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袁葛  赵继宗  王硕  许俊  辛宇 《北京医学》2007,29(6):321-323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手术中脑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 有选择地对预计处理难度较大的16例脑动脉瘤患者在手术中进行脑血管造影.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经右侧股动脉插管,到达手术涉及的颅内动脉.动脉瘤处理完毕,进行血管造影.结果 16例中5例急性颅内出血者手术前未造影,手术中经过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15例(93.8%)经造影证实动脉瘤处理满意,1例(6.2%)眼动脉瘤夹闭后有残留,重新调整动脉瘤夹.本组未见夹闭重要动脉,无手术死亡,无造影相关并发症发生.术中血管造影需要时间25~115 min,平均(58±26)min.结论 术中脑血管造影有助于及时发现残余动脉瘤、载瘤动脉闭塞,便于立即修正技术缺陷,避免再次手术,降低手术后合并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脑动脉瘤夹闭,载瘤动脉及主要分支动脉闭锁或狭窄,对比研究手术显微镜下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与术后脑血管造影(DSA),评价ICGA在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13枚动脉瘤常规手术夹闭,在手术中应用整合近红外光(NIR)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的手术显微镜新技术,将ICG染料经静脉单次注射到达NIR照射术野,观察诱发出的ICG荧光影像.将ICG造影证实载瘤动脉通畅度、穿通支和动脉瘤夹闭状态与术后复查DSA对比.结果 101例患者动脉瘤夹闭前后行荧光造影219次,除3例外,ICGA图像质量和分辨率良好,可以实时显示脑循环.ICGA可以提供脑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与手术后DSA对比.3例术中ICGA提供有意义的手术信息,调整了动脉瘤夹.101例动脉瘤手术中ICGA与手术后DSA符合,无动脉瘤瘤蒂残留,载瘤动脉畅通.结论 手术显微镜结合ICGA在手术中可以提供动脉瘤夹闭和载瘤动脉情况,实时简便,重复性好,可以作为术中多普勒超声和术中DSA补充,可能成为动脉瘤术中血管造影的常规技术.  相似文献   

3.
64排螺旋CT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军  刘文亚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9):1002-1003,1006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30例连续动脉瘤的病人,在术后10d行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经DSA证实。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减影造影检查,重建技术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评价动脉瘤夹的位置和动脉瘤夹闭的情况。结果:30例动脉瘤夹闭术后通过减影CTA检查,其中动脉瘤夹27例可以显示,减影后3例瘤夹完全减掉,并通过非减影的CTA重建图像观察瘤夹的情况。28例动脉瘤完全夹闭,其中漏诊1例动脉瘤颈夹闭不完全的,2例动脉瘤术后仍显示部分瘤体;28例载瘤动脉通畅,1例有血管闭塞,1例有血管狭窄。对动脉瘤颈残留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67%/100%,对载瘤动脉通畅的敏感性/特异性100%/100%,评价者对动脉瘤颈残留的一致性为0.78,对载瘤动脉通畅的一致性为1.00。结论:减影CTA可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的血管改变,显示动脉瘤夹的准确位置,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S)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SEP和MDS对53例患者(共57个颅内动脉瘤)手术进行术中监测,根据术中SEP和MDS的变化调整瘤夹。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1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SEP持续变化。9例(17.0%)应用MDS协助定位动脉瘤或判断载瘤动脉走行,夹闭后3个(5.3%)瘤体内仍存在血流信号,调整瘤夹至无血流信号。6例(11.3%)夹闭后载瘤动脉狭窄,调整瘤夹位置至MDS恢复正常。术后50例DSA检查未见瘤体残留,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通畅,与术中SEP和MDS监测结果一致。术后1个月随访,死亡2例;其余患者GOS 5分者41例,4分8例,3分1例,2分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SEP和MDS是一种无创、方便、有效的术中监测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通常会造成动脉瘤夹闭不全或载瘤动脉狭窄。术中微血管多普勒(IMD)是有趣的、无创及价廉的工具。本研究评估IMD在动脉瘤术中引导瘤夹位置的实用性及可靠性。 方法 92例患者(101枚颅内动脉瘤),IMD(微型探头频率为20MHz,探头直径为1.5mm)运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前后,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通畅,IMD结果与术后血管造影进行比较。同时90例患者(108枚动脉瘤)动脉瘤术中不用IMD监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微型探头能监测Willis环及其分支的所有血管。IMD监测发现,23.8%动脉瘤因动脉瘤夹闭不全和(或)血管狭窄而调整瘤夹位置。IMD显示10.9%动脉瘤夹闭后,动脉瘤内出现持续微弱的血流频谱(表明动脉瘤夹闭不全)而调整瘤夹位置; 18.8%动脉瘤因载瘤动脉、分支血管的狭窄或闭塞而调整瘤夹位置。 IMD平均监测时间为4.8分钟。