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标准,FAI患者在疾病进展的各阶段的16排螺旋CT平扫、三维重建以及磁共振等影像学表现,以及上述影像学检查结果在疑似患有FAI的患者中与其它疾病相鉴别与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性.[方法]选取6例FAI患者,均为男性,所有患者均具有腹股沟区间断性疼痛病史,休息后疼痛能够得到明显或完全缓解,且髋关节前撞击试验和(或)后撞击试验阳性.对这些患者行骨盆正位片、髋关节16排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髋关节磁共振成像平扫检查.[结果]骨盆正位片检查结果可显示出大部分的先天解剖学异常;16排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结果可全方位清晰显示髋关节病变.磁共振平扫结果显示中后期FAI患者髋关节的炎性改变.[结论]标准的骨盆正位片上可发现FAI患者若干先天解剖学异常再结合患者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即可早期正确诊断;髋关节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检查,可发现如股骨头颈连接处的前外侧偏移量减低等异常,为手术方案提供直接参考;中后期的FAI患者行髋关节MRI检查,可发现髋臼盂唇的裂伤或者软骨变性,为手术治疗髋臼唇撕裂提供确切证据;髋关节MRI检查结果可将本病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FAI)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由于股骨头颈部和髋臼、盂唇间因解剖结构异常,活动时异常撞击引起疼痛的疾病.近年来,微创关节镜技术尤其是髋关节镜技术发展迅速,对FAI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诊断和治疗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关节镜...  相似文献   

3.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关节炎是一个多病因引起的疾病,常累及髋关节。老年性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发病机制是在长期轴向负荷作用下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的改变。临床上也可见到部分成年人及经常运动的年轻人表现出髋关节炎症状,用传统的发病机制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Ganzetal提出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impingement,FAI)可能是导致原发性髋关节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学者们注意到一些中年人及喜爱运动的年轻人表现出来的髋关节疼痛无法用传统的发病机制解释。直到2003年Ganz等首先提出了由于存在髋臼以及股骨近端的形态结构异常,在髋关节运动终末期发生股骨头颈和髋臼的异常碰撞,导致髋臼、盂唇及软骨损伤,从而引发髋关节疼痛症状,且持续发展并导致髋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在股骨颈骨折行内固定术后的患者中出现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发生率及可能引起这一综合征的相关因素。方法随访了2009年1~6月门诊复查的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48例,手术时间为2002~2008年,男28例,女20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56.3岁,左侧27例,右侧21例。采集与诊断FAI有密切关联的随访信息,对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做出诊断。结果48例患者均获随访,发生FAI的患者3例,发生率为6.25%。其中头下型3例:Garden III型1例,GardenIV型2例。结论在股骨颈骨折行内固定术后的患者中确实存在有FAI的可能,并且有一定的发生率,其原因可能和骨折的类型及术中复位的质量有关,需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是老年患者髋部疼痛的原因之一,其常见的发生机制是在长期轴向负荷作用下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的改变,但对于年轻患者早期骨关节炎的发生使用该理论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2003年瑞士Ganz等提出了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概念,即:存在髋臼和(或)股骨近端的形态结构异常的~组疾病,在髋关节运动终末期,发生股骨头颈和髋臼的异常碰撞,导致髋臼盂唇和(或)软骨的损害,从而引发髋关节疼痛症状,持续发展并导致髋关节的退变。根据引起FAI的形态异常来源于股骨近端和髋臼,将FAI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凸轮型撞击(canltype)和钳夹型撞击(pincertype)。随着对这一新概念的不断认识,国外对FAI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报道逐渐增多,本文旨在对近期这一临床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大家进一步认识和正确处理FAI。  相似文献   

7.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FAI )指形态有改变的髋关节(股骨或髋臼解剖学异常)在髋关节运动终末期发生股骨近端头颈交界区和髋臼的异常应力接触所产生的髋关节疾患,临床上容易被忽视,是引起中青年,尤其是运动较多者髋关节疼痛,也是引起早期骨关节炎的重要因素。FAI表现为腹股沟区疼痛,髋关节屈曲内旋受限及疼痛,可由特殊的撞击试验诱发,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上述部位的骨性形态异常,股骨近端和髋臼边缘的异常碰撞,导致髋臼盂唇和髋臼软骨的损害,从而引发髋关节疼痛症状。根据发生机制可将撞击分为凸轮型和钳夹型两种类型,两者往往同时存在。x线平片显示为股骨头颈结合区异常骨性隆起、枪柄样畸形、交叉征、8字征等特异性表现,CT检查可以发现股骨近端和髋臼的骨性异常,MRI可以显示一些继发的盂唇损伤和软骨损伤,核磁关节造影(MRA)可以大大提高盂唇损伤和股骨髋臼撞击症诊断的阳性率。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目前可以通过髋关节镜技术达到髋关节的中心和外周间室,对盂唇损伤进行清理或修复,并可重塑股骨近端和髋臼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0TMR高分辨扫描对股骨髋臼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临床诊断FAI患者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18~50岁,平均33.5岁.