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PICC置管后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 100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行系统性的护理干预。结果试验组的护理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8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PICC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浅析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出现肢体肿胀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08~2010年300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观察置管后肢体肿胀发生情况并采取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15.33%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出现肢体肿胀,选择4Fr导管和贵要静脉/正中静脉作为穿刺部位,其肢体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5Fr导管和头臂静脉。结论肢体肿胀是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分析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复数医院行PICC置管的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后是否发生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5例)和未发生血栓组(3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时间、穿刺血管、血脂,凝血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结果 本组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14.28%;血栓形成组女性(女/男=5/0)比例高于未发生血栓组(女/男=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形成组止血药物使用率高于未发生血栓组,且穿刺血管多为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9,7.622;P=0.049,0.022);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止血药物使用天数、血脂和凝血指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止血药物使用和穿刺血管是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3.854、3.622,P均<0.05)。结论 血管选择、止血药物的使用是影响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张元圆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35)
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采用化疗和辅助药物治疗造成PICC置管侧上肢肿胀,对患者实施彩超检查措施,发现患者的同侧上肢贵要静脉、肱静脉近心端、腋静脉等位置有大片的血栓形成。本文对高危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对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置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成为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由于其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减轻了患者因反复外周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等优点,故在血液肿瘤患者的化疗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行PICC置管干预的288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置管后血栓形成情况分成血栓组(n=86)和正常对照组(n=202)。对两组年龄、性别、肥胖情况、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吸烟史、抗凝剂使用情况、既往血栓史或栓塞史、活动量、导管置入时穿刺次数、PICC专业护理人员干预情况、导管管径等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肥胖情况、吸烟史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每日活动量偏少(每日活动时间1 h)、导管管径大(≥5 F)、未接受PICC专业护理人员干预等是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ICC置管后血栓的形成同活动量、导管管径、合并糖尿病及专业护理关系密切,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深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特点,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行深静脉置管术的402例患者的置管静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血栓形成特点。结果 402例患者中,共检出置管后血栓形成患者58例,阳性率为14.43%;不同深静脉置管血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2,P=0.791);置入管刺入静脉处是形成血栓的最常见部位;深静脉置管后1 d内即可形成血栓,7~12 d是血栓易发生期。结论深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深静脉置管血栓简捷有效的方法,对于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PICC置管作为一种新的建立静脉通道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它摒弃了外周静脉置管保留时效短,活动后易脱出,不宜进行化疗及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注的缺点,也代替了深静脉穿刺不易固定,静脉穿刺难度相对大等不足,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节省了护士的时间,解决了护理穿刺工作中的不 相似文献
13.
PICC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原因分析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静脉输液的安全可靠通道。用于多程化疗及长期需要输液治疗的患者,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治疗,降低了因输入高渗液体和化疗药引起静脉炎的发生率,在临床上PICC穿刺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0%~25%,若护理不当会缩短导管使用时间,影响患者治疗,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CVC PICC置管后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应用CVC,PICC置管患者导管感染的原因。方法:对204例置管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发生感染32例,感染率15.69%。导管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是留置天数、病情、更换敷贴次数。结论:置管感染的高危险因素为置留天数、病情、更换敷贴次数。因此,我们要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导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循证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循证护理学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运用实证将可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三个基本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方案。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避免了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坏或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肿胀和局部组织坏死,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减少了反复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常出现许多并发症而影响正常留置和应用。笔者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针对并发症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详细观察记录68例PICC置管后患者的临床反应,找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 68例患者中共有14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6%.结论穿刺置管前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和置管后的精心护理可有效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置入PICC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89例需要长期输液和化疗的肿瘤患者,置入PICC,并且从置管日开始给予精心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本组肿瘤患者189例中有9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76%,经过溶栓、抗凝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均有所缓解,并且没有发生栓子脱落引起重要器官栓塞的情况。结论:置入PICC的肿瘤患者产生静脉血栓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应立即抢救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对患者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护理,不仅可以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还能相对减缓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适当地延长患者的寿命,为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
我科在2010年3月—2013年2月已行PICC置管386例,效果满意,深受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青睐,但在PICC的临床使用及维护中,出现了一系列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58例,女性128例,年龄21-82岁,其中304例为化疗患者,82例为晚期支持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58例,女性128例,年龄21-82岁,其中304例为化疗患者,82例为晚期支持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