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蕾  谢友好 《安庆医学》2000,21(5):226-227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995年11月~1999年12月收治的48例重型肝炎合并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85例重型病毒肝炎中56.47%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其死亡率也随之增加。结论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是重型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合并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预防和积极治疗是提高重型肝炎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老年人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临床分析,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老年人重型肝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合并症等方面的改变及病情转归和死亡原因。结果老年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活率低,死亡率高,并发症重,合并症多。结论老年肝病患者,一旦发生重型肝炎应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感染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47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 通过 4 7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总结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4 7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及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分别为87.5% ,78.7%和 72 .5% ,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与性别无关 (P >0 .0 5) ;年龄大于 50岁者病死率为 85.1 % ,预后差 ,但病死组病人血清胆红素 [( 4 0 8.5± 1 0 4 .1 ) μmol/L]、肝性脑病 ( 6 7.1 % )、消化道出血 ( 2 8.0 % )、肝肾综合征 ( 31 .1 % )及严重感染 ( 38.6 % )发生率明显高于好转或治愈组 [( 36 7.4± 1 1 2 .5) μmol/L ,1 8.1 % ,1 3.5% ,0 ,2 1 .3% ,P <0 .0 1 ];凝血酶原活动度 ( 2 5.7%± 7.1 % )明显低于好转或治疗愈组 [( 34 .4± 5.4 ) % ,P <0 .0 1 ]。结论 高龄 ,高胆红素 ,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并发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严重感染是重型肝炎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发症的出现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57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出现不同类型并发症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存活率.结果 77.8%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并发症,其中肝性脑病、感染、脑水肿、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50.4%、34.6%、30.2%、22.2%和21.8%;无并发症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活率为78.7%,非常显著高于有并发症者(13.7%),P<0.01;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发症越多,其存活率也越低;125例出现肝肾综合征的患者全部死亡,单纯肝性脑病、单纯感染和单纯消化道出血者的存活率分别为63.9%、68.4%和46.2%.结论绝大多数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是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加重、预后差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解放军302医院215例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而病死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亚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腹水、电解质紊乱及肝性脑病;而病死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及脑水肿。结论积极防治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重症肝炎并发MOF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 6 8例重肝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MOF)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主要介绍了重症肝炎并发肝性脑病、胃肠道大出血、肝肾综合征、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凝血酶原功能衰竭的观察和护理 ,积极配合临床抢救治疗 ,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重型病毒性肝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有肝性脑病、消化道大出血、细菌感染、肝肾综合征等四种,发生这些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原因。笔者通过对我院2000年全部重型肝炎死亡病例68例系统地回顾调查,较详尽地分析了死亡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8.
一般资料 本组78(男68,女10)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1岁,临床诊断和分型参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其中急性重肝8例,亚急性重肝15例,慢性重肝55例。各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以肝性脑病为最高,其次为出血(消化道、鼻衄、咯血、血尿、颅内出血、DIC),第3位肝肾综合征,第4位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表1).  相似文献   

9.
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有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病毒型肝炎 (以下简称重肝 )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的 99例重肝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9例重肝中死亡 43例 (43.4% ) ,各临床分型间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有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者预后不良 ,且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 (P <0 .0 1)。血清总胆红素越高、血清胆固醇和凝血酶活动度越低 ,预后越差 (P<0 .0 1)。结论 在重肝治疗中 ,严密观察重要器官功能 ,反复检查生化指标 ,是改善重肝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28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的病死率60.1%。结果病死组年龄、肝炎后肝硬化、血清胆红素水平、HBVDNA阳性率、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好转或治愈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42.02±16.86)秒明显较好转组延长(26.95±6.83)秒,P〈0.01。结论中青年、胆红素血症越高、凝血酶原时间越长、并发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生化指标及预后因素;方法:对3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与86.1%,总胆红素(TBI)>342μmol/L与72.2%,总胆固醇(Tch)<1.6mmol/L与77.7%。病程中肝性脑病发生率77.8%,肝肾综合征44.4%,继发感染36.1%,上消化道出血33.3%;结论:深度黄疸,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下降,血浆胆固醇明显降低,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及继发感染是重型病毒性肝炎发展到晚期的标志和预后不良之兆。  相似文献   

