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机是中医诊疗的核心所在,文章回顾了中医病机近年来的研究概况,总结了中医病机研究成果并进行分析,指出在明确中医病机的概念内涵、阐明病机与辨证的关系、确立中医病机的核心地位等诸多研究方面,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2.
葛立君 《光明中医》2015,30(1):214-217
目的回顾近年来中医治疗眩晕的研究结果,总结该病的临床研究进展特别是对病因病机特点、相关因素及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护理的探讨,为中医眩晕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索近年来中医防治眩晕的文献,从病因病机与相关因素、中药汤剂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及其他治疗、中医护理方面总结,探讨中医治疗眩晕的机制及经验。结论近年来中医防治眩晕病无论在病因病机特点和辨证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3.
病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辨识病机在中医临床诊疗中至关重要。通过梳理古今医家对病机理论的论述和发挥,总结了中医病机的内涵要素:病因、病性、病位、病症、病情、病理因素和病势。提出以病机为主导集成中医临床个体化信息、探索建立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六辨其中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的重要临床意义。方法:首先明确中医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的概念,以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观点为切入点,以名医经验为借鉴,阐明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结果: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是中医临床分析疾病的重要步骤,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的基础,是中医的临床基本功,深刻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结论: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部分,初步总结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为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医感染病学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冯全生 《新中医》2005,37(1):3-5
探讨在中医外感病基础上构建中医感染病学的思路和设想。从外感病辨治理论的建立与感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密切相关、外感病病因说与感染病的微生物入侵病源说类似、感染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外感病相似、外感病学的发展对中医防治感染病的重要贡献等方面论述了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病密切相关;从感染病的病因不囿于邪气的外感、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在感染病防治中广泛应用等方面指出感染病防治又不局限于传统中医外感病辨治体系。由此,提出了以外感病为基础,构建中医感染病的思路,阐释其内涵、建立的重要意义以及从教学、临床和科研等方面推动中医感染病学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病证结合、以病统证是目前主要的中医研究模式,而以证统病传承了方证辨证、病机辨证、病因辨证等辨证思想,体现了中医学在动态时空下的诊治特点实质是据象辨证、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思路的凝练和总结,体现了中医学认知和实践特点。以证统病思路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中医辨治复杂疾病、建立中医特色的临床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并行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何家鸣 《中医药学报》2012,40(4):141-144
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克罗恩病的研究进展,介绍克罗恩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旨在为克罗恩病的中医诊治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六辨其中之辨病机、辨病势和辨病质的重要临床意义。方法:首先明确中医辨病机、辨病势和辨病质的概念,以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观点为切入点,以名医经验为借鉴,阐明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机、辨病势和辨病质。结果: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机、辨病势和辨病质是中医临床分析疾病的重要步骤,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的基础,是中医的临床基本功。结论:辨病机、辨病势和辨病质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部分,文章初步总结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机、辨病势和辨病质,为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GERD)迄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和较为统一、规范、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本文汇总了近1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分类的相关文献,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研究现状做一概述。结果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虚、气郁、痰湿、郁热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以分五型之内为多。  相似文献   

11.
<正>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西医的疾病种类及亚类细目有22 500种,而中医疾病在《伤寒论》中只分六种,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此为中医外感病;加上《金匮要略》中的杂病病名,共计约五十种,这是中医疾病的经典命名。为什么中医约五十种病名就概括了所有林林总总的疾病现象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中医学的学科本质问题。1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医病名规范,目的是为统一中医诊断标准。病名不规范就无法统一诊断标准。长期以来,由于中医病、症、证混同不分,过于强调辨证,忽视了辨病,并逐渐有取代辨病的趋势。因之病名杂沓纷纭,极不规范。并且存在着一名多病与一病多名的问题。中医病名要规范,必须明确病、证、症三者的概念,分清其区别与联系,把病和证区别开来;以症名病的,必须有明确的病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个病必须从类病中分化出来;见于病名阶段的单个症状又须归到一个病中去。只有理清这些方面的关系,才能使中医病名达到规范的目的。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病名诊断规范专题研究组曾就中医病名诊断规范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专题研究。本刊将选刊这方面的文章,藉以征求广大中医界的意见,来共同完成中医病名诊断规范这一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中医络病学在近30年间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和临床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络脉—血管系统病"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对中医络脉络病与现代医学心血管病关系的深入研究,大致形成共识,中医络脉类似于西医血管,西医心血管病可以利用中医络病病机加以分析、辨证及治疗。现就络病学说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不少单位在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中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但也有些单位或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重视不够,或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的内涵不清,因而收效甚微。本文仅就这些问题略陈管见。 目的意义 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进行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决非权宜之计,而具有加快中医医院内涵建设、振兴中医药学术的战略意义。 1、能体现中医特色。突出中医特色是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必须坚持的原则。办好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炎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证候标准,“虚-风-瘀-毒”中医复杂病机网络反映了慢性肾炎病机的复杂性、动态性、多元性、整体性。本文阐述了“虚-风-瘀-毒”中医复杂病机网络在慢性肾炎中医病机中的内涵,并从现代生物医学角度阐释“虚-风-瘀-毒”与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肾纤维化等微观病理生物学物质的联系,为慢性肾炎的中医病机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4日上午,浙江省举行中医临床专科专病建设合同签署仪式。省政府徐志纯副省长出席了签字仪式,并作了重要讲话,陈晓非副厅长代表卫生厅与10个建设基地单位领导签署了合同。这标志着该省的中医临床专科专病建设跨世纪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进入“八五”以来,浙江省的中医专科专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全省各中医医院根据自身优势,按照“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专药专设备”的原则设置和发展中医专科专病,在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两个效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诊断与治未病两者有着密切联系,中医诊断面对的是疾病状态,而治未病则包括未病、欲病和已病、病后等状态.状态辨识孕育于中医诊断,是治未病的关键技术.文章厘清了中医诊断、治未病、状态辨识的关系,概述了以维护健康状态为前提的状态辨识诊断方法,结合实际深入阐述中医诊断与治未病的误区.提出治未病的前提是对健康状态的认识,状态是...  相似文献   

18.
对中医梅核气的实质从胃食管反流病角度进行探讨。故先从中医梅核气病名来源介绍、分析了"炙脔"的涵义,然后列举了梅核气的中医病机、胃食管反流病的西医诊断及发病因素,进一步筛理出两者在症状、病因、治疗方面的一致性,最后提出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就是中医梅核气的本质。本文为临床医师对梅核气从西医角度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及从中医角度采用平肝抑酸治疗梅核气提供了理论支撑,丰富了中医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9.
国医大师任继学先生为我国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中医教育家和中医内科临床学家,先后提出了内科杂病伏邪理论、脑出血从瘀论治、中医象学内涵、真心痛清解化瘀兼调肝肾证治理论、脏器脏真病机说及薄厥、心包络病、肺胀、胆胀等27种常见病证的证治体系的创建;完成了新学科中医急诊学的体系构建和国家中医急症医疗中心等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0.
对高脂血症中医辨病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病是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脂血症中医辨病的混乱影响了高脂血症中医研究的发展,应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科学地对待高脂血症的中医辨病问题,在中医病名不能确定时,建议在高脂血症中医研究中暂时先与西医共同使用同一个病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