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甘草炮制雷公藤降低其肝毒性的作用,动物实验评价炮制前后雷公藤对肝脏的毒性,观察空白组、雷公藤组、甘草炮制雷公藤组肝组织病理切片、血清生化指标及细胞炎症因子的差异。大鼠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雷公藤组肝组织损伤明显,炮制后肝组织未见明显损伤;雷公藤组与空白组比较AST,ALT,CRE升高(P0.01),UREA升高(P0.05),ALB降低(P0.01);甘草炮制雷公藤组与雷公藤组比较AST,ALT,CRE,UREA降低(P0.01),ALB升高(P0.01)。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雷公藤组与空白组比较IL-1β,IL-6,TNF-α显著升高(P0.01);甘草炮制雷公藤组与雷公藤组比较IL-1β,IL-6,TNF-α显著降低(P0.01)。甘草炮制雷公藤可有效降低雷公藤肝毒性,减轻雷公藤导致的肝损伤。该实验可为雷公藤合理制用提供参考,同时为甘草炮制雷公藤降低其肝毒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洪丽  王哲  汤小涵  袁海龙 《中草药》2021,52(22):6983-6989
目的 基于雷公法结合盐炙法对补骨脂进行炮制减毒并评价补骨脂炮制前后的肝毒性变化。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乙素和补骨脂酚6个指标成分的含量;选取醇浓度、醇浸时间和蒸制时间为考察因素,以指标成分含量下降率的综合加权评分为指标,正交试验优化炮制工艺,并通过小鼠肝毒性实验评价补骨脂炮制前后的肝毒性。结果 补骨脂最佳炮制工艺,按《中国药典》2020年版盐炙法制备盐补骨脂,取盐补骨脂适量,加入5倍量80%乙醇浸泡24 h,倒出乙醇并用蒸馏水洗净,加入5倍量蒸馏水,浸泡12 h,倒出蒸馏水并洗净,置蒸锅内隔水蒸4 h,取出晾干;由该法炮制所得的补骨脂炮制品中毒性成分含量明显下降,小鼠肝毒性显著降低。结论 该炮制方法可明显降低补骨脂的肝毒性,为临床合理炮制补骨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何首乌始载于《开宝本草》,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补益良药。何首乌炮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其中以“九蒸九晒”最为经典,现代将其炮制工艺简化为用黑豆汁炖或蒸1次,其化学成分主要有蒽醌类、二苯乙烯类、黄酮类、磷脂类等,具有神经保护、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抗肿瘤、抗炎等药理作用。近年来,临床上服用何首乌及其制剂的患者常出现以肝毒性为主的毒副作用,研究表明,二苯乙烯苷、蒽醌类、鞣质类是何首乌肝毒性主要的物质基础且成分之间不同配比会加重肝损伤。不同炮制方法会改变何首乌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肝毒性,但经炮制后其肝毒性会不同程度地减弱。本文从何首乌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梳理,旨在为何首乌炮制机理、药效和毒性物质基础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光明中医》2021,36(20)
何首乌是中医临床常用药材,但其生品均有一定毒性,多为炮制后的制何首乌入药,近些年对其毒副作用的相关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在炮制前和炮制后何首乌的化学成分也会发生变化,炮制前后会存在临床功效的差异和毒性变化。本文对何首乌炮制历史和现代炮制工艺,对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毒性改变情况进行综述。对后续研究寻找何首乌肝毒性物质打下基础,为评价何首乌最佳炮制工艺提供参考,有利于保证何首乌炮制工艺、质量、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草药的广泛运用,中药的肝毒性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在临床中安全运用中药,减少中药肝毒性成为中医药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肝毒性中药的药物成分、药物的量-时-毒关系、中药药性、药物炮制、药物配伍、用药部位、给药途径以及人为主观因素等各方面探讨中药与肝毒性的相关性,通过分析提出药物肝损害可以通过药物科学炮制、合理配伍、选择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临床上合理规范运用等方式得以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乌头炮制过程中生物碱变化对实验大鼠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大鼠毒性实验,探讨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的变化对心、肝、肾脏的毒性作用差异及对心脏损伤作用的机制。结果从生品中提取得到的双酯型生物碱(DDA)毒性较大,对心、肝、肾脏损伤较重,生物碱对心脏损伤的机制与脂质过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有关。结论乌头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的变化降低了对实验大鼠心、肝、肾脏的毒性,其机制与生物碱变化影响了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蛋白的表达及减少心肌细胞内的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已总结成系统的理论。自古以来,中药是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理法方药”指导下运用的。近年来,很多药理工作者从单味中药到复方中成药,用现代药理实验手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它对阐明药物的作用机理,帮助中医临床用药均有重大意义。一、中医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统一性的表现中医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的统一性是体现在多方面的,现仅以中药饮片炮制和中成药两方面加以论述。中药炮制是体现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经现代中药药理证实确实是合乎科学的。以去肾上腺饥饿小鼠肝糖元积聚作为指标,比较生首乌、制首乌对该指标的影响,并测定了炮制前后的毒性。证  相似文献   

8.
