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入院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对重症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63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血清NT-proBNP水平。将患者根据入院NT-proBNP水平分为A组(NT-proBNP〉2 500 ng/L)35例和B组(NT-proBNP〈2 500 ng/L)28例。统计患者液体复苏6 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达标率和乳酸清除率,并记录液体复苏时间、液体用量以及多巴胺用量。结果①重症脓毒症患者入院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A组和B组比较,液体复苏6 h后CVP达标率、MAP达标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ScvO2达标率、乳酸清除率低于B组(P〈0.01);③与B组比较,A组复苏6 h液体用量和多巴胺用量较多,复苏达标时间较长(P〈0.05或〈0.01)。结论入院即刻NT-proBNP水平可能是重症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效果重要的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每搏量变异度(SVV)监测在脓毒血症休克行机械通气患者血容量复苏中的应用。方法脓毒血症休克行机械通气患者71例,分为SVV、中心静脉压(CVP)组,分别用经外周动脉波形分析(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SVV和传统CVP监测来指导血容量复苏,比较6 h后两组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MAP、24 h后血乳酸水平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情况。结果 6 h后SVV组与CVP组ScvO2、MAP相近(P均>0.05),24 h后SVV组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CVP组(P均<0.05)。结论 SVV监测能更好地指导脓毒血症休克行机械通气患者的血容量复苏,效果优于传统CVP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FloTrac/Vigileo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心源性休克患者复苏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9例入住ICU的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FloTrac/Violeo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对患者进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液体复苏。观察液体容量复苏期间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动态变化及疾病的转归。结果:19例患者,复苏72 h后中心静脉压(CVP)均较前明显下降,CI、ScvO2明显升高(均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入院第28 d,13例患者复苏成功后转入普通病房,无严重并发症。6例患者因严重心力衰竭死亡。复苏后72 h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HR、MAP、CVP、CI、SVRI、ScvO2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存活组复苏前后比较,CVP较前明显下降,CI、ScvO2明显升高(均P0.05)。死亡组MAP、CVP较前明显下降,CI、ScvO2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FloTrac/Vigileo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能有效地通过监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容量负荷及全身血流灌注情况,以指导临床进行液体复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指导下腔静脉塌陷指数在重症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0例在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超声指导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乳酸值(LAC)、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中心静脉压(CVP)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 O2)、液体量、住院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HR、RR和LAC均低于治疗前,Sp O2、CVP和Scv O2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4 h和48 h内观察组液体输入量、输出量和正平衡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7 d死亡率及28 d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指导治疗可减少重症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的液体量,缩短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对指导重症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对脓毒症休克患者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将6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随机分为PiCCO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早期留置病原学标本、积极行抗感染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中心静脉压(CVP)及平均动脉压(MAP),在此基础上PiCCO组经中心静脉导管行PiCCO监测,目标是维持ScvO2〉70%。记录PiCCO组0、6、12、24、48、72h监测参数变化;记录两组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用量,常规液体(平衡液、聚明胶肽及血浆)输入量,机械通气及血气分析指标,急性肾脏损伤发生例数。结果PiCCO组常规液体输入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急性肾损伤发生例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均〈0.05),两组机械通气及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进行PiCCO监测,可指导临床进行精确液体复苏等治疗,从而减少急性肾损伤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心指数(CI)等血流参数联合监测对老年脓毒性休克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进行目标导向性补液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4月-2018年7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老年脓毒性休克伴ARD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以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为指导行目标导向性补液治疗,为对照组;另31例行持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以ITBVI、EVLWI、CI为指导进行补液治疗,为研究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补液治疗6、24h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7.42% vs 45.16%;93.55% vs 70.95%,P均<0.05),平均动脉压(MAP)、CVP、复苏液体量、每小时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72h,研究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及去甲肾上腺素剂量、血清乳酸、呼吸参数(呼气末正压、呼吸频率、顺应性、氧合指数)显著优于治疗24h,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治疗72h血肌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率及28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8.39% vs 74.19%; 12.90% vs 35.48%,P均<0.05),患者平均机械通气、住ICU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ITBVI、EVLWI、CI联合监测指导老年脓毒性休克伴ARDS患者目标导向性补液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下腔静脉管径呼吸变异指数(IVC-rvi) 对脓毒性休克非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的预测价值及其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6例脓毒性休克非机械通气患者,均实施容量负荷试验,将心指数增加率≥10%记为容量反应阳性 ,其中容量反应阳性组52例,容量反应阴性组44例。