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检测1个Siemens大疱性鱼鳞病家系KRT2基因突变,并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亲属共4人外周血DNA,对KRT2基因的全部9个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以150名无关系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先证者KRT2基因外显子第568位碱基发生G→C杂合突变(c.G568C),可导致其编码的第190位氨基酸由丙氨酸变成脯氨酸(p.A190P),该突变位点在家族患者中呈现疾病共分离现象,150名无关系正常人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KRT2基因的p.A190P突变可能为该家系Siemens大疱性鱼鳞病的发病原因,这个位点在国内外均属首次报道的新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3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ADAR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血样,用PCR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3个家系中的患者、患者亲属及与家系无关的50例健康个体的ADAR1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 所研究的3个家系中均存在ADAR1基因的异常。包括A及C家系中2个错义突变(c.1760A > G导致p.Y587C,c.3620G > T导致p.G1207V),B家系中1个移码突变(c.2433-2434delAG)。3个家系中未患病个体和健康对照均未发现相应突变。 结论 3个ADAR1基因突变中,2个错义突变均为新突变,可能是导致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2个汗孔角化症家系的致病基因,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个汗孔角化症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针对疾病相关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可疑致病性突变位于MVD基因,采用PCR扩增先证者及家系中患者MVD基因13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测序验证,并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2个家系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发现家系1先证者MVD基因第1号外显子的第1位核苷酸A发生突变(c.1AG),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错义突变(p.M1V),家系中其他7例患者均带有该突变位点。发现家系2先证者MVD基因第7号外显子的第746号核苷酸T发生突变(c.746TC),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错义突变(p.P249S),家系中其他2例患者均带有该突变位点。2个家系突变位点与疾病符合共分离,家系中健康成员及100例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现相应突变。结论 MVD基因的错义突变(p.M1V;p.P249S)是导致2个家系汗孔角化症发病的特异性突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SH)2个家系ADAR1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DSH 2个家系患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PCR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了2个家系成员中共5例患者、5例表型正常者和50例无亲缘关系健康个体ADAR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家系Ⅰ中患者ADAR1基因12号外显子第3159位碱基G缺失,即c...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两个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患者表型差异机制。方法从两家系成员的外周血中提取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临床资料分析显示,2个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表现符合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断,其中家系1先证者症状明显重于家系中其他患者。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家系1患者均携带COL7A1基因c.6082G>C(p.G2028R)突变,同时先证者及其表型正常的母亲和舅舅还携带该基因致病性剪切位点突变c.7068+2(IVS91)T>G,为首次报道致病突变。家系2先证者携带COL7A1基因c.6081_6082 ins C(p.G2028Rfs*71)突变和首次报道的c.1892 G>A(p.W631X)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结论家系1先证者同时携带2个致病突变可能是其严重临床表型的分子机制;首次报道的COL7A1基因突变丰富了该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6个新的致病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ADAR1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8个家系成员及1个散发病例共31例患者及12例非患者的血样,应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对其进行ADAR1基因检测。结果:在8个家系的患者和一个散发病例中,检测到7个不同的ADAR1基因突变位点,包括4个错义突变(p.K1105N,p.G1047A,p.F1099L,p.G1068R)、2个移码突变(p.Q779fs-792x,p.P441fs-463x)、1个无义突变(p.R1096x)。结论:在检测到的7个突变位点中,其中6个突变位点为首次报道。另有两个家系未发现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1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ADAR1基因的突变位点。方法 提取一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成员(5例患者,3例非患者)和10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外周血标本,PCR扩增ADAR1基因全部15个外显子序列并测序,参考Genebank中ADAR1基因标准序列对比分析突变位点。结果 该家系5例患者ADAR1基因2号外显子第1 420位碱基C突变为T,为无义突变,即C.1420C > T(p.Arg474X),家系其他健康成员和100例无关健康人中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该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致病突变为ADAR1基因C.1420C > T无义突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例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HHD)家系ATP2C1基因中可能存在的突变进行鉴别。