周国梁  宿树兰  华永庆  余黎  朱悦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24):8263-8272
综合分析国内外雷公藤研究相关文献,对雷公藤临床不良反应及肝毒性表现进行表述和总结,分析肝毒性产生的机制。通过雷公藤配伍单味中药、有效化学成分及中药复方及炮制加工降低肝毒性进行归纳,并分析其降低毒性机制,从而明确雷公藤肝毒性研究现状及不足,并进一步对雷公藤药材及成分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雷公藤药材研究发展及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微波炮制对雷公藤的毒性及其化学成分的影响,寻找雷公藤炮制减毒新工艺。方法采用黄泥包裹雷公藤药材,微波加热煨制,考察微波炮制对雷公藤的毒性及其化学成分的影响。采用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评价雷公藤微波煨制前后毒性变化,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化学成分变化。结果雷公藤在低功率微波煨制后肝毒性比生药有所增加,但提高微波功率煨制后肝毒性低于生药。雷公藤在微波煨制后,3个成分含量基本不发生变化,4个成分含量下降,1个成分含量增加,新产生成分1个。其中雷公藤甲素含量基本不发生变化,色谱峰⑥和新增色谱峰⑨可能由色谱峰⑦产生。结论首次报道了微波煨制对雷公藤的毒性及其化学成分的影响。在低功率微波煨制后雷公藤毒性有所增加,而在较高功率微波煨制后雷公藤毒性低于生药。雷公藤微波煨制减毒作用与雷公藤甲素基本无关,可能与其化学成分的比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毒性中药饮片的安全性、有效性与质量可控性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核心,而炮制工艺的科学合理是保证毒性中药饮片应用安全有效的关键。本文概述了毒性中药饮片发展过程及质量控制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毒性中药主要通过加工炮制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以保障临床安全有效,因此针对毒性中药饮片炮制现状进行综述,系统梳理了古今毒性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初步阐述了毒性中药饮片炮制减毒机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毒性中药饮片炮制研究,提出基于中医药整体观系统开展炮制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基于中医药和谐观解析炮制过程中物质相互作用科学内涵,为明晰毒性中药饮片炮制机制,规范毒性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实现毒性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保障毒性中药饮片临床安全有效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黄药子防治瘿瘤、瘰疬、肿瘤等疗效卓著却毒性较大。文章通过PubMed和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分析,旨在阐释近年来关于黄药子毒性、配伍及炮制相关研究现状。结果表明,黄药子的水煎液(或水提物)、70%或8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EF)均可引起小鼠或大鼠的肝毒性,肝毒机制可能与肝细胞膜损伤、脂质过氧化,抗氧化能力下降,三磷酸腺苷(ATP)合成减弱,线粒体抗氧化损伤增强,氨基酸、胆汁酸、脂质、嘌呤、嘧啶、肠道微生物群落和能量的代谢异常等有关。在配伍方面,黄芩和黄柏在饮片层次配伍对黄药子所致肝毒性起到了抑制作用,其机制涉及增强抗氧化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等;当归70%乙醇提取物(AE)、半枝莲80%乙醇提取物(SE)和蜈蚣藻多糖(GFP)均对EF所致急性肝毒性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凋亡或炎症反应等有关。在炮制方面,当前研究非常薄弱,仅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当归对黄药子的炮制方面,经当归水提液炮制后,黄药子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或多糖含量均明显升高,提示炮制对这些指标物质有增溶作用。然而,至于经当归炮制后对黄药子是否能起到减毒作用、这种增溶作用是否就代表增效、或者说增溶作用与增效的确切关系如何,以及其他药物对黄药子的炮制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未知的但同时又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为进一步开展黄药子安全有效应用的现代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何首乌制剂不良反应研究进展与成因分析,为从制备工艺影响毒性表达的角度开展后续研究,提供研究思路。