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平片、超声成像(USG)、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及磁共振成像(MR I)对原发性腹膜后脂肪瘤的诊断价值,并比较其优点及局限性。方法对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诊断准确率。结果X线平片无一例诊断正确;USG、CT、MR I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2.4%、96.6%、100%。结论X线平片对原发性腹膜后脂肪瘤的诊断有较大的局限性;USG、CT、MR I对原发性腹膜后脂肪瘤的诊断敏感性高,CT、MR I明显优于USG,MR I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男性,9岁。因刺激性咳嗽气促消瘦半年,胸闷半个月,一过性运动失灵失语1天,于1995年4月30日入院。既往无结核接触史。查体:T36.gC,Pgl次,R30次,BP13.3/8.okPa(100/60mmHg)。神清语明,体型消瘦。皮肤、粘膜无责染及出血点,截面苍白浮肿,口后发组,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气管左们、颈静脉怒张。右侧胸呼吸运动较左侧胸呼吸运动弱,第4肋以下见肋间隙饱满,叩诊呈实音,语顾消失。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叩诊心界无增大,心率81次/分、节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脏可触及边缘,肝…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男性胃原发性绒毛膜癌的发病因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对1例男性胃原发性绒毛膜癌病例进行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检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镜下显示部分瘤细胞似细胞滋养层细胞和合体滋养层细胞;部分瘤细胞为低分化腺癌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CK7表达阳性;合体滋养细胞HCG表达阳性;腺癌细胞EMA、CEA表达阳性。采用手术加化疗的综合治疗,6个月后患者因肺转移,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发生于男性胃原发性绒毛膜癌极其罕见,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以综合治疗为主,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5.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
目的:探讨男性原发性纵隔绒毛膜癌(绒癌)的诊治方法。方法:通过1例典型男性原发性纵隔绒癌的诊治过程分析,综合文献复习,阐明男性原发性纵隔绒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转归。结果:病史、症状、影像学、尤其病理学和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是诊断男性原发性纵隔绒癌的重要手段,手术、化疗及放疗是治疗本病的最主要方法,本例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已获满意疗效。结论:男性原发性纵隔绒癌一旦诊断明确,应该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海南琼山籍。患者自诉小腹隐痛伴明道出血4个月,发现腹部包块迅速增大,消瘦2月,查体见腹盆腔巨大包块,手术见肿瘤如孕6月大小,包块被大网膜覆盖,血管丰富,组织脆,子宫及在卵巢正常,石卵巢与肿瘤粘连不清,肿瘤与乙状结肠及腹膜后能窝粘连。肿物送病理检查,诊断为右卵巢原发性绒毛膜癌,伴有广泛出血坏死,右输卵管肌壁及大网膜见有癌浸润。清理检查:送植物为不整形组织一堆,总体积26X25X11cm,被覆有部分包膜,表面凹凸不平,切面暗红色,间有广泛出血坏死,并见有部分灰白色瘤决区,质软且脆,另有少… 相似文献
7.
绒毛膜癌系一种构成于滋养母细胞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女性子宫,且与妊娠有关。也有极少数病例与妊娠无关,而属于畸胎瘤的性质,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女性卵巢及男性睾丸。发生在纵膈者极为罕见。特将我们遇到的一例纵膈绒毛膜癌介绍如下。病例报告卢××,男,9岁,住院号:214676。因左胸痛,伴呼吸困难二个月,于1976年11月17日入院。于二个月前,因前臂被人拉伤而感左胸痛,伴低烧、咳嗽和吐粘液痰。当时在某地 相似文献
8.
