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旭 《山东医药》2010,50(49):33-33
2008年8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28例骨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8例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31~83岁;患病肢体:左下肢21例,右下肢6例,双下肢1例;急诊手术治疗8例,择期手术治疗20例。患者均行抗感染、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支持治疗,其中2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1例行取栓术,  相似文献   

2.
李爱芹 《山东医药》2005,45(6):65-65
患者男,47岁,因反复胸闷、胸痛1年,加重半个月,于2003年9月19日入院。给予积极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于9月28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后双下肢皮温无异常,足背动脉搏动好。卧床休息,术侧(右侧)肢体制动24小时。24小时后患者下床活动,自觉右下肢麻木,未引起注意。48小时后出现右下肢肿胀,查体见右下肢左下肢明显增粗,凹陷性水肿,颜色无改变,足背动脉搏动好,右下肢皮温较左下肢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糖尿病及其合并症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26例连续行冠状动脉主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16例)和非糖尿病组(110例),应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临床特征,并随访术后总死亡率及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探讨糖尿病组心脏性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 两组术前及术后的临床特征、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等差异无显著性。结果 两组术前及术后的临床特征、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等差异无显著性。平均随访3.5年总死亡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但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糖尿病组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15%与3%,P<0.01)。糖尿病和术后低左室射血分数与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密切相关(95%可信区间1.29-15.20)。糖尿病组的心脏性主要是猝死、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术后低左室射血分数、女性及糖尿病肾病是主要预测因素。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长期预后不良,特别在低左室射血分数、女性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高,预后差。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肾功能障碍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DeBakeyBI型主动脉夹层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9例行腔内修复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DeBakeym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临床护理资料,着重分析护理方法。结果2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3.4%(1/29)患者术后4h后发生瘤体破裂死亡,6.9%(2/29)患者发生内漏,3.4%(1/29)患者截瘫,41.3%(12/29)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和谵妄,72%(21/29)患者发热。28例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术前、术后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时缓解疼痛,严密控制各种诱发危险因素;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变化、肢体活动及血运情况,防止伤口感染;做好躁动和谵妄患者的安全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玉明  郭玉洁 《山东医药》2013,(46):108-108
患者女,55岁,因左腿酸胀麻木4年就诊,门诊以左侧大隐静脉曲张收住院。患者一般情况可,普通查体无特殊,专科检查:双下肢无畸形,左下肢较右下肢粗,左下肢静脉迂曲、扩张呈团块状,无溃破,无皮肤色素沉着,肢体远端血运、感觉良好,足背动脉波动好,左下肢深静脉通畅试验阴性,左下肢瓣膜功能试验阴性。右下肢未见明显异常。彩超示左下肢动脉未见异常,血流未见异常;左下肢深静脉通畅,瓣膜功能未见异常;左侧大隐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73岁。因“发作性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于2007年2月24日收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入院后体检:血压130/70mm Hg,双侧瞳孔2—3ml/l,对光反射迟钝;肌力:左上肢Ⅴ级,右上肢Ⅳ级,左下肢Ⅴ级,右下肢Ⅲ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30年,长期Ⅵ服“缬沙坦80mg和美托洛尔25mg,2次/d”降压。2000年,患者曾患“左侧枕叶梗死”。2002年9月、2003年5月、2006年3月患者多次因“脑供血不足”入院。期间数次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示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图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回馈教学法应用于老年脑胶质瘤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老年脑胶质瘤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功能训练指导,观察组基于回馈教学法的康复训练指导。对比两组术后1 d、术后28 d的四肢肌力、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训练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8 d左上肢、右上肢肌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8 d左下肢、右下肢肌力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8 d心理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8 d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8 d训练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馈教学法应用于老年脑胶质瘤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可显著改善四肢肌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提升训练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Hybird技术)治疗破口位于弓部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AD)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StanfordB型AD37例,均采取腔内隔绝术,并在其术前行血管旁路移植术。