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26-26
目的收集分析胃镜检查结合病理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意义。对本院2005年6月至2009年7月,经胃镜检查并手术证实的早期胃癌20例临床、胃镜、病理分析。方法经胃镜直视并活检,在其中央及边缘部位作多次多点活检。结果胃镜诊断20例早期胃癌活检后,一次病理相符者16例,占80%,两次病理相符率4例。术后病理均得到证实为早期胃癌。结论目前内窥镜检查对早期胃癌是首选的并且是必须选择的项目,其可直接看到胃黏膜早期病变,同时借助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等检查,提高早期胃癌的确断率。 相似文献
2.
早期胃癌42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改善胃癌的预后,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1999~2009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4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发生部位、胃镜表现、病理分型、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2例早期胃癌发病的平均年龄52岁,高峰期在50~69岁。结论左上腹部隐痛不适是早期胃癌的常见症状,纤维胃镜检查是提高胃癌早期诊断率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总结早期胃癌的胃镜特征和病理特征,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10年经胃镜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128例早期胃癌患者肉眼分型以Ⅱc型居多,其次是Ⅲ型;病变发生部位构成依次是胃窦、胃体、胃角、贲门;病理分型以低分化腺癌多见,其次是印戒细胞癌。76例黏膜内癌中2例(2.6%)发生淋巴结转移,52例黏膜下癌中14例(26.9%)发生淋巴结转移。54例低分化腺癌中11例(20.4%)发生淋巴结转移,27例印戒细胞癌中4例(14.8%)发生淋巴结转移,4例黏液腺癌中1例(1/4)发生淋巴结转移,余高、中分化腺癌中均未见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2cm的49例中12例(24.5%)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2cm的79例中4例(5.1%)发生淋巴结转移。癌周边呈低度及高度异型增生42例(32.8%),周边黏膜萎缩伴肠化40例(31.2%);行Hp检测86例呈阳性,感染率为67.2%。结论早期胃癌临床表现隐匿,无特异性,要重视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病理相结合的普查工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特点.方法 总结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以来经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早期胃癌38例.就临床症状、镜下分型、病理分化程度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5~44岁早期胃癌共6例,占15.8%,45~54岁早期胃癌共9例,占23.7%,55~64岁早期胃癌共15例,占39.5%,其他年龄组占8例,占21%.癌肿部位贲门胃底癌14例(36.8%),胃体癌10例(26.3%),胃窦癌12例(31.5%),胃角癌2例(5%).胃镜下分型早期胃癌38例(山田分型),Ⅰ型4例,Ⅱa型6例,Ⅱa+Ⅱc型8例,Ⅱc型+Ⅲ型7例,Ⅲ型13例, 病理组织学分型印戒细胞癌12例(31.5%),高分化腺癌10例(26.3%),中分化腺癌9例(23.6%),低分化腺癌5例(13.2%),未分化癌2例(5%).结论 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对确诊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不论肿瘤面积大小,是否胃周围有淋巴结转移犤1犦。诊断和治疗早期胃癌是提高胃癌疗效的关键。现将1997~2002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4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4例中男30例,女14例,年龄28~74岁,平均56.4岁。28~40岁7例,41~60岁12例,60岁以上25例。1.2临床症状:均有数月至数年不等的胃病史,主诉上腹部隐痛35例,饱胀和嗳气30例,消化道出血6例,食欲下降与消瘦4例。1.3术前检查:44例均为门诊就诊,一次诊断38例,其他病例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溃疡面积较大、溃疡形态…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例特点,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针对82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胃癌发病特征为: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的患者都有腹部不适、胃痛病史与一般胃病无特殊区别,早期胃癌好发于中老年,发病部位集中于胃窦部和胃体部,发病恶性程度较低.结论 有胃病史患者是早期胃癌的高危人群,因此需要依靠病例分析提高早期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从而为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收治的43例早期胃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观察肿瘤发生的部位、肉眼分型、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类、伴随病变及淋巴结转移程度等相关病理学指标。结果胃癌多为黏膜内癌;肉眼分型Ⅱ~Ⅲ型为主;早期胃癌好发于胃窦部和胃体部;癌旁有半数以上出现肠上皮化生及伴萎缩性胃炎;淋巴结转移7例(16.3%)。