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乳头状瘤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智  郝玲  熊俊光  丁惠芬 《重庆医学》2005,34(1):116-116
目地为了评价卢戈氏液内镜下食管黏膜染色对诊断食管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食管乳头状瘤患者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及形态观察,并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食管乳头状瘤碘染色后呈浅染,与早期食管癌不染可相鉴别,结合内镜下形态改变可确诊为食管乳头状瘤.结论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有助于食管乳头状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色素胃镜在食管早癌及异型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70例胃镜检查发现可疑食管黏膜病变者,用2.0%卢戈氏碘液染色后取活检,结合病理分析,探讨内镜下病变部位碘染色改变与活检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170例患者中有139例呈现碘不染色,活检病理诊断食管癌36例,异型增生39例;碘淡染及碘不染色者仅有6例异型增生,余均为慢性炎症。内镜下碘不染区异型增生及食管癌共75例,检出率高于碘淡染及碘正常染色区(χ2=16.283,P<0.05)。结论:色素胃镜能鉴别食管黏膜病变,指导活检可提高食管早癌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美兰染色对胃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内镜下对52例胃粘膜可疑病变进行美兰染色,分别在染色前后进行内镜诊断比较,并与病理活检结果分析对比.结果52例内镜下美兰染色后,美兰着色区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检出率为34.04%;早期癌检出率为10.64%.染色前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比较,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02和89.23%.结论内镜下美兰染色科提高病变处的清晰程度,提高活检阳性率,对胃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赵永辉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6):157-157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液染色法在平坦型食管癌的应用。方法:先在内镜下观察食管黏膜有无异常,选择性用1.5%卢戈液涂布染色,对呈现碘不染色的不同部位,分别活检送病理检查。并观察分析内镜下所见碘染色与活检送病理的关系。结果:5828例胃镜中发现平坦型食管癌48例。其中食管早癌43例,5例呈表浅分布。结论:卢戈液染色法可提高平坦型食管癌发现率,在肉眼难以分辨的食管癌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的染色方法对内镜检出Barrett食管(BE)的影响。方法对101例胃镜检查中怀疑BE食管的病人,随机分为单染组和双染组,在胃镜下分别用复方碘溶液(单染组)或复方碘溶液-美蓝(双染组)在食管下段进行染色,单染组在GEJ以上不着色的柱状上皮区即可疑BE上皮区,按四象限活检方法多点取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双染组未着色者按四象限活检方法在GEJ以上不染区取材,着色病例在蓝染区多点取材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单染组各种病理类型的BE(即柱状上皮)均不着色,正常食管黏膜(即鳞状上皮)呈棕色;双染组特殊肠化型BE着蓝色,责门型及胃底型BE仍然不着色。双染组肠化型BE的检出率为22.45%,而单染组肠化型BE的检出率为7.84%。双重染色中蓝染区诊断肠化型BE的敏感性84.62%,特异性94.74%,未着色区未检出肠化型BE。结论胃镜下用复方碘溶液-美蓝双重染色,采取“靶点活检”,提高了BE食管肠化型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早期癌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卢戈氏液内镜下食管粘膜染色对食管早期癌的诊断效果。方法 对 990 4例申请胃镜检查而内镜下肉眼未发现食管病灶的患者行食管粘膜染色 ,并对不染区多点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食管早期癌 7例 (上皮内癌 1例 ,粘膜内癌 4例 ,粘膜下癌 2例 )。不同程度非典型增生 60例 ,不同程度慢性炎症 2 0 5例。并发现有食管症状者碘不染区出现率明显高于无食管症状者 (P <0 .0 5)。结论 卢戈氏液染色能及时诊断食管早期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下段贲门胃底结合部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及综合治疗措施.方法:应用X ray钡餐检查及内镜下碘染色活检确诊的食管下段贲门胃底结合部癌患者71例,采用5-Fu及PPD化疗2周后行手术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 ray钡餐确诊14例(19.72%),内镜下碘染色活检确诊69例(97.2%).手术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5年生存率达56.3%.结论:对食管下段贲门胃底结合部癌病人应用X ray钡餐检查及内镜下碘染色活检可提高诊断率,早期发现综合治疗能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及根治性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8.
