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内皮素(田)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80例EH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降压治疗,40例)及阿托伐他汀组(常规降压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40例),另选取30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ET和NO水平。结果脚患者治疗前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EH患者E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NO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ET降低和N0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髓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进一步改善EH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肺心病并高脂血症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其调脂的同时对大内皮素(big-E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肺动脉压力(PAP)改变情况。方法将在我院就诊的肺心病高脂血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即A组(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B组(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2组之间匹配非处理因素,比较2组治疗24周后血脂水平,big-ET及Hs-CRP、PAP变化情况。结果 2组在治疗24周后血脂及内皮功能、肺动脉压力均有改善,血清hs-CRP水平均有降低(P〈0.05),B组24周后big-ET水平及hs-CRP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PAP改善B组较A组明显(P〈0.05)。2组之间不良反应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在调脂的同时具有非调脂依赖性心脏保护作用,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慢性炎症反应,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心功能,并随剂量的增加其作用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7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及一氧化氮(NO)、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a)及内皮素(ET)水平;同时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多普勒测定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治疗前后比较血脂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及P〈0.01)。治疗后NO、PGFla水平明显升高(P〈0.01),ET水平明显降低(P〈0.01)。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改善程度与NO、PGF1a水平升高及ET水平降低呈正相关,与患者血TC和LDL降低的程度呈负相关。结论阿托伐他汀保护内皮功能,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序贯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临床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组(观察组)80例,常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76例,观察组入院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顿服,PCI术前2h再次顿服阿托伐他汀40rag,术后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d,1个月之后减为阿托伐他汀20mg/d;对照组阿托伐他汀Z0mg/次,1次/d,观察PCI治疗前后血脂、hs—CRP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PCI术前、后TC、LDL—C、TG及hs—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续贯疗法可以进一步强化调脂,降低hs—CRP水平,降低不良事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40mg/d.2组均治疗14d.观察血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ET-1、vWF均下降,NO水平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变更明显(P〈0 05);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具体观察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方法:32例CHF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阿托伐他汀组(n=17),应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对照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和NO的浓度。结果:对照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前血浆ET和NO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血浆ET和NO浓度明显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ET和NO的改变是CHF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表现,阿托伐他汀组明显改善CHF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在CHF的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确诊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实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d治疗,观察治疗后对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hs-CRP)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均能够改善治疗后血脂水平,但观察组治疗后改善血脂水平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hs-CRP平均水平(1.82±1.37)mg/L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hs-CRP平均水平(3.39±1.39)mg/L,P〈0.01;两组均能够降低治疗后IVUS参数,但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80mg/d能够通过改善血脂水平、hs-CRP水平和降低治疗后IVUS参数等机制延缓和逆转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但其安全性和远期效果尚需大样本和多中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用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A组),接受常规降糖药治疗和阿托伐他汀10mg/d;实验组35例(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15mg/d,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用药12周后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的浓度、肱动脉内径变化率(FMD)。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ET-1水平有所降低(P〈0.05),血浆NO水平和FMD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NO的升高水平和FMD较A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体重指数均有所改善(P〈0.05,P〈0.01)。结论:吡格列酮联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更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各级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COPD的时机。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本院门诊或住院COPD治疗后进人稳定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Ⅰ级-Ⅳ级稳定期COPD患者各40例,每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每组20例。常规治疗组中Ⅰ级患者按需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Ⅱ级患者在Ⅰ级患者治疗基础上规律使用一种或多种长效支气管扩张剂,Ⅲ级及Ⅳ级患者如反复出现急性加重,则在Ⅱ级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Ⅳ级患者伴慢性呼吸衰竭者予家庭氧疗。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粒,辉瑞药制有限公司)1粒,每晚睡前服用。结果Ⅰ-Ⅳ级治疗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下降幅度分别是(23±10)ml、(12±7)ml、(9±5)ml、(4±3)ml,对照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下降幅度分别是(60±21)ml、(50±15)ml、(45±12)ml、(20±8)ml,同级治疗组与对照组FEV1下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6MWD)减少,COPD评估测试(ACT)评分增加,急性加重次数增加;治疗组6MWD、ACT评分、急性加重次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同级治疗组与对照组以上三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减缓各级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改善生命质量、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早期用药有利于改善病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期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1次/d。对照组同期加用辛伐他汀,20mg/d,1次/d,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脂水平与BNP浓度。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TC、TG和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尤其观察组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和H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NP浓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3.33%),对照组为3/6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血脂水平,是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王爱平  郭韶梅 《江西医药》2012,47(10):858-859,927
