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复方萘酚喹与氯喹治疗间日疟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显微镜血检单纯间日疟原虫阳性患者为观察对象 ,药物为复方萘酚喹 (萘酚喹 40 0mg 青蒿素 1 0 0 0mg) ,1次顿服 ,服药后按时测量体温和血检原虫 ,随访 42天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复方萘酚喹治疗 1 0 9例 ,平均退热时间为 ( 1 3 0± 5 5 )h ,原虫转阴时间为 ( 1 8 1± 5 7)h,治愈率为 1 0 0 %。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萘酚喹治疗间日疟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复方磷酸萘酚喹及其组分单药治疗恶性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对比观察复方萘酚喹(Co NQ)与组分单药磷酸萘酚喹(NQ)和青蒿素(QHS)对恶性疟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用Co -NQ (总量含NQ 4 0 0mg及QHS10 0mg)、NQ (总量10 0 0mg)和QHS (总量2 5 0 0mg)分别治疗恶性疟患者30例。所有患者住院7天,随访2 8天,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Co NQ、NQ和QHS 3组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 0 1±11 .8h、2 4 . 4±16. 1h和18 .0±9. 3h ;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分别为30 . 1±5 . 7h、4 4 7±9 .2h和2 8 .9±5 . 6h ;2 8天治愈率分别为10 0 %、10 0 %和6 3 .3%。提示复方萘酚喹治疗恶性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复方蒿甲醚临床治疗恶性疟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观察复方蒿甲醚治疗恶性疟的临床疗效 ,以显微镜血检恶性疟原虫阳性患者为观察对象 ,复方蒿甲醚口服 ,3天 4次疗法 ,首剂服 4片 ,8、 2 4、 4 8h各服 4片 ,总剂量为 16片 ,服药后按时测量体温和血检原虫 ,并随访 2 8天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复方蒿甲醚治疗恶性疟 16 7例 ,平均退热时间为 2 0 . 4±8 4h ,原虫转阴时间为 37. 9± 7 9h ,2 4h原虫平均下降率 97. 4 % ,2 8天治愈率为 94 . 1% ,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可见复方蒿甲醚治疗恶性疟疾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1998~1999年在海南保显、吊罗山医院用军事医学院科学院五所提供的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含萘酚喹和青蒿素)治疗恶性疟55例,间日疟40例,取得良好的即时疗效和较好的近期效果。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2.00±8.89小时和15.33±4.55小时,平均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23.39±7.02小时和14.00±5.05小时,平均24小时原虫下降率分别为98.21%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内皮抑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 ,并探讨治疗剂量的选择。方法 :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后第 15天 ,以 5mg Kg·d、10mg Kg·d和 2 0mg Kg·d 3种剂量内皮抑制素皮下注射治疗 7d ,用磁共振成像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时 ,3种剂量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2 8.2 9± 3.4 1%、5 3.77± 7.0 8%和 5 9.4 6±3.2 0 % ,5mg剂量组与 10mg和 2 0mg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而 10mg组与 2 0mg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内皮抑制素对胶质瘤有治疗作用 ,治疗剂量应选择 10mg Kg·d。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揭示血栓性脑缺血时缺血区和血清单胺氧化酶 (MAO)活性变化及对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B)作用机理的探讨。方法 :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模型 ,用酶比色法测量缺血后4、2 4及 72h中心区、半暗区、对侧区及血清的MAO活性 ,并用双缩脲法测定上述各区的蛋白含量。结果 :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MAO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15 4 1± 1 6 3)× 10 3 U/g蛋白 ]或对侧区 [(15 4 7± 1 6 8)× 10 3 U/g蛋白 ],以 72h最为明显 [(2 19± 1 96 )× 10 3 U/g蛋白 ,P <0 0 1];此时缺血半暗区和血清MAO活性 [分别为 (2 5 30± 2 0 1)× 10 3 U/g蛋白和 (2 10 0 4± 2 6 6 7)× 10 3 U/L]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 <0 0 1)。光化学反应后 6h舌下静脉一次注射PAF受体拮抗剂GB(5mg·kg-1)后 2 4h时 ,半暗区MAO活性明显低于缺血组 ,而中心区则高于缺血组 (P <0 0 1)。MAO活性变化与相应区域蛋白含量改变一致 (r=0 81,P <0 0 5 )。结论 :脑缺血后中心区、半暗区MAO活性改变是相应区域单胺类递质消长变化的主要原因 ,MAO活性变化与神经元蛋白质合成能力的改变有关 ;GB的脑保护作用与其拮抗PAF受体和调节MAO活性而促进递质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7.
