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报道,马来丝虫和指状腹腔丝虫的幼虫均可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胸肌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由于两种丝虫幼虫形态上不易区別,因此,在马来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对蚊媒传病情况的真实了解,可能带来一些影响。中华按蚊究竟对指状腹腔丝虫易感性如何?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本课题时经10年,对班氏和马来丝虫病流行病学、病原学、宿主与动物模型、媒介昆虫学、临床学、防治、考核与监测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先后发表论文43篇,其中4篇发表在国外刊物中。首先发现福建马来丝虫病的分布和流行度取决于嗜人按蚊的分布和密度。首先比较观察并提出蚊体内4种动物丝虫幼虫与马来丝虫幼虫的形态鉴别要点。首先建  相似文献   

3.
闽东丝虫病传播媒介及其阻断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其详 《医学动物防制》2001,17(11):586-590
目的 查清闽东蚊类分布、班氏和马来丝虫病传播媒介的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其阻断传播的研究。方法 调查不同生境的孳生地,所获蚊幼虫分别制成标本定种;人房内捕获蚊虫定种后逐只剖验,分别统计各期幼丝虫;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长期坚持蚊媒动态监测。结果 闽东共有蚊虫8属45种,其中天坪库蚊系福建省新记录,未捕及嗜人按蚊;证实在致倦库蚊体内查见感染期班氏幼丝虫;中华按蚊体内查见感染期马来幼丝虫,牛丝虫幼虫。结论 闽东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首次发现中华按蚊充当牛丝虫的传播媒介。马来丝虫病和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分别于1982年和1990年媒介传播已被阻断。1998年10月全市均已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4.
丝虫幼虫在中间宿主蚊媒体内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发育已有大量研究,但幼丝虫在蚊媒体内低温低湿度条件下的发育情况则研究甚少。有鉴于此,我们对马来丝虫幼虫在中华按蚊体内低温低湿度下的发育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在含有20%灭活小牛血清和人肺腺癌细胞系的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至后期感染期幼虫,并存活27天。在培养后13天和27天,平均虫体长度分别增加21.9%和33.2%。本文为首次报道在人体寄生丝虫感染期幼虫体外培养中应用人体癌细胞系,结果表明人肺腺癌细胞系可能含有某些物质有利于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存、生长和活动。  相似文献   

6.
在丝虫病免疫诊断中,同源性抗原有时不易获得。1986年我们采用较易获得的异种丝虫一牛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以下简称牛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以检测班氏丝虫病人血清抗体并与马来丝虫成虫抗原相比较,以探索牛丝虫成虫抗原IFAT诊断丝虫病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1.贵州是我国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省份之一,防治前47个流行县平均微丝蚴阳性率为9.8%,病人约100余万人。从六十年代起,全省开展了有计划的防治工作,通过二十多年努力,已成功地建立了周期型马来丝虫蒙古长瓜沙鼠动物模型,开展了实验室驯化传染媒介车乡伊蚊和中华按蚊,进行了马来丝虫自然史、感染期幼虫体外培养、成虫体外培养、马来丝虫生物学特性、免疫学试验及药物筛选等研究,并首次在国内利用斑氏丝虫Ⅲ期幼虫人工  相似文献   

8.
丝虫病     
丝虫病也是一种对人类危害较大的虫媒病,由蚊虫传播,是丝虫引起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寄生于人类的丝虫共有8种,在我国,只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主要引起淋巴丝虫病。 该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的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结),幼虫叫微丝蚴,生活在人的血液中。微丝蚴白天积聚在肺的毛细血管里,到了夜晚出现于末梢血液(幼虫在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驯化的中华按蚊,通过人胎盘膜,吸取含马来丝虫微丝蚴的新鲜兔血而获感染。在相对湿度为75—85%,温度为28℃的实验条件下,观察了中华按蚊感染马来丝虫后感染期幼虫在故体内移行情况。结果表明,感染期幼虫一旦成熟,立即开始移行。离开胸肌的幼虫首先大部分移向腹部,少数移向头喙部,随后,头喙部幼虫逐渐增多,腹部胸部幼虫比例波动不定,平均感染期幼虫有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0.
家猫后腿每只接种50条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感染后1~3周将家猫后腿剃毛涂抹5%海群生油剂1或5次,涂抹后3周将家猫处死,剖验后腿淋巴系统,检查药物对丝虫的作用,并计数存活丝虫的数量。发现多数丝虫于接近腘窝淋巴腺之曲张淋巴管内,对照组每条猫后腿查到活丝虫16~35条,平均22.7条,治疗组每条猫后腿平均虫数0.1~2.5条。海群生对丝虫第3期幼虫杀灭能力大于第4期幼虫,甚至一次涂抹药物可杀死猫体内全部第3期幼虫。  相似文献   