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ScvO2、IVC-rvi和心肌损伤指标 [包括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ScvO2、IVC-rvi对容量反应阳性的评估价值;采用Pearson法分析患者ScvO2、IVC-rvi与心肌损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容量反应阳性占比54.17%;容量反应阳性组患者ScvO2高于容量反应阴性组患者,IVC-rvi、cTnT、cTnI、NT-proBNP水平低于容量反应阴性组患者(P均<0.05)。ScvO2、IVC-rvi预测容量反应阳性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4.93%、53.52%,二者联合预测容量反应阳性的灵敏度与单独预测相当,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单独预测; ScvO2与cTnT、cTnI、NT-proBNP水平均呈负相关,IVC-rvi与cTnT、cTnI、NT-proBNP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ScvO2、IVC-rvi可预测脓毒性休克非机械通气容量反应,且二者与心肌损伤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1—2013年收治的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对症处理,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液体管理,研究组患者根据PICCO监测结果进行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肺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排血指数(CI)及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液体复苏相关指标〔包括液体复苏6 h液体入量及液体复苏24 h液体入量、多巴胺用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及血清乳酸水平〕、预后相关指标〔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入住重症医学科(ICU)时间、液体复苏6 h及24 h达标情况、液体复苏28 d死亡情况及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GEDVI、ITBVI、SVRI、CI高于对照组,EVLWI、PVRI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液体复苏6 h液体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液体复苏24 h液体入量大于对照组,多巴胺用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少于对照组,MAP、CVP、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血清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液体复苏6 h及24 h达标率高于对照组,液体复苏28 d病死率及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有利于及时恢复有效血容量、改善机体氧合状态并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还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肺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下的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SVV组和对照组,各3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脓毒性休克的常规对症治疗,SVV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SVV、中心静脉压(CVP)指导下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CVP、MAP、CI、ELWI、PaO_2/FiO_2均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SVV组复苏后6h、24h后MA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ELWI、PaO_2/FiO_2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SVV组机械通气(MV)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24h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及输液量均明显减少(P0.05)。SVV组急性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6.45%,显著低于对照组32.26%(P0.05)。结论基于SVV的液体复苏策略较CVP更为安全有效,有助于优化液体管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评估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IVC-rvi)对脓毒症休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的价值,分析其与乳酸清除率(LCR)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机械通气与容量负荷试验。根据心脏指数(CI)分为有反应组37例(CI≥15%)和无反应组41例(CI<15%),分析负荷试验前、后ScvO2、IVC-rci、LCR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cvO2、IVC-rci对负荷试验有反应者的预测价值。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LCR与ScvO2、IVC-rvi的相关性。 结果:有反应组负荷前、后ScvO2、乳酸低于无反应组,IVC-rvi高于无反应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cvO2、IVC-rvi预测有反应患者的AUC为0.617、0.741;两项联合预测AUC为0.864,灵敏度91.9%,特异性78.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CR与ScvO2、IVC-rvi呈显著正相关(r=0.526、0.541,P均<0.05)。结论: ScvO2、IVC-rvi对预测脓毒症休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具有一定价值,但两者联合预测效果更好,且两指标与LCR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脉搏连续心排血量(PICCO)指导早期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消化科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并应用PICCO指导早期液体复苏的37例SAP患 者作为PICCO组,同期选择应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的39例SAP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48h内液体出入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天病死率。