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确立温病治法主要依据以下四个方面:1.根据病因温热邪气有风热、暑热、燥热、湿热、疫疠、温毒六种,因此,发病初起的临床就不同,治法当异。如风热在卫,当疏风泄热法;燥热在卫,当疏表润燥法等。此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2.根据不同病机四时温病的致病因素不同,但其病机的转变不外乎“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范围,病程阶段不同,治法必异。吴鞠通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必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大法。其含义  相似文献   

2.
氨茶碱为最常用的茶碱类平喘药,主要作用有:①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致敏细胞释放变态反应递质,在解痉的同时,还可减轻支气管黏膜的充血和水肿;②小剂量可增强呼吸肌的收缩力和心输出量而不加快心率;③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④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肾脏滤过率,具有利尿作用.  相似文献   

3.
主要根据前世着作和个人临床实践, 概括了治疗温病的原则与治疗方法, 包括解表法、和解法、化湿法、清热法、攻下法、开窍法、熄风法、滋阴法等。以上这8种方法是治疗温病最基本的方法, 在运用上, 各具特殊的作用, 但在临床时, 又当根据疾病的复杂情况, 或单用一法, 或二法三法合用, 在运用时, 必须随机应变, 灵活加减, 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总结了石寿棠治疗温病的学术思想,从辨析温病伤寒、否认伏邪发病、温病的传变、温病的诊断和辨证、温病的治法等方面展开论述。石氏认为,伤寒与温病无论在病因和感受途径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并否认伏邪发病;在温病的传变认识上,亦本着吴有性之"九传"之说,并为之详作解释,认为虽有九传,但要认定三焦表里,传表者轻,传里者重;石氏推崇三焦辨证方法,重视鉴别诊断,在治法上强调使邪外解、切勿伤阴,老少应异治,明辨妇儿,其温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值得深入挖掘传承。  相似文献   

5.
温病是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外感疾病,包括了现代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感染性疾病。由于这一类疾病具有与其它疾病不同的特点,因此其治疗亦与临床各科不尽相同。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不断探索,逐步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提出了辛凉解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保津养阴以及开窍、息风、固脱等多种治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治疗学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鉴于温病治法之繁多,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基予以归纳、总结,以利于继承学习,掌握运用。本文拟从分析温病的病机特点入手,就温病的基本治疗大法,提出个人的初步看法和体会,以供同道参考。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6.
从李杲原著出发,阐述李氏甘温除热法的涵义、组方原则、功用和主治,并从中医理论、现代药理学及免疫学的认识角度,论述补中益气汤的组方特点及其在温病治疗中的退热机理。指出东垣甘温除热法是有其特定的组方意义的,它可用于温病兼有脾胃气虚的治疗,并提出使用本法辨证的8个要点。  相似文献   

7.
自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说问世,标志温病学派的系统形成。温病学派形成之前,基本上沿用仲景伤寒体系的法则治疗温病,温病学派形成之后,在温病的治疗上,提出了一个有争论的原则问题。即仲景伤寒包不包括温病?伤寒治法能不能治疗温  相似文献   

