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渴是发病率较高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糖尿病,其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伤肾等,其病机是由肺、胃、肾三脏阴亏燥热、灼伤津液、消灼水谷而致,本病当辨上、中、下消之不同,一般而言,口渴多饮为上消,属肺;多食善饥为中消,属胃;多尿而浊为下消,属肾.  相似文献   

2.
《家庭医药》2007,(8):64-64
主持人的话 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中,就有"消渴病"(相当于现代所称的糖尿病)的记载.书中将糖尿病分为上、中、下三消,以阴虚燥热多见,并将以肺热炽盛,耗液伤津使之烦渴多饮为主者称上消;以胃火炽盛,易引起饥饿者为中消;若热伤肾阴,肾虚无以约束,小便量多者为下消.三者治疗均以滋胃养阴的方法为主.中医传统上多主张通过饮食控制和调节来治疗此病.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较世界各国都早 ,二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甘美肥胖易患消渴的记载 ,如《金匮要略》中提出消渴的症状和治疗 :“男子消渴 ,小便变多 ,水饮一斗 ,小便一斗 ,肾气圆主之。”又说 :“消渴饮水多 ,口干舌燥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内外秘要》又说 :“渴而饮水多 ,小便数 ,有脂似麸皮甘者 ,皆是消渴病也。”唐宋之后把消渴病分为三消 :如《医药心语》提出 :“多饮为上消 ,消谷善饥为中消 ,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说明那时古人即观察到糖尿病与过食脂肪、糖类及肥胖有密切关系。综上所述 ,消渴病是由肺、胃、肾三者热盛…  相似文献   

4.
巴戟天炮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其性辛,甘,微温,归肾,肝经。具补肾助阳,祛风除湿之功。主治阳痿不举,宫冷不孕,小便频数;风湿腰膝疼痛,肾虚腰膝酸软。《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大风邪气,阳痿不举,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智,益气。"《本草纲目》载"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本草备要》载其"补肾益精,治五劳七伤,辛温散风湿,治风湿脚气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古今医学论述甚多,认为该病是由于肺、胃、肾脏腑机能失调所致。均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的原则治疗,多年来许多医者对糖尿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而当今中老年患糖尿病逐年增多,病程长,合并症多,治疗困难,严重的危害中老年人疾病的身心健康,是研究中老年疾病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象是多饮、多尿、多食乏力、消瘦等,如《内经》记载:“瘅成为消中”,“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心悬善饥。”张仲景亦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99《古今验录》是消渴病也;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数小便者,此是肾消渴也。上述记载,既是对本病临床表现的精辟描述。  相似文献   

7.
正"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本草纲目》"治肾冷臀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药性论》"杜仲,沉下入肾,盖肾欲坚,以苦坚之,用此坚肾气,强壮筋骨,主治腰脊酸疼,脚膝行痛,阴下湿痒,小便余沥。"——《药品化义》"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名医别录》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内分泌科较为常见的两种疾病,二者可并存。甲亢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并发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如甲亢并发糖尿病。一旦发生甲亢合并糖尿病时,应以两病兼治,但主治甲亢为首要治疗原则。因为只有甲亢得以治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一词源自现代医学病名,因其形象的病名诊断易于为医患共同接受,中医亦取之为己用。回顾历来的教科书对糖尿病的治疗均以上、中、下三消分型论治。90年代后随着糖尿患者的日益增多,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各异,三消分型已不能满足临床辨证论治的需要,于是各家的分型日趋增多,有以肺、胃、肾分治;有以气、血、津液辨证;也有以瘀血、肝气辨治。  相似文献   

10.
消渴多见于现代医学"糖尿病"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无论上、中、下"三消"定病位于肺、胃、肾,还是分期分型辨证病位在肝、脾、肾,基于肾为一身元阴之根本,久病及肾,故治疗消渴病以补肾养阴治法历来受到重视。六味地黄丸则作为补肾养阴的代表方而被广泛应用于消渴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正知母是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性味苦、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功效。但因其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忌用。《本草纲目》曰:"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临床上,知母可以治疗以下疾病: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曰:“二阳结,谓之消”,并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以及“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等理论。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患者大都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疲乏无力、视物昏花、大便秘结或泄泻等症状。对于本病,祖国医学论述甚多,综观各家学说,认为糖尿病是由肺、胃、肾脏腑机能失调所致,  相似文献   