其中男33例,女4例,年龄36-71(51.84±9.21)岁。主动脉夹层第一破口距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均小于15mm。27例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行右颈总动脉一右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移植术,2例行左颈总动脉-左腋动脉移植术(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及近端均被夹层血肿挤压)。术后立即转人介入导管室行腔内隔绝术。共置入带膜支架42枚(双支架5例,其中4例应用带膜支架加裸金属支架)。结果(1)37例行血管旁路移植术及腔内隔绝术均顺利。术后8—24(17.97±3.88)d出院。其中1例院内死亡,近期死亡1例(随访证实出院后当日死亡,等同于近期)。其余病例均无内漏、截瘫、内脏器官缺血、脑部缺血和左上肢缺血症状,随访30d,均恢复良好。(2)术后11例出现发热,排除感染因素,考虑为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经对症处理后恢复。2例因人工血管吻合口出血再次行吻合术。2例新出现肾功能不全,分析为对比剂肾病,经治疗后恢复。术后有5例仍有胸背痛症状,复查主动脉增强CT无内漏出血,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75岁。因腹主动脉瘤腔内主单髂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修复加股一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2年伴左足静息痛3月,于2006年11月人院。高血压病史20余年,无糖尿病病史。20个月以前因右下肢间跛2年静息痛9月在本院经CTA诊断为腹主动脉瘤累及左髂总、髂内动脉、伴右髂动脉硬化闭塞,见图1。行主单髂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修复加股一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覆盖范围包括肾下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及髂外动脉近端),术后足背动脉搏动恢复出院。3月余前又因右下肢间跛复发伴右小腿溃疡形成5个月再次行右锁骨下一右股总一膝上右胭动脉序贯性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右下肢症状改善,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 I)术后患者心功能、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AMI并行PCI术的患者分为AM 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组、AM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组、单纯AMI组,术后3个月观察各组心功能、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与单纯AMI组比较,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心功能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明显升高(P均〈0.05)。AM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组心功能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较AM 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伴发左束支传导阻滞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病情恶化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徐林  柏小金 《山东医药》2007,47(27):128-129
选择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31例(36髋),年龄3—6岁的21例中,行Salter截骨术13例,行关节囊旁截骨术8例;年龄7-11岁的10例患者在Salter截骨术后配合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截骨。所有病例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后均得到随访,临床功能评定:优13例、良13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4%;X线评定:优14例、良13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7%。提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术式选择,应根据年龄、髋臼发育状况、股骨头脱位高度以及前倾角大小综合因素采用联合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老年危重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取栓术后的诊治经验,探讨持续性静脉滤过(CVVHD)治疗在此类患者动脉栓塞取栓术后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5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7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按照患者或家属意愿,根据是否采用CVVHD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n=21)和对照组(n=26)。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情况,重点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术前出现肢体发绀、僵硬症状的比例更多(P<0.05);治疗组患者血钾、肌酐及尿素氮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3.5±1.6) vs (18.2±2.1)d,P=0.043]、住院期间死亡率显著降低(9.5% vs 19.2%,P=0.027)。结论 老年危重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术后积极进行CVVHD治疗可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明显减少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非药物治疗手段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桥血管和支架的再通率。方法CABG术后和药物支架植入术后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各40例,其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功能不全、脑卒中、药物治疗病史具有可比性。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桥血管和药物支架的效率和寿命的远期效果。结果与行CABG患者的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34.3%。与行CABG患者的左乳内动脉(LIMA)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左前降支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14.8%。与行CABG患者的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静脉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49.8%。结论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植入术的远期通畅率较CABG明显增高,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植入术的药物支架的效率和寿命要优于CABG的桥血管。  相似文献   

14.
