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医针灸穴位名称内涵丰富,恰当准确的英语翻译不仅能够让外国学习者更深理解穴位的临床诊疗涵义,又能传播其中蕴藏的灿烂中国传统文化.穴名翻译应该根据命名方式和内涵不同,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做到“辨穴施译”.  相似文献   

2.
针灸穴位翻译与中医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目前针灸穴位翻译现状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针灸穴位翻译应该在原有翻译的基础上增加针灸穴位含义的翻译,这样不但能保持针灸穴位翻译的完整性,更能使我国宝贵的中医文化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3.
穴位埋线配合针灸治疗胃下垂6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银柱 《中国针灸》1998,18(9):526-526
笔者自1987年5月~1996年5月采用穴位埋线配合温针灸治疗胃下垂6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在61例胃下垂患者中,男22例,女39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1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9年。其中轻度41例,中度16例,重度4例。本组病例均经胃钡餐透视确诊。胃下垂诊断标准:胃钡餐透视显示胃小弯切迹低于两髂嵴连线1~5cm者为轻度,6~10cm者为中度,11cm以上者为重度。2 治疗方法2.1 穴位埋线 (1)取穴: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双侧)。 (2)器械准备:无菌弧形三角缝合针,0~1号铬制羊肠线,剪子,镊子,持针器,注射器,2%普鲁卡因,棉球,敷料等。(…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多发性硬化症1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灸治疗多发性硬化症1例丁金榜丁辉(陕西中医学院712083)图书分类号R249.1关键词多发性硬化/针刺疗法医案笔者用针灸疗法治疗了2例多发性硬化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1例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张××,女,39岁。患者以胸背部疼痛3年,双下...  相似文献   

5.
<正>《腧穴学》不仅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而且是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该课程要求学生必须牢记经络、穴位的位置所在、功能主治。但是由于人体穴位众多,学生普遍反映难以记忆,穴位的名  相似文献   

6.
7.
邓容  邓曼 《环球中医药》2013,(4):295-297
后殖民翻译研究是如今文化翻译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每个穴位的命名都有其文化内涵,但少有译者从此视角讨论穴名的翻译。本文回顾了后殖民翻译研究的理论源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阐明该理论在中国语境的适用性。从后殖民视角剖析了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穴位翻译标准的利与弊,指出穴位英译的处境。针对穴名翻译标准存在的不足,归纳出目前主要存在的其它三种译法,即直译法、意译法,以及音译加释义法,并对这几种策略进行讨论。最后指出穴位名称的英译应注重文化内涵的输出。  相似文献   

8.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63例樊年兰1989~1992年,笔者采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63例,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经参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编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的规定,诊查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者63例。其中,...  相似文献   

9.
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网球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光甫  万祥春 《针刺研究》1994,19(3):129-130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 ,目前已公认 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 ,HP在我国属于高感染地区 ,在普通人群中感染率为 5 0 %~ 80 % ,在治疗方面西医采用铋剂、H2 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阻滞剂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 ,已取得 80 %~ 90 %的根除率 ,但随着 HP根除率的提高 ,其副作用随之增大且价格昂贵 ,而针灸以其独特的经络腧穴理论体系、非药物性的疗法在治疗慢性胃炎中取得了确实的疗效 ,纵观近年来针灸研究报道 ,本文对这些文献作一综述。临床治疗1.针刺加艾灸张玉璞等 [1 ] 治疗 110例萎缩性胃炎取太白、公孙、梁门、中脘、胃俞 …  相似文献   

11.
我科采用颧髂穴位深层封闭法治疗变应性鼻炎275例,随访2年,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275例患者中男性163例,女性112例;年龄13~70岁.其中204例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71例为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病程1周~3年;104例鼻腔常年应用黏膜收缩剂,152例用过抗组织胺药,68例曾用微波、激光烧灼筛前神经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中医方剂蕴含了古代医家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的临床体现。准确恰当的方剂名称翻译,有利于读者领悟其内涵,从而更准确地指导临床实践。从中医方剂名称命名方法的角度探讨中医方剂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期更好传递中医方剂的立意,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已广为采用 ,而艾灸应用并不普及。针刺与艾灸都是在《黄帝内经》所统一的经络 ,腧穴上施行的防治疾病方法 ,故属同科 ,合而称之为针灸。自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甲乙经》起 ,在每穴下注明针刺深度 ,留针时间 ,艾灸壮数及针灸注意事项、禁针禁灸等 ,为临床应用作出了明确规定。由于针刺与艾灸取材不同 ,操作各异 ,适应范围也不完全相同 ,故历代医家各有所偏。但均不排斥“一针、二灸、三服药”这一法则 ,而且对“针之不到 ,药之不及”病症 ,用“必须灸之”。说明灸能弥补针药不足 ,解除一些难治性病症 ,也是对灸之独特功效作了百分之…  相似文献   

14.
关于"针刺"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看似只是一种十分简单的机械刺激,但实质上,它却有着十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协同的生理作用.针刺是一种应力和应变作用,是把机械能转化为机体内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等生物学效应的一系列作用的一种复杂变换.针法和手法遵循力学规则.针刺的基本原理具有现代科学理论基础的力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15.
略论针灸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 ,其历史最为悠久的恐怕还得首推针灸。从最早使用砭石治病算起 ,大约距今已有 50 0 0多年了。  针的前身是砭石。尽管砭的造型多种多样 ,有尖状的 ,有圆形或椭圆形的 ,然而以尖状为主 ;其治疗作用亦多种多样 ,包括刺治、放血、按摩、热烫等等 ,而刺治是最主要的。《说文》 :“砭 ,以石刺病也。”根据此一定义 ,砭即刺病之石针。砭 ,亦称砭石 ,针石或石 ,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把人类运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时代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为旧石器时代 ,后一个阶段为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历时约二三百万年 ,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及规律,即针刺镇痛的特异性与广泛性取决于刺激强度与刺激部位,当刺激部位与痛源处于同一神经节段时,不论弱刺激或强刺激均可产生镇痛效应;当刺激部位与痛源处于非同一神经节段的远端时,强刺激才能产生镇痛效应。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针对疼痛类疾病临床研究中安慰针刺对照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疼痛类疾病临床研究中,合理的安慰针刺的设置应当在与痛源部位处于非同一神经节段的远端部位进行弱刺激。  相似文献   

17.
许佳年 《陕西中医》2007,28(5):584-585
目的:探讨针灸临床中“神”的作用。方法:归纳整理内经有关对神的论述,结合临床对命题进行分析讨论。结论:古代医家已明确认识了“神”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施术时定心凝神,辨气之变,察其反应,制神行气,做到治病治神,针入神入,将“神”贯穿于施术的全过程,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针灸在《伤寒论》的治疗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有关论述针灸的条文36条,涉及辨证、预防、治疗、误治、救逆、预后等方面,有许多卓越的见解,是仲景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袁民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6):275-276
五十营疗法 ,是以人体气血一昼夜在全身经脉中有节律地运行循环五十个周次为依据 ,以五脏为中心 ,经脉为联系 ,奉养五脏六腑之精气 ,成为全身调节中心 ,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五脏腧穴依次进针 ,促使经气不断地循环流注 ,从而调节了人体的盛衰 ,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达到了阴阳平衡 ,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针灸的创新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提出了进行针灸创新的许多方法 ,如开展多科学的综合研究 ,建立较细的分科体系 ,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等 ,并强调只有创新 ,针灸才有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