动脉瘤夹调整的频率(平均1.8次/例)与动脉瘤的大小及位置有关。未出现应用IMD相关的并发症,术后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及载瘤动脉通畅。 不用IMD组术后血管造影显示,8.3%动脉瘤出现动脉瘤夹闭不全,10.2%的动脉瘤出现载瘤动脉狭窄。应用IMD能减少残余动脉瘤及无法预料的血管狭窄,与动脉瘤术中不用IMD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 IMD是一项安全、简便、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可常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术中,尤其是复杂的、大型和巨大型宽颈或无瘤颈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1 041例显微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动脉瘤显微手术方法以及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1988-2001年1041例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其中手术夹闭982例(94.3%),孤立术32例(3.1%),包裹术27例(2.6%)。结果:多发动脉瘤93例(8.9%)。动脉瘤部位:后交通动脉瘤357个(31.2%),前交通动脉瘤261个(22.8%),颈内动脉瘤210个(18.4%),大脑中动脉瘤158个(13.8%),大脑前动脉瘤63个(5.5%),椎基底动脉瘤59个(5.2%),大脑后动脉瘤35个(3.1%)。手术死亡率1.8%。动脉瘤夹闭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消失978例(99.6%)。结论:手术夹闭动脉瘤是较理想手术治疗手段。微创神经外科可显著提高动脉瘤手术效果。患者年龄、手术前分级、动脉瘤直径以及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一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及远期疗效,并进一步评价该疗法对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不能手术夹闭或因故不能施行瘤腔栓塞的颅内动脉瘤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其中19例第1枚球囊同时闭塞了动脉瘤口.结果24例均成功地闭塞了载瘤动脉,其中20例病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全组术后并发脑缺血和脑梗塞各3例;术中及术后均无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死亡1例.结论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某些不可手术夹闭或因故不能行瘤腔栓塞的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费用低,疗效可靠,并发症少,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吲哚箐绿荧光血管造影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0例10个颅内动脉瘤。术中采用吲哚箐绿荧光血管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情况以及载瘤动脉的血供情况,根据造影结果必要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行CT血管显像(CTA)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术中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残颈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均根据造影结果及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CTA检查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结论显微镜联合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是动脉瘤手术中的有用工具,为动脉瘤夹闭术中提供实时信息,及时检查手术效果,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从而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栓塞疗法治疗脑动脉瘤达到理想结果的条件。方法:1996年4月至2000年4月间栓塞治疗33例动脉瘤患者。以球囊栓塞4例,以机械解脱式钨丝弹簧圈栓塞20例,以电解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9例。结果:闭塞载瘤动脉4例,100%闭塞8例,95%闭塞15例,90%闭塞6例。无手术并发症。随访(门诊或信访)33例无再出血。造影随访8例,其中术后1个月复查造影的2例均保持术后栓塞程度,术后3个月复查的3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各种后处理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动脉瘤患者手术前后CTA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原始图像进行VR、MIP后处理。结果 25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瘤27例,23例单发,2例多发(2个动脉瘤)。25例图像后处理质量评分:VR1分3例,2分4例,3分18例;MIP1分4例,2分8例,3分13例。27例动脉瘤术后CTA检查22例未见异常,载瘤动脉局限性狭窄5例,动脉瘤残留0例,脑血管痉挛0例,载瘤动脉闭塞0例,动脉瘤夹滑脱移位0例。结论 CTA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有效的随访检查手段,64层螺旋CT各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更好地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改变。  相似文献   

11.