卢戈氏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1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安来  江荣 《中原医刊》1999,26(6):27-27
对168例早期食管癌可疑患者进行内镜下卢戈氏染色,结果食管粘膜出现不染色区16例,活检、病理诊断鳞癌10例,腺癌1例;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提示内镜下食管粘膜卢戈氏染色可以更确切地获得形态学的判断,而且指导准确活检,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Barrett食管的色素放大内镜分型、组织学分型及两者相关性,为Barrett食管提供一种简便的内镜监测手段.方法 42例接受常规内镜检查的Barrett食管患者,用美蓝对其黏膜进行染色并行放大内镜观察记录黏膜类型,同时活检取材进行HE染色确定组织学分型.结果 42例Barrett食管中,美蓝着色者14例其组织类型全部为特殊肠化型;美蓝不着色者28例其中26例为胃底型,2例为胃贲门交界型.放大内镜下小凹形态呈点状者21例,其中15例为胃底型,6例为交界型,无特殊肠化型;短棒状者24例,其中17例为胃底型,6例为胃贲门交界型,1例为特殊肠化型;绒毛型12例和不规则型1例其组织病理类型全部为特殊肠化型.结论 美蓝染色是一种能够判定Barrett食管上皮化生类型的方法,而放大内镜下的不同表现也可初步判定Barrett食管上皮化生类型,检查结果与组织学检查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普通内镜检查发现的376例疑似病变,用2%的碘液喷洒染色,对不染色和浅染色区进行多点病理活检,并对照碘液染色前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变化。结果经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染色前内镜诊断食管早期癌为18例,碘液染色后内镜发现经病理确诊为39例,染色前内镜诊断中度~重度异型增生分别为23例,碘液染色后内镜发现病理确诊为11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检查中碘液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和异型增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曹彬  程雪霞  周永清  庞景 《安徽医学》2005,26(6):527-528
目的研究内镜下美蓝染色对胃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内镜下有胃黏膜异常表现的52例患者,用0.5%的美蓝均匀喷洒于胃粘膜,然后在染色异常部位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15例存在轻度不典型增生,3例存在中度不典型增生,2例存在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存在黏膜内癌的患者,其中2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病灶仅限于粘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论内镜下美蓝染色可大大提高胃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部分特点及提高内镜对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诊断率。方法 对上消化道多灶病例 ,分别对病灶和病灶之间的粘膜进行活检 ,必要时卢戈氏液染色后活检。结果 内镜检出同时性多原发癌 5 5例 ,异时性多原发癌 2例。检出癌灶 116个中早期癌灶 13个。食管—食管和食管—贲门多原发癌分别占 40 .4%和 2 8.1% ,食管一胃 2 6 .3 % ,其它 5 .2 %。结论 内镜是诊断上消化道多原癌的重要手段 ,内镜下染色可提高早期癌灶的诊断率。上消化道多原发癌以食管—食管和食管—贲门多见 ,其次为食管—胃多原发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Lugol's液进行食管染色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查前确认患者无碘过敏史,对胃镜下初步诊断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在紧靠齿状线下方、齿状线舌形突出、齿状线上岛形橘红色黏膜处取活检2~4块,送病理检查;实验组(24例)行2%Lugol's液10~20mL食管染色,1~3min食管黏膜着色,在食管不着色区取活检2~4块送病理检查.结果 对照组确诊Barrett食管12例,其中3例为肠化型Barrett食管,实验组诊断为Barrett食管18例,其中7例为肠化型,实验组BE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4,P<0.05).结论 Lugol's液食管染色结合靶向活检可以提高Barrett食管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利用Lugol液对食管进行染色对Barrett食管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7年10月~2008年1月至该院胃镜室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的114人,病例中包括2005年1月~2007年9月普通内镜检查疑似为Barrett食管而进行回访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接受普通内镜检查,进行常规活检,一组接受Lugol液染色内镜检查,并进行组织活检.结果 Lugol液染色内镜组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高于普通内镜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ugol液染色内镜对Barrett食管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1%、79.3%、79.3%和82.1%;普通内镜对Barrett食管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7%、54.8%、26.9%和74.2%.结论 Lugol液染色内镜时Barrett食管的病理检出及内镜下诊断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提高食管癌高危人群的早诊率,寻找内镜下1.2%碘溶液食管染色的最佳方法,应用于临床.方法:常规电子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高危人群(指有食管癌家族史的),年龄界限42~65岁,发现食管表浅病变218例,随机分不染色组106例和染色组112例,不染色组直接在病变处取活检取材;染色组在内镜直视下食管距门齿20cm处以下黏膜上均匀喷洒1.2%碘溶液,仔细观察喷洒后食管黏膜着色情况与相对应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染色组食管早期癌诊断率显著高于不染色组.