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叶丽香  阮冠宇  李鹏 《海峡药学》2012,24(6):263-264
目的 评价草豆蔻中总黄酮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体外检测草豆蔻中总黄酮对多种肿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草豆蔻中总黄酮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有较强抑制作用,IC50为3.48μg·mL-1;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32.30μg·mL-1、29.21μg·mL-1和16.38μg·mL-1.结论 草豆蔻中总黄酮具有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芫花根总黄酮(TFRD)抗肿瘤活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人卵巢浆液性上皮癌细胞株HO8910皮下种植瘤裸鼠模型,TFRD设3个剂量(30mg·kg-1、55mg·kg-1、85mg·kg-1),分别在造模的3d前、3d后和造模同时对小鼠灌胃14d。MTT法检测TFRD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的毒性、给药后种植瘤裸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3个剂量的TFRD、3种给药模式对小鼠种植瘤的生长都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种植瘤裸鼠的淋巴细胞增值、NK细胞的杀伤活性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明显大于对正常细胞K293-T的细胞毒活性。结论 TFRD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活性是通过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毒性和提升机体免疫力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4.
木瓜总黄酮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木瓜总黄酮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乙醇-正丁醇萃取方法提取木瓜总黄酮;通过分子药物筛选模型、酶联免疫法检测木瓜总黄酮对免疫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PD)-1与其配体(PD-L1)结合的抑制作用。通过H22肿瘤细胞模型小鼠,观察木瓜总黄酮对模型小鼠体内肿瘤体积与存活时间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腹水中肿瘤细胞及淋巴细胞表面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正丁醇馏分中木瓜总黄酮占85%。木瓜总黄酮具有抑制PD-1和PD-L1结合的作用,且抑制效率具有剂量依赖性。木瓜总黄酮在复制模型10 d后对模型小鼠体内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对S180细胞表面PD-L1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体内淋巴细胞侵润有明显增强作用。结论:木瓜总黄酮可以抑制PD-1与PD-L1的结合,同时可降低肿瘤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从而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肿瘤鼠存活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程樱  张立 《中国药业》2013,22(17):103-104
目的 介绍中药抗肿瘤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方法 参阅近年来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中药抗肿瘤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血管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结论 开发中药抗肿瘤药物对于抢救肿瘤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藤茶总黄酮在体外对肿瘤的影响作用。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研究藤茶总黄酮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藤茶总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前列腺癌细胞PC3和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的抑制作用都比较强,且剂量依赖性比较明显,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抑制率也随之增大。72 h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9.15、163.98、27.54μg/mL。结论藤茶总黄酮在体外对人乳腺癌和人前列腺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中药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中药成分复杂,可以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协同发挥作用,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中药抗肿瘤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中药深度研发及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剑锋 《黑龙江医药》2011,24(3):453-456
中药在抗肿瘤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其机理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血管生长、抗氧化作用、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目前由于缺乏对中药药效物质的微观分析和作用规律的科学认识,势必影响中药的进一步应用,所以,对中草药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药多糖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中药多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对肿瘤细胞的直接作用两方面将近年来中药多糖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药抗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刚宏林  杨东光  苏云明 《医药导报》2006,25(11):1173-1174
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抗肿瘤作用日益引起重视,中药在抑制、杀伤肿瘤细胞,改善症状与体征,以及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及其复方制剂主要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的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微管蛋白活性、抑制癌细胞DNA与RNA合成、阻滞细胞周期、抑制拓扑异构酶和影响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如今越来越多耐药细菌的出现,对于细菌耐药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而现今的研究已经发现细菌的生物被膜是其耐药作用的一个独特机制。许多中药被发现对于细菌的生物被膜具有抑制作用,是细菌耐药性研究中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通过查阅分析国内外有关中药对细菌生物被膜抗菌作用的文献,从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细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以及中药对于细菌生物被膜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抗菌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肿瘤科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肿瘤科使用过中药注射剂的病历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剂量、疗程、金额等。结果在我院肿瘤科患者中应用的中药注射剂有15种,其中参麦和华蟾素使用次数最多。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疗程一般为10 d,费用在总的住院费用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30%)。结论中药注射剂在我院肿瘤科住院患者中应用很广泛,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药物剂型。  相似文献   

13.
四环三萜化合物是植物来源中药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一类重要化合物,但研究发现四环三萜类化合物普遍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肠吸收不佳,严重影响了该类成分的开发和应用。四环三萜类化合物按照苷元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达玛烷型、羊毛脂烷型、葫芦素烷型、环阿屯烷型、原帖烷型、楝烷型等几类,总结了不同结构类型的四环三萜化合物单体的肠吸收机制,探讨其肠吸收不佳的原因;综述发现肠吸收多用于研究中药单体、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配伍的有效吸收成分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并表明中药配伍对有效成分的肠道吸收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以期为改善中药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的口服利用度、新剂型的研发设计以及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重大慢性疾病,目前化疗仍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但化疗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会对机体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分离技术和药效机制评价方法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新型中药的活性成分被发现具有抗肿瘤作用。该文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针对中药活性成分发挥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对目前中药有效成分单用及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中药进一步抗肿瘤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加快现代中药研发提高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以及中医药现代化的概念应随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延伸。文中阐述了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性,借鉴有关文献,对中药物质基础、组方原则、药性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提出实现中药国际化,不仅要实现中药标准国际化,确保中药安全性和疗效,而且要开发一批按组分(成分)配伍组方的"现代中药",以适应中药国际化和医学发展趋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药物之一,可通过抑制体内高血糖状态下被激活的多元醇通路中醛糖还原酶的活性而减少山梨醇的蓄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药来源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来源更加广泛,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综述了2010—2020年报道的来源于中药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及其在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症状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酚酸类、皂苷类、多糖类,以及中药提取物,以期为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10~2012年本院抗肿瘤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本院计算机网络系统记录2010~2012年抗肿瘤中药注射剂相关信息,采用金额排序法、占全部药品使用金额比例排序、用药频度(DDDs)排序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抗肿瘤中药注射剂每年的使用数量、用药总金额都逐年上升,年增长率分别为44.48%、52.94%,占全部中药注射剂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结论本院抗肿瘤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总体较合理,一些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兼有增强免疫和镇痛作用的抗肿瘤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较多,一些疗效相近的品种、价格低的更为医师和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8.
脓毒症病机复杂,危及生命,是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临床上多以抗生素、激素、机械通气等治疗为主,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策略,重点阐释了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四种疗法,探讨了中医药疗法治疗脓毒症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临床脓毒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复方作为中医临床用药最广泛的形式,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科学阐释成为全面揭示中医药实用价值进而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代谢组学技术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旨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生物体系在受到刺激或干扰后,内源性代谢物组的变化或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代谢物组分析为基础,借助高通量检测和多元化数据处理手段,整合多维生物信息系统,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综述了最新代谢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对代谢组学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钟传青  曹广祥 《齐鲁药事》2007,26(6):359-360
免疫抑制剂种类繁多,中药类占一定的比重。中药类免疫抑制剂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在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