11.
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在三种添加10%小牛血清和含人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细胞系(OMC_(685))的RPMI1640培养系统中均能蜕皮发育为L_4。在添加葡萄糖的上述培养系统中,幼虫最长存活66d,蜕皮率和完成蜕皮率分别达57.1%和89.3%,幼虫的长宽度增长率分别达216.4%和194.9%。在不含细胞系的培养液中,幼虫最长存活14d,基本上不蜕皮。本实验结果表明OMC68细胞系所产生的某些物质有利于周期型马来丝虫L_3体外的生存和发育,能使L_3在存活时间、蜕皮及发育等方面有明显改善。本实验还进一步证实了葡萄糖对丝虫L3体外培养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验室驯化的中华按蚊,通过人胎盘膜,吸取含马来丝虫微丝蚴的新鲜兔血而获感染。在温度为28℃,相对温度为75-85%的实验条件下观察了中华按蚊染马来丝虫后感期幼虫逸出。结果表明,血餐后第12d感染蚊再吸血时感染期幼虫逸出率为78.63%。  相似文献   

13.
丝虫微丝蚴进入易感的媒介蚊体之后,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经过发育成熟为感染期幼虫。随着蚊虫的叮咬活动,感染期幼虫经皮肤进入脊椎动物宿主或人。 Wharton(1957)研究马来丝虫在曼蚊体内的发育,认为感染期幼虫在蚊宿主的一个生殖营养环时间内,可能随着宿主蚊的吸血活动而离开蚊体,因而对幼虫在蚊体内较长时间的  相似文献   

14.
海群生对丝虫成虫及微丝蚴的疗效已被我国医学界所肯定。目前在大规模防治工作中,一般均采用1--3日短程疗法,所用海群生总量为1.5--4.8克不等。近来,不但对马来丝虫而且对班氏丝虫病者,正广泛地采用一次(海群生1.0--1.5克)疗法。根据有关文献及我们的实验观察,这种疗法对马来丝虫的成虫及幼虫作用较为完全,而对班氏丝虫则略逊。一般的说,治疗后的立即疗效,在马来丝虫患者为70%左右,而在班氏丝虫患者为40--55%;微丝蚴的减少率,在马来丝虫患者为90%以上,在班氏丝虫患者为80%左右。虽然短程疗法的推广时间尚短,远期疗效的报告还不多,但从治后连绩观察六个月的几篇报告来看,疗效是稳定的,而且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用含有人羊膜细胞系的各种培养系统,培养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在添加10%小牛血清、葡萄糖的RPMI1640培养液中,L_3发育至Ⅳ期蚴(L_4),存活40天以上。实验结果证实了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周期型马来丝虫L_3生长、发育和存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酶联免疫印迹技术,分析了马来丝虫成虫抗原、微丝蚴抗原及牛指状腹腔丝虫成虫原化学及免疫学特性。结果表明三者分别有6条、4条和2条丝虫抗原特异性组分,这些丝虫特异性组分与肠道线虫病人血及健康人血清均无交叉和假阳性反应,而SA-Ag价廉易得,用于丝虫病免疫依断和人群血清学监测可望获得较 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在含人羊膜细胞系的TC199+RPMI1640(1∶1)混合培养液中于培养后10~12d开始蜕皮,少数(9.6%)可完成蜕皮进入L_4,幼虫最长可存活25d;在含人羊膜细胞系的TC199培养液及不含细胞系的TC199+RPMI1640(1∶1)混合培养液中,幼虫可分别存活19和15d,但均未出现蜕皮现象。本实验证实了培养基的组成及哺乳动物细胞系的应用对于马来丝虫体外存活、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通过实验感染的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体内获得马来和班氏丝虫各发育期幼虫,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提出各发育期的虫体大小,腊肠期和传染前期幼虫的肛门板和尾部形态,传染期幼虫的尾乳突和食道构造等,均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液氮冻存丝虫微丝蚴中,应用二甲亚砜、聚乙烯吡咯酮及乙二醇三种低温保护剂,以及“两步慢冻法”和“乙二醇快速冻存法”两种方法,对犬恶丝虫和指状腹腔丝虫微丝蚴的冷冻保护效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六组实验中,大恶丝虫微丝蚴在二甲亚砜中冻存6.5天,在聚乙烯吡咯酮中冻存12天,以及指伏腹腔丝虫微丝蚴在聚乙烯吡咯酮中冻存16小时均获得成功。应用聚乙烯吡咯酮于丝虫微丝蚴冻存中此为首次报道,效果良好。液氮冻存指状腹腔丝虫微丝蚴,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20.
原生动物中能使昆虫致病的主要有鞭毛虫类、纤毛虫类、变形虫类、球虫类、单孢子虫类和微孢子虫类等。我们从1974年饲养中华按蚊以来,曾多次发生过纤毛虫——钟虫对中华按蚊幼虫的危害。对此我们作了一些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报导如下。一、钟虫危害中华按蚊幼虫的情况为研制周期型马来丝虫——长爪沙鼠模型,实验室饲养了虫媒——中华按蚊。我们饲养中华按蚊幼虫的水为我院自来水场的水(该水引自天然水库),用前预先在养蚊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