结论:食管病变1.2%碘溶液染色呈不染或浅色病例癌变或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碘染对食管非典型增生和早期鳞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内镜下碘染对食管非典型增生和早期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岁以上和/或食管黏膜有异常表现的215例患者,用2.5%的Lugol碘液均匀喷洒于食管黏膜,然后在染色异常部位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在上述215例患者中,有20例存在轻度非典型增生,5例存在中度非典型增生,3例存在重度非典型增生.两例存在黏膜内癌的患者,经内镜下超声检查证实病灶仅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后,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结论内镜下碘染可大大提高食管非典型增生和早期鳞癌的检出率;内镜下碘染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结合是目前早期食管鳞癌患者最佳的诊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曹健 《吉林医学》2011,(36):7779-7779
目的:评价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在高发区高危人群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黏膜异形增生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检查对象为食管癌高发区的高危人群,实际检查人数2 004人,对所有人群都进行碘染色,根据染色后的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对1 254例可疑病灶进行有针对性的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以病理为依据,共发现145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3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2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3例,鳞癌可能浸润1例,进展期鳞癌7例,差分化癌1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指示性活检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形增生的诊断中敏感性高,不良反应小,效果好,漏诊率低,人群的顺应性较好,是值得高发区高危人群推广使用的食管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卢戈碘-美蓝双重染色在老年人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常规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粗糙、浅糜烂、局限性充血、黏膜增生浅隆起等可疑病灶共47例,首先进行卢戈碘染色,其中卢戈氏碘不着色或浅着色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即双重染色组18例和对照组(卢戈碘染色组)22例.对照组在卢戈碘不着色或浅着色区直接活检送病理检查;双重染色组在卢戈碘不着色区喷洒0.5%美蓝5mL;1分钟后观察着色情况并活检.结果 双重染色组中检出食管鳞癌3例(其中原位癌1例)、腺癌1例,癌检出率22.22%;对照组22例中检出食管鳞癌1例,癌检出率4.55%.双重染色组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卢戈碘-美蓝双重染色法能够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美蓝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7例有食管症状但内镜下肉眼观察未见食管明显黏膜改变或可见浅表病变的患者病灶进行2%美蓝染色,对呈现蓝色区域和非蓝色区域进行多点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107例患者均成功行2%美蓝染色。其中美蓝深染色33例(30.8%),病理确诊为食管癌4例,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1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食管炎10例;美蓝浅染色42例(39.2%),病理确诊为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食管炎31例;无明显蓝色区域32例(30.0%),病理确诊为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2例,食管炎30例。对1例食管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行内镜下治疗,随访1年余,病情未进一步发展。结论美蓝染色内镜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食管癌是食管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缺乏有效的方法,常规内镜检查中,往往很小的病变直接肉眼观察不易看清楚,尤其是黏膜内病变及平坦型病变,虽然随着色素内镜、放大内镜等技术的应用可使其诊断率得以不断提高,但在不具备电子染色内镜条件的基层医院,通过内镜的染色剂对黏膜染色检查,可以帮助发现早期病变。方法:我科于2007-2013年共行胃镜检查8674例,对其中56例食管可疑病灶经内镜行Lugol(卢戈氏)液染色。在常规胃镜检查中如果发现食管黏膜有局限性充血、片状红斑、浅表糜烂、溃疡、黏膜苔状粗糙不平、结节状或片状隆起等可疑病灶后,由下至上均匀喷洒2%Lugol液约10ml于食管黏膜,喷洒区域要覆盖病灶上下各2cm以上,再用生理盐水冲洗食管黏膜,然后仔细观察。正常食管鳞状上皮可以被染成棕褐色,不着色区域或明显淡染区为染色异常黏膜,通常在该部位取材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56例患者的食管病灶经内镜下2%Lugol液染色后,11例患者的食管病灶黏膜呈正常染色像,病理组织学检查为轻度炎症。45例(80.36%)食管病灶呈不染色或浅染色,经病理确诊食管癌12例(其中原位癌1例,黏膜内癌5例,黏膜下癌2例,进展期癌4例),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11例,Barrett食管3例,慢性炎症16例,单纯鳞状上皮增生3例。结论:Lugol液染色后活检,可以提高胃镜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