方法收集2个HHD家系和100份无亲缘关系正常人外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ATP2C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测序,结果和Genbank中相应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家系1中所有患者ATP2C1基因检测到第17号外显子存在一个新的无义突变c.T1431A(p.C477X);家系2中所有患者第24外显子发现一个已报道的移码突变c.2374delTTTG(791LfsX9)。结论两个家系中存在ATP2C1基因的变异,导致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一屈侧网状色素异常(DDD)患者家系基因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 KRT5基因的所有9个外显子及邻近内含子区域,对其产物直接测序和序列分析基因突变.结果:该家系2例患者及家系中1位正常人KRT5基因6号内含子检测到1个新的SNP.在外显子区域均未检测到致病基因突变.结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未在KRT5基因所有外显子及邻近区域,其致病突变基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 0 4 2 2 6 2 五个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特点 /张学奇 (温州医学院一院皮肤科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 0 0 3,36 (10 ) .- 54 9~ 552对 5个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诊断明确后 (主要诊断依据是特征性皮损和组织病理 ) ,现场调查家系资料 ,对每个家系的家庭成员进行相关临床检查和遗传调查。这 5个家系包括 3个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病 (DSA P,共 2 6 6人 ,其中患者 10 0例 )家系 ,1个散发性跖汗孔角化病及播散性汗孔角化病 (PPPD,共 90人 ,其中患者 2 6例 )家系和 1个经典斑块型 (PM,共 34人 ,其中患者 17人 )家系。结果 :5个…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分析Dowling-Degos病1家系KRT5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调查先证者家族3代共12人信息,采集先证者和8例家系成员以及家系以外50例无亲缘关系的健康人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行全外显子测序后与人类基因组KRT5、POFUT1及POGLUT1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本家系有3例患者,分别为先证者及其父亲和祖母(去世)。先证者及其父亲临床表现为皱褶部网状色素沉着,以胸腹皱褶部位为重,且KRT5基因第一外显子均存在c.165T>A杂合无义突变,其他家系成员及健康对照均未发现此突变,所有受试者POFUT1及POGLUT1基因检测未见异常。结论 本研究新发现1处KRT5基因c.165T>A突变,导致先证者及其父Dowling-Degos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一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epidermolytic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EPPK)家系中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KRT9基因突变。方法:收集该EPPK家系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临床资料,提取他们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对照外周血DNA,PCR扩增KRT9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产物直接测序,同时进行突变点的功能预测。结果:该家系所有患者的KRT9基因1号外显子第482位碱基均发生错义突变c.482A>G(p.Asn161Ser)。家系中未患病者及10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发现此突变。SIFT和Polyphen-2软件预测c.482A>G(p.Asn161Ser)突变为有害变异位点。结论:KRT9基因的突变c.482A>G(p.Asn161Ser)可能是导致该家系发生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二家系患者致病基因。方法:收集二家系资料,提取二家系成员及100名(无亲缘关系)正常对照血样DNA,采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KRT1、KRT9和KRT16基因进行扩增,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结果:家系1先证者中检测到 KRT1基因突变c.598T>C(p.F200L)。家系2三例患者中检测到KRT9基因含杂合突变c.488G>A(p.R163Q)。而家系正常成员及家系外无亲缘关系的100名正常对照中均不存在以上突变。结论:本研究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二家系发病与KRT1、KRT9基因突变有关,且KRT1基因突变p.F200L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检测家族性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一家系患者的OSMR基因突变情况。 方法 收集一家族性皮肤淀粉样变家系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19名相关亲属、50例无关健康对照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OSMR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 结果 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OSMR基因发生c.2081C > T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出现p.P694L改变,家族中其他患者均发现同样突变位点,而家族健康成员及健康对照组均未检出此突变。 结论 OSMR基因的p.P694L突变可能是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淀粉样变临床表型的病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1例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患儿及其家族成员ED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调查患儿家系,提取家系中患儿和正常人血液基因组DNA,设计引物扩增EDA基因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域,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后与100例健康对照者的测序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患儿EDA基因发生编码区第466位核苷酸由胞嘧啶变为胸腺嘧啶(c.466C>T),该突变导致第156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p.Arg156Cys),为错义突变。先证者母亲同一位置碱基呈C~T杂峰,患儿父亲和健康对照者未检测到突变。结论:错义突变c.466C>T是导致该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分析2例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方法:收集患者资料,提取患者及父母外周血DNA,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筛查致病基因,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致病变异;随后用Sanger测序在患者及其亲属中验证该突变。