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临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经验。方法:对46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手术治疗20例。手术治疗30例次,其中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5例,钻孔外引流19例,骨窗开颅蛛网膜撕口4例,积液腔腹腔分流2例。结论: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应采取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71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病例的病程发展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92例,积液量:<30 ml 28例,30~50 ml 23例,50~100 ml 31例,>100 ml 10例。手术治疗35例,单侧钻孔引流24例,双侧钻孔引流11例,单侧硬膜下腔-腹腔分流3例(系术后复发)。结果保守治疗57例中39例积液消失,10例积液减少,5例积液无明显变化,3例伤后3~4个月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治愈;手术治疗35例中32例一次治愈,3例术后复发,改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后治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采取相应治疗方法;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和保守治疗期间CT动态复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病特点、形成机制、诊断和治疗,对外伤性硬膜下腔积液190例的发生时间,部位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均位于天幕上。一侧或双侧额颗部,50例钻孔引流工术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9例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恢复良好。蛛网膜裂孔的单向活瓣作用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机制。连续CT检查动态观察病情。值得临床医生重视。钻孔引流是较常用简便的术式,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TSH)又称创伤性硬膜下水疱,是因颅脑损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致使蛛网膜被撕破,脑脊液经裂孔流至硬膜下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膜下间隙聚集而成。发生率为颅脑损伤的1.16%。我们对我院1996-08-2006-08前囟未闭的硬膜下积液婴幼儿进行前囟穿刺治疗23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儿硬膜下积液或积脓与良性蛛网膜下腔增宽的声像图差异。方法分析14例硬膜下积液/积脓和13例良性蛛网膜下腔增宽的声像图特点,观察二者积液区部位、形态、边缘、回声强度、并发症及彩色血流信号。结果硬膜下积液14例中,7例积液为双侧,其中1例两侧积液区外形对称;13例病变区内缘平直、光滑;2例硬膜下积脓患儿液性暗区内可见条状强回声;所有病例均未见“皮层静脉征”。良性蛛网膜下腔增宽13例中,积液均发生于双侧,且双侧对称;所有病例均可见积液区内缘呈脑回样起伏,扩张间隙内可见彩色血流信号穿过,即“皮层静脉征”阳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鉴别婴儿硬膜下积液/积脓与良陛蛛网膜下腔增宽的重要无创手段。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分型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指头外伤时蛛网膜撕破,脑脊液在硬膜下腔积聚。据文献报道,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占颅脑损伤的3.7%~10 % [1 ]。我们对1998- 0 1~2 0 0 3- 0 5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178例,根据其动态CT观察及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分型,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类型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策略。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10 2例,女76例;年龄3月龄~77岁,平均38.2岁。均为外伤所导致的硬膜下积液。1.2 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后头部CT动态观察将硬膜下积液分为4型:1消退型:CT动态观察积液逐渐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本组34…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血肿内膜下积液CT表现。探讨临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手术证实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血肿内膜下积液快速形成病例资料。分析其形成机制、CT表现特征及与硬膜下积液的鉴别要点。结果:2例患者术前CT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首次钻孔引流术后第3天和第4天CT复查发现残存高密度的血肿下方见弧形低密度积液影,可见分隔征象,外缘较弓状稍平直,积液密度较高。15~22HU;第6天和第7天复查CT见弧形低密度积液明显增多,分隔征象显示清晰,中线结构又明显移位。第二次骨孔扩大开骨瓣手术证实积液位于血肿内膜与蛛网膜之间腔隙内,分隔征象是血肿内膜在CT上的表现,清晰程度与内膜厚度有关。