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性(ROC)曲线分析28天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76例患者入选,其中男41例,年龄58.76±13.84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比例、入院血糖、血乳酸、血肌酐、氧和指数、平均动脉压、APACHE II 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PiCCO组患者的0~6h补液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6~72h补液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PICCO组患者的血液净化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但是两组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比例、导管相关感染率和28天病死率均无显著差别(P>0.05)。ROC曲线发现年龄(AUC 0.71, 95% CI, 0.63~0.76,P=0.03)和APACHE II评分(AUC 0.78, 95% CI, 0.67~0.91,P=0.02)为预测28天病死率的重要因素。结论PiCCO可以精确指导SAP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应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 CCO)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6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i CCO组(33例)和CVP组(中心静脉压监测,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比较治疗结局及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72h后PICCO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血管活性药物评分、MAP、CI值均优于CVP组(P0.05)。PICCO组住院病死率、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低于CVP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Pi CCO监测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能够提高第一次液体复苏成功率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去甲。肾上腺素(NE)降阶梯治疗对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执行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NE治疗的脓毒症休克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去除24h内死亡及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18例,两组均有21例最终入选。两组均根据EGDT进行目标液体复苏治疗,第一组为常规使用NE组(CNE组),即逐渐加量NE至血流动力学稳定;第二组为降阶梯NE组(DNE组),开始就给予NE0.5或1.0gg/(kg·min),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逐渐减量。在治疗前对所有休克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1I)评分,记录应用NE前及应用30min,2h,6h,12h,24h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值、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02)。同时比较两组患者24h液量、急性肾损伤(AKI)、应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应用镇静药物后出现血压下降和出现应激性溃疡的例数及28d内死亡例数。结果两组患者均可完成EGDT目标,MAP和CVP在用药30min和2h时,DNE组明显高于CNE组[MAP:(72.3±5.5)VS(61.0±6.8)mmHg,(71.9±6.I)vs(66.1±6.2)mmHg;CVP:(10.3±1.9)VS(8.5±2.4)mmHg,(10.5±1.8)vj(8.74-2.2)mmHg;均P〈0.051。MAP和CVP在其他时间点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血乳酸值、ScV02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心液量DNE组较CNE组减少[(57084-934)VS(63524-1208)ml,P〈O.05]。应用镇静药物后血压下降的患者,DNE组较CNE组减少(6VS15,P〈O.05)。而两组患者在出现AKI、应用CRRT、ARDS和出现应激性溃疡的患者例数及28d内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的降阶梯使用在脓毒症休克中更便于EGDT的执行,对重要脏器并未增加缺血风险,有利于复苏液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后低血容量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EGDT)策略。 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术后低血容量患者5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9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根据传统方法进行液体治疗,治疗组根据EGDT方案进行液体治疗,观察两组第8、24、48小时液体输入量、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HR、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血乳酸水平(Lac)、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病种、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值,肝、肾功能等基本情况上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第8、24小时晶体、胶体用量,液体总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8、24小时CVP、ScvO2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第8、24、48小时MAP无明显差异,但对照组血压波动明显大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术后第8、24小时Lac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48小时无明显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小于对照组,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能动态反映心脏手术后低血容量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实时监测容量指标,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指导液体管理,对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心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全麻开腹结肠癌术后复苏前后SOFA评分的变化与Pcv-aCO2相关性,为临床提供指导。 方法 选取武汉第一医院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72例,行全麻剖腹探查+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在液体复苏开始时及液体复苏24小时目标治疗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计算ΔSOFA,分为ΔSOFA≤3与ΔSOFA>3二组,比较二组患者液体复苏前和复苏24小时后Pcv-aCO2、MAP、CVP、ScvO2 、乳酸清除率等指标的统计学差异,及与ΔSOFA的相关性。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数据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为显著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的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结肠癌术后液体复苏前后Pcv-aCO2、MAP、CVP、ScvO2 、乳酸清除率与ΔSOFA的关系。 结果 乳酸清除率、Pcv-aCO2与ΔSOFA显著相关(P<0.05),而MAP, CVP, ScvO2, CI,与ΔSOFA无显著相关。 结论Pcv-aCO2可指导开腹结肠癌症术后的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容量管理,尤其当ScvO2达到70%时,其对氧供需关系的预测仍然敏感。 【关键词】 Pcv-aCO2 、SOFA评分、结肠癌术后、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6.
