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7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复苏病情稳定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和CD4/CD8变化。结果:观察组IgG、IgM、IgA和C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有效改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不同的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方法对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效果的影响。结果在99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液体复苏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60~80 mmHg(1 mmHg=0.133 kPa),病死率40%,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1%;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MAP维持在40~50 mmHg,病死率21%,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2组MAP、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种类的液体给脓毒症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对患者腹内压的影响。方法将ICU中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晶体液组及胶体液组,液体复苏晶体液组采用乳酸林格氏液,胶体液组采用6%羟乙基淀粉注射液(万汶),均按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要求进行液体复苏,监测复苏前、复苏6 h后腹腔内压以及复苏6 h后晶体液与胶体液总量。结果 2组复苏前后HR、PP、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至复苏后6 h,晶体液组共用晶体液(3 320±279)mL,胶体液组共用胶体液(2 993±215)mL,2组液体总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后2组腹内压较复苏前均有升高,胶体液组腹内压升高值较晶体液组低(P0.05)。结论晶体液和胶体液都能够有效进行脓毒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治疗,复苏治疗后腹内压均明显升高,其中晶体液可明显升高腹内压,故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应首选胶体液。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分析脉搏轮廓温度稀释法连续心输出量测定(Pi CCO)联合超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准确性及对液体复苏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10例,A组单以Pi CCO监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B组单以超声监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C组同时使用Pi CCO及超声指导液体复苏治疗;D组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比较四组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结果:与A、B、D组比较,C组休克纠正时间、住ICU的时间明显缩短,28 d病死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 CCO联合超声监测指导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纠正休克,改善患者的组织灌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其进行复苏处理,对照组为积极性液体复苏,观察组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再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液体复苏3 h后、24 h后,观察组患者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凝血酶原时间(PT)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后24 h,观察组的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上呼吸机时间及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改善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等,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多发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活动性出血控制前何种液体复苏策略更合理,以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急诊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5例创伤性休克合并活动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6例,充分液体复苏组29例,利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BioZ.com)控制输液量,比较2组平均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比充分液体复苏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病死率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无合并严重脑外伤的创伤性休克合并活动性出血患者中,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能比充分液体复苏更为合理。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急诊多发伤患者抢救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高渗液体复苏方案治疗急腹症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等渗液体复苏,治疗组21例采用常规治疗辅以高渗液体复苏治疗,比较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液体复苏需要的液体量和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5),而患者复苏成功率和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渗液体复苏抢救急腹症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影响。方法:将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组后给予不同两种复苏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复苏后各项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存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失血量、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治疗期间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对于患者康复有着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及充分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并发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给予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前后凝血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复苏前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酸中毒、肾功能障碍、MODS、ARDS、DIC、病死率分别为27.50%、5.00%、7.50%、15.00%、6.25%、7.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本次医学试验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林格液复苏治疗,实验组接受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接受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有助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液体复苏模式对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所选60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均为云浮市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所收治,将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选择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患者预后进行比较。结果:在胶体液量、平均输液量、复苏开始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病死率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对其预后进行显著改善,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渗盐液(HTS)在急诊创伤性休克病人急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09年5月对23例创伤性休克病人应用限制性高渗液体,通过护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尿量(UPD)的变化及患者的转归。结果:23例患者中经过使用限制性高渗液体复苏的急救护理病情得到控制好转21例,发生MODS死亡2例。结论:HTS适用于重度脑外伤合并创伤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及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降低MODS发生,提高治愈率,值得在急诊抢救时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临床工作的观察总结,探讨限制性液体的复苏的液体输注时间以及较理想血压。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中对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方法自2006年至2010年5年中对失血性休克救治观察,对液体输注的量及时间、血压的观察并进行临床评价。结果合理控制液体输注量及时间,血压控制在90—100mmHg/60—65mmHg可较好地纠正失血性休克。结论与传统的液体输注方法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使血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即可有效地纠正休克,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同时不至于造成新的出血,破坏原有的凝血机制,造成难以纠正的休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统计的64例的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32例患者应用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疗程3 d;对照组行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疗程为3 d。统计两组患者止血时间,以及血压、心率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32例患者中,30例72 h止血;对照组32例患者中,22例72 h止血。结论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止血率高,再出血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限制性和开放性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开放组和限制组各23例,开放组实施开放性液体复苏策略,限制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比较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APACHEⅡ和SOFA评分、心功能及心肌损伤改善情况,CRP水平的变化,以及60 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无脏器衰竭时间的差异。结果复苏后2组HR、MAP、CVP及血乳酸水平改善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限制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指标和CRP水平的改善幅度均显著大于开放组(P0.05或P0.01)。开放组60 d病死率有高于限制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开放组(P0.05或P0.01)。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可有效改善并维持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与开放性液体复苏策略相比,其在降低病死率、缩短ICU入住时间、改善心功能以及减少心肌损伤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重症超声联合被动抬腿试验指导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价值。方法:选取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漂浮导管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采用重症超声联合被动抬腿试验指导,对两组的指导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复苏6 h,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乳酸、碱剩余值均明显优于复苏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6 h复苏达标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超声联合被动抬腿试验指导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渗盐液(HTS)在急诊创伤性休克病人急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09年5月对23例创伤性休克病人应用限制性高渗液体,通过护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尿量(UPD)的变化及患者的转归.结果:23例患者中经过使用限制性高渗液体复苏的急救护理病情得到控制好转21例,发生MODS死亡2例.结论:HTS适用于重度脑外伤合并创伤性体克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及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降低MODS发生,提高治愈率,值得在急诊抢救时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湛江农垦第二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4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正压液体复苏,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均低于对照组,红细胞比积(HCT)高于对照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综合征(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血乳酸水平相差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重症超声与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液体复苏治疗的5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达法分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PiCCO监测指导,观察组采用重症超声监测指导,对两组的复苏效果及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复苏6 h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优于复苏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6 h、12 h,观察组患者的尿量多于对照组,液体正平衡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 d死亡率、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对比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需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PiCCO,用重症超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进行监测指导可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同时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液体复苏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液体复苏联合参附注射液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进行急救,研究组患者采用液体复苏联合参附注射液的方案进行急救。结果复苏后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均较复苏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比较,研究组IL-6水平高于对照组,但TNF-α、IL-10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患者休克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液体复苏联合参附注射液的急救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因子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