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3.0T超导MR扫描仪行高分辨扫描.按髋关节形态学改变将患者分为Cum组(股骨头凸轮状改变)、Pincer组(髋臼过度覆盖)及Normal组(无明显形态学改变),观察髋关节面软骨、髋臼盂唇、股骨头或髋臼骨质、关节腔积液、关节囊或韧带信号改变,比较各组MRI异常征象的出现率.结果 MRI影像中出现髋臼盂唇信号异常44例(81.5%,44/54),关节面软骨信号异常35例(64.8%,35/54),关节腔积液19例(35.2%,19/54),股骨头或髋臼骨质信号异常14例(25.9%,14/54),关节囊或韧带信号异常4例(7.4%,4/54).不同性别组间MRI异常征象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m组、Pincer组及Normal组三组间髋臼盂唇信号异常、关节面软骨信号异常、股骨头或髋臼骨质信号异常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而关节腔积液、关节囊或韧带信号异常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中髋臼盂唇信号异常出现率最高(Cum组88.5%,Pincer组77.8%,Normal组70.0%),其次为关节面软骨信号异常.结论 3.0T MR高分辨扫描能够清晰显示FAI的异常征象,髋臼盂唇及关节面软骨损伤可能为FAI的早期改变,MRI对骨质和软骨细节的显示可为进一步观察FAI的病变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8):1679-1682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FAI)是引起中青年,尤其是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员髋部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股骨近端与髋臼存在解剖形态学变异,彼此发生碰撞,导致髋臼软骨、盂唇的损伤,从而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远期可导致严重的软骨退变并演化为骨性关节炎。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的兴起,关节镜微创手术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本文拟就髋关节镜对于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治疗进展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股骨髋臼撞击症是指由于股骨近端形状异常导致股骨头颈结合部与髋臼边缘发生撞击[1-2].如果不早期干预,会导致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近年来,股骨髋臼撞击症发生率有所增加,国内外对其诊断及临床治疗报道逐渐增多,有明确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现将该症近年的诊断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肩胛骨正侧位X线片中肩峰形态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应用肩胛骨正侧位X线片对以肩部疼痛为主诉、Neer撞击试验阳性的64例75肩进行分析,其中的59例69肩同时行利多卡因试验。结果Ⅰ型肩峰10肩,占总肩数的13.3%;Ⅱ型肩峰17肩,占22.7%;Ⅲ型肩峰48肩,占64.0%。Ⅰ型肩峰中利多卡因试验4肩,阳性率为44.4%(4/9);Ⅱ型肩峰8肩,阳性率53.3%(8/15);Ⅲ型肩峰38肩,阳性率84.4%(38/45)。经卡方检验,Ⅲ型肩峰组与其他两组的利多卡因试验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Ⅰ型肩峰组与Ⅱ型肩峰组的利多卡因试验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肩胛骨X线摄片对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具有病因学特殊意义;(2)Ⅲ型肩峰者罹患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可能性较Ⅰ型、Ⅱ型肩峰者明显增高;(3)作为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两种重要手段,X线摄片和利多卡因试验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MRI、超声及X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12-01-2015-09经临床确诊的4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比较MRI与X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征象的检出率,比较MRI与超声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直接和间接征象的检出率.结果 与MRI检查比较,X线Ⅲ型肩峰检出率(x2=3.859,P=0.043)及肩峰骨质增生检出率(x2=4.200,P=0.04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与MRI的I型肩峰检出率、Ⅱ型肩峰检出率及A-H间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超声检查对冈上肌肌腱水肿、冈上肌肌腱完全撕裂、肩峰下滑囊增厚、肩峰下滑囊积液及肩关节囊内积液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RI对冈上肌肌腱部分撕裂的检出率较超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77,P=0.041).结论 X线显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征象较MRI好.MRI与超声均可显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直接及间接征象,但MRI对冈上肌肌腱部分撕裂的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Iliopsoas impingement is a known cause of pai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e author reports on a patient with iliopsoas impingement due to prominence of the anterior aspect of her acetabular hip arthroplasty component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revision to an anatomically designed acetabular implant. Use of such an anatomically designed acetabular implant may prove to be beneficial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iliopsoas impingement.  相似文献   

14.