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快速形成血肿内膜下积液为一少见并发症,机制尚不明确。CT表现分隔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有一定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 SAH)后难治性硬膜积液的成因及病理生理变化。方法:回顾分析58例tSAH并硬膜下积液(tra uma subdural fluid collection,tSFC)病例。其中积液自行吸收与钻孔引流吸收共36例,为简单tSFC,设为对照组;上述治疗无效,积液持续>30 d 22例,为难治性tSFC组。结果:难治性tSFC组后期均伴有脑室扩大(100%),18例(82%)需要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shunt)。难治性tSFC行VP需与简单tSFC行需VP百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1),提示:脑脊液动力学障碍与难治性tSFC有一定联系。18例难治性tSFC行VP后,脑室缩小,tSFC随之吸收。结论:tSAH后难治性tSFC是脑外积水而非简单tSFC,脑脊液吸收障碍与外伤性蛛网膜裂孔是其成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膜下积液的外科治疗新方法一钻孔外引流加颞肌筋膜下分流术及其疗效。方法对32例50岁以上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行硬膜下积液钻孔外引流加颞肌筋膜下分流术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无手术死亡或慢性硬膜下血肿等并发症。近期复查CT硬脑膜下积液消失者26例(81.25%),明显缩小者6例(18.25%)。随访0.5~5年(平均25个月),复查CT,硬脑膜下积液均消失。结论钻孔外引流加颞肌筋膜下分流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手术安全可靠、简单易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双侧硬膜下积液 ,临床并不少见。当积液量大 ,压迫脑组织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时 ,必需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 ,但是经常发现双侧硬膜下腔不相通的现象。为了使一次手术能解决问题 ,我们设计了左、右硬脑膜下腔串联腹腔分流的术式 ,疗效确切。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 ,均为男性。年龄 2 2~ 71岁 ,系脑挫裂伤恢复期患者。伤后多次CT扫描见双侧硬膜下积液不断增加。逐渐出现神志淡漠 ,语言不畅 ,大小便障碍 ,意识不清 ,精神症状 ,步态不稳等额叶、胼胝体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经药物 ,多次腰穿放液等治疗无效 ,…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病特点、形成机制、诊断和治疗,对外伤性硬膜下腔积液204例的发生时间,部位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均位于天幕上,一侧或双侧额颗部50例钻孔引流工术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9例行硬膜下腔一腹腔分流术,恢复良好。蛛网膜裂孔的单向活瓣作用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机制。连续CT检查动态观察病情,值得临床医生重视。钻孔引流是较常用简便的方式,硬膜下腔一腹腔分流术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2.
CT诊断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与临床治疗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CT特征,探讨CT诊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选择经颅脑CT扫描,临床确诊的化脓性脑膜炎患)L40例,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总结CT表现特征。结果:单纯硬膜下积液或积脓占15%(6/40),单纯脑积水占5%(2/40),蛛网膜下腔积液占17.5%(7/40),硬膜下积液伴脑积水占57.%(23/40),脑实质改变占5%(2/40)。结论:化脓性脑膜炎为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但其临床体征并不明显,CT检查的价值在于能直观地反映出患儿化脓性脑膜炎引起的并发症。因此,CT检查不失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外伤后硬膜下积液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七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163例患者的基本资料,根据是否出现硬膜下积液分为硬膜下积液组45例(27.61%)和无硬膜下积液组118例(72.39%)。结果 两组性别、术前GCS评分、高血压、糖尿病、出血倾向、大量使用甘露醇、骨缘距离中线距离、脑室外引流、硬膜修补、术前CT影像检查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硬膜下积液组年龄、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减压骨瓣大小、弥散性轴索伤、大骨瓣减压术与无硬膜下积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术前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散性轴索伤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相关,是颅脑损伤患者出现继发性硬膜下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术前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减压骨瓣大小、大骨瓣减压与重型颅脑损伤后硬膜下积液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礁治性硬膜积液的成因及病理生理变化。