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GDNF mRNA在其向心端及脊髓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在其向心端及脊髓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在切断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后的不同时间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坐骨神经向心端及T12-L1段脊髓GDNF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前,GDNF mRNA在坐骨神经及L12-L1段脊髓微量表达,切断后其向心端及T12-L1段脊表达逐渐减少,伤后1,7,14,28d分别减少10%,38%,45%,52%和20%,68%,80%,85%。结论:从骨神经切断后其向心端及T12-L1脊髓GDNF mRNA表达减少,推测是由于失去靶组织转运GDNF mRNA所造成,为外源性GDNF应用于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GDNF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应用携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pLXSN-GDNF)对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并结合细胞外基质凝胶及生物可降解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管构建神经移植复合体,用于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同时对其促轴突再生及神经元保护作用予以检测评价.方法 4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n=10) 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B组(n=10)雪旺细胞-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C组(n=10) GDNF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D组(n=10)自体神经桥接组.损伤各组12周时应用神经电生理及甲苯胺蓝染色和透射电镜观测神经再生情况,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评价.结果 12周时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检测、甲苯胺蓝染色轴突形态计量学分析、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以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评价结果提示:C组优于A、B组,而与D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雪旺细胞的转基因处理可能弥补单纯细胞移植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不足,而可能达到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化学萃取获得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外基质,复合上编码GDNF的质粒DNA,构建成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支架.60只成年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A组(n=20)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桥接组,B组(n=20)ECM桥接组,C组(n=20)自体神经桥接组,术后3天、1周、4周、12周时用RT-PCR、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形态学方法来评价神经元保护作用.结果: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能作为局部的基因缓释系统来释放GDNF,在脊髓中高效表达12周以上.GDNF mRNA的表达和Nissl染色阳性细胞的数量在脊髓中明显增加,而iNOS表达明显下降.神经元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78.04%±3.50%vs 56.09%±1.89%).结论: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可以促进GDNF mRNA在脊髓中表达,增加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其机制可能与iNOS受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切断SD大鼠两侧坐骨神经,建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模型,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大鼠L3-L5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GDNFmRNA的表达。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前,GDNF mRNA在脊髓前角少量表达,坐骨神经切断后1天表达减少20%,4天减少40%,7天减少70%,14天后减少80%。结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GDNF mRNA表达减少,是“细胞体-轴突-靶器官”轴质流中断所致,为应用外源性GDNF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对神经元、再生轴突和靶肌肉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化学萃取获得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外基质,复合上编码GDNF的质粒DNA,构建成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支架.90只成年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桥接组(A组,n=30), ECM桥接组(B组,n=30),自体神经桥接组(C组,n=30),12周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形态学方法及电生理学等方法来评价再生神经功能.结果 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能作为局部的基因缓释系统来释放GDNF,高效表达12周以上;再生轴突数达(2 117±294),坐骨神经指数恢复到(30.92±2.98)%.结论 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可以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希望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重组腺病毒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脑缺血大鼠脑内的表达。方法: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d后用脑立体定位仪经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或GDNF重组腺病毒液,注射前及注射后4d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NSS)。注射后4d麻醉处死大鼠,脑组织石蜡包埋。抗GF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重组腺病毒GDNF基因在脑内的表达。结果:注射后4d,GDNF组与NS组相比,NSS评分显著降低;GDNF组,注射后4d,缺血侧纹状体内和梗死灶周围有大量GFP阳性细胞。结论:腺病毒介导的GDNF基因在脑缺血大鼠脑内能直接感染病灶周围神经细胞,表达GDNF蛋白,改善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NSC提取自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区,经培养、鉴定。制作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于伤后第7d移植NSC。实验分为3组:NSC移植组(A组)、DMEM填充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GDNF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RT-PCR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1,3,5d,A组GDNF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化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7,14,28d GDN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SC在移植后可上调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表达,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9.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探讨MIF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核酸印迹杂交的方法了解MIF在神经后表达的变化,并对损伤后4d的神经进行免疫组化分析,观察其表达部位的改变。结果:①MIF在神经损伤后出现空间和时间上的动脉变化。在神经损伤后4d,其MIF表达的部位与正常坐骨神经表达的部位不同。在神经损伤的远端,MIF存在于吞饮髓鞘碎片的雪旺细胞中。而在损伤神经的近端,MIF不仅存在于雪旺细胞中,同时在轴突内也有较高水平。②对神经损伤后AIFmRNA的杂交定量分析显示,在损伤后的12h内,MIF的mRNA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24h的骤然上升至高水平并在1周内维持较高水平,之后回落至正常水平。结论:MIF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过程中可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克隆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全长基因,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质粒。方法 从孕17d大鼠胚胎脑组织中提取RNA,参照分子克隆指南,合成cDNA第1、2链,加入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与pcDNA3质粒连接,构建表达质粒。结果 提取的总RNA经纯化后电泳出现18s和28s两条带,PCR扩增的目的基因为630bp大小的条带,测序结果为633bp。结论 正确地克隆了大鼠GDNF基因全序列,为进一步获得重组活性的GDNF蛋白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神经生长因子对损伤坐骨神经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r growth factor,NGF)对损伤神经的修复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45只,制备坐骨经夹损模型。术后每日分别局部给予一定的NGF和等渗不共14天,检测大鼠趾间距和诱发电位,以观察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NGF治疗组大鼠的趾间距及诱发电位在2~3周就已人武部恢复正常,而员伤组和盐水治疗组则到术后4周才恢复正常。结论 外源性NGF能明显改善损伤坐骨  相似文献   

12.
郭仁德  李强  谷川 《医学综述》2009,15(5):683-685
神经侵袭是胰腺癌的特殊转移途径,近年来一些研究证实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胰腺癌神经侵袭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GDNF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指标的关系,对于胰腺癌细胞的化学趋化作用及促增殖分化作用以及与神经侵袭有关的其他因子的关系等进行综述,并指出胰腺癌神经侵袭的研究可能为临床治疗胰腺癌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孙晔  孙晓宁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1):1396-1399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45只大鼠随机分为ISB1组、ISB2组及空白对照组,ISB1组、ISB2组分别采用乙酸及慢性激怒的方法制造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3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GDNF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ISB1组GDNF表达明显高于ISB2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而ISB2组与空白对照组GDNF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NF在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中的表达增加,提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对GDNF需求增加,推测GDNF对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神经元起保护和促进再生的作用,继而参与调解肠道炎症过程,且可能有保护和促进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肠粘膜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黎忠舟 《实用新医学》2006,7(10):995-996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刺激器在坐骨神经阻滞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STIMU-PLE-DIG型周围神经刺激器和长度为100mm的BRAUN产绝缘穿刺针,通过一定的电流强度,可获知穿刺定位情况,从而达到坐骨神经阻滞的目的。结果应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128例患者中,均对1Hz,0.5mA的电刺激产生小腿外侧肌肉收缩。术后随防未出现神经损伤、肌肉疼痛或感觉异常。结论周围神经刺激器用于坐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确切,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