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现代防治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林荣 《临床医药实践》2002,11(10):727-728
  相似文献   

2.
心源性休克(CS)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并发症,是AMI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临床应予严密注视,并及时实施再灌注治疗,结合药物及机械辅助装置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结合国外近年有关研究综述AMI并发CS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愉红 《淮海医药》2002,20(3):242-24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进行积极治疗外,采取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特殊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3例患均抢救成功。结论 医护人员及早识别、积极治疗以及周密的护理可降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是严重致命性并发症,本文回顾我院急诊科及住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10例,在纠正休克同时进行溶栓治疗,发病时间3~10小时,统计急诊资料及住院病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1年3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6h内给予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结果两组在肌钙蛋白I、LVEF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25例,占62.5%,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19例,占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15例,占37.5%,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21例,占5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病情凶险,预后较差,尽管采用溶栓和PCI治疗但死亡率仍较高,PCI治疗的有效率较溶栓治疗的有效率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6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71.9%,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P、HR、尿量具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资料。结果经对患者积极抢救,有效病例在住院期间休克得以纠正并存活。结论临床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9.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78岁,因突发持续性胸闷、气短、大汗、恶心、呕吐于1999年12月17日入院。查体:血压21.3/17.3kPa、脉搏110次/分短绌,意识清晰,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双唇轻度发绀,双肺满布干性罗音,心界扩大,心率130次/分,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示:心房颤动,Ⅱ、Ⅲ 、avF异常Q波,V_2-V_5ST段明显抬高。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快速型)。给予吸氧、监护、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及对症治疗,患者呼吸困难减轻。12月19日患者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加重,开始咳白色咆沫痰,不能平卧,四肢末梢发凉,血压下降至12/8kPa,双肺中下部可闻及水泡音。给予抬高床头、速尿、吗啡、西地兰静注,加快硝普钠滴速,患者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0.
顾秀芳 《中国医药》2012,7(1):115-11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及早开通闭塞的血管,缩短患者的总体缺血时间是治疗的关键.但AMI一旦出现并发症,如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脏破裂等,患者病死率仍然较高,且预后极差.因此,我们在实施溶栓治疗的过程中,积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烦躁、恐惧情绪,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CCU护理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接收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整体的、全面的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CCU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其在CCU所进行的护理和抢救措施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观察组中有38例成功撤机,有2例因为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对照组中有32例成功撤机,有8例因为原发病加重、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观察组患者达到了95%的满意度,而对照组则达到了85%的满意度,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呼吸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进行辅助治疗,并对CCU整体护理干预加强,可以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常用治疗手段,包括处理原发病,药物治疗,改善全身状况,机械辅助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确定我国人群心率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源性休克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全面收集国内发表的有关AMI患者静息心率与心源性休克关系的文献,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结果利用Rev Man软件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计算AMI患者心率慢组相对心率快组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危险(RR),评价心率快慢对AMI患者心源性休克发生的影响,并用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共5篇文献,总样本量586例。其中心率慢组295例,发生心源性休克24例;心率快组291例,发生心源性休克38例;合并RR=0.63,95%可信区间是(0.39—1.00)。漏斗图分析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AMI患者心率水平与心源性休克发生之间存在关联,AMI后心率增快者发生心源性休克危险增加,减慢心率可能减少心源性休克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张成军  乔福斌  陈娟  何艳丽 《河北医药》2014,(19):2920-2921
目的:分析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PCI)治疗,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研究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和尿量变化较对照组改善效果更好,2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较药物溶栓效果更好,但仍需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手术指征来选择PCI治疗或药物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急性期病死率高 ,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三者往往互相影响或合并存在 ,因此及时防治三大并发症是降低急性期病死率的关键。近几年来 ,由于治疗条件的改善 ,心律失常造成的死亡有所减少 ,而心源性休克死亡仍然很高 ,我们从 1990年元月~ 1999年 12月治疗AMI合并心源性休克 16例 ,现将治疗情况作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6例病人 ,男 12例 ,女 4例 ,年龄 5 0~ 6 0岁 3例 ,6 1~ 70岁 8例 ,70岁以上 5例。梗死部位 :急性前壁 2例 ,急性广泛前壁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不同治疗的预后及生存率。方法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经相关治疗痊愈31例(86.1%),死亡5例(13.8%)。结论早期的溶栓及PC I术使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再灌注是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血管狭窄率与病死率分别为11.11%和2.78%,均低于对照组水平;且观察组患者的主动脉球囊反搏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上述指标的组间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能够更快地改善患者的急性症状,促进病情恢复,提高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并发症之一,是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高达60%~80%[1],预后差。目前证实高龄、前壁心肌梗死、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既往糖尿病史等与AMI病死率增加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