8.
赵文兰 《中国医刊》1999,34(9):49-50
赵绍琴教授从医从教 60余年 ,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温病、湿温病的临床经验 ,现将其主要临床理论选介如下。1 病邪在表切忌寒凉滋腻湿病初起 ,邪在肺卫 ,病轻邪浅 ,只宜辛凉清解 ,宣郁清热 ,开达肺卫郁闭。郁开热清 ,肺恢复其宣降功能 ,津液得以布散 ,自然微汗出而愈 ,此即“在卫汗之”之意。赵教授认为“在卫的辛凉清解” ,绝不是发汗解表 ,温病忌汗。必须区别于伤寒。并举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为例 ,即无辛凉解表之说 ,亦无解表之意。赵教授说 :“温病卫分证 ,属肺经郁热证 ,火郁当发之。”与治火热证不同 ,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仁汤治疗湿温邪在气分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统计2004年5月~2007年11月间门诊湿温病患者86例,年龄20~60岁之间,其中男性40例,女性46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40天。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结果治愈66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无效7%。结论三仁汤治疗湿温,邪念气分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何成莲 《当代医学》2008,14(23):163-163
目的 观察三仁汤治疗湿温邪在气分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统计2004年5月~2007年11月间门诊湿温病患者86例,年龄20~60岁之间.其中男性40例.女性46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40天.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结果 治愈66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无效7%.结论 三仁汤治疗湿温,邪念气分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温病的治疗一般都以清热养阴为总則,选用寒凉之品。而把温热药作为温病的禁忌,只在变证或挟寒证才可用之。然而寒凉药与温热药合用也是治疗温病不可忽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养阴,亦称育阴、滋阴、益阴和补阴,即运用具有生津养阴作用的方药,以及一些饮料、水果和食品,以滋养、补充人体阴液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温病学中,养阴一词。还包括顾阴、护阴、存阴、救阴等,常彼此互提,类名而同义;或养阴滋液相提并用。养阴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了生津、滋液、润燥、补血、养血、养营、滋阴、填精、补髓以及润肺、益胃、养心、补肝、滋肾等;就温病范围而言,养阴则以养津液和肺、胃、肾三脏之  相似文献   

13.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成莲 《当代医学》2008,14(12):163-163
目的观察三仁汤治疗湿温邪在气分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统计2004年5月~2007年11月间门诊湿温病患者86例,年龄20~60岁之间,其中男性40例,女性46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40天。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结果治愈66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无效7%。结论三仁汤治疗湿温,邪念气分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石膏合理配伍治疗温病高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膏,辛、甘、寒,归肺、胃经,功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治热病气分之主药,又因其味辛能散,故能通达肌表,解除表热,其作用《疫疹一得》概括为“石膏性寒,大清胃热;性淡气薄,能解肌热;体沉性降,能泄实热”,单用本品即有效果,若配伍得法,退热更著。1石膏配...  相似文献   

15.
温病的治疗,从刘河间提出寒凉为主的治法以后,经过历代医家,特别是叶、薛、吴、王诸温病学家的发展和补充,已经形成一整套以清热养阴为主的治疗学体系,近年来,更有人对清热解毒法,通下法、养阴法,进行了专题探讨和研究,使温病的寒凉治法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温病治热以寒本无可非议,然过分褒凉贬温以致一闻温热就投寒凉且一清到底,“至死而不悟”反谓“药未胜病”就成为偏见,因此,本文提出了治温病用温热变法的理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辩证运用中医汗法,是温病初期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在具体运用上,采用辛凉解表辛温解表,宣化表湿,滋阴发汗等四种治疗方法.结论 汗法是温病治疗方法中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温病治疗中运用通下法,具有“开门逐邪”、“祛邪存正”之意。是“釜底抽薪”以求“急下存阴”的应急措施。目的在于驱逐邪热、泄下燥屎、保存津液。是通导里实、攻下肠道郁热、逐邪下泄、通瘀破积的重要治疗方法。凡热结肠腑、肠道传导失司、下焦蓄血等有形实邪内结的证候均可使用。柳宝诒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入胃,则不复它传,故温热病热结胃腑,得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了“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对叶氏这个温病治疗法则(以下简称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在临床上怎样运用,本人就此作一个初步讨论。按照温病学理论,认为如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等证候,为卫分证,治疗当“汗之”;壮热不恶寒、汗多、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等证候,为气分证,治疗当“清气”;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谵语、舌红绛等证候,为营分证,治疗当“透热转气”;身热斑疹、吐血、衄血、便血、溲血、舌深绛等证候,为血分证,治疗当“凉血散血”。这种认识并不能说是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是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温邪侵入卫分、气分、营分、血  相似文献   

20.
温病古方治疗皮肤病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外科三大流派之一的心得派强调外疡发病与温热病并无二致,主张外疡宜辛凉宣解,反对温散温托的治疗思想。我们在20余年的皮肤病诊治中深有体会,并将温病中的许多古方运用于皮肤病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