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食管癌增强CT图像特征建立简易评分模型,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P53阳性表达的风险,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搜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228例ESCC患者。根据术后免疫组织化学病理结果分为P53阴性组(n=78)和阳性组(n=150)。评估术前增强CT图像,记录食管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大小(长度、厚度)、CT强化程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评分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评分模型及独立预测P53阳性表达的效能。应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拟合度。结果 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肿瘤长度、CT强化程度是P53阳性表达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其诊断P53阳性表达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2、0.636。基于以上2个CT特征建立评分模型,评分模型诊断P53阳性表达的AUC为0.835(95%CI:0.779~0.892),当以评分1分为阈值时,评分模型诊断P53阳性表达的灵敏度为85.3%,特异度为78.2%、...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前哨淋巴结(SLN)显像等指导活组织检查技术(SLNB)在口腔鳞癌分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Cn0期口腔癌患者31例,肿瘤旁黏膜下注射专利蓝和99Tcm-右旋糖酐(DX),分别采用蓝染法、淋巴显像法、术中γ探测法定位SLN.行常规病理检查,同时对常规切片阴性者采用连续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鼠抗人角蛋白抗体(Ael/AE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计算SLN的检出率及评价cNo期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真实状态.结果 用蓝染法、γ探测、淋巴显像分别检测出25(80.6%),31(100.0%),30(96.8%)例的SLN,SLN分别为44,55,51枚,平均每例1.4(1~3)枚.非 SLN(NSLN)1302枚.常规病理检查SLN转移(阳性)6枚(6例),其中1例伴NSLN转移.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检出I例SLN转移.续切片+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出2例SLN转移.未发现单独的NSLN转移病例.结论 蓝染法、γ探测和淋巴显像对SLN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其指导的SLNB检测可显示cN0期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的真实状态;连续病理切片和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微小转移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3.
食管中段癌胃黏膜下转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男,62岁,维族.进行性吞咽困难40d .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中下1/3叩击痛,心肺腹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医源性损伤对家兔颈段喉返神经(RLN)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牵拉组、结扎组、电凝组、钳夹组),模拟临床甲状腺手术中可能发生的颈段RLN常见损伤,建立4种医源性RLN损伤的动物模型,应用运动神经功能监护仪经插入式双极电极采集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获取不同类型损伤后诱发喉肌电图的最小刺激电流强度阈值(MSCIT)。采用自身对照方法,与自身损伤前结果比较。结果新西兰兔RLN损伤前的平均MSCIT为0.05mA,损伤后各组(牵拉组、结扎组、电凝组、钳夹组)的平均MSCIT分别为0.24mA、1.04mA、≥3.0mA和2.81mA,牵拉组与对照组比较,钳夹组与电凝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凝和钳夹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结扎和牵拉的影响相对较小,RLN具有一定的抗牵拉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可切除性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不同T分期病人胸腹部转移淋巴结CT表现及分布特征。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2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同时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225例,女104例,年龄38~82岁,平均(55.8±9.2)岁。根据原发肿瘤是否浸润肌层将病人分为2组(pT1及pT2-3)。通过观察多层螺旋CT颈胸腹部淋巴结大小、密度及强化方式等综合判断淋巴结转移,采用Kappa检验对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及病理学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估,同时观察不同T分期病人转移淋巴结优势分布区域。结果 32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中,pT1病人51例(51/329,15.5%),pT2-3病人278例(278/329,84.4%)。MSCT共发现转移淋巴结967枚,其诊断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淋巴结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κ=0.708)。胸段食管癌病人最常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区域为上纵隔及胃周区域。pT1组病人中,原发肿瘤位于胸上段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为上纵隔区,位于胸中、下段最易发生胃周区域淋巴结转移,中下纵隔及腹腔区域转移较少。pT2-3组中,胸上中段及下段食管癌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分别为上纵隔区及胃周区,而中、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pT1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评估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准确性,且食管癌不同T分期病人的淋巴结转移区域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ACR TI-RADS)构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96枚PTC病灶,依据ACR TI-RADS进行评分,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IC),采用向后逐步回归,选择最小AIC值对应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 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径(OR=1.11)、癌灶数量(OR=2.13)、ACR TI-RADS总分(OR=1.46)、性别(OR=2.33)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最小AIC值(270.135)对应的风险预测模型为:Y=-4.564+0.102×最大径+0.757×癌灶数量+0.380×ACR TI-RADS总分+0.846×性别;以0.421为诊断截值,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759(95%CI 0.696~0.822),校准图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表明模型预测率与实际发生率一致性较好(P>0.05)。内部验证的C统计量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在口腔鳞癌治疗中的的预测价值。方法口腔鳞癌患者20例,使用亚甲蓝染色法对前哨淋巴结进行染色识别。结果SLNB成功率为70%。SLNB对颈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准确率为100G。前哨淋巴结(SLN)每例平均2.4枚。14例患者中有6例存在颈部淋巴转移,其中5例仅转移至SLN,1例SLN和非SLN均有转移。结论SLNB能准确预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情况,为SLNB阴性的口腔鳞癌患者避免颈淋巴清扫术提供了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广谱抗体CK(AE1/AE3)作为免疫标志物在喉鳞癌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与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对50例喉鳞癌患者喉标本及其常规病理报告为阳性的140个淋巴结和阴性的756个淋巴结重新切片,以CK(AE1/AE3)作为免疫标志物,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结果在50例喉鳞癌原发灶和病理检查阳性淋巴结中,CKAE1/AE3全部表达,和临床T分期、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P〉0.05),756个阴性淋巴结标本中,有9例(18.0%)16个淋巴结(2.1%)发现了微转移灶。结论CK(AE1/AE3)免疫组化法是检测喉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而便捷的方法,特别对筛选组织学检查淋巴结阴性但存在微转移的患者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蛋白在喉鳞癌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相关因素以及淋巴转移的关系,了解VEGF-C蛋白在喉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46例喉鳞癌癌内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观察并分析其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T分期、肿瘤临床分型及颈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喉鳞癌组织不同部位的VEGF-C蛋白表达明显不同。"