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含何首乌制剂的化学成分、炮制减毒、复方配伍、制备工艺、不良反应及其毒副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成因分析。从成分方面,何首乌主要含有二苯乙烯类、卵磷脂、蒽醌类、鞣质、微量元素等成分,二苯乙烯苷及蒽醌类为其主要活性成分,提出何首乌毒性的可能物质基础;从炮制方面,炮制工艺影响何首乌的成分组成,何首乌炮制前后的血药含量图谱有显著不同,致大鼠肝物质代谢途径的作用机制不同。从剂量、用法等方面,长期大量摄入何首乌可致可逆性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血清肝功能指标异常。在复方配伍方面,不同配伍是否会造成何首乌不良反应尚未达成共识。何首乌制剂临床不良反应提示,其对肝脏有不可忽视的毒副作用,现代制备工艺可能也是其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但其发生肝毒性的规律特点、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均尚不清楚。在何首乌的化学成分及其炮制减毒机制方面研究基础上,应积极探索药学制备工艺对何首乌肝毒性的影响;在加强何首乌制剂安全性评价基础上,积极开展药学制备、复方配伍、药物相互作用对肝毒性的影响;探索临床合理用药模式,尽量避免患者因服用何首乌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肝细胞毒价检测方法评价何首乌不同炮制品的毒性,优选炮制工艺.以同一批生何首乌为原料,分别采用高压清蒸、高压黑豆汁蒸、常压清蒸法炮制何首乌,以正常人肝细胞(L02)为模型,细胞毒价为指标,评价不同蒸制方法、蒸制时间的何首乌炮制品肝细胞毒性,并对部分炮制品进行UPLC-MS分析.结果显示,肝细胞毒价检测方法能有效评价何首乌不同炮制品的毒性,不同炮制方法均可减轻何首乌的毒性,高压清蒸3h减毒效果较佳,不同炮制方法对何首乌化学成分的影响不同,3种方法炮制品与生品比较,没食子酸、二苯乙烯苷、大黄素8-O-β葡萄糖苷、大黄素均有明显降低,其中二苯乙烯苷含量与其毒价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此可知,何首乌经炮制可减毒,炮制方法、时间对何首乌成分及肝毒性均有影响,且高压清蒸3h减毒效果较佳,建议进一步加强何首乌炮制减毒控制标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补骨脂是临床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具有补肾壮阳、补脾健胃的功能。补骨脂生品性燥,具有较强的肝毒性,因此临床使用上多以其炮制品为主。补骨脂炮制最初见于《雷公炮炙论》,后世医药学家在医疗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雷公炮制法。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之前发表的与补骨脂相关的文献,通过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分析补骨脂"雷公炮制法"的减毒机制,发现雷公法炮制过程中补骨脂毒性成分(异)补骨脂苷转化为活性成分(异)补骨脂素,阐述了雷公炮制法减毒的科学内涵,为进一步优化补骨脂炮制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郎士跃  耿雪  化敏  李念虹  高奇  王变利  周倩 《中药材》2023,(7):1655-1663
目的:基于艾叶、清炒艾叶、醋炙艾叶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探究艾叶炮制减毒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法鉴定艾叶及炮制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生品与炮制品的差异成分,解析其可能的减毒物质基础。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挖掘差异成分与肝毒性相关的靶点和通路,探究艾叶炮制减毒的分子机制。结果:实验共鉴定出41个化学成分,清炒后含量降低的差异成分有17个,醋炙后含量降低的差异成分有16个。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艾叶经清炒、醋炙后分别有10、12个成分通过作用于133、50个交集基因,并调控多条信号通路达到降低肝毒性的目的。结论:该研究初步阐释了艾叶不同炮制方法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及减轻肝毒性的潜在分子机制,可为阐明艾叶炮制减毒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吴昊  于小红  马光朝  马致洁  章从恩 《中草药》2020,51(21):5501-5508