1病例简介 患者1,男,72岁,因左下肢间歇性跛行2年,于2001年6月在我科诊断为双髂动脉狭窄,左侧闭塞、右侧狭窄60%,遂行右股动脉——左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年出现胸闷、活动后加重,发作逐渐频繁,心电图示:胸前导联ST段下移,当地诊为冠心病,予对症治疗。术后14个月又出现左下肢跛行,伴双下肢发凉,左侧为重,并发生左足趾溃疡。于2002年11月4日入住我科,诊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度)、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型糖尿病。行冠状动脉及下肢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85%,回旋支狭窄80%;双侧髂动脉病变同前,双侧股浅动脉近心端皆有90%狭窄,其远端均有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硬化。左、右房室瓣轻度反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定量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供血区域局部收缩功能。方法对6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血管开通后无复流13例(无复流组),心肌灌注良好49例(灌注组)。分别于PCI术前、术后3d、1个月及6个月测量左前降支参与供血的9个室壁节段的沿长轴收缩期应变率(SR)并与术前比较,确定异常节段。结果两组各时点sR降低,灌注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SR均显著高于无复流组,绝大多数心肌节段SR较术前增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SR逐渐增加;无复流组术后3d及1个月除极少数节段SR降低外,其他节段心肌SR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部分心肌节段SR较术前及术后3d有所增加。结论SRI可动态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供血区域心肌收缩功能,间接评估心肌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16.
病例摘要患者女,52岁。1998年4月9日因间断性咯血,劳力性心悸、气急,双下肢水肿半年入院。自幼有右下肢静脉曲张。1996年10月出现右下肢肿痛。1997年4月23日在某医院行右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及股静脉缩窄术(置静脉戒指),术后10天行下肢...  相似文献   

17.
左冠状动脉主干慢性完全闭塞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左主干)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所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左主干完全闭塞的13例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右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冠状动脉造影4336例中检出左主干完全闭塞13例,占0.29%。②本组13例患者均有典型劳力型心绞痛,11例(84.6%)于心绞痛发作时V3~6导联ST段下移≥0.2mV。③13例患者均为右优势型冠状动脉分布。④12例患者可见来自右冠状动脉丰富的侧支循环,其左心室射血分数(EF)均在正常范围,另1例严重左心室功能障碍者(EF=0.26)侧支循环较差。1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心绞痛消失。结论:左主干完全闭塞临床上很少见,来自右冠状动脉丰富的侧支循环对维护左心室功能非常重要.但不能防止心绞痛发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7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罪犯血管不同分为左前降支组51例、左回旋支组27例、右冠状动脉组39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TIMI血流分级、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左回旋支组和右冠状动脉组比较,左前降支组术后ST段完全回落的梗死相关导联数和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P〈0.05),心源性死亡率及总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左前降支病变者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更缓慢、左心功能不全更严重、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注射吸毒引致假性股动脉瘤的特点、传染病防护及外科治疗。方法对34例因注射吸毒导致假性股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先行急诊外科处理(加压包扎及支持疗法),完善术前准备及防护后行手术重建患肢血运。结果全部患者手术成功,患肢血运明显改善。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股动脉通畅,血管腔无明显狭窄。术后有2例出现创面愈合不良,人造血管外露,经换药及保守治疗半年后,1例伤口2期愈合,1例行人造血管取出术,术后创面愈合好。结论术前应详细检查患者是否合并传染性疾病并合理防护,可加强医护人员工作的安全性,并对术后患者的治疗提供相应的指导;彻底清创、止血、肢体血运的重建,是假性股动脉瘤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升高被认为是冠心病和慢性肾病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但大内皮素1对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慢性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大内皮素1对慢性肾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测量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随访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 共入组144例患者。平均年龄63.2±9.9岁。随访(4.3±0.9)年,随访率92.4%。死亡总人数14例(9.7%),其中8例(5.5%)为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相关分析显示大内皮素1水平与体重指数、肌酐、脑钠肽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估测肾小球滤过率、高密度脂蛋白负相关。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血浆大内皮素1是术后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 6.221,95% CI:1.455–22.595,P=0.014)。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血浆低水平(大内皮素1<0.68 pmol/L)与高水平(大内皮素1≥0.68 pmol/L)大内皮素患者术后的生存曲线,可见两组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浆大内皮素1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