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 1 .5%四氧嘧啶生理盐水水溶液按 1ml/2 0 0 g体重剂量尾静脉注射 ,致大白鼠高血糖 ,取血糖达 1 1 .1 1mmol/L以上者观察 8周后取坐骨神经病理制片观察 ,结果有末梢神经炎者达65.85%。血糖轻度增高者(1 1 .1 1~ 1 6 .66mmol/L) 发病率达 50 .0 0 % ,中度增高者 (1 6 .67~ 2 2 .2 1mmol/L) 发病率为 68.75%。血糖高度增高者(2 2 .2 2mmol/L~以上 ) 发病率为 76.92 % ,躯体神经发病程度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关系。其病因可能是由于血糖增高导致代射障碍 ,血管壁脂质沉积 ,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水肿、增生、肿大 ,进一步导致微循环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2.
陈翔  李乐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3):280-281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危重患儿的影响。方法对71例危重患儿进行血糖监测及临床转归观察。结果45例血糖值≥8mmol/L,25例血糖值为(9.21±0.84)mmol/L,20例血糖值为(16.62±4.2)mmol/L(P〈0.01);血糖8-11mmmol/L死亡率为4%,11-20mmol/L 20%血糖值〉20mmol/L死亡率80%。新生儿30例血糖值为(13.02±4.6),1岁内14例血糖值为(7.64±4.44)mmol/L,1岁以上27例血糖值为(6.96±3.3)mmol/L。结论血糖升高的程度与疾病危重程度一致,极度高血糖提示死亡率高;年龄越小血糖值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吴海燕 《西部医学》2011,23(2):378-379
目的总结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与护理经验。方法对我院干部科16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动态血糖监测有效时间为68.3-71.9小时,平均(69.68±1.64)小时,葡萄糖均值5.5-9.7mmol/L,平均(7.52±1.33)mmol/L,空腹葡萄糖均值4.8-9.9 mmol/L,平均(6.5±1.7)mmol/L,餐后2小时葡萄糖均值5.8-12.8 mmol/L,平均(9.02±1.98)mmol/L。高血糖时间比(〉7.8mmol/L)21%-84%,平均(61.75±7.54)%。结论 CGMS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病人各时段血糖水平,可用于指导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王宏国  胡涛  吴春平 《四川医学》2011,32(7):1115-111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血糖增高对预后的影响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2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血糖增高的病例。入院6h内取肘静脉血测血糖值,血糖〈9.4mmol/L者为A组(418例);血糖≥9.4mmol/L者为B组(44例)。动态监测空腹血糖,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采用降血糖对症处理,追踪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A、B两组预后经方差分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血糖越高,预后越差。术后血糖控制不良者,预后显著差于血糖控制良好者,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血糖值明显高于正常值。结论血糖越高,伤情越重,病死率越高,血糖值超过12mmol/L为预后不良的一个客观指标,及时有效的控制血糖能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婴儿唇腭裂修复术中输注不同浓度含糖液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监测术中婴儿(2~12月)血糖浓度,探讨输注葡萄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标准为Ⅰ~Ⅱ级唇腭裂患儿(2~12月)90例(先天糖尿病患儿除外),按输液成分的不同分为3组:Ⅰ组输注生理盐水,Ⅱ组输注2.5%(质量分数)葡萄糖,Ⅲ组输注5%(质量分数)葡萄糖,均按6~8 mL/(kg·h)输注,即Ⅱ、Ⅲ组术中输注葡萄糖分别为150~200 mg/(kg· h)和300~400 mg/(kg·h),每组各30例。患儿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均吸入七氟烷(Sevoflurane)进行麻醉诱导及维持(诱导后即开始输注液体)。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禁食时间、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监测麻醉诱导前(即输注液体前),诱导后10 min、30 min及术毕时的血糖浓度。结果:3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性别、禁食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的麻醉诱导前血糖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内诱导后血糖浓度均高于诱导前。诱导后Ⅰ组血糖浓度偏低的发生率达13.3%(4/30, 2.8~4.3 mmol/L),最低血糖为3.1 mmol/L,未发生高血糖。诱导后Ⅱ组各时间点血糖浓度低于Ⅲ组,高于Ⅰ组,高血糖的发生率为10%(3/30,>11.1 mmol/L),最高血糖浓度为12.7 mmol/L。诱导后Ⅲ组患儿各时间点的血糖浓度高于Ⅰ组及Ⅱ组,高血糖的发生率达70%(21/30,>11.1 mmol/L),最高血糖浓度达22.1 mmol/L。诱导后10 min、30 min及术毕时血糖浓度:Ⅰ组为(5.8±1.3) mmol/L,(8.4±1.7) mmol/L和(10.6±2.8) mmol/L;Ⅱ组为(6.3±1.4) mmol/L,(8.5±2.5) mmol/L和(11.3±2.9) mmol/L;Ⅲ组为(6.6±1.5) mmol/L,(8.2±2.1) mmol/L和(12.2±3.5) mmol/L。结论:婴儿唇腭裂全麻术中以6~8 mL/(kg·h)速度输注2.5%葡萄糖液较为适合,但术中仍应加强血糖浓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H)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152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空腹血糖(FPG)及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与62例正常人作比较。根据空腹血糖(FPG)水平,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血糖轻度增高组(A)(FPG≥6.1mmol/L且<8.8mmol/L);血糖中度增高组(B)(FPG≥8.8mmol/L且<13.4mmol/L);血糖重度增高组(C)(FPG≥13.4mmol/L)。