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和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来院健康体检的62例为对照组,检测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观察组的血尿酸、D-二聚体含量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患者的血尿酸、D-二聚体明显高于轻中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和急性脑梗死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清D-二聚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其结合蛋白-3(IGFBP-3)和淀粉样蛋白A(SAA)在急性脑梗死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作为急性脑梗死组,根据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分分为轻度组32例、中度组18例和重度组37例,根据CT显示病灶最大直径大小分为小面积组29例、中面积组22例和大面积组36例。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D-二聚体、IGF-1、IGFBP-3和SAA水平,分析急性脑梗死组上述各指标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面积的关系,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上述各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清D-二聚体和SA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且随着神经损伤程度和脑梗死面积增加而明显升高(P均0.05);治疗后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SA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并随着神经损伤程度和脑梗死面积的增加而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后急性脑梗死组患者IGF-1和IGFBP-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D-二聚体、IGF-1、IGFBP-3和SAA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对于判断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脑梗死面积的大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食管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56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6例设为对照组。测定两组研究对象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食管癌患者诊治和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5.
杨丽萍 《新中医》2021,53(5):36-40
目的:观察实脾饮合真武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肾病综合征(NS)脾肾阳虚证的疗效以及对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NS脾肾阳虚证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实脾饮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肾功能指标、脾肾阳虚证评分以及D-二聚体和胱抑素C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为64.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升高,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脾肾阳虚证各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脾肾阳虚证各项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脾肾阳虚证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脾饮合真武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NS脾肾阳虚证疗效显著,可以改善肾功能和临床症状,有效下调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同稽留流产的关系。方法:选取稽留流产患者48例为观察组,根据子宫实际大小与孕周之差分为早期与晚期稽留流产,另选同期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孕妇45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同对照组正常孕妇比较,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稽留流产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同早期稽留流产患者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同稽留流产具有密切相关性,对其进行检测,在稽留流产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对结肠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结肠癌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的D-二聚体水平。研究发生转移的结肠癌和未发生转移结肠癌患者之间的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和临床分期与D-二聚体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为52.00%,而对照组检出率为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结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转移结肠癌患者(P0.05)。结肠癌Ⅱ、Ⅲ、Ⅳ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依次递增,各分期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结肠癌患者病情相关,病情越严重,D-二聚体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8.
补阳还五汤加减辅助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桂兰 《新中医》2022,54(7):42-4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辅助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检测2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2%,对照组为81.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沉降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辅助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流状态,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续命汤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续命汤治疗,疗程均为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雌激素及血小板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77.5%,治疗组8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雌激素及血小板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续命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清脑抗炎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抗栓、调脂、改善脑循环及脑保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清脑抗炎汤口服。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血浆D-二聚体、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P0.01);治疗后2组血浆D-二聚体及hs-CRP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脑抗炎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显著降低血浆D-二聚体及hs-CRP等炎症指标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HRV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变的意义。方法:测定南昌大学一附院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HRV值及D-二聚体水平,同时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颈髓、胸髓组代表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的低频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脊髓各段(颈髓、胸髓、腰髓)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同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降低(P<0.05)。结论:HRV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联合检测可作为脊髓损伤部位诊断及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D-二聚体等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医院综合二科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证型与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内在联系。结果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气虚痰瘀证组血浆中D-二聚体、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结论临床可以通过中医证型判断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D-二聚体、血尿酸等相关指标的异常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PIS)患者血清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特征,将1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分别检测其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并与3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进展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均<0.01)。结论检测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有助于PI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急性脑梗死相关指标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颗粒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D-clime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两组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而观察组的NIHSS评分降低更明显(P 0.05)。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制红花注射液对慢阻肺(COPD)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7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基本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精制红花注射液,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对照组88.6%,两组疗效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制红花注射液可有效降低COP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且效果与低分子肝素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方证相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辨证施治,每日1剂。对照组19例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化痰通络汤颗粒剂,每日1剂。2组均治疗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为73.6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2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方证相应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中的应用价值,为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门诊收治的60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及同期收治的60例其它急腹症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进行检测,观察D-二聚体对于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LDH水平为(248.3±8.4)U/L,对照组患者LDH水平为(227.2±10.3)U/L(P0.05);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为(1.56±0.19)mg/L,对照组为(0.59±0.14)mg/L(P0.01)。与上述患者的LDH检测结果相比,D-二聚体在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更为显著,说明D-二聚体在检测急性肠系膜缺血方面较LDH更为灵敏,与其它诊断指标比较特异性和有效性更强。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舒血宁与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舒血宁组和疏血通组,2组患者分别接受舒血宁和疏血通常规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2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变化情况等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和疏血通均为较为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药物,且患者用药后不会发生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因而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凝四项(PT、APTT、TT、Fib)及血浆D-二聚体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6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观察组)及58例COPD缓解期患者(对照组)静脉血浆D-二聚体及血凝四项水平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均明显高于COPD缓解期患者,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APTT、TT水平与缓解期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及Fib在COPD急性加重期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及时检测两者水平有助于COPD急性加重期的判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及对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低流量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止咳、补液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清肺化痰祛瘀汤方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对D-二聚体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改善PaO2、PaCO2、D-二聚体及肺功能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肺化痰祛瘀汤配合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显著,且D-二聚体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单纯西医治疗组,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