气道平滑肌增殖是支气管哮喘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本研究用体外培养的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 (ASMC) ,观察了白细胞介素 4(IL 4 )对其增殖的影响。实验用四唑盐比色法 (MTT法 )和3 H TdR掺入法。MTT检测结果以OD值表示 ,加入IL 4的 2 4h组和 48h组分别为 0 32 3± 0 0 2 6 (x—±s,下同 )和 0 4 5 3± 0 0 48,比相应时间对照组的 0 191±0 0 18和 0 335± 0 0 6 3明显增加 ,(P均 <0 0 0 1) ;3 H TdR掺入也得到类似结果 ,IL 4 2 4h组 3 H掺入量为 76 5 8± 6 34 ,高于对照组的 6 0 6 0± 6 71counts min(P <0 0 1) ;用MTT检测法还观察到作用 2 4h ,IL 4 +胸腺肽组为 0 30 8± 0 0 0 7、IL 4 +地塞米松组为 0 2 45± 0 0 0 8比IL 4组 0 32 4± 0 0 14降低 (分别P <0 0 5及P <0 0 0 1) ,说明两种药物均可抑制IL 4的促增殖作用。实验表明IL 4可能还通过促进ASMC的增殖参与哮喘发病 ;而抑制IL 4对ASMC的促增殖作用可能是胸腺肽和地塞米松治疗哮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和方法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88只雄性SD大鼠 ,其中 80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死 ,8只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作对照组。于心肌梗死后 1h ,3h ,6h ,12h ,2 4h和 2d ,3d ,5d ,7d ,14d分别从右心房抽取血样品 (n =8)。用敏感、特异的酶连接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样品中的VEGF含量。结果 :8只假手术对照鼠的血清VEGF浓度为 (6 6 99± 17 83)pg/mL。心肌梗死后 6h组血清VEGF水平达到 (12 5 6 8± 2 8 0 7)pg/mL(与对照组比P <0 0 1) ,结扎后 2 4h组达高峰 (2 40 6 1± 70 6 3pg/mL ,与对照组比P <0 0 1) ,然后逐渐下降 ,但术后 14d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10 7 6 4±30 13pg/mL ,P <0 0 1)。结论 :心肌梗死大鼠血清VEGF水平持续显著升高 ,可能对心肌梗死后的血管生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不同氧浓度下吸入不同浓度NO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大耳白兔 ,对兔肺中的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常频通气下的胎粪吸入综合征家兔分别在 2 1% ,10 0 %氧浓度下给予0 2× 10 -6 mol/L ,0 3 3× 10 -6 mol/L ,0 67× 10 -6 mol/LNO治疗 12h ,通过左颈总动脉插管检测平均动脉压 ,血液高铁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 :各组动物在各时间点平均动脉血压无差别。在两种氧浓度不同NO吸入浓度下血液各时点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在正常范围之内。不同氧浓度下 ,0 3 3× 10 -6 ,0 67× 10 -6 mol/LNO吸入治疗组肺泡灌洗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上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比非干预组要低 (平均数±标准差 :2 1%O2 ,0 3 3× 10 -6 mol/LNO ,12 1± 2 0vs 3 92± 2 0 4,0 67×10 -6 mol/LNO ,112± 3 0vs 3 92± 2 0 4;10 0 %O2 ,0 3 3× 10 -6 mol/LNO ,113± 2 4vs 2 93± 65 ,0 67× 10 -6 mol/LNO ,10 2±114vs 2 93± 65 ,P <0 0 5 ) ;0 2× 10 -6 mol/LNO吸入治疗组对粘附分子的表达无影响。 (平均数±标准差 :2 1%O2 ,190± 10 1vs 3 92± 2 0 4;10 0 %O2 ,2 2 2± 85vs 2 93± 65 ;P >0 0 5 ) ;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鼠疟模型进行磷酸萘酚喹与青蒿素伍用的药效学研究。用正交设计和4天抑制试验法,研究两药伍用增效的最适配比。采用药物剂量递增培育抗性的方法,连续血传100代,分别培育鼠疟原虫对磷酸萘酚喹、青蒿素及两药伍用的抗药性。结果显示磷酸萘酚喹和青蒿素最适配比为1:50,对鼠疟敏感株和抗氯喹株的增效指数分别为4.2和8.2,杀虫速度和治愈率均优于单药。培育至100代时,磷酸萘酚喹、青蒿素和两药伍用抗性指数分别为200.3、5.6和4.4。结果表明,磷酸萘酚喹与青蒿素配伍具有增效作用,并能明显延缓疟原虫对单药抗性产生的速度,降低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妥布霉素对磷酸钙骨水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了载有妥布霉素的磷酸钙骨水泥体系的应用性能 ,包括体系的凝结时间、抗压强度、水化产物及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药物的引入并未影响材料水化产物的组成。