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轻度及中度增高组血清FT3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糖重度增高组FT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糖重度增高组血清rT3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FT4、及TSH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FT3水平随着血糖水平增高而呈降低的趋势。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检测结果主要表现为FT3降低,降低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一致,血清甲状腺激素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评估和控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 急性胰腺炎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聚焦急性胰腺炎高危因素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内容集中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与血糖的关系,鲜有关于空腹血糖与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 探讨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对新发急性胰腺炎事件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首次参加2006-2007、2008-2009年健康体检、无急性胰腺炎病史及空腹血糖资料完整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观察队列,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125 088人,观察该研究对象中新发急性胰腺炎发病率,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对新发急性胰腺炎事件的影响。结果 研究人群按空腹血糖四分位水平(≤4.69、>4.69~5.13、>5.13~5.72、>5.72 mmol/L)分为4组,平均随访(10.14±1.71)年,共发生急性胰腺炎297例,发病率分别为1.83/万人年、2.38/万人年、2.00/万人年、3.18/万人年。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空腹血糖>5.72 mmol/L组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是空腹血糖≤4.69 mmol/L组的1.44倍〔HR(95%CI)=1.44(1.04,2.01)〕。结论 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在5.72 mmol/L以上增加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生化指标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南通市海门区中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9月收治的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12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检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结果。结果 观察组空腹血糖(9.87±2.15)mmol/L,餐后2 h血糖(17.61±2.75)mmol/L,糖化白蛋白(32.72±3.45)%,糖化血红蛋白(9.96±2.32)%,均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4.80±0.62)mmol/L,餐后2 h血糖(6.15±0.74)mmol/L,糖化白蛋白(12.31±1.28)%,糖化血红蛋白(4.72±0.61)%,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空腹血糖检出率为82.81%,餐后2 h血糖检出率为92.19%,糖化白蛋白检出率为84.38%,糖化血红蛋白检出率为95.31%,四项生化指标联合检出率为100%。观察组中,糖化血红蛋白<7.0%时,并发症发生率为5.00%;糖化血红蛋白7.0%~8.0%时,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糖化血红蛋白8.0%~9.0%时,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与应激反应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血糖<6.1mmol/L者)组和B组(血糖>6.1mmol/L者),比较两组的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的变化。结果 B组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值(16.7±8.5)mg/L大于A组(7.8±2.6)mg/L,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IL-6浓度增高值(52.6±11.7)ng/L大于A组(14.8±1.7)ng/L,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IL-6浓度增高。血糖水平高低影响患者应激状态,血清IL-6及CRP水平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彭艳琼  谢楠  敬敏  王代梅  吴艳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3):4255-4260
背景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高,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已成为医院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绩效指标定义、指标测算和标准化血糖基准报告,影响了医院血糖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目的 基于信息化血糖监测系统(IGMS)构建血糖基准报告,一为同行建立标准化血糖报告提供方法学指导,二为同行提供血糖基准参考。方法 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安装了IGMS(该系统能自动上传血糖数据和按需求查阅血糖数据)的非重症监护病区(10个内科和7个外科)的糖尿病患者或高血糖患者(无糖尿病病史但随机末梢血糖超过11.1 mmol/L),排除住院第1天的血糖数据。采用群体(population)、患者(patient)和患者日(patient-day)三种模型报告理想血糖、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报告增加患者低血糖发生天数比、发生频次比和管理及时性比,采用四分位数分析不同病区的血糖数据,并与美国、澳大利亚、重庆和广东医疗机构的血糖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三种模型平均血糖、理想血糖、平均高血糖和任意高血糖(>10.0 mmol/L、≥15.0 mmol/L、≥16.7 mmol/L)、任意低血糖(≤3.9 mmol/L、<3.0 mmol/L、<2.8 mmol/L、<2.2 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7个病区任意低血糖≤3.9 mmol/L发生>3次者312例(3.9%),发生>3 d者202例(2.5%),复测血糖时间≤15 min者446例(5.6%),>30 min者2 187例(27.5%)。