结论既往有胃病史者是早期胃癌的高危人群,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伴随的疾病及淋巴结转移是早期胃癌病理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早期胃癌40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42-43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发现有益和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本组对40例早期胃癌患者,综合分析其临床与病理特点。结果发病年龄高峰在52~73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大部数患者有上腹部不适、胃痛史,大体分型以浅表凹陷型(Ⅱb)和凹陷型(ⅡC)占大多数,病理分类中以管状腺癌为主。结论早期胃癌与青年型胃癌相反,好发于中老年人,恶性程度低,临床表现与一般胃病无特殊区别,需要靠直观的内镜检查来提高早期诊断率,内镜和病理为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特点,内镜下形态,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内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早期胃癌18例病例。结果内镜下大体形态以平坦型和凹陷型为主,呈息肉、炎性增生;局部黏膜色泽改变;局部黏膜粗糙、颗粒样、糜烂。结论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不典型,内镜医师必须掌握早期胃癌的镜下特征,细心全面观察,正确取材,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注意积极随访复查,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提高五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统计我院内镜中心2007年至2010年4年来内镜诊断的早期胃癌,分析早期胃癌在同期胃癌病例中的构成比及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从2007年至2010年共行胃镜检查124142例,检出胃癌共5493例,胃癌检出率为4.4%。早期胃癌613例,占胃癌的11.2%。自2007年至2010年胃癌的检出率分别是5.17%、4.72%、4.39%、3.80%;其中早期胃癌的构成比分别为7.4%、11.6%、12.2%、12.8%。可见胃癌总体内镜下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而早期胃癌占胃癌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所有检出的早期胃癌平均发病年龄为(51±14.5)岁。男:女为1.85: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5)。早期胃癌胃窦部最常见,占66%,然后依次是胃体24%、贲门胃底5.6%、残胃4.0%。胃窦早期胃癌显著多于其它部位(P〈0.05)。按照病理结果,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构成比分别为20.8%、23.7%、38.2%、16.8%、0.6%。根据内镜下表现,将早期胃癌分为隆起型、浅表型和凹陷型,其构成比分别是12.6%、28.6%、58.9%。结论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早期胃癌的发现比率增多。早期胃癌的好发部位、病理特点和进展期胃癌类似。 相似文献
16.
17.
<正>早期胃癌多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有症状时多已处于进展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所以胃癌的早期发现是根治胃癌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和提高疗效。方法对本院18例早期胃癌在诊断及治疗上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其中14例有慢性胃病史2-30年,10例临床表现以上腹痛为主,2例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进食哽噎。胃镜检查15例,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0例。胃黏膜层(m)癌10例,黏膜下层(sm)癌8例,淋巴结转移3例。本组均行R1+或R2,其中远端胃大部切除14例,近端胃切除3例,全胃切除1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7例获得随访结果,随访率为94%。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4%和88%。结论及时发现和诊断早期胃癌是决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方法:分析3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对内镜检查及活检中漏检病例做进一步分析。结果:造成部分病例漏诊的原因除检查不仔细外,还与早期胃癌的某些病理特点有关。结论:要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必须综合分析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及活检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方法 总结经手术证实为早期胃癌67例(71个癌灶)患的临床表现、内镜所见、X线钡餐及病理结果。结果 早期胃癌男女之比4.15:1,40-69岁发病数占64.2%;内镜检查54例,确诊胃癌44例(81.5%);X线钡餐18例,诊断胃癌8例(44.4%)。术后病理67例中胃窦小弯病灶29/71(40.8%),病理示管状腺癌最多39/71(55%),癌周组织肠上皮化生62/67(92.5%),萎缩性胃炎55/67(77.5%),异型增生16/67(23.9%)。结论 早期胃癌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凹陷型病变多见,管状腺癌居多。内镜检出率高于X线钡餐。癌前期病变和早期胃癌关系密切,应积极治疗,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