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探讨炎症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特征及其病理学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支气管镜活检、经皮穿刺活检、开胸肺活检等病理证实的炎症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评价其在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5例炎症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在CT上表现为实变影伴有磨玻璃影、磨玻璃背景上多发结节、蜂窝征、病理性支气管充气征、病理性血管造影征等多种混合征象,肺容积未见缩小;抗感染治疗病灶反而增大;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无或少量胸腔积液,无远处转移。结论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过程有较一致的相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PTBAC)的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PTBAC 12例,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CT特征。结果病灶段性分布2例,叶性分布6例,弥漫分布4例。病变实变内血管造影征5例,枯枝征6例,蜂房征4例,边缘磨玻璃征6例,叶间裂膨隆征4例,空泡征或假囊征3例,线样征2例。结论 PTBAC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CT观察各类征象,结合临床,可以提高对PTBAC的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DBAC)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DBAC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13例患者中进行性憋气、呼吸困难10例,大量泡沫样痰2例.CT见多发结节8例,炎性实变6例,纤维网状改变6例,团块3例.结论 DBAC的临床及CT表现复杂,某些表现对DBAC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24例经手术、支气管镜活检、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CT显示的类型、部位、形态、密度特点,并评价其CT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单发结节型15例,炎性实变型6例,弥漫型3例。单发结节型主要征象:空泡支气管征11例(73.3%),磨玻璃征12例(80.0%),胸膜凹陷征7例(46.7%),边缘短毛刺8例(53.3%)。炎性实变型主要征象:蜂房征2例(33.3%),支气管枯树枝样充气征3例(50.0%),碎石路征1例(16.7%),血管造影征1例(16.7%)。弥漫型主要表现:两肺弥漫分布结节影,以小叶中心分布为主,部分融合成实变影和"母瘤"。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多样,对各型的征象深入仔细地分析,掌握各型的典型表现,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CT表现和意义。方法:搜集经手术、活检或纤支镜刷检病理学证实的BAC38例;CT扫描层厚为8~10mm,9例加做2~3mm薄层扫描。结果:BAC的CT表现分孤立结节型、浸洞实变型和广泛型三型。孤立结节型18例,结节位于肺外围(1例除外),分叶状17例,毛刺征15例,胸膜凹陷征和密度不均、空泡征或支气管气相征和血管集束征各11例,毛玻璃影5例;浸洞实变型9例,表现为片状3例,叶(或亚段)实变4例及叶段实变件片状影2例;广泛型11例,其中6例为多结节型(1例结节内有空洞),3例表现为实变型和多结节型并存,2例为两肺间质纤维化。结论:BAC在CT上表现为多种类型。熟悉各型的CT征象,可提高诊断准确率,诊断困难时可借助穿刺活检或纤支镜刷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PBAC)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病史资料的PBAC的螺旋CT表现.结果 累及1个肺叶3例,多个肺叶19例,片状阴影22例,蜂窝征22例,枯树枝征15例,CT血管造影征3例,片状磨玻璃影3例,叶间裂膨隆、牵拉、僵硬18例,邻近纵隔胸膜面的"线样征"13例.病灶周边及远处多发结节影9例,结节内伴空泡征7例,少量胸水5例,纵隔淋巴结大2例.本组病例中15例有CT复查资料,显示病灶范围扩大、密度变实.结论 通过对PBAC的螺旋CT表现的正确分析,有助于临床上及时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董军 《中外医疗》2009,27(12):168-168
目的探讨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特异性CT表现。方法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CT表现,记录并统计其征象。结果30例均为类圆形肿块,其中分叶征占33%、毛刺征占63%、胸膜凹陷征占63%、瘤内空泡征或空气支气管征占83%、磨玻璃样密度占53%、周围血管集束征占47%、增强后血管包埋征占21%。结论瘤内空泡征或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样密度、周围血管集束征、增强后血管包埋征为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具有的相对特异的CT征象,有助于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低剂量CT表现,旨在提高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BAC病例31例,分析其低剂量CT上的表现。评价指标包括:病灶形态、边缘、内部密度等特征以及有无淋巴结肿大等;同时记录单次扫描的辐射剂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所有病灶均表现为磨玻璃密度(GGO)结节,96.7%边界清晰,分叶征、毛刺征及空泡征的发生率分别为93.5%、57%及54.8%,均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低剂量CT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29±0.16)m Sv,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BAC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低剂量CT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对BA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特征性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观察病变的分布部位、内部结构、边缘特征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24例均为周围型,14例可见磨玻璃征,10例可见空泡征,13例可见血管集束征,17例可见胸膜凹陷征,13例可见毛刺征。结论多排螺旋CT能清楚显示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内部结构及边缘特征,磨玻璃密度结节、空泡征、含有磨玻璃密度的混杂结节往往提示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满涛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2):43-43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BAC)临床及CT表现。方法:收集2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泡癌临床及CT资料,找出其相对特征性表现。结果:结节型3例,位于肺下野胸膜下,2例出现小泡征,1例出现钙化征;炎症型13例,7例可见支气管气像,4例见血管造影征,碎石路征1例;弥漫型9例,病灶以两下肺野分布为主,2例融合成片,4例有细角状突起,2例出现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小叶间隔增厚。