患者日任意高血糖≥15.0 mmol/L、任意低血糖≤3.9 mmol/L、理想血糖下四分位数分别为38.6%、5.5%和38.0%,上四分位数分别为21.5%、2.1%和58.1%。17个病区与美国、澳大利亚、重庆医疗机构的平均高血糖和任意高血糖(>10.0 mmol/L、≥15.0 mmol/L、≥16.7 mmol/L)、任意低血糖(≤3.9 mmol/L、<3.0 mmol/L、<2.8 mmol/L、<2.2 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内分泌病区和广东省某内分泌病区血糖、理想血糖、任意高血糖≥16.7 mmol/L、任意低血糖≤3.9 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MS允许医疗机构建立全方位、标准化血糖报告。因目的不同,其选择模型也不同。群体模型更适用药物管理和风险管理人员,患者模型更适用个体化护理评估,患者日模型适用于某单元或单位进行质量改进方向和目标的制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动态监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86例T2DM患者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并对第1日及第3日评估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24 h平均血糖水平(24 h MBG)由胰岛素剂量调整前的(10.7±2.7)mmol/L降至(7.9±1.6)mmol/L(P〈0.05);调整后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由(5.5±1.6)mmol/L降至(2.3±1.0)mmol/L(P〈0.05);胰岛素剂量调整前后血糖的时间百分比均明显下降,PT1(≤3.9 mmol/L)由0.8%降至0.3%,PT3(≥7.8mmol/L)由(32.7±7.5)%降至(14.7±3.1)%(P〈0.05);血糖低于5 mmol/L的平均发生次数由1.6次降至0.7次(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幅度和趋势,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更为针对性的降糖方案,有效控制血糖波动和低血糖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氟美松治疗脑卒中并发类固醇性糖尿病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桂婷  黄秋芳 《医学综述》1996,2(12):697-698
<正>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①空腹血糖≥7.8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1mmol/L.尿糖阳性或阴胜;②无糖尿病病史·在氟美松治疗期间出现高血糖及/或尿糖.符合以上两项标准可诊断,治疗前有应激性血糖升高者不作为观察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瑞格列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二甲双胍。观察对比2组患者临床指征及血糖达标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为(5.8±1.6)mmol/L,餐后2 h血糖为(8.1±1.7)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2.8) mmol/L和(9.8±2.6)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为92.5%、餐后2 h血糖达标率为95.0%以及空腹血糖达标率为8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80.0%和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血糖达标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不同方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神经外科重症并发应激性血糖增高患者5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予鼻饲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观察组予鼻饲肠内营养混悬液(康全力),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的变化及胃肠道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在治疗后第1、3、7天空腹血糖分别为11.23±1.98 mmol/L、9.89±2.21 mmol/L、11.48±1.77 mmol/L;平均血糖分别为11.07±1.78 mmol/L、10.9±1.71 mmol/L、10.59±1.54 mmol/L,均较观察组升高。对照组在治疗后第1、3、7天胰岛素量分别为59.21±8.67 u、83.34±15.5 u、54.43±15.25 u,较观察组也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治疗前及14天后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并发症12例(41.38%),观察组出现胃肠道并发症11例(39.2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030)。结论:康全力能更好控制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血糖水平,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变化,探讨其可能机制与肝储备功能的关系。方法 4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及胰高血糖素的测定,并与同期住院36例非肝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均正常,分别为(5.0±2.8)mmol/L和(4.9±1.9)mmol/L(P〉0.05);餐后2h,肝硬化组血糖为(10.4±5.2)mmol/L,对照组血糖为(7.8±2.2)mmol/L,肝硬化组血糖升高更为明显(P〈0.05)。两组空腹血清胰岛素均正常,分别为(17.2±6.3)Um/L和(10.2±7.0)Um/L(P〉0.05);餐后2h,肝硬化组胰岛素为(55.9±11.2)Um/L,对照组胰岛素为(35.7±12.2)Um/L,肝硬化组胰岛素升高更为明显(P〈0.05)。肝硬化患者胰高血糖素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256.14±76.1)ng/L和(67.9±26.6)ng/L(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且随肝功损害加重,胰高血糖素增高,提示胰岛素抵抗参与其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合并代偿期肝硬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6例合并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并与16例不伴乙肝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相比较。结果与不伴乙肝的糖尿病对照组比较,合并肝硬化组24h最高血糖较高([17.7±2.2)mmol/Lvs(15.9±2.0)mmol/L,P〈0.05],而24h最低血糖较低([6.3±0.7)mmol/Lvs(7.0±0.5)mmol/L,P〈0.05],白天平均血糖较高([12.9±1.8)mmol/Lvs(11.7±1.4)mmol/L,P〈0.05],夜间平均血糖较低([7.6±0.7)mmol/Lvs(8.2±0.8)mmol/L,P〈0.05],合并肝硬化组及对照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分别为(7.0±1.6)mmol/Lvs(5.4±1.0)mmol/L,P〈0.05,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为(3.4±1.1)mmol/Lvs(1.8±0.9)mmol/L,P〈0.01。