绒毛膜癌通常发生在子宫和卵巢,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容易转移到各种器官,但原发于生殖器以外的绒癌极罕见,本文报告一例原发性脑室内绒毛膜癌。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肺绒毛膜癌(primarypulmonarychoriocarcinoma,PPC)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生殖腺外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多样,易被误诊为其他常见疾病,且具有早期易转移的特点。治疗方案常采用手术联合术后化疗,但预后极差。本文通过分析1例70岁老年PPC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回顾,系统阐述PPC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 CT的普及 ,CT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和定性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本文收集经手术和 (或 )病理证实的 3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1例中 ,男 16例 ,女 15例 ,年龄 3个月至 6 0岁 ,平均年龄 16岁 ,病程 1d至 3年。主要症状为腹部不适、腹痛、腹块。采用平扫加增强扫描 ,使用 PICKER12 0 0 EX机型 ,矩阵 5 12× 5 12 ,层厚层距均为 10 mm。1.2 CT表现 :1畸胎瘤 12例 ,其中恶性 1例。CT可见肿块内呈混杂密度影 ,密度不均 ,可见钙化、软组织、液体密度。增强后有轻度不规则强化 ,其中 1例恶性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有… 相似文献
12.
13.
14.
<正>患者女,57岁。2012年9月行CT检查示:左上腹见12.8cm×15.7 cm×18.9 cm囊性分隔状低密度区,CT值1730 Hu,与胰尾部相连,囊壁散发高密度钙化影,另见凸向囊内的多发壁结节,边缘欠光滑,范围约63 mm×25 mm,平扫CT值4130 Hu,与胰尾部相连,囊壁散发高密度钙化影,另见凸向囊内的多发壁结节,边缘欠光滑,范围约63 mm×25 mm,平扫CT值4143 Hu,增强后动脉期CT值5943 Hu,增强后动脉期CT值5962 Hu,静脉期CT值4962 Hu,静脉期CT值4951Hu,延迟期CT值4551Hu,延迟期CT值4550 Hu。其中有一结节呈边缘光滑的乳头状凸向囊内,大小15 mm×7 mm,平扫CT值3850 Hu。其中有一结节呈边缘光滑的乳头状凸向囊内,大小15 mm×7 mm,平扫CT值3848 Hu,增强后动脉期CT值9948 Hu,增强后动脉期CT值99117 Hu,静脉期CT值74117 Hu,静脉期CT值7479 Hu,延迟期CT值5779 Hu,延迟期CT值5773 Hu。增强扫描后囊壁、分隔轻度均匀强化,囊 相似文献
15.
腹膜后脂肪肉瘤(RLS)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组织最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病因尚不明确,成人多发,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10%~45%[1]。脂肪肉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在腹膜后,因腹膜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在肿瘤早期不易发现。本文通过对1例腹膜后巨大肿瘤且病理分型为黏液样脂肪肉瘤去分化成分为横纹肌肉的多种影像学联合及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其影像学特殊性,归纳总结其特点并鉴别诊断,为后续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男患,18岁。一年前始觉腰背痛,并伴有不规则发热,于1986年1月17日入院。既往健康。查体:见右胸及右上腹部明显隆起,脊柱向左侧弯。胸部x片:右横膈升高达前3肋,呈半圆弧形,略偏后。B超:膈下见约17.7×12.1cm~2大小回声不均质的暗区,包膜完整较厚。临床诊断:膈下脓肿。于1月22日剖腹探查,术中见右侧腹膜后肿物,上达第六胸椎,下至第2腰椎水平,内缘抵脊柱,外至右胸、腹侧壁。肝脏向前下方移位。肿物呈灰红色,表面光滑,有明显怒张的血管,质地中等硬。因肿物巨大,未能切除,取活检标本后关腹。病理检查:不整形碎组织3块,小豆粒大小,灰白色,无包 相似文献
17.
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临床难以诊治疾病,易与腹膜后肿瘤及恶性淋巴结增大等相混淆。本文综合有关文献对其病因、病理以及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等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尤其综合分析了各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报告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后腹膜肿瘤16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7例,脂肪肉瘤4例,良性畸胎瘤3例,平滑肌肉瘤和嗜铬细胞瘤各1例,后腹膜肿瘤的CT基本表现为软组织肿表块与邻近脏器的受压移位和受累,16例中CT定位正确14例,定性正确10例,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其它影像学检查,讨论了术前CT对定位,定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