目的 观察甘草炮制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后对小鼠血清中代谢产物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降低肝毒性的可能代谢通路。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on)组、雷公藤(Raw)组、甘草炮制雷公藤(Pro)组,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小鼠肝功能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利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结合代谢组学方法,对各组间的代谢差异进行表征。结果 与Raw组相比,Pro组小鼠肝组织损伤显著改善,肝功能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表明甘草炮制雷公藤后可以降低小鼠肝毒性;共筛选出脂肪酸、磷脂酸、甘油酯、磷脂酰胆碱、胆酸等12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9个代谢通路。结论 甘草炮制雷公藤可有效降低小鼠的肝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肪酸代谢等通路相关,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苍耳子是历代治疗鼻渊及头痛的要药之一。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皮肤病等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苍耳子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但由于长期或过量服用,药材炮制不当等原因,导致毒性反应情况时有发生。毒理学研究表明苍耳子中毒可引起肝脏、心脏和肾脏等实质性脏器损伤,尤其是对肝脏损伤严重。该文通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国内外关于苍耳子研究的相关文献,对苍耳子的药理作用、毒性物质、肝毒性机制等进行综述。总结出苍耳子具有降血压、抗过敏、抑菌、抗炎、镇痛、抗肿瘤和降血脂等药理作用。毒性成分主要为苍术苷、羧基苍术苷和4’-去磺基苍术苷。苍耳子导致肝脏毒性机制与脂质过氧化损伤、胆汁淤积及肝细胞能量代谢机理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肝毒性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如miRNA-122,也为医药学提供新的研究手段。毒性类中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配伍或炮制后入药可以降低或消除毒性并保存或增加疗效。目前为止,关于苍耳子炮制减毒原理研究报道较少,笔者建议要进一步加强苍耳子炮制减毒原理研究,充分发挥苍耳子特有疗效,开发其更大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大黄炮制成熟后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降低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黄炮制过程中鞣质、总蒽醌、游离蒽醌含量的变化情况,并采用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评价大黄炮制前后的肝毒性变化。结果:生大黄的鞣质、总蒽醌及游离蒽醌含量分别为3.59%、1.96%和1.03%,经过炮制后,熟大黄的鞣质、总蒽醌及游离蒽醌含量分别为0.33%、1.86%和1.27%,鞣质和结合蒽醌的含量显著降低,而游离蒽醌含量显著升高。3批大黄炮制前后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10.15 μg/mL、216.63 μg/mL、248.25 μg/mL、1 082.12 μg/mL、1 200.98 μg/mL和1 189.27 μg/mL,与生大黄比较,熟大黄水提物的LC50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生大黄呈现不同程度的肝脏变性(肝脏萎缩、卵黄囊吸收延迟、肝脏细胞肿大及组织空泡化),而相同浓度下的熟大黄给药组,仅在高浓度条件下呈现轻微的肝脏变性。结论:大黄经过炮制后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肝毒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毒性中药的古今炮制方法与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一门制药技术,而毒性中药的炮制又是炮制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毒性中药历代炮制方法按其炮制手段分五大类,并引证历代医药文献中关于各类去毒方法及炮制理论的原始记载,又结合现代对于乌头、附子、半夏、马钱子、大戟、斑蟊、巴豆等品种常用毒性中药的毒理与炮制原理的研究成果,初步阐明了毒性中药炮制“制毒”的科学道理。进而在探明炮制原理的基础上,又简要地介绍了近年来一些毒性中药炮制改革的新工艺及新制品的质控标准。故本文可作为进一步研究各种毒性中药炮制方法及原理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药用历史悠久、使用广、用量大,具有抗炎、抗病毒、保护神经、降糖、调血脂、保肝利胆等药理活性,是药食同源中药。但关于其肝毒性的报道却限制了栀子的进一步应用。通过查阅有关栀子肝毒性的文献,从使用剂量、剂型及给药途径、配伍、炮制和受试对象等方面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栀子肝毒性的防治及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