MRI引导下肩关节穿刺造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MRI引导下肩关节直接穿刺造影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8年4—10月间临床怀疑有肩袖损伤的患者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22-70岁,平均35岁),进行MRI引导下肩关节直接穿刺造影检查,对于肩袖结构及肌腱附着处、盂唇进行显示及诊断,所得结果与关节镜探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0例可疑肩袖损伤的患者中,28例经关节镜证实肩袖不同结构撕裂。MRI引导下肩关节造影清晰显示病变36例,造影剂外渗进入周围滑囊1例,关节腔内进入气体1例,无肩袖损伤2例。MRI平扫和造影检查共同诊断肩关节损伤26例,与关节镜结果一致。结论:MRI引导下前部直接穿刺肩关节造影是一种微创的显示肩袖损伤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临床诊断肩袖损伤常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疼痛症状与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QFS)狭窄的程度及股方肌形态、水肿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确诊为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3例,共86个髋关节。其中女性37例(86%),男性6例(14%)。分别进行临床疼痛评分分级及MRI图像分析,IFS、QFS均在横轴位T1WI序列上进行测量,股方肌水肿分级的判定以及评分在横轴位T2WI序列上观察。 结果不同临床疼痛组间IFS间距均无显著差异(F=0.120,P>0.05);不同临床疼痛组间QFS间距均无显著差异(F=0.204,P>0.05)。股方肌水肿评分分级与临床的疼痛程度有显著相关性(F=9.795,P<0.05)。 结论女性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占比高于男性,坐骨股骨间隙及股方肌间隙的狭窄程度不能直接反应IFI临床疼痛症状,股方肌水肿程度与临床疼痛症状程度有较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5种常用临床物理查体及联合查体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盲法队列设计共纳入105例肩关节疼痛患者,所有患者接受5种物理查体(包括Neer征,Hawkins-Kennedy征,疼痛弧,空罐试验,外旋抗阻试验)及肩关节镜检查,记录结果 ,依据Nikolaus的诊断标准为SAIS诊断的金标准。对各种查体进行诊断试验相关评价,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ROC曲线分析。采用逐步前进法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Kappa分析及符合率评估联合查体的最佳组合、效力、查体的可靠性。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除Hawkins-Kennedy征外,其他查体AUC均有统计学意义(AUC=0.62~0.73,P0.05),阳性似然比≥2.0的查体为疼痛弧、空罐试验和外旋抗阻试验,阴性似然比≤0.5的查体为Neer征、疼痛弧和外旋抗阻试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疼痛弧、空罐试验、外旋抗阻试验的组合为诊断SAIS的最佳组合,疼痛弧、外旋抗阻试验的组合为排除SAIS的最佳组合。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查体的AUC有统计学意义(AUC=0.85,P=0.000),高于所有单独查体,最佳截断值为出现任意3项阳性查体。5种物理查体的Kappa值范围为0.42~0.71,符合率范围70.50%~87.60%。结论:3项独立查体(疼痛弧、空罐试验、外旋抗阻试验)阳性及5项查体中出现3个或以上阳性查体有助于SAIS的确诊,3项独立查体(Neer征、疼痛弧、外旋抗阻试验)阴性有助于SAIS的排除。5项查体均具备中到高度的可靠性。疼痛弧、空罐试验、外旋抗阻试验的组合(出现2项或以上阳性查体)为诊断SAIS的最佳组合,疼痛弧、外旋抗阻试验的组合(均为阴性)为排除SAIS的最佳组合。任意3项阳性查体为使用5种物理查体联合诊断和排除SAIS的最佳截断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对退行性股骨髁间窝前交叉韧带撞击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6年4月~2010年4月期间,在本组应用关节镜检查、治疗存在半月板损伤或关节游离体等症状的膝退行性关节炎129例140膝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合并股骨髁问窝前交叉韧带撞击症有69例72膝,并发率高达51.43%。关节镜下屈伸膝关节动态观察股骨髁间窝与前交叉韧带有无撞击,作出诊断后,行股骨髁间窝扩大成形及关节清理术。