12.
TBIL、TCH、Urea、ALB、PTA等生化指标影响重型肝炎预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 118例重型肝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例重型肝炎患者死亡 5 7例 (死亡率 4 8 3% ) ;年龄、性别因素不影响重型肝炎预后 (P >0 0 5 ) ;各临床分型间病死率[1] 急重肝 >慢重肝 >亚重肝 ,前者明显高于后两者 (P <0 0 1)。有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上消化道出血者预后不良 ,且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 ;血清总胆红素 (TBIL)越高 ,血清胆固醇 (TCH)、尿素 (Urea)、白蛋白 (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越低 ,预后越差 (P <0 0 5 )。结论 :在重肝治疗中 ,密切观察重要器官的功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反复检测生化指标是改善重症肝炎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李拥军 《医学争鸣》2003,24(17):1607-1607
1 临床资料 本院 1996 0 5 / 2 0 0 2 0 6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死亡 5 0 (男 39,女 11)例 ,年龄 19~ 6 4岁 .诊断均符合 1990年 5月上海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其中急性重型 6例 ,亚急性重型 15例 ,慢性重型 2 9例 .均合并各类并发症 ,其中并发肝肾综合征 12例 ,占 2 4 % ;消化道出血 16例 ,占 32 % ;水电解质紊乱 2 3例 ,占 4 6 % ;肝昏迷 2 7例 ,占 5 4 % ;感染 4 4例 ,占88% .2 讨论 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是多样而复杂的 ,危险因素有 :肝性脑病及其程度、消化道出血、合并感染、肝肾综合征、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胆红素、…  相似文献   

14.
谢冬英 《广东医学》2005,26(8):1030-1031
继发感染既是重型肝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肝功能衰竭的重要诱发因素和加重因素。继发感染与重型肝炎的其他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上消化道出血等有密切关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重型肝炎的预后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约60%-80%的重型肝炎患者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且常常表现为多部位、多种细菌同时感染或多次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重型病毒性肝炎 (重肝 )的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 116例重肝的有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6例重肝有 88例 (75 9% )存在并发症 ,常见的依次为肝性脑病 (6 8 1% )、上消化道出血 (5 4 2 % )、感染 (48 3% )及肝肾综合征 (31 9% )。存在并发症组死亡率 (80 7% )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14 4% ) ,P <0 0 1,出现肝肾综合征及 3个以上并发症者全部死亡。血清总胆红素越高 ,凝血酶原活性越低、总胆固醇越低 ,其病死率越高 ,甲胎蛋白 (AFP)升高者 ,预后较好。结论 重肝的预后与并发症的出现、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活性、总胆固醇、甲胎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 6 5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总结 ,探讨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6 5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死率与年龄和性别无关 ;单独乙肝与重叠其他病毒感染无明显差异 ;病死组病人肝性脑病 (86 .4 9% )、肝肾综合征 (4 0 .5 4 % )、严重感染 (2 7.0 3% )及原发性腹膜炎 (6 4 .86 % )发生率明显高于好转或治愈组 (35 .71%、10 .71%、3.5 7%、39.2 9% ,P <0 .0 5 ) ;凝血酶原活动度 (2 6 .2 9± 13.75 )与胆固醇 (1.2 7± 0 .6 6 )明显低于好转或治愈组 (32 .937.38、2 .2 11.0 6 ,P <0 .0 5 )。结论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胆固醇降低、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严重感染及原发性腹膜炎是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不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重型肝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近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幼明 《广东医学》2005,26(8):1028-1029
重型肝炎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并不少见。由于大量失血,临床症状加重,对患者来说尤如“雪上加霜”,可使患者原有的肝脏损害进一步加重,继以导致肝性脑病、严重感染、腹水骤增、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甚至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增加了治疗难度,降低了临床抢救成功率。各型重型肝炎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亦不尽相同,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出血多以肝脏合成凝血机能障碍及应激性胃黏膜病变为主,慢性重型肝炎则以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及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多见,有些患者出血可能是多因素并存,这些异同在采取治疗措施时,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院1984~1989年收治的重肝68例对其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衰竭情况进行粗浅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1.68例中急重症8例,亚重型45例,慢重型10例;男性65例,女性13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3岁;HBsAg 阳性49例。根据1984年南宁第三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专题学术会议制定的重症肝炎诊断标准临床确诊。2.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目前国内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据文献资料是指肾、肺、肝、心或循环系统、胃肠道、中枢神经、凝血机制、代谢及免疫方面等多系统或生命器官发生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或疾病.3.68例中治愈29例,死亡39例;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机制。方法 :对 2 1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治疗。结果 :经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效率为 4 7 6 %。肝肾功能主要指标均有所改善 ,其中以总胆红素下降最为显著 (P <0 0 1)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P <0 0 5 )。进行 1、 2、 3次血浆置换 ,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2 0 %、 5 0 %和 5 8 3%。治疗早、中、晚期重型病毒性肝炎有效率分别为 85 7%、 5 0 0 %、 12 5 %。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4 3%。结论 :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安全有效 ,而且进行得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20.
小儿重症肝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淮阴市传染病防治院单业贵,徐寿银所谓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OSF)是指同时或先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衰竭的临床综合征;是小儿重症病毒性肝炎(以下称重肝)的主要死亡原因,预防和及时治疗MOSF已成为小儿重症肝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