肝硬化组餐后血糖峰值均高于对照组,且早餐后血糖波动幅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代偿期肝硬化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更为明显,治疗合并代偿期肝硬化的2型糖尿病需注意其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分析1000例体检人群血糖、血脂的检验结果。方法选取到本院进行体检的1000例体检对象,检验全部人群的血糖(Glu)、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00例体检对象的血清测定结果显示,65例的Glu在6.11mmol/L及以上,占6.5%;105例的TC在6.22mmol/L及以上,占10.5%;239例的TG在2.26mmol/L及以上,占23.9%;106例的HDL-C在1.40mmol/L及以下,占10.6%;114例的LDL-C在4.14mmol/L及以上,占11.4%;血糖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增幅在41岁后比较明显,最高幅度出现在60岁后。TC、TG及LDL-C在20-60岁时随年龄增加而增高,HDL-C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血脂的异常率在51-60岁较高。结论本院体检对象的血糖及血脂异常检出率较高,需要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使用方案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围生期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81例妊娠糖尿病孕妇按不同胰岛素使用方案分为试验组(使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治疗)(n=41)和对照组(使用传统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n=40),对2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围生期母婴结局进行综合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分别为(10.0±4.2)mmol/L、(6.7±0.8)mmol/L,试验组为(10.1±4.0)mmol/L、(5.5±0.7)mmol/L;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餐后2 h血糖分别为(15.4±3.3)mmol/L、(8.7±1.2)mmol/L,试验组为(15.7±3.0)mmol/L、(7.3±1.1)mmol/L;2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但试验组在治疗后的血糖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试验组新生儿早产、低血糖、新生儿呼吸窘迫、妊高症、羊水过多的发生率分别为12.2%、2.4%、4.9%、0%、9.8%,对照分别为10.0%、20.0%、25.0%、17.5%、32.5%,试验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呼吸窘迫、妊高症、羊水过多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取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效果突出,对于控制孕产妇血糖及改善围生期母婴结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是否不同血糖水平对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的心梗后心衰、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有影响。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月我院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人72例,根据入院时血糖分为4组:A组:血糖正常(3.8~6.1mmol/L);B组:血糖轻度升高(6.1~11.1mmol/L);C组:血糖中度升高(11.1~16.7mmol/L);D组:血糖重度升高(〉16.7mmol/L)。分别计算出各组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的百分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心衰1例(5.8%)心源性休克0例,死亡0例;B组心衰14例(31.8%),心源性休克9例(20.5%),死亡9例(20.5%);C组心衰5例(55.6%),心源性休克4例(44.4%),死亡5例(55.6%) D组心衰5例(50%),心源性休克4例(40%),死亡6例(60%)。各组三个比较项目中,B组与A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而C组、D组与A组相比更显著,P〈0.01。B组、C组、D组相比较,随血糖水平增高,心衰、心源性休克均增加,但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随血糖水平增高,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衰、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0.
肖丽  智永超  张芳 《中外医疗》2014,(17):111-112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体内血糖波动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伴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49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均应用连续性血糖监测系统(简称CGMS)予以连续观察。同时与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糖尿病54例中青年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在应用降糖药物没有明显差异时,观察组患者早期血糖波动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恶化明显,其中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为(5.6±2.0)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为(8.3±2.7)mmol/L以及日内血糖波动指标血糖水平标准差为(3.0±0.6)mmol/L均显著上升;日间血糖波动指标中,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为(2.7±1.0)mmol/L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波动严重的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的机率与血糖波动轻微、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的血糖波动相对比较剧烈,并随着血糖变异性升高,其院内预后存在恶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