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孙氏生平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公元581卒殁于682年(隋开皇元年至唐永淳元年),自幼即勤学苦练,天资聪敏,七岁开始读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至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由于小时多病,对医术尤感兴趣,为筹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幼年生活显得极为困难,但他从不为此而放松经史、医药知识的学习,后来他行医于乡邻亲友之间,自己多病之身,也因调治而日见康强。从此他更加勤奋地钻研古代名医的著作,访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具有高尚道德观念的文明古国。历代医家都有良好的道德传统,这种道德观念被称为“医德”。所谓“医德”,就是医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它包括医生从思想意识到态度作风等各个方面的品质。隋唐时代的孙思邈是一位值得推崇的伟大医学家,他积极提倡医德,不慕名利,不愿做官,坚持在民间为广大群众医伤治病,为后世的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3.
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所著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从唐代至近代将近有一千三百多年了,在这一千多年中,历代医家应用《千金方》方剂治病的医案很多。见于史书最早的记载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医案,当时,有一个医生治疗郝姓妇女的产后风痉(产后破伤风)症,产后四天,突然项背强直,四肢抽掣,角弓反张。该医生用《千金要方》中的大豆紫汤(大豆、清酒)和  相似文献   

4.
三、平调阴阳创制新方由于张介宾治医学,很重视阴阳生、长、杀、藏的相互关系,而着意于平调阴阳。所以他在注《素问·阴阳应象》“治病必求于本”说: “本之一字,合之则惟一,分之则无穷。所谓合之惟一者,即本篇所谓阴阳也,未有不明阴阳而能知事理者,亦未有不明阴阳而能知疾病者,此天地万物之大本,必不可不知也。”后来介宾著《求正录》时,在《大宝论》的开头便说:  相似文献   

5.
四、以理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中国医学由两晋迨于两宋,多注重运用方药的经验,故著名方书多成于这一时期(约有一千年)。元明以降,医学理论的研究逐渐为医家所重视,特别是以基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如戴思恭、虞天民、娄全善、赵献可、孙一奎等在这方面都曾极为倡导,亦有一定成就,不过,仍以张介宾的成就最大。《景岳全书》六十四卷,可以说是他以理论指导临床进行辨证论治的代表作。书中《杂病谟》二十九卷,凡  相似文献   

6.
《新中医》1975,(2)
一张仲景(约公元150年——219年),名机,东汉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是我国古代一位具有法家思想,在医学上有过卓越贡献的杰出医学家。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张仲景及其著作加以分析与研究,这对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继续进行教育革命和卫生革命有着一  相似文献   

7.
纪念李时珍逝世39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9月在李时珍的故乡—湖北省蕲州召开。本期选登大会论文6篇,以示交流。限于篇幅,文章发表时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8.
浅谈孙思邈的医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 《四川中医》1996,14(2):6-6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邀逝世一千三百周年,为此,我们发表了吴鸿洲、段奇玉等同志的文章,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世界医学史上,自从开始举办国际性质的医学卫生会议以后,相当长时期里,在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的中国,却无缘派出代表参加会议,更遑论中国代表在国际医学卫生会议中担任主席。直至公元1911年4月,在沈阳举办“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中国代表伍连德博士被推举为主席主持会议,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1.
大医学家张介宾,无论临床与理论,都已达到学验两富的境地。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其医学上的成就,并纪念他诞生四百二十周年。一、医学本所以疗疾,但治医学不首先学好基础理论,则如无根之木,是难以成材的。张介宾于医学之所以有巨大成就,是与他从《内经》着手,深入研究医学的理论体系分不开的。他穷四十年的精力编著成《类经》,是一部研究医学基础理论的必读书;  相似文献   

12.
张介賓有名医者,临床理论超绝境地達。本文彼医学成果四面论述且彼诞生四百二十週年记念。一、医学疾病治療科学,医学従事基础理论身根樹物沤橘e[内経]着手医学的理论深研究医学分野巨大成果得。  相似文献   

13.
锯末治腹痛孙思邈刚开始行医时,就在故乡孙家原村。有一次,邻里的一对中年夫妇抱着小孩,急急忙忙地找他看病。小孩呕吐不止,手捂腹部喊痛,父母慌得不知所措。孙思邈仔细诊察后,认为是受寒而得。这时看到旁边有一堆锯末,他忽然有所醒悟:檀香  相似文献   

14.
浅述了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孙思邀以大医的要求,从“心”、“体”、“法”三方面对医生提出了要求,概括起来为:志存救济。勿念得失;专心诊疗、拯救病人;态度严肃,切忌浮夸,誉毁他人,不得挟术牟财;博及医源,精通医术。孙思邀开创了论医德之先河,对后世医风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自创乌云遮日法,点拨江湖郎中巧治背痈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江南流传甚广。相传,一位钦差大臣生了背痈,路过婺州(浙江金华古称)时巧遇一名江湖郎中在大街上卖药。郎中牛皮吹得震天响,死了的人都吹得活。大臣的侍从听得入神,立马回去禀报。由于官人生  相似文献   

16.
有明一代(公元1368~1643年)是中医学鼎盛的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见之于史志的当以千计,最为人所熟知者如:浦江戴思恭、义乌虞天民、萧山楼全善、慈谿王汝言、苏州薛立斋、华亭李中梓、祁门汪石山,徐春圃、蕲州李时珍、金坛缪希雍、王宇泰、馀杭陶尚文、建阳熊宗立、会稽马玄台、仁和张遂辰、鄞县赵献可、新安孙一奎等,皆卓然成家,一时之选,而以张介宾最为杰出。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  相似文献   

17.
<正> 李心正,蓬莱县人,生于1938年。196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分到泰安县中医院做临床兼教学工作至今。现任泰安市中医二院院长、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理事、泰安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东中医杂志》和《泰山卫生》编委、山东省七届人大代表,泰安市劳动模范和优秀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儒、佛、道三教的冲突和融合是隋唐文化史上的重要特征,该特征也是影响孙思邈医德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的主要因素。孙思邈将儒、佛、道与医学相结合,其医德思想中包含了儒家的仁爱道德,佛家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思想,道家"少私寡欲"的成分,系统地整理和完善了医德思想和行为规范。儒佛道文化思想并行不悖,与医学结合后的儒佛道医德思想亦在功能上不可互相替代,这也推动了中医伦理道德思想朝着大一统、封建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我国隋唐时代伟大的医学家。他不仅对祖国医学的学术理论和医疗实践作出了卓越贡献,给后世留下了《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不朽的医学巨著;而且,他还集我国古代优秀医德思想之大成,创造性地,全面地阐述了祖国医学医德思想和行为规范的理论,并在医疗实践中身体力行、发扬光大,成为后世医家学习的榜样。为了进一步研究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本文拟对孙氏医德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作一初步探讨。一、儒家伦理观奠定了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基础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儒学在此时还只是作为一个学派而存在,并没有占统治地位。而到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后,儒学开始占统治地位,成为官学。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由于儒家文化基本上代表了中  相似文献   

20.
王鸿士主任医师(1919~1985)河北武清县人,北京市名老中医,肝病和杂病专家。幼承家技,攻岐黄之术,15岁即随父应诊;一生刻苦,学识渊博,具有系统的中医理论和深厚的实践功底;业精于内、妇、外、儿科疑难杂证,尤擅以辨证之法,论治肝、胆、胃、肠消化系统疾病,颇多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所创治疗肝胆病诸方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在患者和医界之中颇负盛誉。王老1940年就学于北京国医学院,并投师北京著名中医孔伯华,深得孔氏医治温热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