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2~48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膝前区疼痛、关节积液、关节屈伸功能明显改善,Lysholm评分明显提高。结论膝退行性关节炎并发股骨髁间窝前交叉韧带撞击症,并发率较高,术前较难以明确诊断,关节镜是检查诊断股骨髁间窝前交叉韧带撞击症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诊断有无股骨髁间窝前交叉韧带撞击存在及其病因,股骨髁间窝扩大成形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肩关节前方盂唇损伤的MRI和MR关节造影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MRI和MR关节造影在肩关节前方盂唇损伤中的诊断价值,评估MR关节造影在鉴别肩关节前方盂唇不同类型损伤中的作用。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经肩关节MRI、MR关节造影诊断后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153例肩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由1位骨骼肌肉系统影像学医生和1位运动医学医生共同阅片,得出一致的MRI和MR关节造影诊断,并与关节镜下结果进行比较。计算MRI和MR关节造影诊断肩关节前方盂唇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MR关节造影下存在前方盂唇损伤的患者中,对其不同类型损伤进行分型,与关节镜下分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53例中,肩关节前方盂唇损伤78例,肩袖损伤67例,上盂唇从前到后(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to posterior,SLAP)损伤8例,MRI和MR关节造影诊断肩关节前方盂唇损伤的灵敏度分别为80.8%和92.3%,特异度分别为89.3%和97.3%,准确度分别为85.0%和94.8%。78例关节镜下存在肩关节前方盂唇损伤的患者中,Bankart损伤39例,前方盂唇骨膜袖套样撕脱(ALPSA)损伤32例,Perthes损伤7例,MR关节造影正确诊断Bankart、ALPSA和Perthes损伤的灵敏度分别为84.6%、84.4%和57.1%。结论:MR关节造影较MRI诊断肩关节前方盂唇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更高,MR关节造影能在术前进一步明确盂唇损伤的类型,为确定术前计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肩关节MR造影处于外展外旋位(ABER位)与中立位对Perthes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由两名影像诊断医师独立回顾分析206例肩关节MR造影图像,每例患者均行中立位与ABER位检查,分析结果与肩关节镜手术相比较。计算肩关节MR造影中立位与ABER位评价Perthes病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并采用McNemar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pa统计计算两名影像诊断医师评价的一致性。结果 206例患者中,35例证实为Perthes病变,60例前下盂肱韧带复合体正常。对于这95例,肩关节MR造影中立位评估Perthes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71%~68.57%和95%~96.67%,ABER位则为88.57%~91.43%和91.67%~93.33%。肩关节MR造影ABER位的敏感性显著高于中立位检查(P〈0.05)。2名影像诊断医师的评价一致性极好(Kappa〉0.75)。结论肩关节MR造影ABER位可以明显提高Perthes病变的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RI对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脉络膜裂囊肿的MRI及临床表现资料。结果19例患者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均为单侧发病,左5例,右14例。轴面观察7例病灶位于颞叶深部脑实质内,12例与环池或四叠体池相连,边缘锐利,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冠状面和矢状面观察所有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呈"纺锤形"或"双凸透镜形"。病灶大小4mm×5mm~28mm×26mm不等,均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上为低信号,病灶周围无水肿。2例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结论MRI对脉络膜裂囊肿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