结果:患者1父母表型正常,患者2父亲有相似临床表现。患者1携带COL7A1基因73号外显子c.6082G>A(p.G2028R)的错义突变,其父母未发现该突变。患者2及其父亲携带2个致病的错义突变,即COL7A1基因c.6235G>A(p.G2079R)突变和KRT5基因c.499G>A(p.E167K)突变,其母未发现该突变。结论:散发患者存在的COL7A1基因突变属于新生突变;患者2及其父亲同时携带COL7A1基因和KRT5基因的杂合错义突变,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报告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角化不良,检测其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运用Illumina Nextseq500测序仪检测先证者家系皮肤病相关基因编码区域的序列突变情况,致病性突变经PCR?Sanger测序验证。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Clustalw2.0、PyMOL、PolyPhen?2、SIFT及FATHMM分别对基因突变位点的保守性、蛋白结构变化及致病性进行预测。结果 先证者临床表现为颈胸部网状皮肤异色、腋窝点状色素沉着,部分趾甲萎缩、表面粗糙及口腔黏膜白斑,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部分异常。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携带TERT基因c.2452G>A(p.Val818Met)与c.2594G>A(p.Arg865His)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2452G>A突变在HGMD中未见收录。母亲携带c.2452G>A杂合突变,父亲及100例健康对照TERT基因未见突变。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显示,多个物种TERT蛋白在818与865位氨基酸位点分别为高度保守与完全保守,基因突变后对应蛋白结构存在差异。依先证者临床表现、基因检测、辅助检查及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最终诊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角化不良。结论 TERT基因c.2594G>A(p.Arg865His)与c.2452G>A(p.Val818Met)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先证者临床表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一个中国汉族人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EPPK)家系的角蛋白基因KRT1、KRT9、KRT10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个EPPK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通过PCR扩增角蛋白KRT1、KRT9、KRT10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以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及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 发现家系内6例患者均存在KRT1基因错义突变c.1436T>C,导致第479位的异亮氨酸被苏氨酸取代(I479T),在家系中6例正常人及50例对照者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 错义突变KRTI的c.1436T>C可能为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本例为国内首次发现的KRT1突变引起的EPPK家系.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utations in keratin 1 (KRT1), KRT9 and KRT10 genes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epidermolytic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 (EPPK). Methods Cli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a family with EPPK.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12 family members, including 6 patients and 6 unaffected members, as well as from 50 unrelated normal human controls. PCR was performed to amplify all the exons and flanking sequences of KRT1, KRT9 and KRT10 genes followed by DNA sequencing.Results A missense mutation C.1436T > C was found in the highly conserved helix termination motif of KRT1 gene of all the patients, resulting in a substitution of isoleucine by threonine at position 479 of the KRT1 protein. No mutation was found in the unaffected members or unrelated controls. Conclusions The missense mutation C.1436T > C in K.RT1 gene is likely to be the main cause of the phenotype of EPPK in this family.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pedigree with KRT1 gene mutation-induced EPPK in China.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一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进行测序,寻找ATP2C1基因外显子上的突变点,丰富关于ATP2C1基因突变的信息。方法 提取一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中先证者及包括其父母、舅舅在内的家族中6名其他成员的外周血DNA进行测序,与人类基因组ATP2C1序列相比较找出突变点,另外测50例正常人血的ATP2C1基因,除外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家系中先证者、其舅舅及其母亲在ATP2C1的第9外显子上存在一杂合性的剪切突变,第699位缺失腺嘌呤(A),导致其下游第12位的氨基酸序列出现终止密码TGA。反向测序亦证实该突变。该家系中先证者父亲、其他3名成员及50例正常人均未见该突变。结论 本研究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中先证者及其母亲及舅舅ATP2C1的第9外显子上存在一杂合性的剪切突变,突变来自于母系并向下遗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一例散发患者进行KRT1及KRT10基因的突变分析。方法:收集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技术扩增KRT1及KRT10基因的编码区及侧翼序列,用Sanger法测序检测潜在的基因突变,选取与患者无亲缘关系的10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该患者KRT10检测出第1号外显子中第467位碱基发生G→A杂合突变(c.467G>A),导致其编码的第156号氨基酸发生错义突变(p.R156H)。患者父母及正常对照均未发现该突变。KRT1基因未检测到突变。结论:KRT10基因的错义突变c.467G>A可能与该患者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