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药源性疾病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的广泛关注,其中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本对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近年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诊断、治疗、预防对策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抗菌药物药源性疾病的规律及特点。方法对该院2006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人抗菌药物药源性疾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136例,涉及该院38种抗菌药物。按药物分类前3位分别为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原发疾病涉及的主要系统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多见;药源性疾病发生时间在用药5 d内患者较多;药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其次是毒性反应;发生率较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结论医护人员需重视老年人抗菌药物药源性疾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积极进行用药监护,为安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合理用药涉及对症选药、配伍用药,用药方法和用药剂量等许多方面。总起来讲,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由于药物日趋增多,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也越来越严重。医务工作者必须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可能产生的药源性疾病,正确选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药源性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134例老年患者药源性心血管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对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的药品主要是心脑血管药物、抗菌药物和消化系统药物。老年患者药源性不良反应涉及的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口服给药,其中静脉滴注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心血管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早搏,其他包括心衰、心绞痛、高血压、低血压和心肌梗死等。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心血管基础疾病和不良反应史是引起药源性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患者药源性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心血管基础疾病和不良反应史密切相关,应从多方面预防药源性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药物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据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报告 :我国近年来每年约有 19 2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药源性疾病的死亡人数已达到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 10倍以上。因此 ,药源性疾病日趋严重的情况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机体各个脏器中 ,肾脏是机体中对药物高积聚、高代谢、高排泄的主要脏器之一 ,故而肾脏对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高度的易感性。目前已经发现的药源性肾脏疾病几乎包括了各种类型的肾脏疾病[1] ,其中 ,药物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由于发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已逐渐成为危害病人生命的主要药源性肾脏疾病之一。根据我院近 5年来 194例肾…  相似文献   

6.
孙若鹏 《山东医药》1992,32(1):42-43
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其中以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且有时相当严重,危害很大。一、原因及发病机理造成药源性神经功能损害的原因:一是外因,包括药物的性能,给药的剂量、途径、方法、时间等;二是内因,主要是机体的反应性。此外尚有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等。药物在上述内  相似文献   

7.
老年药源性低血钾10例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年药源性低血钾10例死亡病例分析郎江南第一军医大学附属珠江医院(510282)郎江红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30006)近年来我国住院患者中死于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每年约19.2万人。本文仅对最常见的药源性低血钾进行讨论,以引起重视。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消化不良与药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化不良是指餐后上腹部不适、饱胀、腹胀、嗳气以及恶心甚或呕吐,常伴有吐酸和反胃等。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消化不良十分常见。药源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包括多种药源性消化系统及非消化系统疾病。本文主要探讨药物副作用引起的消化不良。  相似文献   

9.
药源性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发病机制可分为中毒性机制及过敏机制两类。前者与长期或过量用药有关,后者与用药剂量无关。药源性不良反应可累及消化系统各部分,导致消化管运动、腺体分泌等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治疗非消化道疾病及消化道本身疾病的药物,尤其对消化道有刺激或毒性作用的口服药物,直接引起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学的发展、发病机制的不断明晰及新药的开发应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不断出现新的突破,然而随着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不合理用药现象也随之增多,影响疗效,增加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规范临床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危害,提高疗效。则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1.
杨红  舒慧君  罗玲 《胃肠病学》2007,12(3):188-189
脊源性疾病多以背痛为首发症状,且伴有神经系统改变。但当一些患者以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来消化科就诊时,早期多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或功能性疾病,延误了诊治时机,并浪费医疗资源。本文就以下典型病例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12.
药源性疾病     
目前,一般都将药源性疾病列入医源性疾病的范畴。其实不然,非医疗原因引起的药源性疾病是很多很多的。例如,生产或生活中直接、间接接触药物、自服成瘾、环境被某些药物污染以及自杀或  相似文献   

13.
正咳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咳嗽。其原因不尽相同,主要包括原发的上、下呼吸道疾病,如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鼻窦炎、鼻后滴漏综合征、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1]。药源性咳嗽是药源性肺损伤的表现之一。本文旨在概述药源性咳嗽的发病机制及引起药源性咳嗽的药物种类,为早期识别老年药源性咳嗽提供参考。1药源性咳嗽的发病机制药源性咳嗽的病因尚不能明确,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1药物的毒性反应药物的毒性反应即药物或其代  相似文献   

14.
姚海红  栗占国 《胃肠病学》2010,15(9):518-520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统,与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消化系统疾病本身即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二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塞病等引起的消化系统表现。由于这些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性且非专科医师对其了解不够深入,故容易误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特异性抗体,有助于其诊断。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相关性有利于早期、准确诊治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心血管系统疾病在治疗中配伍用药较多,且用药时间较长,故易诱发药源性疾病,必须引起重视。一、强心甙所致的药源性疾病强心甙的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极易发生药源性中毒。一般治疗量即相当于60%的中毒量,这也与个体差异有关。在临床用药中,有时因首次剂量疗效不够满意而加大剂量,结果诱发了药物中毒。常见中毒表现有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流涎、恶心吐呕或腹泻)及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眼花、视黄或视绿症等),尤以心脏中毒最严重,主要表现为异位节律(二联律、三联律、不规则早搏)、房  相似文献   

16.
陈秀强 《内科》2008,3(6):914-917
药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因为肾生理代谢功能的特殊性,大部分药物要经过肾代谢或排泄,药物毒副作用更易对肾脏产生不良影响。近10多年来,药物性肾损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的成人急性肾衰是由药物引起。因此必须重视药源性肾损害,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系指在治疗或诊断用药过程中,因药物的毒副作用或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一、粘膜炎症: 1.抗肿瘤药物氟脲嘧啶、甲氨喋呤、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以及四环素、放疗药物等,能抑制细胞增殖,影响消化道粘膜上皮的修复,从而引起口炎、咽炎、食道炎及肠炎等临床症状。2.内服阿司匹林类药物、碘制剂及氯化铵等,可直接刺激胃粘膜而引起胃炎。  相似文献   

18.
简讯     
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和深圳市消化分会拟于2005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深圳市召开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第一届深圳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同时举办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将有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家授课,参会者发给国家继续教育学分证书。征文内容:中西医结合诊治H p相关性疾病、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性疾病、慢性肝病和脾胃学说及脾虚证研究进展,其它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经验、实验研究及理论探讨等。征文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拟于2002年9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200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现将会议征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 征文内容 中西医结合防治Hp相关性疾病、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性疾病、慢性肝炎的进展、临床经验、研究成就,脾胃学说及脾虚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者们在干细胞移植研究领域陆续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干细胞移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目前针对干细胞移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终末期肝病、急慢性胰腺炎及消化系统肿瘤等领域;其中部分研究已应用于临床.此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