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患,69岁,于1983年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当时曾发生心源性休克,经抢救好转,以后偶发心前区疼痛,含服硝酸甘油有效,但逐渐出现活动后心悸、胸闷、气短,于2000年6月发作剧烈心前区疼痛,静滴硝酸甘油不缓解,住院行冠脉造影显示三支血管(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均有堵塞,遂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心前区疼痛消失,但气短无改善,术后2个月气短加重,伴咳嗽、咳痰,于2002年4月病情明显加重,咳嗽、心悸、胸闷、气短,反复发作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伴腹胀、尿少、下肢水肿,经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10天无效.查体:被迫坐位,口唇紫绀,颈静脉曲张,双肺底可闻及少许细湿罗音,心率100次/分,律不齐,早搏8~10次/分,肝大,肋下6cm,下肢轻度水肿. 相似文献
2.
3.
刘枫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0,22(2):118-119
为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选择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取2 ̄3或3 ̄4胸椎间隙穿刺并留置硬膜外导管,确定阻滞范围后,每4 ̄6h推注0.5%布比卡因3 ̄5ml,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CPK,CPK-MB及CTnl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笔者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高位硬膜外阻滞(TEA)治疗ACS 3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horacic epidural blockade,TEB)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内科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TEB,治疗2周后比较心功能分级、心脏指数、LVEF、BNP、心率及血压。结果两组治疗后均有改善心功能,TEB组心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TEB治疗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和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治疗前停用常规抗心衰药物,取T3—4椎间隙为穿刺点穿刺至硬膜外处留置导管;用0.5%利多卡因5—8ml,24小时推注1次;0.12%罗哌卡因3ml,3小时推注1次,两药每周交替一次使用,留管1—4个月。治疗前后做常规12导心电图、心脏彩超、拍胸片测量心胸比例。结果:阻滞后心电图ST—T、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胸比例缩小。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且近期、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顽固性心绞痛3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冠心病心绞痛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多数可经内科治疗使疼痛缓解 ,但部分经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等应用无效的顽固性心绞痛患者 ,治疗较困难。我院应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 (TEA)治疗顽固性心绞痛 32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共 32例 ,男 19例 ,女 13例 ,年龄 49~70岁 ,体重 48~ 73kg ,病程 1~ 10年 ,曾应用硝酸盐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及溶栓治疗等。初发劳力型心绞痛 9例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 11例 ,自发型心绞痛 8例 ,心肌梗死型心绞痛 4例。有 12例静滴硝酸甘油及…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心绞痛患者自主神经的影响。方法选择内科治疗心绞痛(RAP)患者60例分为两组,A组(n=30)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滞,胸椎3-4或胸椎4-5间隙穿刺,外接PCA镇痛泵。记录TEA治疗前及治疗后10分钟心率变异性(HRV)中的RR间期(RR)、最长RR间期(RRmax)、最短RR间期(RRmin)、全部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和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评估TEA治疗对机体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产生的影响。B组(n=30)采用内科药物治疗。结果A组患者在TEA治疗后RR、RRmax和RRmin明显延长,SDNN和rMSSD增加。B组在药物治疗后SDNN和rMSSD的值小于A组,提示药物治疗对心绞痛患者自主神经调节能力较A组患者差。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是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和药物治疗对顽固性心绞痛(RAP)患者血流动力学及Q—Td主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内科治疗RAP患者印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采用TEA,T3-4或T4-5间隙穿刺,外接患者自控镇痛泵(PCA),首次量为1%利多卡因5mL,阻滞平面T1-5;48h内持续恒速泵入0.125%布比卡因2mL/h维持。记录TEA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即时心电图等变化情况,计算心肌耗氧RPP指数,即二相乘积(D—P)。B组(n=30)常规给予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及硝酸甘油治疗。结果A组患者经TEA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B组明显下降(P<0.05),心率未见明显变化,D—P降低;A组患者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d)和校正后的JT离散度(J—Tcd)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顽固性心绞痛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是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对15例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施行上胸段硬外阻滞(T1~T5)治疗,并分析阻滞前后的临床效果和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硬膜外阻滞15min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心电图NST和∑ST显著降低(P〈0.01),Q-T离散度显著减少(P〈0.05),提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和心肌缺血,而且对减少了Q-T离散度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位胸段硬膜外腔交感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心绞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高位硬膜外阻滞 (TEA)对顽固性心绞痛(FAP)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临床诊断为顽固性心绞痛患者 6 0例 (均静点硝酸甘油 10mg及口服消心痛、心痛定和倍他乐克等 ,3d无显效 )。除外急性心肌梗塞、严重脊柱畸形、出血倾向及严重心功能不全等。其中男 37例 ,女 2 3例 ,年龄 6 3 4± 14 1(4 9岁~81岁 )岁。1 2 方法 :硬膜外阻滞时 ,患者取侧卧位 ,屈头抱胸位 ,T3 ,4 椎间隙实施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 ,注入 0 2 5 %布比卡因 4ml~ 6ml,控制平面在T1~T5,以后每日 3次~ 5次…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目的比较单纯全身麻醉和全麻复合高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对脱泵冠状动脉旁路手术(OP-CAB)围术期肌钙蛋白T(TnT)释放水平的影响.方法 40例年龄<65岁、射血分数(EF)>50%、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并计划进行OPCAB手术的男性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TEA组术中采用TEA复合全身麻醉,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GA组仅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观察两组围术期TnT释放水平.结果 GA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 h TnT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TEA组则无变化.两组TnT水平在术后24 h达高峰,并在术后48 h呈下降趋势.结论全身麻醉复合TEA减少OPCAB手术患者心肌TnT的释放,有利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顽固性心绞痛的处理十分棘手 ,常在联合应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肝素和硝酸酯情况下仍频发心绞痛 ,有时需持续静滴硝酸甘油或应用麻醉镇痛剂来缓解心绞痛。我们应用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法 (HTEA)治疗顽固性心绞痛 8例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和方法 本组病人 8例 ,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54~ 73岁 ,平均 6 6 .4± 7.0岁。病人均为陈旧性心肌梗塞、顽固性心绞痛 ,伴有高血压 5例 ,糖尿病 3例 ,心衰4例。治疗前每日心绞痛 4~ 10次 ,平均 6次 ,持续时间 2~ 30min ,高位胸段 (T1~T3,以T2~… 相似文献
19.
20.
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例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施行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1~T5)治疗,并分析阻滞前后的临床效果和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硬膜外阻滞15min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心电图NST和ST显著降低(P<001),QT离散度显著减少(P<005)。提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和心肌缺血,而且对减少QT离散度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