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1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并发营养障碍综合征患者于病后2-28个月随访时行垂体前叶靶腺功能检测,发现10例为垂体前叶机能低下症。结果显示,垂低症是营养障碍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多数情况下该综合为垂低症的早期表现。提示对临床诊断为营养障碍综合征的患者应常规行内分泌检测,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外伤后患者垂体激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颅脑损伤住院患者300例,动态测定患者垂体激素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脑外伤后患者多种垂体激素水平升高,颅脑损伤程度越重,伤后即刻垂体激素水平越高。随后激素水平逐渐下降。结论急性脑外伤后患者垂体激素水平可以作为伤情评价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垂体前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肽类合成、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合成,大大推动了内分泌学的进展,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基础和临床内分泌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垂体前叶的生理和病理生理的研究开始进入分子水平。近几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下面几方面: 1.垂体前叶激素旁分泌的研究 激素的旁分泌和自分泌调节的发现是最近20年以来激素调节的最重要进展之一。现在认为在经典内分泌腺中都存在旁分泌和自分泌调节。垂体前叶至少有5种内分泌细胞,细胞间相互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最近几年由于研究方法学的改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垂体前叶旁分泌的研究。垂体前 相似文献
5.
6.
7.
外伤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误诊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英影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8,14(1):62-62
外伤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误诊二例徐英影外伤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临床上较少见,现报道二例分别误诊8~10年。例一:患者陶××,住院号:3684,男性,36岁,建筑工人。患者十年前在一次施工中从三楼跌下,当时有脑脊液鼻漏,但无昏迷史,诊断为“脑外伤”。以后... 相似文献
8.
周云平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1989,9(2):60-63
GAB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脑内各部位的中枢抑制性神经逆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效应。近年来的形态及组织化学研究亦已证实下丘脑中也有大量的r-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因此GABA对下丘脑—垂体功能的调控成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也为临床上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简述动物试验结果,并着重介绍GABA对人垂体前叶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垂体前叶细胞包括生长激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及泌乳激素细胞。各种激素细胞分泌相应的激素,某种激素分泌过多时则可产生相应的疾病。本文主要介绍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肢端肥大症及其心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8)
目的探讨老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患者促性腺激素水平的改变。方法选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老年患者120例,进行常规血清垂体激素水平、垂体激素兴奋度实验,并对上述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3例老年患者出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不足的症状,79例出现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症状,46例出现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症状,部分老年患者出其他症状,如头痛(21例)、视力下降(14例)、尿崩症(5例)等症状。老年患者垂体相关的激素分泌水平大部分较正常值范围低,其中促性腺激素(Gn),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降低老年患者比例与正常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兴奋试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VEP)兴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EP)兴奋试验的激素上升延迟平均比例与正常值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垂体激素水平及垂体兴奋能力测试作为垂体功能水平检测,尤其是Gn水平含量,以期取得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54岁。10年前患者出现口渴、多饮、多尿、伴消瘦、视力下降,到医院检查发现血糖高、尿糖阳性、尿酮阴性,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测定,确诊为2型糖尿病,一直用口服降糖药(优降糖,二甲双胍)降血糖治疗,病人症状改善,血糖下降(空腹血糖5~7mmol/L),眼底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4.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诱发垂体功能急性失代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42岁。主因“突发全身酸痛伴恶心、呕吐、胸闷3天”于2006年11月27日入院。患者10天前曾于我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主干开口70%狭窄,前降支近段50%~60%狭窄,右冠状动脉近段50%狭窄,于左主干置入Endeavor4.0mm×15mm支架1枚(美敦力公司)。并给予辛伐他汀(商品名:京必舒新)20mg每晚1次(连续10天)及其他抗冠心病治疗出院。2006年11月24日患者出现感冒,体温最高37.5℃左右,对症治疗后体温正常,但持续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连续3天未能进食,并感全身酸痛不适。11月26日再次转入我院,入院诊断:冠心病,自发性心绞痛,PTCA加支架术后,心包积液原因待查,怀疑横纹肌溶解症;颅咽管瘤术后、放疗后,低钠血症收住病房。1997年曾于外院行颅咽管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垂体腺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垂体激素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垂体腺瘤患者进行手术前后激素测定、分型、并监测术后垂体功能以及寻求一种判断手术切除程度及术后有无复发的方法,对50例垂体腺瘤手术患者采用放免法测定手术前、后激素水平,对测定值进行回顾性分析,判断检测结果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泌乳素(PRL)腺瘤及生长激素(GH)腺瘤全切组及末全切组术后激素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全切组术后激素水平与末全切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认为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垂体瘤患者术前高激素水平状态,手术治疗有着肯定的治疗价值。其切除程度将决定着术后内分泌的改善水平,应在不损害正常垂体前提下争取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16.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1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临床变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至2010年住院及部分门诊117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男性占60.68%,女性39.32%;诊断时年龄13 ~79岁,40岁以上占79.12%;鞍区肿瘤57例(40.17%),发生在手术和(或)放疗后55例(占鞍区肿瘤的96.49%),经额入路手术患者35例(66.04%),经蝶入路手术患者18例(33.96%);首发症状以ACTH缺乏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的低钠血症108例(92.31%)最常见;伴中枢性尿崩症23例(19.66%),伴冠心病82例(70.09%).结论 本症由于致病因素的变化,发病人群、首发症状及受累激素均已发生很大变化.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偏高,病因以垂体瘤为主. 相似文献
17.
18.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及危象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5例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和5例垂体危象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席汉综合症在逐年减少。感染是危象的主要诱因。临床表现有其多样性和特殊性。早期诊断,及时而合理的治疗是抢救危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对68例基底节区急性脑卒中者应用地塞米松观察治疗,结合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探讨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机能改变的相关效应,结果显示应用地塞米松后血清ACTH、皮质醇水平均减低,以脑梗塞者为明显,提示外源性皮质激素反馈性抑制H/P/A分泌机能,其程度与脑卒中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