刘平  钟琪  吴健 《西部医学》2013,(11):1686-1687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动脉瘤残留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总结我院2005~2012年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15例,其中113患者在夹闭术后1个月行3D-DSA检查观察动脉瘤夹闭情况,动脉瘤残留的纳入标准为在瘤夹近端仍有部分动脉瘤显影.结果 115例患者术后行3D-DSA检查113例,其中103例完全夹闭,4例出现载瘤血管狭窄(相对于术前);动脉瘤残留6例(5.31%),残留病例中2例患者再次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余4例仍在随访中,6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开颅夹闭术后动脉瘤的残留与术前准备、手术技巧、器械及术中影像评估有相当大的关系,通过各个方面的改善及完善,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减影与未减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与未减影技术脑血管成像方法及其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6例、栓塞术12例患者术后复查,全部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从颅顶向颅底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的减影数据。对未减影和减影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多平面成像(MPR)重建。结果颅内动脉密度较静脉密度明显高,血管减影图像与未减影图像相比,二者图像质量相似(P〉0.05)。减影图像去除了颅骨和瘤夹、弹簧圈的干扰;未减影图像则同时显示血管和颅骨、瘤夹、弹簧圈,对颅内血管与瘤夹关系显示直观,但弹簧圈伪影干扰大。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夹闭术后载瘤动脉中断,1例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中断,所有患者全部动脉瘤夹无脱移,未见残动脉瘤残留。结论 64层螺旋CT同步扫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减影与未减影结合运用可准确评价颅内动脉瘤术后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诊手术中脑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急诊脑血管病患者在手术中进行脑血管造影。15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6~56岁,平均(36±10)岁。患者中脑动静脉畸形(AVMs)10例,畸形血管团直径2~7 cm,其中巨大AVMs(直径≥6 cm)2例。动脉瘤5例,其中巨大动脉瘤(直径≥2.5 cm)1例。5例动脉瘤患者手术前Hunt-Hess 1级1例,2级2例,3级2例。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经右侧股动脉插管,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将动脉导管置于手术涉及的颅内动脉。病灶处理完毕,再行血管造影。结果15例急性颅内出血患者手术前未造影,手术中经过血管造影证实为AVMs 10例,动脉瘤5例。13例经过造影证实病变处理满意,1例眼动脉瘤夹闭后有残留,需重新调整动脉瘤夹;1例运动功能区AVMs残存,需进一步手术切除。本组未出现夹闭重要动脉,无手术死亡,未发生与造影相关并发症。术中血管造影需要时间为60~145 min,平均(83±22)min。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中脑血管造影有助于医师及时发现动脉瘤、AVMs残余或载瘤动脉闭塞,可立即修正技术缺陷,避免再次手术,降低手术后合并症,已成为脑血管外科治疗的安全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情况及效果.结果 本组病例均行一次性夹闭,共13个动脉瘤,手术后早期效果:良好10例,轻残2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能充分显露动脉瘤,临时阻断血流,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疝15例急诊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先处理颅内血肿,后行动脉瘤显露、探查及夹闭术;对术中再次破裂出血者及时控制出血并夹闭瘤体。结果: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14例,未发现动脉瘤1例;术后脑疝恢复11例,死亡4例。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7例。结论: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疝病情危重,需要急诊手术;只要术前准备充分,即使在探查中动脉瘤再次出血,也能很好控制夹闭动脉瘤;但如果术中遗留未夹闭的动脉瘤将是导致术后潜在出血危险的原因,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MSCTA(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7例,术前均行 MSCTA 和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 MSCTA 和 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的差异;比较 MSCTA 和 DSA 显示颅内动脉瘤类型的差异;以及 MSCTA 和 DSA 显示大脑中动脉瘤对比。结果:术中发现45个颅内动脉瘤,其中 MSCTA 检查发现41个颅内动脉瘤,准确率为91.11%;DSA 检查发现38个颅内动脉瘤,准确率为84.44%;两种检查方法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A 检查4例颅内动脉瘤未显示,其中颈内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DSA 检查7例颅内动脉瘤未显示,其中颈内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DSA 检查不能明确诊断左前交通动脉处造影剂充盈为动脉瘤,MSCTA检查可较清楚的显示前交通处动脉瘤,说明MSCTA检查对DSA 检查有很好的补充作用。结论:虽然 MSCTA 检查在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方面与 DSA 检查无显著差异,但对DSA 检查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手术中脑血管造影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Zhao JZ  Wang S  Yuan G  Xu J  Jin 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44-1047