方法:回顾分析58例tSAH并硬膜下积液(trauma subdural fluid collection,tSFC)病例。其中积液自行吸收与钻孔引流吸收共36例,为简单tSFC,设为对照组;上述治疗无效,积液持续>30d22例,为难治性tSFC组。结果:难治性tSFC组后 伴有脑室扩大(100%),18例(82%)需要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shunt)。难治性tSFC行VP需与简单tSFC行需VP百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提示:脑脊液动力学障碍与难治性tSFC有一定联系。18例难治性tSFC行VP后,脑室缩小,tSFC随之吸收。结论:tSFC后难治性tSFC是脑外积水而非简单tSFC,脑脊液吸收障碍与外伤性蛛网膜裂孔是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TSE)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的机理。方法 :对我科 2 3例由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 3例患者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 ,头部外伤后硬膜下积液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时间自 3周至 4月 ,血肿位于单侧额颞 14例 ,双侧额颞 9例 ,临床表现较轻的血肿形成后有明显的轻度偏瘫等症状加重的表现 ,2 3例经手术治疗均痊愈。结论 :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机理可能为积液使蛛网膜受撕拉而出血、积液不断扩大导致桥静脉撕裂出血和血肿包膜新生不成熟血管不断渗出不凝血使血肿腔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硬膜下积液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婴幼儿硬膜下积液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方法 43例婴幼儿硬膜下积液。包括游离性积液26例、包裹性积液8倒和原发性积液9例。根据积液类型,32例行钻孔硬膜下置管引流术,其中7例改行硬膜下-腹腔分流术,1例改行开颅积液包膜切除术;11例直接行硬膜下.腹腔分流术。结果 24例行钻孔硬膜下置管引流术的患者,20例痊愈,4例好转;18例行硬膜下-腹腔分流术的患者,13例痊愈,5例好转;1例行开颅手术清除积液的息者痊愈。全组无死亡和手术感染。结论 婴幼儿硬膜下积液应积极外科治疗,具体方法根据积液类型而定,游离性积液和包裹性积液首选钻孔硬膜下置管引流术,原发性积液首选硬膜下-腹腔分流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治疗小儿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新途径。方法以2001-01~2004-05我科收治的36例4~10岁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儿为研究对象,经CT定位,在局麻下行微创穿刺外引流术。结果36例中34例治愈,痊愈率94.4%。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4 d,无一例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穿刺外引流术是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急性颅脑损伤行CT检查表现不典型26例患者资料,统计不典型颅脑损伤类型、CT表现及诊断情况。结果 CT表现不典型损伤类型包括少量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液、颅骨线样骨折等,以构成比例高低排列分别为少量硬膜下血肿,占30.77%;硬膜外血肿、硬膜下积液和脑水肿,占15.38%;颅骨线样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挫伤,占11.54%;其中13例经仔细分析后确诊,2例首诊时漏诊,后再次CT检查时确诊,9例为迟发性损伤,患者经1~3次复查后确诊,2例经MRI检查确诊。CT鉴别诊断不典型颅脑损伤有一定困难,需要借助临床资料,并熟悉CT解剖和较高的技巧,不能明确诊断时应多次复查或行MRI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9.
颅脑损伤后引起脑脊液积聚在硬膜下腔,称创伤性硬膜下积液。在颅脑损伤中硬膜下积液占1.16%~10%,多见于幕上额颞部,偶可见于幕下,液体大多游离于脑表面[1]。创伤性硬膜下积液大多数预后良好,可自行吸收,极少数需手术干预。本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227例,其中发生硬膜下积液25例,占同期病例的11%,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患者中,男20例,女5例,年龄2~80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8例,坠落伤5例,摔伤及打击伤各1例。全部病例均有原发昏迷,昏迷时间最短5 min,最长30 d。1.2 CT扫描检查积液位于双额6例,单额3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场MRI诊断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80例临床疑诊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行MRI检查,扫描机为ASM-015P,采用SE序列,参数T_2WI≤TR2000/TE100MS,所有病例分别经腰穿、手术或治疗后复查证实,并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脑脊液蛋白量增高的疾病进行了鉴别,并与脑出血破入脑室或溢入蛛网膜下腔者进行对照。结果:本组病例在低场MRI条件下于脑沟、裂、池等蛛网膜下腔均出现高场样脑脊液信号。探其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延长T_2值。脑脊液蛋白含量高的其它疾病不出现高场样信号。结论:低场磁共振成像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