~GF-C在癌内、癌旁及正常组织中均有表达,但癌内组织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其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T分期、肿瘤临床分型及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VEGF-C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这些因素无显著相关。结论喉癌细胞分泌VEGF-C诱导癌内和癌周淋巴管增生扩张是喉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VEGF-C检测有望作为临床早期判断和预测颈淋巴结转移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 125I粒子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后复发的近期疗效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间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 125I粒子植入的食管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后复发的47例患者(男42例,女5例;年龄:47~77岁)资料。 ...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目的评价CT对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病例37例,行CT检查,平扫10例,增强扫描27例。结果(1)各段食管癌均可引起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左右两侧表现不一致。右侧淋巴结绕着气管右后壁生长呈“L”形,边界不清晰,密度多均匀,致气管右后壁受压狭窄呈不规则状,甚至气管左移,局部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被推向外或前外。而左侧淋巴结呈结节状紧贴气管左壁,气管以右移为主,局部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被推向外或后外。(2)颈段食管癌伴局部淋巴结转移时,应以CT作为治疗定位标准。(3)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大小与食管癌局部病变的大小不呈平行关系。(4)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需与甲状腺癌、气管癌、环后区癌、神经源性肿瘤鉴别。结论掌握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CT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可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并与增强CT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方法 胸段食管鳞癌患者54例,术前一周内行18F-FDG PET/CT和增强CT扫描,术后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显像方法对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不同短径范围的诊断准确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四格表χ2检验。 结果 手术共切取肿大淋巴结186枚,均经病理证实,其中淋巴结转移77枚,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77.9%(60/77)、95.4%(104/109)和88.2%(164/186),增强CT分别为40.3%(31/77)、75.2%(82/109)和60.8%(113/186),二者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4、15.77和36.77,P均 < 0.01)。对于短径>5 mm(5~10 mm及≥10 mm)的淋巴结,18F-FDG PET/CT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增强CT,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和26.47,P均 < 0.01);对于短径≤5 mm的淋巴结,二者间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 结论 18F-FDG PET/CT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短径>5 mm的淋巴结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宋涛  李祥  张建伟  骆俊朋  黎海亮   《放射学实践》2012,27(7):750-753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其CT灌注参数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50例食管癌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术后标本中MVD及VEGF的表达。分析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CT灌注参数中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MVD、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CT灌注参数中BF、BV、MTT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分别为(128.81±50.05)和(105.55±43.18))ml/(100g.min)、(7.64±3.11)和(6.33±1.71)ml/100g、(5.62±1.97)和(7.16±3.3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S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8.32±5.39)和(9.66±2.46)ml/(100g.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以PS值>10ml/(100g.min)为阈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5.8%、65.4%、2.77和0.06;VEGF及MVD值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52和0.384,P<0.01)。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其中PS值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CT观察胸段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价CT对胸段食管癌伴两侧气食管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经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的胸段食管癌病例46例,对照气管食管沟转移淋巴结的CT表现与病理改变。结果:46例病例中,14例有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占30%,手术共取两侧气管食管沟淋巴结277枚,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16枚,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与否与胸段食管癌部位及T分期无相关性(P>0.05)。CT诊断两侧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18枚,平均直径1.0cm(0.3-2.5cm),CT检查发现气管食管沟淋巴结个数的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0%和98.47%,阳性预测值77.78%,阴性预测值99.23%。结论:(1)对食管癌病人而言,气管食管沟处出现结节,即可认为是淋巴结转移。(2)对不手术的放射治疗病人,下颈部及胸部CT检查应列为常规,并以此指导制订放疗计划。(3)胸段食管沟阴性,再加上临床检查两侧下颈部颈内静脉淋巴结链区以及两侧销骨上区淋结阴性者,可选择性不行三野清扫,以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引流区淋巴结短径值大小与胃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的38例胃癌的MSCT资料,测量胃周淋巴结短径径值,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8例中,经MSCT于23组胃引流区检出淋巴结共217个,其中阳性淋巴结105个(阳性率48.4%),阴性淋巴结112个;阳性组淋巴结的短径均数为(9.7±6.2)mm,阴性组淋巴结短径均数为(6.0±2.1)mm,两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淋巴结按短径径值大小分为4组,短径1~5mm组阳性率为20.8%(5/24),6~9mm组阳性率为42.5%(54/127),10~15mm组阳性率为61.2%(30/49),15mm以上组阳性率为94.1%(16/17),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短径值>5mm为评估阈值,敏感性为95.2%(100/105),特异性为16.1%(18/112);以短径值>10mm为评估阈值,敏感性为43.8%(46/105),特异性为81.2%(91/112)。结论:随着胃引流区淋巴结短径的增大,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增加,但以某一径值作为评估转移阈值,无法同时保证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故MSCT评估胃癌淋巴转移不能单纯依靠径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18F—FDG PET/CT和CT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分期(N分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资料(术前同期行增强CT和^18F—FDG PET/CT检查,术中清扫各站淋巴结),根据其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合影像学诊断,比较CT和PET/CT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及确定N分期的准确性。结果 CT和PET/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63.6%,64.6%,64.3%,47.7%,77.8%与87.9%,87.7%,87.8%,78.4%,9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PET/CT诊断N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54.4%和7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在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临床价值高于CT,能够更准确地确定N分期,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