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bFGF 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bFGF mRNA表达水平与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RT-PCR技术对34例婴幼儿血管瘤进行了bFGF mRNA表达的分析。结果 发现bFGF mRNA在所测组织中均有不同水平的表达升高。结论 提示bFGF mRNA与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小儿血管瘤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小儿血管瘤与雌激素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小儿血管瘤标本的雌激素受体检测。结论:小儿血管瘤可能无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对血管瘤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间接途径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肝血管瘤(infantile hepatic hemangioma,IHH)是儿童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分为3类:局灶性、多发性及弥散性。不同类型IHH的临床特点及症状严重性不同,其中弥散性IHH常合并消耗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心力衰竭和(或)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近年研究表明,皮肤多发血管瘤和弥散性病变分别是其发病和致死的危险因素,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多发性与弥散性IHH疗效显著。本文将从IHH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患儿血糖的变化情况。方法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69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将普萘洛尔均分为3份在三餐餐后短时间内服用,服药1h后监测血糖,梯度加量,连续监测3d,直至2mg/(kg·d)的维持剂量。结果服药前,所有患儿血糖在正常范围。服用不同剂量的普萘洛尔对血糖无明显影响。1例患儿服药第2d血糖下降至3.8 mmol/L,低血糖发生率为1.4%。结论通过连续性监测,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血管瘤患儿血糖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的变化,初步提示我们的临床用法相对安全,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呼吸道血管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经支气管镜及喉部平扫增强CT/MRI确诊、且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婴幼儿呼吸道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20例患儿,所有患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1~2 d后喉喘鸣、呼吸困难等症状均有改善,中位治疗时间为10个月(范围:6~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范围:3~15个月)。19例(95%)患儿瘤体基本消退;1例(5%)患儿停药6个月后复查瘤体较停药前增大,予增加普萘洛尔剂量治疗6个月后,病情未出现反复;仅1例(5%)患儿出现不良反应;1例(5%)患儿尚在治疗中。结论 口服普萘洛尔可快速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使瘤体消退,不良反应少,可有效治疗婴幼儿呼吸道血管瘤。 相似文献
6.
不同浓度普萘洛尔凝胶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不同浓度普萘洛尔凝胶外涂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63例婴幼儿体表血管瘤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3组,每组21例,分别采用药物浓度为1%(20 g∶200 mg,A组)、2%(20 g∶400 mg,B组)和3%(20 g∶600 mg,C组)的普萘洛尔凝胶外涂治疗,以均匀涂抹瘤体表面为准,3次/d,随访治疗6个月.详细记录患儿性别、年龄、肿物部位、并发症以及血管瘤大小、质地、颜色、用药后不良反应以及停药后复发情况.涂药后每月返院复查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6个月的治疗,A、B、C3组患儿有效率分别为52.38%(11/21例)、57.14%(12/21例)、90.48%(19/21例);彩超检查示3组患儿用药后血管瘤体厚度均明显变薄(P<0.05),3组患儿用药后除少数出现局部皮肤轻微病变外均无全身不良反应,且C组患儿明显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普萘洛尔凝胶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3%浓度的普萘洛尔凝胶疗效要优于其他浓度组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婴幼儿丛状血管瘤(TA)的临床特点、疾病进程,及并发Kasabach-Merritt现象(KMP)的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4例婴幼儿TA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男10例,女14例;就诊年龄18 d~2岁,中位年龄为7.5个月.根据病变情况选择临床观察及手术治疗等.随访1.2 ~5.4年,平均3.6年.随访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结果 临床常见症状或体征包括暗红或紫红色边界不清的体表皮损、血小板减少、疼痛或功能受限以及多汗、多毛等.其临床进程主要有3种类型:病变完全或部分自发性消退2例(8.3%)、持续存在9例(37.5%)、合并KMP 13例(54.2%).TA发病至并发KMP平均间隔时间45.2 d(0d~4个月).KMP发病最初症状或体征表现为迅速增大的瘤体(8例)、瘤体明显变厚张力增大(3例)、呼吸道窘迫表现为呼吸急促、三凹征明显(2例).13例合并KMP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完全切除者10例,术后血小板计数1~3d升至正常,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1~2周逐渐恢复正常;大部切除者3例,血小板计数术后均出现反复,但明显高于术前,多维持在60×109/L以上,经术后给予药物治疗,其中2例3~6个月后瘤体逐渐消失,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积极主动干预治疗主要适用于影响外观或容貌、已经或可能并发KMP或其他功能异常.