结论:BAC的临床、影像表现复杂多样,对各型表现深入细致地分析,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术后病理确诊为胆囊癌(60例)、确诊为胆囊良性肿瘤(40例),正常受检者(40例)的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分别测量各组胆囊内胆汁的CT值,以及胆囊癌和良性肿瘤组病灶的平扫、动脉期、门脉期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每个测量值均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结果胆囊癌组胆汁CT值(15.86±1.78HU)高于良性统计学分析肿瘤组(10.50±0.94 HU)和正常对照组(7.75±1.41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癌组病灶平扫(36.13±1.52)、动脉期(52.38±3.01)、门脉期CT值(71.38±5.06)均高于胆囊良性肿瘤组(29.75±1.92、43.63±1.81、5 6.6 3±3.2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胆囊癌组中男女比例为1:2.2,良性肿瘤组中男女比例为1.4:1。结论胆囊内胆汁的CT值与肿瘤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CT值对原发性胆囊癌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有病理结果并有完整CT图像的患者资料,用FUJI FILM工作站对图像观察病灶形态、大小和密度并进行冠状位重建,分析其CT平扫及强化特征。结果 17例患者全部做了三期增强扫描及冠状位重建。所有病灶形态均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其密度表现均匀或不均匀,部分可见分叶征及钙化。所有病例增强均呈明显强化,以门脉期出现强化最大值为常见,5例动脉期可见小血管影。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平扫及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重建及临床可作出诊断或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胆囊癌的CT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的CT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据CT影像分为肿块型5例;壁厚型4例;结节型3例。伴有肝脏肿瘤直接侵蚀的6例;胆管扩张的6例;区域淋巴结增大的3例。结论螺旋CT对胆囊癌诊断及分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肾脏损害的CT表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 对60例经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和同期20例无肝肾疾患及其它相关疾病的患者行肾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测量双肾皮质厚度,实质厚度,皮质厚度与实质厚度比,动脉期皮质、髓质强化程度.对肝硬化组肝功能不同Child-Pugh分级、不同腹水量、不同肝硬化类型、有无侧枝循环开放及脾静脉与左肾静脉有无交通间各测量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皮质厚度与实质厚度比、动脉期皮质强化程度均较对照组低(P<0.05),髓质强化程度较对照组高(P<0.05).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增高、侧枝循环开放及脾静脉与左肾静脉交通,皮质强化程度逐渐减低(P<0.05),而髓质强化程度、肾皮质实质厚度比无明显变化(P>0.05);不同腹水量及不同肝硬化类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肾脏损害的CT表现包括肾皮质厚度与实质厚度比减小、肾皮质强化程度减低、髓质强化程度增加等;其中肾皮质强化程度减低尤为重要,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有无侧枝循环开放及脾静脉与左肾静脉的是否交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CT与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ACC的CT与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2例患者中,发生于腮腺7例、上颌窦3例、舌3例、下颌下腺3例、鼻腔2例、筛窦2例、腭1例、气管1例,形态较规则14例,不规则形8例;直径10mm~53mm,平均约29mm;14例行CT检查,平扫5例为均匀等、稍低密度,9例为不均匀等低密度,增强扫描4例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强化,内见小斑片状、筛孔状未强化区。8例行MRI检查,T1WI为均匀或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主要为混杂高信号,6例内见小斑片状、筛孔状更高信号区,增强扫描2例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内见小斑片状、筛孔状未强化区。周围结构侵犯9例,淋巴结转移3例,远处转移1例。结论ACC的病理基础决定其影像表现,CT及MRI增强扫描ACC易出现小斑片状、筛孔状未强化区域,并且CT与MRI检查对判断肿瘤侵犯范围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癌的CT表现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的CT表现。结果肿瘤≤3cm 5例,〉3cm 12例,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10例,肿瘤钙化2例,分叶11例,周围侵犯2例。结论CT对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癌的CT表现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的CT表现。结果肿瘤≤3cm 5例,>3cm 12例,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10例,肿瘤钙化2例,分叶11例,周围侵犯2例。结论CT对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与小肾癌(SRCC)的CT鉴别诊断征象,以提高少脂肪RAML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少脂肪RAML及34例SRCC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资料,对各项CT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的单发及多发、与肾皮质的交角、钙化以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等4项CT观察指标在少脂肪RAML与SRCC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的单发或多发、与肾皮质的交角、钙化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灌注扫描对于小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的炎性反应带及局部肿瘤进展(残留/复发)(LTP)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72个小肝癌病灶,分别于射频治疗后第1天、第1个月、第3个月行CT灌注扫描,测量各项灌注值。结果肝癌射频后的炎性反应带与局部肿瘤进展,灌注扫描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P)在三个时间点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T灌注扫描可以鉴别RAF治疗后炎性反应带及LTP,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残留或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