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50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0例。对照组采用双手送管法,实验组采用单手送管法。每组各进行头皮静脉穿刺100例,四肢静脉穿刺150例。比较2组患儿在头皮静脉穿刺及四肢静脉穿刺中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补送管成功率。结果:实验组头皮静脉穿刺及四肢静脉穿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补送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单手送管法可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意识障碍患者中弹力绷带固定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方法;观察组使用常规固定加弹力绷带外固定的方法。观察2组留置针留置时间、穿刺率、静脉炎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留置针留置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贴膜卷边率、针头脱出率、静脉炎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意识障碍患者静脉留置针固定时巧用弹力绷带,可增加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贴膜卷边、针头脱出、堵管、反复浪费胶布、静脉炎非计划拔管等现象。  相似文献   

3.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改进方法的使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儿科500例患不同疾病的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50例),对照组在静脉留置针操作中采用常规方法: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出0.5cm,再将导管并针芯送人静脉内;观察组采用改进方法:进针前反折头皮针软管,距静脉最清晰点后0.30cm处,以10。角进针,直刺静脉血管,见回血后放开反折头皮针软管并轻轻挤压,降低角度,顺血管方向来行进针直至导管进入1/2,退出针芯。结果:观察组采用改进方法后留置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3%),而两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相差2天,封管时间上相差0.2天。结论:改进方法可减轻患儿痛苦,保护患儿血管,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进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及固定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方法: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采用双手操作及胶贴固定留置针。改良组采用单手操作左手固定患儿头部并绷紧穿刺血管处的皮肤,利于软管的送入,穿刺成功后用弹力帽固定。结果:两组经过比较改良组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优于传统组,利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使用小儿输液固定臂板在四肢静脉留置针固定的方法 及效果.方法 将264例使用四肢静脉留置针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2例,观察组采用小儿输液固定臂板进行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固定法固定.结果 观察组留置针保留时间较对照组保留时间久,患儿皮肤完整性好.(P<0.05,P>0.01).结论 使用小儿臂板进行四肢静脉留置针辅助固定可减少留置针意外脱出或患儿皮肤过敏,减轻患儿痛苦,增加患儿舒适度与配合度,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医疗工作速度与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少婴幼儿患者静脉留置针的液体外渗、针头滑脱和意外拔针的概率,延长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时间。方法:将180例静脉留置针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穿刺送管成功后常规用3m透明敷贴固定和胶布外固定,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外用力绷带包扎固定,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的液体渗出、针头滑脱和意外拔针情况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液体渗出、针头滑脱和意外拔针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弹力绷带包扎固定明显减少了渗出、针头滑脱和意外拔针,可延长患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患儿的痛苦,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小儿输液固定臂板在四肢静脉留置针固定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64例使用四肢静脉留置针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2例,观察组采用小儿输液固定臂板进行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固定法固定。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保留时间较对照组保留时间久,患儿皮肤完整性好。(P〈0.05,P〉0.01)。结论使用小儿臂板进行四肢静脉留置针辅助固定可减少留置针意外脱出或患儿皮肤过敏,减轻患儿痛苦,增加患儿舒适度与配合度,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医疗工作速度与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弹力网状绷布在偏瘫患者留置针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需要输液、健侧手有留置针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留置针穿刺送管成功后常规用3M透明敷贴固定和胶布外固定,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患者输液完毕后外用弹力网状绷带包扎固定,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液体渗出、针头渗血、针头滑脱和意外拔针情况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液体渗出、渗血、针头滑出和意外拔针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力网状绷带可以减少偏瘫患者留置针液体渗出、渗血、针头滑出和意外拔针的发生,适当延长留置时间,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护士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CQI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保留时间,统计穿刺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并调查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留置针保留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穿刺技巧、专业知识、服务态度、护理质量、健康宣教、沟通技巧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QI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固定方法及护理改进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5月-6月我科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600例,按单、双号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观察组采用改进方法进行固定及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固定及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输液成功率及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改进固定方法及护理后,提高了头皮静脉输液的成功率,减少了患儿的痛苦,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和护理工作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将50例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采用3M透明贴膜加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留置针,对照组采用3M透明贴膜加夹板胶布固定留王针,分别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的不良反应及留王时间。结果:实验组无皮肤过敏的不良反应,留置钟留王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过程中使用新的回定方法,延长了留王时间,减少穿刺,减轻了患儿的痛苦,且使用方便,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实施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使用临床护理路径,评估头皮静脉留置针临床护理路径对患儿穿刺成功率、留置天数、静脉炎发生及满意度等的影响,本文作者对收治的40名小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穿刺成功率、留置天数、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通过头皮静脉留置针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达到提高患儿穿刺成功率,增加留置天数,降低静脉炎,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保证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综述小儿头皮静脉成功穿刺技巧,穿刺前的准备,头皮静脉的选择,执针手法和穿刺要领,针头固定,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留置针应用,有效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门诊静脉输液中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小儿门诊静脉输液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试验组的一次性头皮针穿刺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一次性头皮针穿刺成功率,且试验组的患儿疼痛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儿疼痛率。试验组的家长满意率要高于对照组的家长满意率。结论:护理干预在小儿门诊静脉输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意义,提高了一次性头皮针穿刺成功率以及家长满意率,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有利于患儿尽快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小儿留置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92例使用留置针的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484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8例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护理。比较2组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保留时间、不良反应、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患儿家长满意度高。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能显著提高小儿留置针的综合护理质量及患儿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最适合新生儿静脉治疗和静脉高营养的留置针方法。方法:将20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在患儿腋静脉置留置针,对照组采取在患儿四肢或头皮静脉置留置针,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和保留天数及护理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和保留天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护理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高度水肿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方法,总结临床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经验.方法:对40例高度水肿患儿进行不同位置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其留置时间,输液不良反应及家长的满意程度.结果: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与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和手足静脉留置针穿刺相比,其在留置时间,输液不良反应及家长满意程度上要明显好于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和手足静脉留置针穿刺,P<0.05.结论:对小儿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效果依次是颈外静脉,头皮静脉和手足静脉.  相似文献   

18.
反折输液管法与传统输液法头皮静脉穿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反折输液管法穿刺小儿头皮静脉,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提高家属满意度。方法:取400人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和观察组2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观察组采用反折输液管法。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反折输液管法穿刺小儿头皮静脉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推进中西医结合科静脉留置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例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对留置针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品管圈活动模式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率分别为100.00%与98.00%,与对照组患者(70.00%、69.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推进中西医结合科静脉留置针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及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并有利于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延长,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王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4,(36):140-140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来院医治并需要通过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住院患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舒适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应用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留置针使用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住院患儿静脉留置针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提高使用成功率,护理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