李娟 《山东医药》2014,(11):63-64
目的观察脉波指示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技术在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6例需气管插管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患者经股动脉放置PICCO动脉导管,根据PICCO指标的动态变化调节呼吸机参数,以指导补液速度、液体平衡及血管活性药的调节。对照组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根据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心率(HR)及尿量等情况指导补液。观察两组治疗前(To)、治疗后12h(T1)、治疗后24h(T2)、治疗后48h(T,)的HR、CVP、MAP、氧合指数(PaO2/FiO2),记录呼吸机应用时间、ICU住院时间、28天内病死率。结果与同组Tn时点比较,两组T1、T2、L时点HR水平降低,CVP、MAP、PaO2/FiO2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1、T2、T3时点HR水平降低,CVP、MAP、PaO2/FiO2水平升高(P均〈0.01)。观察组及对照组呼吸机应用时间分别为(7.91±2.32)、(15.32±3.79)h,ICU住院时间分别为(9.15±2.43)、(22.51±4.71)d,28天内病死率分别为13.6%、25.0%,两组比较P均〈0.01。结论应用PICCO技术可随时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可根据其结果及时调节呼吸机参数,强化液体管理可使患者早日脱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人源性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Kal)水平变化在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中的研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88例。根据60d后患者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n=58)和死亡组(n=30)。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探讨Kal水平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相关性、影响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因素以及不同血浆Kal水平对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例数、感染性休克例数、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Kal水平、IL-6水平、CRP水平方面差异显著(P<0.05),在其他临床特征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存活组患者Kal水平呈升高趋势,死亡组患者Kal水平呈下降趋势。Kal水平与年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创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L-6水平、CRP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P>0.05)。APACHE II评分高、SOFA评分高、Kal水平偏低、IL-6水平偏高、CRP水平偏高是影响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P<0.05)。其中,入住ICU时血浆Kal水平<4ug/mL不利于患者预后。血浆Kal水平≥4.0 ug/mL组生存率显著高于<4.0 ug/mL组(P<0.05)。结论:入住ICU时血浆Kal水平<4.0 ug/mL不利于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血浆Kal水平可作为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PiCCO监测技术联合NT-proBNP检测在老年脓毒性心肌功能障碍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及其意义。方法选取脓毒症伴心肌功能障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共60例,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PiCCO监测技术联合NT-proBNP检测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的容量管理,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容量管理,比较分析两组复苏6 h后相关参数[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尿量、血乳酸水平]、心功能指标[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6、24、48 h的液体正平衡量、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和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的用量,机械通气时间、住ICU的时间及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复苏6 h后相关参数(CVP、MAP、ScvO_2、尿量、血乳酸水平)观察组复苏后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6 h观察组NT-proBNP与cTn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治疗24 h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6 h及24 h液体平衡量中无明显差异(P>0.05),而48 h液体正平衡量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30 d住院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iCCO监测技术联合NT-proBNP检测在老年脓毒性心肌功能障碍患者液体复苏中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正确指导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对改善心肌损害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娟  徐磊 《山东医药》2014,(8):54-56
目的 观察脉波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技术在多发伤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6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经股动脉放置PICCO动脉导管,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放置双腔或三腔中心静脉导管,根据PICCO指标变化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根据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心率(HR)及尿量等指导液体复苏.记录两组治疗前(T0)及治疗后6 h(T1)、12 h(T2)、24h(T3)的HR、CVP、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PaO2/FiO2),72 h复苏液体量,呼吸机应用时间,ICU住院时间,28d内病死率.结果 两组T1、T2 、T3时的HR均低于T0,CVP、MAP、PaO2/FiO2均高于T0,P均≤0.01;治疗组T2、T3时的HR、CVP、MAP均低于对照组,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72 h复苏液体量(14451.7±162.9)mL、呼吸机应用时间(7.1±3.57)h、ICU住院时间(9.5±3.92)d、28 d内病死率11.1%,对照组分别为(21520.6±178.2)mL、(15.2 ±3.79)h、(22.1 ±4.15)d、22.2%,P均≤0.05.结论 HCCO技术能有效地指导多发伤患者的液体复苏,减少72 h复苏液体量,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和ICU住院天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林凤  唐忠平  管亚慧  杨翼 《山东医药》2012,52(43):65-67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0)技术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将4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于PiCC0技术指导下行EGDT,对照组常规参照中心静脉压(CVP)进行EGDT。记录两组治疗达标时间,达标时的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生理参数,6、24 h复苏液体量及多巴胺用量,30 d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达标时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MAP、CVP、PaO2/Fi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6、24 h复苏液体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均<0.01),多巴胺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30d内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在PiCCO技术指导下进行EGDT,可更快纠正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异常,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