6个月后CRP、IL-6、IL-8及TNF-α水平较透析前显著下降(P〈0.01);HDF组透析6个月后CRP、IL-6、IL-8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HFHD组(P〈0.01)。结论 HDF治疗及长期的HFHD治疗均能有效的改善M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且HDF治疗的效果好于HFHD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四逆散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免疫法造模,采用Q-PCR技术检测实验大鼠结肠组织IL-1β、TNF-α、IL-4和IL-10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IL-1β(7.84±1.18)、TNF-α(2.45±0.19)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而IL-4(0.34±0.09)、IL-10(0.59±0.08)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组、柴芍枳组和柴芍组IL-1β、TNF-α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IL-4、IL-10 mRNA表达则显著升高,P〈0.01;与四逆散组比较,柴芍枳组TNF-α(1.37±0.12)mRNA表达明显高于四逆散组(1.08±0.03)(P〈0.05),柴芍组(0.79±0.03)明显低于四逆散组(P〈0.05),柴芍枳组(1.09±0.05)(P〈0.05)和柴芍组(1.33±0.15)(P〈0.01)IL-4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结论:四逆散干预实验性UC的作用机理可能为抑制促炎因子IL-1β的移行和TNF-α的分泌,促进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分泌,调节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方中君臣配伍作用尤为突出,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不同预后患者NF-κB、血清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25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分为复苏失败组(A组)15例和存活出院组(B组)10例.于心肺复苏后24h、48 h、72h留取静脉血,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NF-κB激活的单核细胞百分率,用ELISA法检制血清TNF-α、IL-1、IL-6、IL-8的水平变化.结果 CPR后24h时,A、B两组NF-κB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后48 h时,A组NF-κB表达水平进一步上升,而B组下降,两组NF-κ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PR后72 h时,A组NF-κB呈小幅上升,B组继续下降,两组差异进一步增大(P<0.05).CPR后24 h时A组TNF-α、IL-1、IL-6、IL-8水平高于B组(均P<0.05),CPR后48 h时A组TNF-α、IL-1、IL-6、IL-8水平达峰值,高于B组(均P<0.05).CPR后72 h时两组TNF-α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IL-1、IL-6、IL-8水平虽下降,但高于B组(均P<0.05).结论 细胞因子异常释放参与复苏后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NF-κB是调控细胞因子释放的关键,其活性增强导致细胞因子的大量甚至瀑布样释放,引起复苏后MODS的发生,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2例择期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治疗组(16例),治疗组于麻醉诱导后即将乌司他丁20万U持续静脉输注,之后每12h重复使用。麻醉诱导后20min(T1),诱导后90min(T2)及术后1、2、3d(T3~5)抽取静脉血测定并比较二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结果二组患者NE、E、Cor、IL-6、IL-8、TNF-α、IL-10和MDA浓度在T2~4时高于T1(P〈0.01),SOD浓度在T2~4时低于T1(P〈0.01)。治疗组IL-6、IL-8、TNF-α以及MDA水平在T2~4时低于对照组(P〈0.01),IL-10和SOD水平在T2~4时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食管癌开胸患者围术期使用乌司他丁可以抑制IL-6、IL-8、TNF-α等炎性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增加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同时可以减轻机体的氧化损伤,但对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复苏(CPR)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7例CPR自主循环(ROSC)还真分为复苏失败组(A1)19例和存活出院组(A2)8例,22例死亡者做对照组(B),用ELISA法动态检测CPR时、24、48、72h、7d患者血清IL-4、IL-8、IL-10、IL-8水平变化。结果B组CPR时TNF-α含量高于A1组、A2组(P〈0.05),IL-1β、IL-4、IL-8、IL-10水平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复苏后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病高于A2组(14/19,2/8,P〈0.05),ROSC 24h TNF-α水平高于其CPR时和A2组(P〈0.05),ROSC 48h TNF—α、IL-8水平达峰值,且高于A2组,IL-4、IL—10水平高于其CPR时(P〈0.05),与A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C 72h TNF-α水平下降,IL-4高于A2组(P〈0.05)。结论细胞因子异常释放参与复苏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选择时机干预其失衡,提高复苏存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段世玲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07-108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2、IL-6、IL-10、TNF-α)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60例MPP患儿和60例健康儿童血清IL-2、IL-6、IL-10、TNF—α水平。结果急性期患儿血清IL-2的水平与恢复期、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期患儿血清IL-6、IL-10、TNF-α的水平与恢复期、对照组比较显著上升,有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期和对照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IL-6、IL-10、TNF—α参与了MPP发生和疾病进展,检测上述炎症细胞因子变化对判定病情和预后有-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体外循环(CPB)前去除预充血液中的异体自细胞,探讨其对婴儿CPB肺保护作用。方法60例≤1岁的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去白细胞血预充,对照组用库存全血预充。测定围术期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8含量;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和呼吸指数(RI)及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结果实验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CPB后血浆NE、TNF-α、IL-6和IL-8浓度,P(A-a)O2和RI低于对照组(P〈0.05,P〈0.01),OI在CPB后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白细胞血预充能减少婴儿CPBNE、TNF-α、IL-6和IL-8的含量,改善术后肺换气功能,缩短术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具有良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单肺通气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10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单肺通气下行开胸手术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各24例。D组麻醉诱导前10 min经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滋g/kg,随后以0.5滋g/(kg·h)的速率输注至术毕前30min。C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于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即刻(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90min(T3)、双肺通气后30 min(T4)和术后120min(T5)时间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NF-α、IL-6和IL-10浓度,同时观察HR、MAP、SpO2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HR、MAP、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2~T5时血浆TNF- α和IL-6浓度升高(P<0.05),与 C组比较,D组T2~T5时血浆TNF- a和IL-6浓度降低(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3~T5时血浆IL-10浓度升高(P<0.05),两组IL-10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静脉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可降低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明显减轻单肺通气患者围术期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