目的探讨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脑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脑血管病病人在手术中进行脑血管造影。38例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岁~53岁,平均(34±9)岁。38例中动静脉畸形(AVM)27例,畸形血管团大小为2~8cm,其中巨大AVMs(直径≥6cm)7例(25·9%);动脉瘤11例,其中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3例。手术前Hunt-Hess分级情况:1级4例,2级4例,3级3例。病人经气管插管全麻后经右侧股动脉插管,到达手术涉及的颅内动脉。病灶处理完毕后进行血管造影。结果38例中9例急性颅内出血病人手术前未造影,手术中经过血管造影证实,其中7例为AVMs,另外2例证实为动脉瘤。36例(94·7%)经过造影证实病变处理满意,1例(9·0%)眼动脉瘤夹闭后有残留,重新调整动脉瘤夹;1例(3·7%)后颅窝AVM残存,病人无重要动脉被夹闭,无手术死亡病例,无造影相关并发症发生。术中血管造影需要时间为20~125min,平均(53±22)min。结论术中脑血管造影有助于医师及时发现残余动脉瘤或AVM,载瘤动脉闭塞,立即修正技术缺陷,避免再次手术,降低手术后合并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2008年10月至2014年12月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治疗8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Hunt-Hess病情分级,0级11例,Ⅰ级7例,Ⅱ级30例,Ⅲ级25例,Ⅳ8例,Ⅴ级1例;SAH患者早期(≤3 d)手术21例,中期(4 d~2周)手术15例,延期(>2周)手术35例.患者出院时疗效按GOS分级标准进行预后评定.结果 82例患者共发现85个ACo AA并全部夹闭,同时切除动脉瘤3个,穿刺及切开清除血栓11个.术中15个(占17.6%)动脉瘤发生再破裂.术中临时阻断73例次,最短阻断时间2 min,最长达40min,平均9.26 min.根据GOS评分,总预后良好率79.3%(65/82),轻残率12.2%(10/82),重残率3.7%(3/82),植物生存率0%,病死率4.9%(4/82);其中,早期、中期和延期手术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5.7%、73.3%和82.3%;0级~Ⅴ级患者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0.9%、85.6%、86.7%、84.0%、25.0%和0.0%.55例患者出院时或出院后3月内复查DSA或CTA均证明瘤蒂夹闭或动脉瘤消失,50例自术后随访4月至7 a,1例动脉瘤复发.失访32例.结论 熟练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解剖是获得良好手术疗效的关键.翼点入路可以满足不同瘤体指向、位置、大小前交通动脉瘤的夹闭且夹闭瘤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易行、有效、可靠的方法,值得推广.在具备手术条件下,前交通动脉瘤无论病情分级高低应积极争取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间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11例114个大脑中动脉瘤。分析术前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治疗结果。结果手术夹闭88例患者90个动脉瘤,术后15 d~48个月(平均12.7个月)造影随访,夹闭动脉瘤89个,瘤颈残留1个,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23例24个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7个,球囊辅助栓塞3个,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2个,17个动脉瘤术后1~37个月(平均10.6个月)造影随访,5个(29.4%)复发;单纯支架治疗2个(未破裂夹层动脉瘤),术后3个月造影随访,1个动脉瘤消失,1个无变化。Glasgow预后评分5~4分中夹闭72例(81.8%),介入21例(91.3%)。结论窄颈(浆果样)大脑中动脉瘤,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均不易复发。复杂大脑中动脉瘤手术夹闭不易复发,介入栓塞相对容易复发。大脑中动脉瘤合并血肿(血肿量>30 mL),选择手术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瘤均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出血。  相似文献   

20.
微骨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目的 探讨微骨孔入路微创外科技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微骨孔入路对53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实施手术治疗。其中翼点微骨孔入路夹闭颈内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7例,单侧额部纵裂微骨孔入路夹闭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6例,骨瓣宽25-30mm,高15-20mm,应用高速钻开颅,经侧裂或纵裂暴露动脉瘤。结果 成功夹闭前循环动脉瘤53例,其中切除瘤体5例,12例动脉瘤术中破裂,术后造影动脉瘤闭塞,术后无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无与开颅入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微骨孔入路夹闭颅人前循环动脉瘤,可降低手术医源性损伤并获得最佳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