目的评价吡那地尔(ein)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009年1月-2012年1月诊治的COPD合并PH的患者1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89例。B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吡那地尔缓释胶囊25mg,2次,d,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肺动脉压收缩压(PAPs)、内皮素-1(ET-1)、动脉血氧分压(Pa02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Iti,(PaC02)、1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s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6min步行距离(6MWD)及血压(BP)。结果A组治疗后PAPs、ET-1、PaCO2、及BP均有明显下降,与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愀0.05);而PaO2、FEV1%Pred、FEV1/FVC%及6MWD有显著提高,与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n通过降低血浆ET-1浓度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患者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氯沙坦在治疗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以评价其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的疗效。方法: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同时伴有肺动脉高压病人分成两组,均给予常规吸氧、抗感染、祛痰、平喘等治疗。治疗组加服氯沙坦,50mg/次,每日一次。疗程2周。治疗前和2周时测定肺动脉压。结果:两组治疗后肺动脉压均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肺动脉压的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1),动脉血氧分压的上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人通过常规吸氧、抗感染、祛痰、平喘等治疗可使肺动脉压降低,加用氯沙坦可使肺动脉压下降更为明显,并使动脉血氧分压上升,提示氯沙坦可用于肺心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肺功能变化情况,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占预计值(%),并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EV1、FEV1/FVC及FEV1占预计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生理进程中产生有利的影响,改善肺功能及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肺动脉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吸氧、抗感染、化痰、平喘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2组治疗前后肺动脉压的变化,并比较2组肺功能变化及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肺动脉压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FEV1和FVC均改善,且治疗组肺功能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NO水平较治疗前升高,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吸氧、抗感染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可显著改善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联合长期氧疗(LTOT)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效果。方法27例有长期吸氧指征的COPD稳定期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匹多莫德800 mg,1次/d,共60 d;每日家庭氧疗,共1年。治疗前后行身高、体质量、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WD)检测;填写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计算BODE指数。结果治疗1年后患者BODE指数、MMRC分级均明显下降(P〈0.01);FEV1占预计值%、6MWD明显增加(P〈0.05);开始治疗后1年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明显少于治疗前(P〈0.01);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匹多莫德联合LTOT治疗COPD稳定期可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的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6.
韩应前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076-3077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老年人COPD的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噻托溴铵治疗,观察组采取噻托溴铵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Borg评分和6 min步行距离(6MWD)分别为(2.31±0.17)分和(380.13±15.07) m,均较治疗前的(3.17±0.26)分和(270.41±13.03)m及对照组的(2.84±0.25)分和(320.18±14.78)m显著改善(t=6.84、8.56、7.90、8.73、7.79、8.2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FVC、FEV1和FEV1/FVC 分别为(2.54±0.44) L、(2.13±0.35)L和(72.38±5.61)%,均较治疗前的(1.63±0.37)L、(1.24±0.24)L和(47.30±5.48)%及对照组的(2.18±0.39)L、(1.69±0.35)L和(61.66±5.32)%显著增加(t=6.35、7.76、7.02、8.04、7.14、7.95、6.91、7.41、7.60,均P<0.05)。结论噻托溴铵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老年COPD疗效显著,且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Ⅱ(UⅡ)及内皮素(ET)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以及临床意义,研究肺动脉高压的产生机制。方法61例患者按肺动脉收缩压分为3组。测定3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7d的AngⅡ及UⅡ含量,并比较手术前后的变化;分析两者与肺动脉压(PAP)间的相互关系。结果3组患者不同时期肺动脉压(PAP)与血浆ET浓度均呈正相关。3组患者UⅡ浓度则与PAP无相关性。术后即刻ET浓度都降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ET浓度均呈下降趋势,术后7d和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手术前后UⅡ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在PH形成和血管重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血浆ET水平可作为判断PH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UⅡ与PAP无相关性,但不能排除UⅡ在PH形成和血管重建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期小剂量红霉素对中重度COP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以及气道中性粒细胞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中重度COPD随机分为红霉素组(30例.红霉素1日250mg)和对照组(30例,1日安慰剂1片).对治疗前和治疗后第三、六个月进行各项指标的比较.所有的患者均保持原有治疗不变。入选患者测量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WD)、诱导排痰测定痰中白细胞总数计数、痰和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B2整合素(CD11b/CDl8)的浓度。结果红霉素治疗后①肺功能:与对照组比较,红霉素组在治疗第三、六个月束深吸气量(IC)均提高(两者P〈0.05)。②红霉素组在治疗第六月末与治疗前比较6MWD显著提高(371.29±70.59m vs350.33±69.75m,P〈0.05)。③红霉素组在治疗第三个月末、治疗第六个月末与治疗前相比诱导痰白细胞总数降低(两者P〈0.05)。④红霉素组在治疗第六月末与治疗前比较痰和血NE浓度均显著降低(两者P〈0.05).⑤治疗第三个月末、治疗第六个月末与治疗前比较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明显下降(两者P〈0.05)。结论长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可以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抑制其活化;提高肺深吸气量(IC)和运功耐力,一定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