随着药物含量的提高 ,凝结时间延长 ,抗压强度下降 ,这是由于药物的存在导致了骨水泥颗粒间的反凝聚。但材料在模拟体液中静置一周后 ,强度比缓释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并趋于 36MPa,同时呈经沉淀 溶解 再水化过程形成的针状水化产物生成。这些结果将对该体系材料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槲皮素磷酸酯钾对血小板激活时钙流动的影响 方法:用荧光钙离子指示剂Fura-2观察槲皮素磷酸酯钾对血小板胞浆游离钙的影响。结果:槲皮素磷酸酯钾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游离钙的升高,减低细胞外钙内流,对细胞内储钙释放和非特异性钙内渗无影响。结论:抑制钙内流是槲皮素磷酸酯钾抑制血小板激活时胞浆[Ca2 ]I 升高和抑制血小板功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HA/TCP)植骨材料上的黏附增殖情况。方法抽取兔股骨骨髓,进行贴壁培养BMSCs。在成骨诱导液中诱导BMSCs,于7d用钙钴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10d进行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在成脂诱导液中诱导BMSCs,于21d进行油红O染色。将BMSCs接种到HA/TCP植骨材料上,加入成骨诱导液,采用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检测,并采用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HA/TCP植骨材料上BMSCs的增殖情况。结果BMSCs在成骨诱导液中7d碱性磷酸酶呈强阳性,10d矿化结节染色呈橘红色;在成脂诱导液中,21d油红O染色呈阳性。BMSCs在HA/TCP植骨材料上孔隙周围及孔隙内生长良好并大量增殖。MTT分析结果显示,HA/TCP对BMSCs的体外增殖无抑制作用。结论BMSCs与HA/TCP植骨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固化磷酸钙(CPC)是数年前在美国研制成功的一种非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类(HAP)人工骨材料。它克服了陶瓷型HAP烧结成型、修整困难等缺点,具有制备容易、使用方便等优点。1991年以来,CPC开始在临床试用,修复颅骨缺损,获得满意效果。本文报告了CPC的最新研究结果,包括固化过程及固化工艺的研究,快速凝固型、抗水型CPC的研制,有机复合CPC水门汀的研究和作为载体缓释多种药物的体外试验结果等。随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深入和扩大,CPC有可能成为未来非负重或低负重部位骨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药赞育延生饮对生精障碍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选用SD大鼠 ,灌胃腺嘌呤造成肾阳虚生精障碍模型。造模后 ,中药组大鼠每日给予中药赞育延生饮 (zanyuyanshengyin ,ZYYSY) 5 4g kg体重 ,西药组给克罗米芬 13 5mg kg体重 ,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 ,连续 1个月。用酶联免疫法测血清睾酮值 ,用TUNEL法测生精细胞凋亡率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生精细胞的增殖率和Bcl 2、Bax表达率。 结果 中药治疗组大鼠血睾酮水平明显升高 ,精子数量增多 ,生精细胞增殖率上升 ,凋亡率下降 ,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中药赞育延生饮治疗大鼠生精功能障碍有效。  相似文献   

16.
超声波对血栓消溶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方法探讨了超声波这一物理因子对血栓消溶的影响。实验采用3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1MHz,27kHz,20kHz),在不同超声功率下,作用于凝龄不同的血栓,研究超声波的频率和声强对血栓消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血栓发生消溶时,在超声功率一定的条件下,低频血栓消溶率较高频为优;当超声频率一定时,强场的血栓消溶率较弱场为优;同时发现随着血栓凝龄的增加,血栓消溶率依次降低。这为用超声治疗血栓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以大鼠脑血栓形成为模型,观察槲皮素磷酯钾对大鼠脑血栓形成术24h后血小板聚集、血浆TxB2和6-keto-PGF12水平的影响,以及脑电图、脑重量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表明:复合血栓诱导剂1ml kg-1经颈内动脉注射能诱发大鼠同侧大脑半球内血栓形成,槲皮素磷酯酶钾10-20 mg kg-1能对抗大鼠脑血栓形成,降低体内血小板自发性聚集,抑制血浆TxB2的升高。提示槲皮素磷酸酯钾可能通过其抗血小板聚集及影响花生回烯酸代谢而发挥抗脑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