13.
《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意思是说胃管理水分的摄入,肾管理水分的排泄,故称为“关”。“关门”不通利,则水聚于体内,由于肾气不化,水气上溢于肺。因肺与肾是母子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之消渴证,为临床常见之疑难杂病,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关于病位问题,现今临床多以肺胃肾论治,但有许多患者按此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笔者依据《灵枢·五变》篇"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并结合临床,认为五脏病变皆可致消渴病,非独责于肺胃肾。本文就心肝脾与消渴证的发病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从病因病机出发,笔者采用刺四缝疗法联合口服中药分别治疗厌食、腹泻、食积三类具有脾虚积滞型的儿科疾病。健脾丸补脾消食,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饮食内停之证;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补肺,渗湿止泻,主治脾胃虚弱夹湿之泄泻;保和丸消食和胃,主治饮食轻伤,食积内停之证。笔者常用上方于临证中,消补并重、或补重于消、或消重于补、或以消为补,方证相合,疗效显著。现举验案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药性、味、归经对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寻中药性味归经的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关联规则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8828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性味归经的分布特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中药的"性"以平、温、寒为多;"味"以苦味最多,其次味甘、辛;"归经"以肝经最多,其余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脾、心、肾、胃等。辛温、酸甘平、苦寒、咸凉为联系较为紧密的性味组合;"凉肺"、"胃平"、"温脾"3种性归经联系较为紧密;"辛肺"、"甘脾"、"苦肝心"为联系较为紧密的味归经组合,而"酸肝"、"咸肾"亦存在某种联系。结论:性味配伍特点体现了汗、补、清、消四法在中药功效应用中的地位,性、味与归经的配伍结果与中医传统理论相合,说明中医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已存在的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  相似文献   

17.
<正>623【蛇抱勒】以南海大沥为多出。三四月新。主治:味涩、酸。除滋杀虫,去汗斑,洗疳痔,治瘰疬,吐血牙痛。《生草药性》624【旱辣丫】以南海大沥多出。二三月新。蛇药。主治:苦、涩,平。洗湿热□癞,擦癣,辟蚤休,其汁能毒蚯蚓。《本草求原》625【山白芷】由客人觅来。二三月新。蛇药。主治:味辛,性平。祛风痰,散热毒,治哮喘。《生草药性》626【香椿皮】名臭樗,又名臭椿。香者为椿,臭者为樗。产南海大沥、东江等处,印度亦有出。《万  相似文献   

18.
枸杞是补益治虚良药,历代"本草"对其功效都有过论述。《食疗本草》称枸杞能"坚筋骨……去虚劳,补精气"。《本草汇言》中记载:"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焉"。《本草纲目》记载:"枸杞子甘平而润,性滋而补……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枸杞主要用于体弱气虚或劳累过度而精血亏损以及作为老年人的补益之品。如枸杞酒补血益气;枸杞与人参、龟板、鹿角结合熬膏,具有填精补髓、益气强壮之功效。枸杞子与五味子用开水浸泡后代茶  相似文献   

19.
“肾为胃之关”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肾为胃之关”理论渊源及后世对其内涵的发挥;研究胃病难治或久治不愈者,每于治脾胃的同时兼以补肾,常获良效的理论依据;结合临床应用,验证了“肾为胃之关”理论的合理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按其临床表现,如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肌肤消瘦等,被归属于祖国医学中"消渴"范畴。既往述及本病者,论病变脏腑责于肺、胃、肾,论病机则以阴虚燥热概括,论治疗则专注于养阴清热。然而,消渴病何以饮水连连不解其渴,所饮之水反直趋下焦而为小便频频?何以消谷多食不为肌肤,饮食精微外泄而形体日见消瘦?且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肥人多痰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