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间歇脉刍议     
<正> 脉来时有歇止的脉象为间歇脉。常见的间歇脉主要包括结、代、促、散、涩和某些怪脉。本文拟以古代医家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探讨间歇脉的脉象及其临床意义。一、结脉《内经》中虽有结动之名,但未言其脉象。《难经·十八难》提出:“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指出结脉是无规律的歇止脉,但  相似文献   

2.
结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节律失常的脉象.但其脉象的具体标准却还未完全统一。《内经》中没有结脉的记载.记载结脉脉象最早的书籍是《难经》。《难经·八十一难》曰:“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指出结脉的脉象是脉来歇止、止无定数。至于结脉的脉率,文中没有提到。直到东汉.《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多寐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西医称之为发作性睡病。多寐之病名首见于清代沈金鏊所著之《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医籍中虽无多寐之病名 ,但有类似此病之记载。如《素问·诊要经终论》云 :“秋刺夏分 ,病不已 ,令人益嗜卧。”《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 :“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 ,但欲寐也。”多年来 ,中医一直认为阳气虚而阴气盛 ,终致阴阳失调是本病发病之主因。但由于该病病程较长 ,故而往往多见虚实夹杂之表现 ,虚多系心脾肾气虚 ,实多为湿热痰浊瘀…  相似文献   

4.
《内经》代脉考青海省儿童医院马晓明,何秀兰仲景谓:“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今之医者也多谓代是止而有常的歇止脉,然而考之《内经》,代脉有多种含义。1代指脾的正常脉《素问·宣明五气论》:“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  相似文献   

5.
关于《伤寒论》若干字词的再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伤寒论》注释中,有些通行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还有商讨之必要。本文择若干问题,讨论于下。1促脉《伤寒论》中,记载促脉的原文有四条。关于促脉,现在通行的解释是指急促之脉。古人持此观点者甚多,如钱天来说:“脉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促也。”徐大椿亦说:“促为数意。”这样的解释并不正确。因为在仲景当时,脉诊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具有较多的规范性,医家已为常见脉象命名,并对其特征作了规定性的描述。如王叔和(脉经)开卷即指出脉之形状,数脉、迟脉、浮脉、沉脉,都有明确所指。后人对于古…  相似文献   

6.
腹诊,最早散见于内经、难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脉则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  相似文献   

7.
中医脉诊学谓:“数时一止,其名曰促。缓时一止,名为结代。”指的是脉搏在一分钟内90次以上见有歇止之象为促脉,短促的意思。脉搏在一分钟内80次以下出现歇止之象为结代脉,不流利的意思。 临证辨治,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就有“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炙甘草、地黄、麦门冬、阿胶、火麻仁、人参、桂枝、生姜、大枣、酒)主之。”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易名复脉汤。至清代吴鞠通沿袭叶天士用复脉汤的经验,在《温病条辨》一书中记载了加减复脉汤(即由炙甘草汤中减去人参、桂枝、  相似文献   

8.
《内经》中有关心、血、脉方面的论述是颇多的,如《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又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诸血者,皆属于心”等等。由上可知,两千年前的古代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蕴含丰富的脉证合参思想,对条文中的"脉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1)数时一止,止无定数;(2)脉来急促或短促有力;(3)指数脉;(4)指寸脉浮,关以下沉。通过对相关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参考诸家所言,结合临床实际,认为条文中的"脉促"是现代常见脉象中实脉之脉力,数脉之速率,浮脉之脉位,且无歇止的一种综合脉象,同后世脉学专著中的促脉虽名同而实异。  相似文献   

10.
廉泉穴首见于《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廉泉……取廉泉者,血变而止。”《素问·刺症》说:“刺舌下两脉出血……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内经》记载廉泉位于“舌下两脉”中。《黄帝明堂经》、《甲乙经》皆曰:“廉泉,一名本池。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阴维、任脉之会。”可见《黄帝明堂经》、《甲乙经》所说的廉泉穴,指任脉廉泉,位于喉结正上方,舌骨上缘。至明代、刘纯撰《医经小学》,将“舌下两脉”廉泉归属奇穴,更名金津(左)玉液  相似文献   

11.
“喘”字在《内经》中出现四十余次,究其字义,不外有三:一指呼吸急促,二指脉搏搏动急促,三指腹中有气攻冲。在学习、讲授《内经》时,应视“喘”字所出现的不同篇章、不同段落,进行细致的分析推敲,确定其义。1 指呼吸急促 喘,气喘,喘息,即呼吸急促。在《内经》中“喘”字指呼吸急促占大多数,在其所出现的原文中也比较容易鉴别。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肺病者,喘咳逆气。”《素问·通评虚实论》:“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素问·太阴阳明论》:“入六府则身热  相似文献   

12.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13.
付国魁 《河北医学》1996,2(2):171-172
葛根芩连汤证浅析(河北省沙河市医院054100)付国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为《伤寒论》之第34条,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文中葛根芩连汤,由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  相似文献   

14.
脉诊是祖国医学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对脉诊是比较重视的,如《内经·素问》脉要精致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内经·灵枢》逆顺篇有:“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均说明脉诊能够了解正邪之间的关系,对病机的阐述,预后的判断,治疗的确定,都有很大帮助,成为祖国医学的四诊之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脉诊,是在继承《内经》的基础上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脉学发微徐刚(北京中医药大学九三级博士生,北京100029)主题词《伤寒论》,脉诊清·徐大椿对仲景的脉学成就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可见,《伤寒论》虽然不是一部脉学专著,但其中有关脉学的论述,亦不乏精要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医络脉理论源于《内经》 ,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可谓源远流长。其临床应用价值尤为重要。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的支络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灵枢·经脉篇》说 :“经脉十二者 ,伏行于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灵枢·脉度》指出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内经》中还论述了络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 ,《灵枢·小针解》说 :“节之交 ,三百六十五会者 ,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络脉在人体上主要是将经脉之中的气血 ,渗濡灌注到全身各部分 ,以司营养筋、骨、皮…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六经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纲领,它继承于《内经·素问·热论》六经。所以,准确理解《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经的异同是学习《伤寒论》六经概念的首要前提。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管见。 《伤寒论》六经以脏腑、经络、气血等为物质基础,其中脏腑是核心,阴阳之胜复消长是辨证之纲,并脉证合参,结合自然界  相似文献   

18.
切诊一得     
<正> 从唯物辩证自然观来看:天地与人体相应,宇宙是宏观,人体脉搏是微观。古人曰:“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说明了对待客观现象细心观察,就能够由小及大。时代有脉搏,地理有江河道路,人体有脉络。《周礼》有:“参(切)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公元前五世纪扁鹊运用切脉等为虢太子治“尸厥证”。《黄帝内经素问》有三部九候论,提出二十余种脉象。《难经》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之法……。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开创了脉证并治,二者合参。每节提纲挈领都是“病脉证治”。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桂枝汤主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系汉·张仲景治疗痞证的主方之一.《伤寒论》149条(赵本)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于原文叙证简单,未言病机,故后世医家对此阐发,各有见解,以致后学者临证时莫衷一是,难以把握。本文试从以下两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20.
心脏早搏简称早跳,又谓期前收缩,它是由于产生于心脏各部位(心房、心室、房室束或较少见的窦房结)的异常或返折的刺激引起,属于祖国医学“脉结代心动悸”范围。《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有“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的记述。下面介绍一些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搏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