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包括典型主动脉夹层17例,不典型夹层,即主动脉壁内血肿3例)行主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应包括颈部至股动脉水平,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RP)、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容积再现(VR),使得破口以最好的重建方式显示。结果20例患者行主动脉CT戍像检查,均确诊主动脉夹层,其中典型主动脉夹层17例: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10例(Ⅲa型3例,ⅢЕιb型7例),不典型夹层(主动脉壁内血肿)3倒,1例壁内血肿合并穿通性溃疡。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戍像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对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主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应包括颈部至股动脉水平,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RP)及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薄层VR重组,使得破口以最好的重建方式显示。结果:26例患者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主动脉夹层,其中Ⅰ型2例,Ⅱ型4例。Ⅲ型20例(Ⅲa型7例,Ⅲb型10例),主动脉壁内血肿3例。结论: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并对DSA支架植入术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临床诊断或可疑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采用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主动脉全程重建并分析病变。[结果]47例患者中Ⅰ型主动脉夹层9例,Ⅱ型主动脉夹层4例,Ⅲ型主动脉夹层34例。其中21例Ⅲ型主动脉夹层与DSA主动脉造影对照,64层螺旋CT共显示破口52个,DSA显示破口44个。13例行覆膜支架破口封堵术,64层螺旋CT复查发现Ⅰ型内漏4例。[结论]64层螺旋CT以其快速、薄层的容积扫描和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真实、全方位、多角度的显示主动脉全程,在对主动脉夹层的确诊、准确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术前、术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安全、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阳永康  夏欣  龙廉国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95-96,F000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CTA扫描,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排螺旋CT能准确显示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位置、夹层的范围、主动脉及分支的受累情况。结论16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显著诊断价值,能快速、准确、无创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胸腹部CTA扫描,应用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景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主动脉夹层累范围及其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和破裂口均得到清晰、全面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可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范围和解剖细节,可作为首选方法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对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薄层容积扫描,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结果各种处理方法均可显示主动脉夹层及真假腔,但以MPR和VR显示最佳,MPR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形态、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及夹层累及范围和破裂口,VR可立体显示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关系以及螺旋状的内膜.结论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具有明确的价值,MPR和VR作为后处理技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及优势.方法 主动脉夹层患者18例全部行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并行二维三维图像重组.结果 ①按DeBakey分型,Ⅰ型5例,Ⅱ型1例,Ⅲ型12例;②18例均可较好的显示破口、内膜瓣、夹层累及范围和主动脉各分支情况;③2例支架术后复查,显示支架膨胀良好,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迅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变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怀疑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 T血管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扫描的图像进行容积重组(VR),多排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技术进行后处理,重建与分析血管图像,辅助诊断是否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果 本组20例均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所有图像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以及真腔、假腔、内膜片、内膜破裂口等,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和范围得到真实直观的显示.根据Debakey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5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成像分辨率高、诊断检出率高,通过结合三维后处理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和范围,以及破裂口的所在位置,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行螺旋CT扫描诊断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机行扫描检查.结果64层螺旋CT扫描诊断本组全部患者的动脉瘤形态和位置与DSA一致,诊断符合率达到100%.结论64层螺旋CT扫描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简单、准确的检查方法,做到尽早发现颅内动脉瘤的病变情况、为临床上该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对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夹层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扫描方法及三维重建技术。方法:对11例临床怀疑有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胸腹联合扫描检查,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MRI、3D-CTA、MIP、SSD等后处理。结果:其中6例诊断有夹层动脉瘤,3例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例为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影响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起始和终结部位及破裂口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及价值。方法:1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处理,仔细观察其CT特征。结果:15例主动脉夹层按DaBaKey分型,其中I型7例,Ⅲ型8例。CT表现有如r特点:(1)病变主动脉增宽;(2)主动脉腔内有稍弯曲的低密度线状内膜片影;(3)撕裂的内膜片将主动脉分为真/假两腔,其内CT值相同或不相同;(4)多数假腔大,真腔小。结论:增强CT可快捷精确地明确主动脉夹层的诊断,CT血管成像可清晰直观地显不士动脉夹层的形态与范围,CT检查对确定本病的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有十分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建国 《中外医疗》2014,(21):191-192
目的:研究分析主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以及价值。方法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进行螺旋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处理,认真观察其CT的特征。结果40例主动脉夹层按照DaBaKey教授提出的分型,I型有12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30%,II型有16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40%,III型有12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30%。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处理方法准确率为95.0%相比单纯运用螺旋CT平扫的准确率75.0%,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增强CT有利于快捷精确地明确主动脉夹层的诊断;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主动夹层的形态和范围;CT检查对确定该病的治疗方案以及疗效观察有十分重要的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急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2工作站进行MPR重建,Curved重建以及VR图像显示.结果 21例患者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假腔,内膜片以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分型等.按Debakey分型,21例中I型12例,Ⅱ型2例,Ⅲ型7例.结论 MSCTA检查对急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50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MPR、MIP、SSD、VR重建。按DeBakey分型,本组病例中,I型20例,II型4例,III型26例,50例均能明确显示真假腔及内膜片。结果按DeBakey分型,本组病例中,I型20例,II型4例,III型26例,50例均能明确显示真假腔及内膜片。结论 MSCT可以明确主动脉夹层分型;详细评估主动脉及重要分支血管情况,器官受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详细影像学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胸腹部CTA扫描,应用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主动脉夹层累范围及其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和破裂口均得到清晰、全面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可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范围和解剖细节,可作为首选方法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64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以及三维重建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能够清楚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大小,破口位置、内膜移位、主动脉壁钙化、真假腔形态、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并有助于做出准确分型。结论:运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以及多种后处理技术,能对主动脉夹层进行准确诊断、分型,以及明确分支血管受累情况;上述技术在治疗方案选择、术前、术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对急性胸痛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急性胸痛患者行64排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扫描原始数据通过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胸主动脉成像,同时进行纵隔窗及肺窗重组,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图像进行观察并对疾病进行诊断。结果 42例患者均成功显示胸主动脉、两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显示冠状动脉狭窄18例,急性肺动脉栓塞6例,主动脉夹层7例,气胸4例,7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64排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胸主动脉、两侧肺动脉、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对其病变作出正确诊断,还能清晰地显示胸部疾病,是迅速诊断急性胸痛病因的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66例临床疑似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主动脉全程血管成像,并对图像的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三维容积成像(VR)重建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58例患者被诊断为主动脉夹层,根据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11例,Ⅱ型夹层4例,Ⅲ型夹层43例;6例患者诊断为主动脉壁间血肿,2例患者诊断为增厚的主动脉壁内穿透性溃疡征。各种后处理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的破口及分支血管受累的情况都能够清晰显示。结论 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快速、准确、无创等方面的优势,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可提供临床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SCTA)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例腹主动脉瘤或夹层及脑动脉瘤患者行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层厚5mm/2mm,重建间隔2.5mm/1mm,应用MIP、SSD及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瘤,1例主动脉夹层(DeBekegⅢ型),1例巨大腹主动脉瘤。螺旋CT三维成像(MIP、SSD及VR)可明确清晰显示动脉瘤/夹层的部位、大小、分型等。结论: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能清晰明确地显示脑血管及主动脉等血管的动脉瘤、夹层等病变及其三维空间解剖关系,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对诊断、治疗及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1例主动脉夹层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投影(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表面覆盖成像(SSD)、仿真内窥镜(CTVE)。结果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范围、类型、真假腔、内膜片、破口等解剖细节及其与主要分支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最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