对年龄较小无严重并发症的TA,早期可以随访观察,定期监测其血小板计数,以尽早发现KMP.对合并KMP的TA,明确诊断后尽早手术治疗,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效果良好,降低患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婴幼儿血管瘤瘤体颜色变化尝试进行量化研究。方法利用Adobe Photoshop 6.0软件,在RGB色彩模式下检测"Image-Histogram-(R、G、B、L)"色泽值:红(Red,R)、绿(Green,G)、蓝(Blue,B)、亮度(Luminosity,L),测量口服普萘洛尔前后不同时期瘤体颜色和周围正常皮肤颜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例患儿,瘤体共32处;服药前瘤体各颜色比值为R:0.87±0.09、G:0.49±0.14、B:0.56±0.14、L:0.65±0.10;停药时:R:0.96±0.08、G:0.79±0.15、B:0.82±0.12、L:0.86±0.11;与服药前相比,停药时瘤体各颜色比值R、G、B、L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值较治疗前均接近1,瘤体颜色值与服药前相比趋于与周围正常皮肤一致。结论Photoshop测量IH瘤体颜色的方法在IH瘤体颜色变化量化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片剂方法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1月-2015年6月在门诊就诊的68例血管瘤患儿,接受普萘洛尔片剂治疗(每日总量1.5~2 mg/kg,分3~4次口服,一周加至足量);观察记录血管瘤大小、颜色的变化以及相关副作用,以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服药3个月、6个月、1年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2%、98.1%、98.1%;疗效达V级及以上者分别为33.8%、80.8%、100%。多数患儿在治疗12个月时已经停药,继续用药的患儿,其疗效分级均为Ⅵ级。疗效与性别、开始服药月龄、病灶部位均无关(P0.05)。本组3例患儿出现一过性普洛萘尔相关不良反应,停药后恢复。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方法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显著、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0.
吕云霄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1,10(1):62-64
婴幼儿血管瘤是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Ecs)的良性肿瘤.在白种人新生儿中发病率高达10%,而在亚洲和非洲家庭中发病率相对较低[1-2].婴幼儿血管瘤通常出现在出生后早期(1~2周),整个病程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凋亡之间平衡改变的过程.多数婴幼儿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为最常见的儿童期良性肿瘤,婴幼儿发病率高达10%~12%,男女比例为1:3~5。血管瘤有其独特的自然病史,多数患儿出生后8~12个月持续增生,随后自发地缓慢消退。至5岁时,50%以上的血管瘤完全消退,9岁时,90%完全消退,最长消退可持续至12岁。最终20%~40%患儿残余皮肤改变。目前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包括病灶局部或系统激素治疗、同位素敷贴治疗、系统干扰素治疗、抗肿瘤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所有疗法都存在非特异性,原因在于目前IH的发生和消退机制仍未阐明,至今未有一个公认的理论来阐释血管瘤的起因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婴幼儿上臂、肩、胸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Ⅰ期手术治疗,探讨其外科手术的治疗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本组上臂、肩、胸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5例,均手术切除,9例植皮,其中8例取自腹股沟区,残余点状血管瘤硬化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均取得满意效果,术中、术后无输血,上肢发育、皮肤弹性及运动情况良好。结论 止血带的应用在四肢巨大血管瘤手术中不可缺少,全层皮肤移植者局部发育及外观完美,且取皮处部位隐蔽、疤痕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应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糖皮质激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凯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9,8(5):50-52
血管瘤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其中约50%在出生时即存在,其余多在生后2~4周出现,1岁内婴儿血管瘤的发病率可高达10%~12%。婴儿期血管瘤在生后数月至数年内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因此,等待血管瘤自行消退曾一度作为临床医生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血管瘤自行消退的速度与生长速度相比是一缓慢的过程,仍然有相当数量的血管瘤生长在头面部,尤其是累及眼、耳、鼻、口咽等器官以及身体其它部位面积大、生长快的病例,影响美容和器官功能以及其它一系列并发症。应给予积极干预,以控制肿瘤生长、促进消退。 相似文献
14.
小儿皮肤血管瘤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小儿皮肤血管瘤、淋巴管瘤、正常皮肤组织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进行检测,意在探讨ER、PR在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1994~1997年送检血管瘤手术标本存档蜡块107例,其中毛细血管瘤45例,... 相似文献
15.
雌激素促进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目的:为研究雌激素对血和瘤血管内皮细胞(VEC3)增殖的影响。方法:选择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婴儿草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和瘤各1例,VEC按组织块法进行培养,例1VED传至第3代时,分5组:组1、2培养液中洄内皮细胞生长支持物(ECGS),组1为对照组,组2加雌二醇(E2),组3、4、5培养液中加ECGS,组3为对照组,线4加E2,组5加E2和羟基枯苯氧胺。于培养第3、6、9天作细胞计数和氚标记胸苷掺入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组织中p16及TRAIL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检测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抑癌基因 p1 6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表达 ,并探讨它们在血管瘤增生、消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32例增生期、2 0例消退期血管瘤及 1 4例血管畸形组织中p1 6和TRAIL的表达。结果 p1 6在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8.1 % (2 5/ 32 )、90 .0 % (1 8/ 2 0 ) ,血管畸形组织中全部为阴性。经秩和检验 :Hc=2 6 .6 ,三者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TRAIL在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2 1 .9% (7/ 32 )、80 .0 % (1 6/2 0 ) ,血管畸形中全部为阴性 ,卡方检验 :χ2 =2 7.8,三者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两两之间比较经 χ2 分割 ,增生期与消退期之间有差异 (P <0 .0 5) ,消退期与血管畸形之间有差异 (P <0 .0 5) ,增生期与血管畸形之间无差异 (P >0 .0 5)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之间有差异。结论 p1 6和TRAIL的表达水平与血管瘤的增生、消退有关 ,p1 6可抑制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 ,TRAIL可通过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发挥作用 ,两者均可促进血管瘤消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阶梯加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共56例血管瘤婴幼儿(共计72枚瘤体)在本院接受住院“阶梯加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治疗前全面评估,并行心电图、血糖、肝功能、心肌酶及血常规检查,排除禁忌症后,均给予“阶梯加量”口服普萘洛尔,剂量从0.5 mg·~(-1)~·d~(-1)逐渐增加至1.5~2 mg·kg~(-1)·d~(-1),每日一次性顿服,服药后予心电监测2~3 h,动态观察瘤体大小、质地、颜色等变化,以及患儿有无相关不良反应,出院后定期随访,按4级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56例患儿服药72 h内,50例出现瘤体不同程度颜色变浅或质地变软,剂量增加至1~1.5 mg·kg~(-1)·d~(-1)后的前3 d内瘤体性质变化最快。服药后随访1~3个月者12例,3~6个月者16例,6~12个月者26例,超过12个月者2例;疗效评价:Ⅳ级(优)10例(10/56,17.86%),Ⅲ级(好)30例(30/56,53.57%),Ⅱ级(中)14例(14/56,25%),Ⅰ级(差)2例(2/56,3.57%)。草莓状血管瘤的疗效优于海绵状及混合型血管瘤(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心率减慢56例(56/56,100%),嗜睡6例(6/56,10.7%),腹泻3例(3/56,5.4%),低血糖1例(1/56,1.8%),肝功能轻度异常1例(1/56,1.8%),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阶梯加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确切,用药时应密切注意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及手术治疗对婴幼儿血管瘤的效果。方法 2003年7月~2006年7月对本院收治1~3个月婴儿草莓状血管瘤26例予盐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瘤体内注射(1mg/12cm^2,总量不超过2mg/kg),2~3周1次,共3~5次;3个月以上婴儿草莓状及海绵状血管瘤50例予手术切除,缺损较大者以皮片移植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其中创口直接缝合38例,植皮3例,以局部皮瓣转移修复9例。结果 草莓状血管瘤26例经激素注射1、2次充血减轻,4、5次瘤体均变平,边缘萎缩。手术50例,术后皮片皮瓣均成活,形态良好。结论 激素注射是控制小龄婴儿血管瘤安全、可靠、简便方法,对大龄患儿可耐受手术及麻醉则以手术切除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19.
陈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2,11(2):142-144
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约5%~10%,女:男约3:1。好发于头颈部。低出生体重儿及有血管瘤家族史的婴幼儿是发病的危险因素。Mulliken于1982年提出细胞生物学分类标准将先天性血管病变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法(BSP)检测不同病理阶段的婴幼儿血管瘤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survivin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状态,探讨surviv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婴幼儿血管瘤增生与退化的可能关系.方法 ①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石蜡标本30例、消退期30例及正常包皮皮肤组织标本10例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②提取石蜡包埋块组织基因组DNA并纯化后,采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法(BSP)分别检测增殖期血管瘤30例、消退期血管瘤30例及正常包皮组织10例中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情况.结果 ①survivin 蛋白在增殖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和正常包皮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 (23/30)、33.3%(10/30)和20.0%(2/10);②10例正常包皮皮肤组织中1例(10.0%)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非甲基化,9例(90.0%)甲基化;30例消退期血管瘤标本中8例(26.6%)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非甲基化,22例(73.3%)甲基化;30例增殖期血管瘤标本中24例(80.0%) 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非甲基化,6例(20.0%)甲基化;增殖期血管瘤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明显低于消退期和正常包皮组织;③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的血管瘤33例中31例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为非甲基化,survivin蛋白表达阴性的27例中26例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为甲基化状态.结论 ①增殖期血管瘤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②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在增殖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中存在明显差异;血管瘤组织中survivin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与survivin蛋白的表达具有相关性;survivin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异常甲基化在血管瘤的增殖与消退调控中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